4 孙权劝学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 孙权劝学 课件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孙 权 劝 学
《资治通鉴》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理解文章内容,背诵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2
反复朗读课文,逐步深人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3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谥号文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力主祖宗之法不可变。作为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涑水纪闻》《稽古录》等。
作品介绍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文体知识
编 年 体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例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汉纪》《后汉纪》《国榷》。
人物背景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阳(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人物背景
吕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东南)人,东汉末孙权手下的将领。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
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倍受赏识。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人物背景
卿( ) 岂( )
邪( ) 孰( )
遂( ) 更( )
字词注音
qīng


shú
suì
gèng
成语解释
刮目相待:
“吴下”泛指吴地,“阿蒙”指吕蒙的小名。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指擦拭眼睛。词语的意思是拭目相
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吴下阿蒙:
整体感知
倾听课文录音,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整体感知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解词释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涂”同“途”,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
推托
用,拿。
事物
表反问的语气助词,难道。
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研究儒家经典。
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同“耶”,语气词,表反问。
解词释义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只,仅。
粗略地阅读。 
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孰:谁,哪一个;若:比得上。
于是,就。
从事,做。
到,等到。
如今,现在。
才干和谋略。
不再是。
泛指吴地。
吕蒙的小名。
解词释义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另,另外。
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刮,擦拭。
对朋友辈的敬称。
知晓事情。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于是,就。
连词,表承接关系。
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2)士别三日
古义:几天,这里指“少”。 今义:确数,三。
古今异义
(3)但当涉猎
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见往事耳
往事 古义:历 史。 今义:过去的事。
耳 古义:语气词,译为“罢了”。 今义:耳朵。
一词多义
但当涉猎
当涂掌事
(1)当
(助动词,应当)
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见
(了解)
(知晓)
(动词,掌管)
一词多义
蒙乃始就学
指物作诗立就
(3)就
(从事)
(完成)
蒙辞以军中多务
自以为大有所益
(4)以
(介词,用)
(与“为”组成词组)
句子翻译
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加以推辞。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籍(去)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句子翻译
(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东吴的吕蒙了!
与有志向的人分别几日,就(应该)另眼相看(嘛),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繁忙,哪里比得上我 我常常读书,自认为有好处。”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讨论天下大事,鲁肃非常惊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与有志向的人分别几日,就(应该)另眼相看(嘛),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望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
细读感悟
文章关于“学”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细读感悟
找出孙权“劝学”的具体语句,并分析他是如何劝说成功的?
细读感悟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学习的目的、方法)
(委婉的批评)
(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细读感悟
细读感悟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细读感悟
细读感悟
总结概括三人的性格特征。
孙权
吕蒙
鲁肃
对部下要求严格、循循善诱、有耐心、平易近人、好学等。
敬才爱才、真诚忠厚、讲礼节。


知错能改、谦虚好学、有军人的坦诚豪爽、有幽默感等。
句子赏析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赏析: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反驳,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句子赏析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赏析:“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令人难以置信的样子。“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合作探究
以对话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除正面记叙外,对吕蒙这一形象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
文章在写作手法方面有哪些特点
合作探究
文章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安排得当。课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一一带而过,或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是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鲁肃与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惊讶都略去不写。
合作探究
本文对大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请你谈谈学习的体会。
①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了,同学们也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合作探究
②鲁肃善于用新眼光看待别人。
③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
④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⑤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写法赏析
首先是目的对比。孙权让吕蒙学习,并非让他成为研究经典的“博士”,而是让他“涉猎”群书,“见往事”。
其次是人物对比。吕蒙以“军中多务”辞而不学,孙权即将自己与吕蒙比较,“卿言多务,孰若孤 ”指出吕蒙的托词不能成为不学的借口,这样吕蒙再也无法推辞,只好“就学”了。这两处对比,既突出了“开卷有益”的思想,又体现了孙权的“善劝”。
写法赏析




再次是今昔对比。鲁肃与吕蒙论议,有感于吕蒙学识长进神速,情不自禁地赞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眼下的阿蒙与当年有勇无谋、学识浅薄的吴下阿蒙,简直判若两人了。
写法赏析




最后是态度对比。吕蒙在受到鲁肃的称赞后,也非常得意。“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其言语突出了学习的巨大作用,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且与前面托词不学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吕蒙知错能改、好学豪爽的品格。
写法赏析
孙权的善劝、鲁肃的惜才、吕蒙的自得均通过对话来表现,孙权劝学、鲁肃赞学均以对话来构建。这些对话言简而意丰,生动而传神,极富人情味,只寥寥数语,就传神地展示了三个人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写法赏析
吕蒙“就学”后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对此,文章没有明言,而是通过鲁肃赞学这一侧面烘托出来的。“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鲁肃与吕蒙论议后情不自禁发出的赞叹。在鲁肃眼中,吕蒙前后的变化之大判若两人。值得一提的是,鲁肃地位高、学识渊博,能得到这位长兄的赞叹,更见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表明了鲁肃折服于吕蒙的才略,愿与其深交,也表现出鲁肃的敬才、爱才。这一补笔,成了“论议”的余韵,也是侧面烘托最成功的一笔。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讲述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地成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