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学习目标1积累字音和词义。自读课文,理清思路,概括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感悟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3掌握叙述中穿插描写的写法及其作用。4作者简介臧克家,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中以三句杂感诗被独具慧眼的主考—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破格录取。学习期间经常出入闻先生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先生请教,受先生影响很大,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时的诗集《烙印》。以后连续出版诗集如《泥淖集》《淮上吟》等。相关介绍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2 年考入清华大学,五四运动时,参加了学生运动。1922 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诗中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诗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这以后他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这期间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了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 年“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中。相关介绍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闻一多先生不顾别人的劝阻,毅然参加并主持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在会上拍案而起,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使群情为之振奋。会后,闻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记者招待会,在返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相关介绍典籍( ) 慷慨( ) 迭( )起 赫( )然淋漓( ) 目不窥( )园 兀兀( )穷年沥( )尽心血 无暇( )及此 迥( )乎不同仰之弥( )高 锲( )而不舍 炯炯( )目光字词注音jíkāng kǎidiéhèlín líkuīwùlìxiájiǒngmíqièjiǒng多音字辨音多音字辨音校xiào(校规)jiào(校订)壳ké(弹壳)qiào(地壳)藏cáng(躲藏)zàng(宝藏)行háng(行列)xíng(行动)词语解释诗兴不作:写诗的兴致减少了。作,兴起。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锲,刻。许许多多的蚂蚁排列成行。文中指闻一多书写的整齐地排列着的密密麻麻的小楷。群蚁排衙:锲而不舍: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兀兀穷年:词语解释迥乎不同:一反既往:潜心贯注:气冲斗牛:很不一样。迥,差得远。与以往完全不同。既,已经。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整体感知倾听课文录音,朗读课文,熟悉内容,体会感情,并思考下列问题。(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文章是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2)根据这个思路,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这几部分又是怎样衔接的 (3)作者围绕这两方面分别写了哪几件事 第一部分(1~7):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上下两部分之间用了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总承上文,“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总起下文,使文章上下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根据这个思路,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这几部分又是怎样衔接的 整体感知作者围绕这两方面分别写了哪几件事 学者方面闻一多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闻一多先生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革命家方面整体感知细读感悟第一部分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直接点题,言简意明。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 这样写好在哪里 细读感悟第一部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作者抓住其主要特征是什么?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的?试简要说明。抓住其“卓越”的主要特征来写。重点介绍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的治学目的、治学态度、治学精神和学术成果。细读感悟治学目的:寻求解决民族衰微问题的药方。治学态度:严谨。治学精神: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学术成果:硕果累累。句子赏析赏析:“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句子赏析赏析:“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句子赏析赏析:“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句子赏析赏析:“它”指深夜灯火.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四壁”引自闻一多诗 静夜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课文中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细读感悟第 二 部 分闻一多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又包含什么内容?“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他‘说’了,跟着的是‘做’”,“他‘说’了就‘做’”,三句中的“说”是指对革命的宣传、动员和对反动派的揭露、斥责,这部分的“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的斗争精神、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品德。细读感悟第 二 部 分明知局势紧张,闻一多先生仍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用事实说明闻一多先生“说”了必“做”,而且“做”比“说”更坚决。局势的紧张与闻一多先生的大义凛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他说到做到的品质。文体知识夹叙夹议是一种写作方法,它要求一面叙述某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这种方法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深化。一般说来,议的文字是作者表达的一种认识,用语精练,富于哲理和激情。主要形式有:①先议后叙(概括式)。议论往往在篇首,作用是提示和点题。②先叙后议(总结式)。议论往往在文章或一段文字的结尾,作用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等。③边叙边议(包容式),即边叙事,边议论,以发表对所叙事实的看法。夹叙夹议的写法自主探究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凌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这篇课文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 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自主探究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结尾段的两句话在内容上点明全文的中心,高度概括了闻一多作为学者和革命家这两个方面的优秀品质。“口的巨人”意味着闻一多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行的高标”意味着闻一多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在结构上总结全文,首尾照应。合作探究闻一多先生在两个方面的“说”与“做”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他不是为了炫耀,更不是为了博取个人的声名,只是想从文化上为民族开辟出一条新路来。所以这样的目的决定了他“做了再说”或“做了不说”;由此可见他是一个不说空话、崇尚实干的人。合作探究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先生此时的目的是为了“争取民主,反对独裁”,所以在“说”上他要大声疾呼,慷慨陈词,唤醒民众;在“做”上他能英勇无畏,视死如归,以热血和生命增加呐喊的力量。“说了就做”充分体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英维本色。“爱国”是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内核。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做了再说”或“做了不说”和作为革命家的“说了就做”都源于他的爱国情怀。我们应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写法赏析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1.结构严谨2.选材精当写法赏析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一多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写法赏析3.语言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课堂小结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风骨,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闻先生在前后期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