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时政情境导入思考:二十届三中全会为什么如此重视收入分配问题?我国实行什么样的收入分配制度?其决定因素是什么?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成为十年来第一个重点探讨经济改革的全会。全会指出,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1框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课程标准: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评价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政策,列举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阐明劳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意义,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学习目标:1.明确我国的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2.掌握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必要性、意义3.理解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内容、意义4.了解我国居民获取收入的途径5.明确弘扬劳动精神的重要性、要求6、掌握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因、措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是什么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如何分配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决定②根本原因: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补充)生产力①直接原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P44-1起决定性作用,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2)原因(为什么要实行这种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决定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P44-471.我国的分配制度 P44中国葛洲坝集团有限公司(国企)的收入分配情况普通工人工资6000元技术工人工资9000元管理人员工资12000元结合课本思考探讨:1、他们的工资收入属于哪种收入分配方式 ?为什么他们的工资高低不一?2、为什么不能实行平均分配和按需分配?3、实施这样的分配方式有什么好处和必然性?情境探究1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及公有控股的股份制经济中,其形式是工人的工资、津贴、奖金。还包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所得。注意:按劳分配≠公有制中的分配。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除了按劳分配,还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快递员5000程序员 1000018.8%股份分红总监2万-3万劳动技术管理资本走进京东看分配结合课本45页3段内容,分析探讨:1. 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收入?这些收入属于什么性质的分配方式?2. 这种分配方式有什么好处?情境探究2按生产要素分配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要素分类 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知识数据意义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等。储蓄存款获得的利息、购买债券获得的利息、购买股票获得的股息或股权转让收入、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获得的收入等。企业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获得的收入。土地、房屋的租金、“三权分置”农民转让土地经营权获得的收入等凭借相关知识获得的收入,如:出版、著作等获得的收入数字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收集/筛选/加工/处理的“大数据”获得的收入,比如网约车平台、支付宝的信用分等。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局限性:单纯按要素分配不利于促进公平,易导致收入差距拉大。注意:(1)按劳分配只适用于公有制经济,但公有制经济中并非全是按劳分配(2)按劳分配适用于公有制经济,按劳动要素分配则适用于非公有制经济。(2)单纯按生产要素分配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甚至收入差距悬殊。探究任务:从收入获取途径角度:村民获取收入的途径有哪些?小吕的爸爸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每月有工资,年终还有奖金。小吕妈妈是民营股份制企业的工作人员,除工资外,持有的公司股票也有分红。家庭投资理财由妈妈负责,银行存款和国债都有收益。小吕的叔叔是农民,转让了自家承包地的经营权,一心一意经营“农家乐”,收入增加了很多。小吕是一家公司的员工,业余时间喜欢搞小发明,通过转让自己的发明专利,获得笔可观的收入。小吕大伯父是残疾人,无法务工,家里主要经济来源是国家发放的低保金和残疾补贴。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情境探究33、我国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来源多样化)劳动性收入 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可能是按劳分配,也可能是按要素分配。)财产性收入 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一般属于按要素分配。)经营性收入 是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比如开饭馆、摆小摊的收入等转移性收入 是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住户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住户之间的经常性收入转移,包括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属于再分配的范畴。)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使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P46①段)思考:我国收入分配方式与收入获取途径是什么关系?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回归生活:正确区分“三权分置”下农民收入的分配方式和收入途径项目 分配方式 收入途径农民自己经营所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农民以土地入股民营企业分红所得收入农民流转土地所得收入农民到流转后获得经营权的公司去打工农民的种粮补贴收入农民获得的土地征收补偿收入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按劳分配土地要素土地要素劳动要素(土地经营组织为公有--按劳分配土地经营组织为非公有--按劳动要素分配)(再分配)转移性收入土地要素(1)重要性:(2)要求: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①要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②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5、弘扬劳动精神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地区收入分配差距大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大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大行业内部收入分配差距大情境探究4思考:结合实例谈谈收入分配不公的表现?收入分配不公对经济社会生活可能带来哪些危害?结合国家政策谈谈如何完善收入分配?危害:1.影响社会公平公正(注意:公平≠平均)2.打击付出劳动多收入却不高的劳动者的积极性,影响社会生产力的良性发展3.加剧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社会和谐4.违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符合共享发展理念,不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1、原因:(1)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2)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做大蛋糕”只有把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做大,才能让我们“有得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年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一万六千五百元增加到三万五千一百元。(1).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做大蛋糕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分好蛋糕”(2).制度保证: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个人企业政府效率VS公平分配主体分配过程分配结果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图表信息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低于人均GDP,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越来越大,充分印证了居民收入增长跟不上人均GDP增长的步伐。国富民穷?(3).两个同步: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个人与国家)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个人与企业)基本同步2007年 2012年 2018年GDP 265810 519322 900309人均居民收入(元) 13786 24565 28228人均居民收入占GDP比重 50% 43% 42.7%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12.8% 12.2% 5.8%工资增长率 9.8% 9.5% 4.5%“分好蛋糕”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①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两个比重”)②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低、扩中)③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4).在初次分配方面: 企业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企业管理者,利用手中职权非法谋利,生活奢靡在垄断行业工作,薪水是其他行业的三四倍工资平常,但通过炒股,总收入也颇丰病重、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贫困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注:橄榄型收入结构,社会最稳定)③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①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②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5).在再分配方面:主体:政府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技巧:凡慈善、公益,都属第三次分配。(6)在第三次分配方面注意:慈善的主体是政府之外的组织和个人。社会成员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事例 分配方式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建立企业职工正常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加大对农产品的补贴鼓励资本、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增加收入提高个税起征点,调节个人收入分配洪灾发生后,某企业捐给一线医院等急需防护物资的地方,总计捐款捐物1300余万初次分配再分配初次分配初次分配再分配再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1.根本途径2. 制度保障3.两个同步4.初次分配5.再分配6.第三次分配两个同步对应准确笔记: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人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人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小结:如何完善收入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完善个人收入分配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为什么措施按生产要素分配我国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按劳分配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弘扬劳动精神,劳动致富为什么(原因+意义)地位、内容、形式构成意义两个同步第三次分配再分配根本措施、制度保障初次分配课堂小结1.(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下表为2022年全国居民收入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对上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①劳动性收入是我国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②人均经营净收入增长主要是依靠土地出租③人均转移净收入增长反映了国家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④人均财产净收入增加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④:通过人均财产净收入增加,无法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②材料没有反映土地出租,且土地出租得到的收入属于财产性收入,不是经营性收入 绝对量(元) 涨幅 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 36883 5.0% 人均工资性收入 20590 4.9% 55.8%人均经营净收入 6175 4.8% 16.7%人均财产净收入 3227 4.9% 8.7%人均转移净收入 6892 5.5% 18.7%①: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比最高,达55.8%,表明劳动性收入是我国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③:人均转移净收入增长反映了国家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反映了国家在再分配环节更加注重公平2.(2022·江苏·高考真题)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贫富差距,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路径中合理的是( )A.健全初次分配——增加资本收入——优化投资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B.压缩落后产能——增加就业人口——实现共享发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C.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按生产要素分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D.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DB:压缩落后产能可能会使失业人口增加A:增加资本收入与优化投资结构无直接关系,且投资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优化投资结构有助于降低风险,但不一定使低收入者收入增加,即不一定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D: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D传导正确C: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推进生产要素分配无必然联系,并且推进按生产要素分配会拉大收入分配差距,不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