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7张PPT)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第1目-第2目)本框内容Contents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一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二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三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第一目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2020年6月30日,《香港国安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7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国家为遏制日益猖獗的“港独”分裂势力和日益恶化的香港安全形势做出的坚决应对,必将对国内外的乱港分子造成强大威慑。《香港国安法》对未来香港的稳定将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产生本质作用法律的产生、本质、作用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法律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1.法律的产生、本质、作用材料一、《汉谟拉比法典》内容判刑举例∶事例一∶【某好心人收留一不堪主人虐待而逃亡的奴隶】→定刑∶【死刑】事例二∶ 【奴隶主将奴隶伤害致死】→定刑∶【无罪】事例三∶【奴隶不承认主人是自己的主人】→定刑∶【割除双耳】事例四∶【理发匠剃去奴隶的发式标记】→定刑∶【砍去双手】事例五∶【贵族打死贵族】→定刑∶【赔款】材料二、法国《人权宣言》: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人权宣言《人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颁布,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人权宣言宣称∶"在权利方面范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这些权利,从而使基本人权原则成为宣言的核心内容。古代: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思考,古代法律和近代法律有什么不同 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2、法律具有时代性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法治:就是“法的统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人治:个人或者少数人因掌握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的与精神的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法制:①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强调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②是静态意义的词,重在制度。③有法可依是法制的基本特征。知识拓展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西汉时期三国两晋六朝时期唐朝时期宋代时期明清时期产生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3、中华法系的形成过程4.中华法系的含义: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法典为《唐律疏议》。5.中华法系的意义: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我国近代法律的探索,其结果是什么?6、我国近代法律的探索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7、启示是:法治建设,应符合本国历史和国情。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第二目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1.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决定因素(1)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2)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度产生阶级分化国家出现法统治阶级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人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 本主 义社 会社会主 义社 会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决 定(3)决定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和决定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物质生活条件人口法的内容1.法的产生、本质及其决定因素2.法的历史类型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法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法典》等中国《唐律疏议》、法兰克王国《萨利克法典》等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等《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原始社会中没有形成法律我国当代的法3.法的基本特征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1)(3)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2)(一种社会规范)名词点击: 社会规范,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等。(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体现:①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②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在我国的体现:①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3.法的基本特征(一种社会规范):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制定是指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认可(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普遍约束力: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国家强制力:①一切行为规则、社会规范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法所具有的强制性是最强的——即不执行就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不执行——轻者剥夺权利、重者剥夺生命。②国家强制力的物质形态:即一系列的国家执法组织:法院、检察院、监狱、军队、警察等。(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4.法的职能: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例如打击违法犯罪。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例如规范交通,保障老年人权益等。法的政治职能法的社会职能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社会职能政治职能核心、决定基础和体现①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②发展社会生产力。③发展社会文化。④规范某些技术指标。①体现国家政权的性质,确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②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④维护经济基础。知识拓展案例一:某地国家安全局破获了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案例二: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后双方因款项支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根据合同法第159条关于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数额支付价款的规定,判决粮油公司向农户支付购粮款。练一练法的政治职能法的社会职能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上述材料各体现了法的什么职能?5.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课堂练习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仁人志士的法治建设梦想最终归于失败。其原因在于( )①法治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②中华法系源远流长③他们试图移植的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不适合中国④一国法治必须与本国国情相适应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2.社会规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范、政策规范、社团规范等。法律规范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在主要内容方面的区别是( )A.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B.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C.法是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D.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解析】选B。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是从法的职能角度分析,A不合题意。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B符合题意。法是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是从法的制定角度分析的,不合题意,排除C。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是从法的实施角度分析,排除D。B课堂练习3.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双方因款项支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依据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五十九条关于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数额支付价款的规定,判决粮油公司全额向农户支付购粮款。在这一案例中( )①法主要执行了政治职能 ②法主要执行了社会职能③体现了法具有阶级性 ④体现了法能调节社会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选C。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政治统治的作用,依法调解小麦收购争议,不涉及法的阶级性和维护政治统治,①③不符合题意;依法调解小麦收购争议,维护了社会经济秩序,突出了法的社会职能,②④正确。C课堂练习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第三目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1949年1954年1982年1999年2004年2014年2018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开启法治建设新纪元。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法治建设揭开新篇章。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我国宪法进一步完善。法治建设在路上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就。习近平强调,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民事法律制定实施。《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结合课本,思考材料带给我们什么启示?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我国法治建设进程的启示(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结合视频和课本知识,概述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2、中国法治建设的巨大成就(1)立法方面: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法的贯彻方面: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3)人权保障方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立法方面: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①有法可依: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②良法善治: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2、中国法治建设的巨大成就七个法律部门宪法相关法部门民商法部门行政法部门经济法部门社会法部门刑法部门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部门宪法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目前,我国有法律260多部、行政法规700多部、地方性法规9000多部、行政规章11000多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还需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知识拓展:宪法2、中国法治建设的巨大成就①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②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③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2)法的贯彻方面: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拓展延伸——依法行政、简政放权1.依法行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2.简政放权:指精简政府机构,把经营管理权下放给企业。简政放权,精简的是束缚着市场主体的"无形枷锁"和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有形之手",放活的则是企业的活力、发展的动力和全社会的创造力。(3)人权保障方面: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①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②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③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2、中国法治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为人权法治化保障提供了坚强保证。人权是所有人与生俱有的权利。人权包括生命和自由的权利,不受奴役和酷刑的权利,意见和言论自由的权利,获得工作和教育的权利以及其他更多权利。人人有权不受歧视地享受这些权利。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的人权。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是错误的。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人权得以实现的保障。拓展延伸——人权结合材料和课本,思考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什么成就。小试牛刀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通过了229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和170多件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制定了700多件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了660多件现行有效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材料二:《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指出,国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满足各类群体的特殊需求,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44%,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中央和地方政府定价项目分别缩减80%和50%以上,全国所有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均已公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推进了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6个方面11项改革部署。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①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②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行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③深化司法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④法治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全社会法治观念和人权法治保障意识显著增强;⑤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为人权法治化保障提供了坚强保证。专家点评: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中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3、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结论: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我国将进一步摆脱传统人治社会的影响,大踏步走向现代法治社会,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从中央到地方,从地区到行业、基层,都要厉行法治,使国家治理方式发生整体性变革;(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法治体系、法治国家,将成为我国政治法律制度建设的战略目标,为改善国家治理开辟广阔空间;(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法治国家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要准备在国家治理领域打攻坚战、持久战。知识拓展: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法的历史类型法律的本质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法的产生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法律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法的决定因素课堂小结启示成就法的特征中华法系的重要性法的本质1. 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施法治可以( )①保证公民的一切权利②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④消除现阶段基本矛盾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B课堂练习2.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施法治可以( )①保证公民的各项权利 ②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④消除现阶段基本矛盾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B课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