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构体系·明逻辑·记观点理考点·固基础析材料·练思维聚焦河南·精练命题点【核心观点补充】1.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2.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3.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4.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如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走向犯罪。5.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6.易错点 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7.易错点 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8.刑罚是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9.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做法)10.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地位)11.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12.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做法)考点一 法不可违1.为什么要尊法守法?(P46)(1)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2)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2.如何理解“法不可违”?(为什么说“违法无小事”?)(P46)(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2)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3)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3.★违法行为的含义、成因、分类及后果。(P48)(1)含义: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2)成因:缺乏规则意识,法治观念不强。(3)分类:(4)后果: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点拨】法律区别于道德等其他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法律作为特殊的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等相比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二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三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4.★一般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犯罪)的关系。(P48~56)比较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区 别 危害 程度 相对轻微 相对轻微 严重触犯 法律 民事法律规范 行政法律规范 刑事法律规范区 别 法律 责任 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 害,消除危险;返还财 产,赔偿损失,支付违 约金,消除影响、恢复 名誉,赔礼道歉等 行政制裁:行政处分 (包括警告、记过、记大 过、降级、撤职、开除 等)和行政处罚 (包括警告、罚款、没收 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刑罚处罚典型 表现 欠债不还、没有依法履 行合同义务等 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 网、扰乱社会治安等 拦路抢劫、故意杀人等续表联系 (1)都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触犯了法律或法规,是违法行为,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2)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若不及时改正,任其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犯罪必然是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不一定就是犯罪。)启示 (1)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2)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续表5.遵章守法的做法。(P51)(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2)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4) 我们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考点二 预防犯罪1.刑法的内容和作用。(P52)(1)内容:刑法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2)作用: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2.★犯罪的含义、基本特征及法律后果。(P53~54)(1)含义: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2)基本特征:(3)法律后果:刑罚。【点拨】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3.★刑罚的含义及种类。(P54)(1)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2)种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①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②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特别提示】①主刑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并用;附加刑可与主刑同时并用,也可独立适用,可叠加适用;主刑在前,附加刑在后。②驱逐出境指对在中国境内犯罪的外国人或无国籍人,强制其离开中国境内的刑罚方法。4.★我们应如何预防犯罪?(P55~56)(1)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3)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4)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观点辨析】有人认为,未成年人年龄小,即使违法犯罪也没关系。请你对此观点进行辨别与分析。此观点错误。(1)虽然法律规定到一定年龄实施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未成年人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就没关系。(2)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破坏家庭和睦,引发矛盾,对家庭成员造成经济和精神损失;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社会治安,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3)作为社会成员,我们未成年人要树立法治意识,自觉尊法守法,认清犯罪危害,远离违法犯罪。考点三 善用法律1.当我们遇到法律问题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怎样依法求助?(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途径有哪些?)(P58~59)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020.24(2)](1)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来维护合法权益。(2)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2.诉讼的含义、地位及适用情形。(P60)(1)含义: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2)地位: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3)适用情形:受到非法侵害后采取其他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认定只有通过诉讼途径才能维护合法权益。3.★(教材相关链接)诉讼的三种类型。(P60)(1)民事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民事案件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2)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照司法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3)刑事诉讼: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查明犯罪事实、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活动。4.为什么我们要有勇有谋地同违法犯罪作斗争?(P61)(1) 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2)见义勇为作为高尚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3)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违法犯罪。5.★青少年应如何有勇有谋地同违法犯罪作斗争?(P61~62)(1)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见义勇为)(2)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见义“智”为)(3)掌握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常见方法:①及时拨打 110 报警电话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②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③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④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⑤保护好作案现场。6.公民应怎样尊法守法?(P62)(1)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2)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3)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1.请你从国家、学校和家庭的角度,就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提几条合理化建议。(1)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打击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治安管理,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2)学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3)家庭:家长要以健康的思想和良好的品行教育、影响未成年子女。2.校园欺凌就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法律处罚未成年人未免小题大做,学校加强教育就可以了。请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对上述网友观点进行辨析。①上述观点存在明显错误。校园欺凌侵害了被害人的生命健康权和人格尊严权,扰乱了社会秩序,破坏了社会和谐,欺凌者必须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②小刚等人的行为是违法行为,侵犯了小明的人格权,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不良行为、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若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犯罪。③学校在预防校园欺凌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要建立健全学校预防校园欺凌防范机制,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预防欺凌专题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④但预防校园欺凌仅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国家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查处和惩治力度,全社会要深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法治宣传,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家长更要肩负起家庭保护的职责,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教育孩子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同时未成年人自身也要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筑起预防校园欺凌的保护墙。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令人担忧,欺凌事件发生越来越频繁、年龄越来越小、地域越来越宽,校园欺凌不再是校内小事,也不是学校教育问题,校园暴力研究也从生理学、心理学转向社会研究,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通过司法大数据报告显示校园欺凌、暴力案件中,55.12%因发生口角、小摩擦等琐事而引发,因为满足个人私欲进行抢劫、侮辱、强奸、敲诈勒索等犯罪行为案件占18.08%。法律专家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因素 :社会环境的污染,使青少年不能明辨是非;自身素质不高,认知能力不足,法律意识淡薄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面对违法犯罪的错误做法和态度 也是违法犯罪屡次发生的原因。【知识链接】①社会危害性和违法行为②犯罪和法律制裁③公民如何尊法守法④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⑤如何预防犯罪,善用法律1.根据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答案] ①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③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2.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面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正确做法和态度。[答案] 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③社会交往中,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3.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有哪些危害?[答案] 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影响家庭幸福,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家庭和谐等。4.请你从学校和家庭的角度,谈谈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答案] 学校:①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②组织青少年参加法治宣传活动;③开设心理辅导课,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等等。家庭:①父母要多和孩子沟通,多与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思想情况,关心孩子的成长;②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在行为习惯等方面树立良好的榜样;等等。1.(2024新疆8题2分)预防就是保护,治理也是挽救。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上升趋势,低龄未成年人犯罪占比上升的这一现象,青少年应该( )B①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②积极见义勇为,用法律制裁违法犯罪③自觉遵章守法,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④实施社会保护,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解析] 本题考查预防犯罪的要求。青少年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能够有效预防自身走向犯罪道路;自觉遵章守法,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降低犯罪的可能性;故①③符合题意;青少年在面对违法犯罪时,首先要保护自身安全,不提倡盲目见义勇为,且制裁违法犯罪是国家执法机关的职责;故②错误;实施社会保护,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这是社会和国家的责任,而非青少年自身能做到的;故④错误;故本题选B。2.(2024连云港9题1分)下列适合在“民法典宣传月”中选用的案例是( )C①伪造身份实施网络诈骗,被判处有期徒刑②将他人丢失的手表据为己有,被法院判令归还③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了其作品,被诉侵权④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被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处罚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 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分类。伪造身份实施网络诈骗,被判处有期徒刑,这是犯罪行为,这主要涉及刑法相关内容,不属于民法典调整范畴,故①不符合题意;将他人丢失的手表据为己有,被法院判令归还,涉及到对他人财产的占有和返还,是民事违法行为,属于民法典中关于物权的内容,故②符合题意;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了其作品,被诉侵权,这涉及到著作权,是民事违法行为,属于民法典中知识产权的范畴,故③符合题意;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被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处罚,这是行政违法行为,这主要涉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行政法律规范,不属于民法典范畴,故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下面“ ”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DA.出售濒危野生动物 B.殴打他人成重伤C.签订合同后拒发货 D.破坏铁路封闭网3.被告人李某晨受老乡的邀请,到某小区21楼房屋内饮酒。因心情不好,李某晨故意将一个玻璃杯丢到楼下某学校操场,砸中13岁学生叶某某,致叶某某头部严重受伤,构成重伤二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被告人李某晨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最高人民法院将此案例作为典型案例,向全社会公布,充分发挥典型案例引领示范价值。(1)针对这个案例,你想对人们提醒些什么?(提示:从情绪管理、法律责任、权利行使三个角度回答,6分)[答案] ①合理表达情绪,学会调节情绪,做情绪的主人;②法不可违,违法行为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③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要受刑事处罚;④学法守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⑤增强权利义务意识,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等等。(2)将此案例向全社会发布有哪些引领意义?(提示:从引领公民、引领司法机关两个角度回答,4分)[答案] ①这种做法有利于引领广大公民学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②有利于引导人们认清违法犯罪危害,远离违法犯罪;③有利于引领司法机关公正司法,让人们感受到公平正义;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