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共35页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共35页PPT)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选必三《逻辑与思维》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概念
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认同学习科学思维的思想政治意义,学习科学思维知识。
科学精神:正确理解逻辑、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等相关知识。
公共参与:自觉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让思维合乎逻辑。
同一律的必要性、内容和要求;同一律与认识对象的变化发展;矛盾律的必要性、内容和要求;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排中律的必要性、内容和要求
辨析常见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预习提纲
1.逻辑思维的三个基本要求是什么?
2.同一律的理由、公式、内容、要求、条件及违反此律的逻辑错误是什么?
3.矛盾律的理由、公式、内容、要求、违反此律的逻辑错误是、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区别是什么?
4.排中律的理由、公式、内容、要求、违反此律的逻辑错误是什么?
5.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是什么?
6、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来源和必要性。
探究与分享P10
研究意义
甲:“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
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什么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思考:
上述对话没有没逻辑问题?
这给我们什么样的逻辑启示?
除打牌者以外的所有人
除打牌者和甲以外的所有人
偷换概念
思维应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同一律:
思维的确定性及要求
01
不能游移不定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 为什么要遵循同一律(遵循同一律的理由)
(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
(2)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
2. 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意思
(1)常用公式:“A就是A”(必须前后一致,不能把A换成非A)
(2)基本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就是真;是假就是假。
甲:这个苹果是圆的。
乙:这个苹果看起来很甜。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3. 同一律的要求
(1)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2)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同一时间、同一条件、同一对象(这也是使用同一律的前提条件)
P10 探究与分享
甲:“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
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什么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打牌者以外的人,包括甲自己
打牌者和甲以外的人,不包括甲
这里的“好茶”是指质量好的茶
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不卖变质茶?
这里的“好茶”是指没变质的茶
你这里有好茶吗?
这里“好茶”是一个意思吗?谈谈你的理由。
卖茶人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情境探究
例如:人在地球上存在了一万多年了,你没有存在一万多年,所以你不是人。
“人类”与“个体的人”二者不同一。这里把人类和个体的人当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4. 同一律的条件性
(1)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2)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例:小李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经是教师了。
不违反同一律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1.老师请小明同学回答问题:"你是怎样认识秦始皇的?"小明:"老师,我不认识秦始皇。"
2. 顾客:"你这儿有好茶吗?"茶叶店老板:"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不卖变质的茶。"
3.甲:"你那么有钱,居然在路边吃麻辣烫?"乙:"不在路边吃,难道在路中间吃?"
4."别烦我,我想静静。""静静是谁?你跟她什么关系?"
5.这些苹果前几天还是绿的,今天居然都变红了。
从逻辑角度看,以下案例有没有犯什么错误?
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

某顾客与小吃店的服务员对话如下:
顾客: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 啤酒里有苍蝇!
服务员:啊,不要紧,我们这儿的苍蝇不会喝很多酒。
上述对话中服务员的回答
①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②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③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④并没有违反逻辑的基本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解析:同一律的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题中服务员的回答转移了顾客的话题,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要求。
“我这个人是很有原则的,我的原则就是看心情”。
思考上述段子有什么样的逻辑错误?
随心所欲 没有原则
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
矛盾律:
思维的一致性及要求
02
不能自相矛盾
《韩非子,难一》载:“楚人有鬻(yu,四声,卖的意思)盾与矛者,誉之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日:‘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这位楚人为什么“弗能应”
探究与分享 P11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论断1:
论断2: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存在逻辑矛盾。
即同时肯定了“此矛可戳穿此盾”和 “此矛不可戳穿此盾”
议学提示:
这位楚人“弗能应”的原因是:问话者的问题“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揭露了楚人论断中的逻辑矛盾。
楚人的论断
违反矛盾律的要求
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不能自相矛盾、相互反对)。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1)常用公式:“A不是非A”(不能自相矛盾)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要求:不能同时肯定),其中必有一假。(要求:必舍一个)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论断不能都加以肯定。
最直接的体现“逻辑之所舍”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不能自相矛盾)
3.矛盾律的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4.违反矛盾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1)“概念”角度,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来反映。
例如:对于同一个几何图形,不能既用“三角形”又用“非三角形”来反映它。
②年轻的老人、锋利的钝刀。
(2)“判断”角度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
例如:“我是中国人”与“我不是中国人”。根据矛盾律,对这两个判断不能同时肯定。
1.她的意见完全正确,必须指出一点她的小错误。
2.我们一定能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3.某电站外高挂告示牌,上面用醒目的大字写着:“严禁触碰电线!千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从逻辑的角度,思考以下案例的自相矛盾之处
完全正确和小错误
一定实现和万一实现
一触即死与违者法办
唯一标准有两个
判断:下列论断哪些是自相矛盾的,哪些不是。
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④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①和④论断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要么画圆,要么画方,不存在“一个方的圆”;既然“太紧张”,就不可能“不知不觉”。
②和③论断没有自相矛盾。“噪”与“静”“鸣"与“幽”是对立统一的;认识能力的“无限"与“有限”也是对立统一的。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
6.矛盾律的条件性
(1)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不能做出两个相反的论断。(逻辑矛盾)
(2)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辩证矛盾)
注意:矛盾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无矛盾性,它只排除思维过程中的逻辑矛盾,而不否认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着的内在矛盾。
5.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
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可以消除和避免。
指事物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属性,不能消除和避免。
小结:
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 判断 确定性(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不是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两可)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排中律律:
思维的明确性及要求
03
不能骑墙居中
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
●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探究与分享4
“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是一个肯定判断
是一个否定判断
结论:主持人的话不符合逻辑。因为两个判断构成矛盾关系,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之一加以否定,必须对另一判断予以肯定。逻辑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主持人对这两个判断同时加以否认。
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
2、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要反对思维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1)常用公式:“A或者非A”(不能骑墙居中)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
“A”和“非A”不能同假(不能同时否定),其中必有一真
例: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又有点儿可惜。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不能骑墙居中)
(要求:必选一个)
4、逻辑错误:
(1)“概念”角度,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一定领域的某一个对象,或者用概念“A”来反映,或者用概念“非A”来反映,二者必居其一。
(2)“判断”角度,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对象的断定,或者是“A”,或者是“非A”,二者必居其一,必须承认其中一个是真的,不能同时否定。
3、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两不可”(不能都否定)
例如:一个人活在世上,有追求不好,没有追求也不好
例:说世界上有鬼,我不同意;但要就此断定世上没有鬼,我也不同意。
三个孩子在玩耍时不小心打碎了窗户的玻璃,老师问他们:“是谁打碎的 ”
甲说:“不是我。”
乙说:“不是我。”
丙说:“是甲打碎的。
假设你被告知这里只有一个孩子说了真话,可否据此推断窗户的玻璃是谁打碎的
依据排中律,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根据题意说真话者只有一人,可以这样推断:甲和丙的话是矛盾的,它们不可能都不成立。由于“只有一个孩子说了真话”。乙的话就一定是假的,所以窗户的玻璃是乙打碎的。
课堂练习
示例评析
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谁说我不去
甲:你去,请登记吧。
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
甲:那么,你是不去呀
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乙的回答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背了排中律(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否定了“不去”
否定了“去”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03
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一会儿说应该种玉米,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玉米。针对甲的说法,乙说: “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
甲的说法违反了 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肯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玉米”和“不应该种玉米”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
乙的说法违反了 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也就是说:这块地要么是种玉米,要么是不种玉米,二者必有其一。
(1)区别:①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不能同真;(“A不是非A“)
② 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不能同假。(“A或者非A“)
(2)意义:识别与把握“A”与“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探究】下面材料中,甲和乙分别违反了逻辑思维的什么要求?
矛盾律
排中律
5、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和意义: P13-3
6.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1)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的思维
(2)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②来源: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既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
③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
【知识整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关系
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
区别 含义不同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要求不同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错误不同 “自相矛盾”(“两可”) “两不可”
作用不同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
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思考:小明的逻辑思维存在什么问题?
小明是个非常调皮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上课不守纪律,故意气老师,下面是他与老师的一段对话:
老师:小明你都上学多长时间了,怎么还这么不懂规矩,不遵守课堂纪律!
小明:我刚刚上学不到一年的时间,哪里能懂什么规矩?
老师:那你说应不应该遵守课堂纪律?
小明:遵守课堂纪律不好,不遵守也不好。
老师:我怎么就和你说不明白了呢!你看你做的的作业,5一3=1?“如果你哥哥有五个苹果,你从他那儿拿走三个,结果怎样 ”
小明:“结果嘛,结果他肯定会揍我一顿。”
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
模棱两可,违反了排中律
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
调皮的小明
本框小结
矛盾律
(一致性)
原因
公式:
同一律
(确定性)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排中律
(明确性)
内容
要求:
违反的逻辑错误:
原因
公式:
内容
要求:
违反的逻辑错误:
原因
公式:
内容:
要求:
违反的逻辑错误:
A就是A
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A不是非A
A和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自相矛盾(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A或者非A
A和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两不可
1.甲乙丙中有一人是三好学生。甲说:乙是三好学生;乙说:丙不是三好学生;丙说:乙不是三好学生。三个人的说法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根据以上描述,以下推断合理的是( )
①甲和丙不是三好学生,乙是三好学生
②丙是三好学生,甲和乙不是三好学生
③根据矛盾律,“乙是三好学生”和“乙不是三好学生”必有一假
④根据排中律,“乙是三好学生”和“乙不是三好学生”必有一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堂练习
C
2.2024年寒假期间,小李和小王两个人相约去看电影,下面是两人在看完之后,讨论电影主演演技时的一段话:
小李:“这位演员演技真差!”小王:“谁说的?比你演的好多了。”
从对话中得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小王的思维体现了思维明确性的要求
②小王犯了“偷换概念”或者“偷换论题”的错误
③小王的思维用公式表示为A不是非A
④小王的思维违反了思维确定性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ˊ
课堂练习
B
3.2023年7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了中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计划2030年前实现登月开展科学探索。该消息引起太空探索爱好者的极大关注。有人认为“登月就能看到月球上的外星人基地”。有人则认为“登月也不可能看到月球上的外星人基地”。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两种观点相互矛盾,我们只能支持其中之一
②如果同时支持两种观点,则违背排中律的要求
③两种观点如果一个为真,则另一个一定为假
④如果同时反对两种观点,则符合矛盾律的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练习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