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群文阅读联系背景,把握两篇文章的观点,理解文章的现实针对性。理解作者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学习古代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及敢于担当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比较阅读,倾听理性的声音,学习两篇文章的说理技巧。在封建时代,君臣关系和同僚间的互动极为重视秩序,任何不慎都可能触犯“忤逆”或“欺君”等重罪。尽管如此,魏征与王安石,一位面对君主,另一位面对同僚,均能有效地进行劝诫或反驳。他们究竟如何做到这一点?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我们组织了一场以“领悟说理技巧,聆听士人见解”为主题的研讨会。学习活动一感受说理情境01篇目 体式 观点 针对的问题 作者身份 写作对象《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奏章书信居安思危,积其德义坚持变法,驳斥责难君王取得政绩后,逐渐骄奢新法推行受阻臣子同僚唐太宗司马光感受说理情境01体会文章的针对性《谏太宗十思疏》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侧重建议君主如何“守成”《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强调臣子如何帮助君主“除弊”感受说理情境01体会文章的针对性虽时代不同,但古代良臣贤士的担当精神却如出一辙。魏征批“龙鳞” ,逆“圣听” ,展现了他尽忠进谏的勇气和智慧;王安石不畏责难,展现了他矢志变法的决心。感受说理情境01面对问题上立足点上表达上都直面现实问题,不避闪不后退,勇于担当,躬身入局。都立足于为国为民,魏征不惧犯逆“龙鳞”,王安石不惜超越友情。都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语言委婉、循循劝慰是一种力量;理足气盛,峻切坚定也是一种力量。学习活动二说理要讲究巧妙得当的论证思路。两篇文章在论证思路上有何不同?比较论证思路02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里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魏征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劝谏的?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居安思危积其德义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总结历史发出警告第三部分解决问题提出“十思”正面立论,层层递进比较论证思路02如果说《谏太宗十思疏》讲的是君道,那么《答司马谏议书》则是臣道,是臣与臣之间的辩论交锋,王安石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呢?第一部分提出写信的原因和目的驳论为主,先破后立第二部分驳斥指责,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三部分分析原因,进一步申明自己的立场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结束学习活动三成功的说理,需要运用巧妙的论证方法。两篇文章中,让你印象最为深刻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请找出来并加以赏析。《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比喻手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以“树木生长需稳固根基”和“水流长远需深挖源泉”为例,通过对比两种事物,阐述了积累德义的重要性。若要树木茂盛,必先稳固其根;若要水流长远,必先深挖其源。作者巧妙地运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来比喻积累德义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至关重要性,从而使论述更加生动形象,显著提升了文章的感染力。讲究论证方法03示例一讲究论证方法03示例二《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的对比手法令人深思。他简洁地用“善始者多,克终者少”八字,深刻总结了历代君主的治国之道。多数君主起初勤勉治国,关爱百姓,然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极为罕见。魏征的这番话,既是对历代君王的评价,也是对唐太宗的警示,提醒他必须将国家安危置于至高无上之位,不可沉溺于短暂的安逸,更不能因个人私欲而损害国家根基,引发社会动荡和民生困苦。讲究论证方法03示例三《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实例论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书中强调,真理不取决于声音的大小。面对司马光的批评,王安石以平和的态度逐一阐述了自己行动的合理依据。他引用历史事实进行反驳,并以《尚书》中盘庚迁都的故事作为类比,说明古代也有因时势所迫而作出艰难决策的先例。当时盘庚迁都之举,不仅遭到了士大夫的抵制,连民众也有怨言,但盘庚为了摆脱政治动荡和自然灾害的困扰,毅然决然地迁都,最终使国家转危为安。王安石以此为例,表明自己绝不会因他人的非议而放弃正确的理念,停止改革的步伐。他的理性辩驳不仅展现了他的坚定决心,而且显得刚毅有力。学习活动四鉴赏说理的艺术性04如何准确、委婉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如何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如何得体地陈述自己的理性思考,都需要借助说理的艺术,尤其是语言。让我们一起探究《谏太宗十思疏》与《答司马谏议书》说理的艺术性。鉴赏说理的艺术性04篇目 言辞的技巧性 语言特点《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鉴赏说理的艺术性04《谏太宗十思疏》是作为大臣的魏征劝谏君主唐太宗的文章,却不失为一篇气势磅礴的文章,魏征运用了怎样的言说技巧?委 婉诚 恳+首先是多用比喻。把劝谏的道理讲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比如,首段开端以“木固其本”“水浚其源”比况,说明人君安国当积德义,“喻巧而理至”(《文心雕龙·论说》)。鉴赏说理的艺术性04《谏太宗十思疏》是作为大臣的魏征劝谏君主唐太宗的文章,却不失为一篇气势磅礴的文章,魏征运用了怎样的言说技巧?委 婉诚 恳+其次是善用排比。比如开篇连用三个排比句,对仗工整,一落笔便气势不凡,吸引读者视线。接着以三个含“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论证,正反对照,凸显进谏是主旨。鉴赏说理的艺术性04再次是运用了“以宾显主”的技巧。比如“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是宾,借以陪衬主旨“思国之安,必积德义”,并为下文蓄势。最后,态度诚恳。魏征在劝谏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君臣关系”;称自己为“下愚”,称皇上为“明哲”;用“臣闻”,而不说“臣以为”。他站在君王的立场上,为君分忧,用心找出君王身上的不足,并贴心地替君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鉴赏说理的艺术性04《谏太宗十思疏》是作为大臣的魏征劝谏君主唐太宗的文章,却不失为一篇气势磅礴的文章。《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驳斥同僚的回信,在这篇短文中王安石用了怎样的言说技巧,既能有力地驳斥同僚,又表达自己态度坚定的?柔中带刚委婉而坚决+文中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文中对“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中的“怨诽”的驳斥,采用不屑一驳的从容态度——告知对方,早有所料,不值一提,更无须驳斥了。鉴赏说理的艺术性04《谏太宗十思疏》是作为大臣的魏征劝谏君主唐太宗的文章,却不失为一篇气势磅礴的文章。《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驳斥同僚的回信,在这篇短文中王安石用了怎样的言说技巧,既能有力地驳斥同僚,又表达自己态度坚定的?再转一笔强调,这是皇上想要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顾众人反对,不论政敌多少都要辅助皇上实施改革,这也难怪那些因实施新法而受损的既得利益者对“我”汹汹然。以反问作结,旨在加强肯定语气,增加结论的不可置疑性。这样举重若轻地对待“汹汹然”的“怨诽”,尽显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既针锋相对地驳斥了司马光的指责,也表明了自己坚持原则的政治态度,结尾处礼节性致辞又不失赠答之礼,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大事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鉴赏说理的艺术性04篇目 言辞的技巧性 语言特点《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委婉+诚恳。委婉——说理的方式;诚恳——进谏的态度,语言得体立场准确,关照对方心理。站在君王的立场上。骈散结合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简明扼要,铿锵有力鉴赏说理的艺术性04相同点与不同点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相同点 (1) 面对问题上 都直面现实问题,作者勇于担当,躬身入局 (2) 立足点上 都立足于为国为民,不惧逆“龙鳞”或得罪同僚 (3) 表达上 都力量十足 不同点 (4) 论证思路 正面理论,层层递进 驳论为主,先破后立(5) 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理论论证、事实论证(6) 整体表现 形象真切,胼散结合 立论与驳论结合,当下与历史结合,峻切不失婉约学习活动五感受世人情怀05感受世人情怀05撰写推荐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士人的人生进修之道,而“平天下”既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又是重要的人生理想之一。在当今社会,魏征和王安石的精神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请你为他们分别写一段推荐词,100字以内。感受世人情怀05推荐词展示魏征是古来难得一见的“诤臣”。事无巨细,有过必谏;以情论理,以史为证;直言无隐,刚正不阿。他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曾经多次劝诫唐太宗以历史教训为鉴,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任贤纳谏。魏征一生以江山社稷、天下苍生为重,为唐初社会的稳定和“贞观之治”的出现发挥了重要作用。感受世人情怀05推荐词展示自古以来,变法与改革往往意味着勇气与魄力,代表着担当与责任,更诠释着无私与无畏。王安石是伟大的改革者,是真正的勇士,是时代的先驱!他本可以享受优渥的生活、安享荣华,却心系天下,坚决变法,敢为人先!这才是真正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感受世人情怀05感受世人情怀05我们正处于最好的时代,我们有亿万的中国梦,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启程,我们需要这种精神,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一马当先,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锐意进取,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感受世人情怀05课堂结语聆听古圣先贤智慧的话语,感受字句间透露的爱国热情与责任意识,激励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保持理性思考,以理性的态度表达观点,成为理性的人,肩负起国家的重任,成为时代的先锋青年!感受世人情怀05钱理群教授于北大指出:“真正的精英须具备独立自主的创造力,需承担个人责任,对职业负责,对国家、民族、社会及人类有所担当。”作为各自领域中的杰出人物,他们自带光环,承担的责任亦远超常人。他们的言行理应向社会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大众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他们不应通过“规避法律”、“违背道德”的行为制造负面新闻,占据公众视野,将扭曲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暴露于众,从而败坏社会风气!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社会精英与社会承担”这一主题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呢?请你结合当前社会现象写一篇文章,向《某报》的“时事评论”栏目投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