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千万孤独,尽在山水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柳宗元他是带火湖南永州的初代旅游博主;他是一位永远定格在文学史中的孤单行者;他拥有最戏剧化的人生,称自己“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激趣导入柳宗元知人论世·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散文家、诗人、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世称其“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故世称“柳柳州”。与韩愈一起领导了中唐的古文运动,与韩愈齐名,故世称“韩柳”。与刘禹锡是挚友,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代表作有《河东先生集》《永州八记》《三戒》《捕蛇者说》等。 柳宗元(773~819)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待了整整十年。政治失意使他心情抑郁,于是他常在闲暇之余游山玩水,借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在此期间,他游遍永州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许多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其中“永州八记”最为有名,《小石潭记》原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知人论世·写作背景永州八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huángmànyǔpèichùqiǎo chuànglièyǐliáosuìxīkāngōngshùchíxuán篁竹翠蔓岛屿珮环俶尔悄怆清洌佁然寂寥幽邃翕忽嵁龚恕坻玄朗读正音活动一: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朗读正音活动二:再读课文,划分节奏,感受句式特点。·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节奏:三三四三节奏:四四四节奏:五二五二二二二节奏:四四四以四字句为主,读来明快有力;杂用二、三、五、七字句,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舒缓有致,快慢相宜,读来和谐流畅,极有韵味。句式灵活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名词作状语,向西竹林以……为乐名词作状语,向下格外听到,听见【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我)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看见一个小水潭,水格外清凉。晓畅文意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借助注释,理解文意,整理重点文言知识。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翠绿的藤蔓牵连蒙盖缠绕参差不齐,随风飘拂【译文】(小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大约表示约数依傍穿透静止不动的样子忽然轻快迅疾的样子形作动,嬉戏,逗乐【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名作状,向下。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名作状,向西南名作状,像北斗星那样名作状,像蛇那样名作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的样子【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它的源头在哪里。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寂静凄凉因为深凄清停留于是,就离开【译文】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跟随着同去【译文】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堂弟宗玄。跟随着同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潭(甲骨文)=水(溪流)+鱼觅潭·画石潭路线课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活动一:根据课文,画出柳宗元的游览路线。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中游鱼潭边溪流潭中气氛记之而去下见小潭隔篁竹,闻水声潭边景物活动二: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移步换景: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的写法。好处:这些动词表现出了作者浓厚的游览兴致,也暗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清幽僻静之地。活动三:请同学们为小石潭的景物设计一个景点名称,请写出你设计的景点名称、依据和富有美感的介绍词。走近小石潭,你会听到潺潺不绝的流水声。近听如环珮相鸣,声音清脆;远闻似莺歌燕语,宛转悠扬。景点名称听水轩依 据“闻水声,如鸣珮环。”介绍词·心乐之·以其境过清见潭·乐石潭之景·似与游者相乐乐悲情感矛盾之处【合作探究】文中写了小石潭周围怎样的景色?心里感受到了怎样的“乐”?水:石:树:鱼:水 清澈见底石 形态各异树 青翠茂盛鱼 灵动活泼赏水之乐正侧面描写、视听结合定点特写,由整体到局部览石之乐动静结合观树之乐动静结合戏鱼之乐见潭·乐石潭之景“乐”:忘却官场失意,与游鱼融为一体,物我合一。再读课文,共赏石潭之乐。当作者潭边稍坐时,心情却发生了变化。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悟潭·析子厚心境悲结合课文和助读资料,思考讨论: 这里的“境”仅仅指的是环境吗?悟潭·析子厚心境【助读资料一】失意文人的一生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出身显赫,家族历代身居高位者众多。21岁:柳宗元进士及第,名声大振。没多久,父亲去世。26年:他的妻子杨氏病逝,他失去挚爱,从此再未婚配。33岁: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告终,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十年间:来到永州半年后,母亲去世,四年后女儿夭折,七年后大姐病逝,柳宗元在困境中保持文人的风骨,不断创作文章。46-47岁:重返朝廷与去世 柳宗元晚年被召回朝廷,任柳州刺史。819年:享年47岁,葬于柳州。他在永州所写的山水游记和诗歌都有一个很特别的特色,这个特色就在于当他写山水游记或诗歌的时候,表面上是写赏玩山水,而且有的时候故意要写得冷静、超逸,要摆脱,但他并不是真正的冷静超逸。他表面上是借山水来表现他的冷静和超逸,但是透过表象,有着很深的痛苦。------叶嘉莹评【助读资料二】悟潭·析子厚心境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环 境处 境心 境小石潭是幽深寂静之地。名门望族、奋力改革、被贬永州孤立无援、内心寂寥、孤苦伶仃明明有同游者五人,作者为何说“寂寥无人”?吴武陵:唐元和二年(807)进士,拜翰林学士。元和三年,因得罪权贵李吉甫流放永州,与贬为永州司马的柳宗元相遇,“两人意气相投,同游永州山水”(《新唐书·吴武陵传》)。元和七年,吴武陵遇赦北还,柳宗元不在赦归之列。他们在永相聚时间长达四年之久,来往甚密。崔氏二小生: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儿子。崔简,元和五年,转永州刺史。可是还没有到永州上任,又因为别的事情受牵连被流放到驩州,元和七年正月死于驩州。一行人均遭贬谪,满怀失意落寞,心境契合,故有此说。【助读资料三】(一)柳宗元为永州带来了文化火种。“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唐朝湖南进士有29人,其中永州进士占10人。他走后当地人为他建设庙堂,寒江之畔拔地而起柳子庙。香火飘散人间,那一刻柳宗元终于从自身的苦难孤独中挣脱出来,前往更加辽阔的天地。几遭被贬,未能熄灭柳宗元的赤子之心——拓展·未泯赤子心(二)柳宗元在柳州实施善政,民心所向。唐元和十年,柳宗元再度被贬。在柳州任刺史四年,在任期间:废除奴俗、解放奴婢;去鬼息杀、破除迷信;大修孔庙、兴办学堂;植柑种柳、打井惠民。柳州如今“香柑遍地,绿柳成荫”,人们亲切称他为“柳州第一任市长”,还为他修建柳侯祠、塑雕像。他心中有民,民心中亦有他。“虽千万人,吾往矣。”沉沦失意亦是人生常态。坚定理想的路上注定同行者少,故“千万孤独”。柳宗元有不灭的理想,炽热的心和不弯的脊梁,心有人民,人民亦是如此。如今的柳子庙、柳侯祠香火旺盛,鲜花满冢。所以,他并不孤独。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下见小潭(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斗折蛇行( )其岸势犬牙差互( )心乐之( )凄神寒骨(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下面名词作状语,在空中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名词作状语,像犬牙一样意动用法,以…为乐,感到快乐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寒冷(一)词类活用课后巩固全石以为底为坻,为屿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明灭可见作为副词,大约成为、形成可以西南而望记之而去水尤清洌其境过清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表修饰表承接(承接,不译)(由于、因为)清澈凄清(介词,用)助动词,能够(二)一词多义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到某处。闻水声古义:听到,听见。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大约。 今义:能愿动词,可以。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全石以为底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不可久居古义:待,停留。 今义:住,居住。(三)古今异义(四)特殊句式如鸣珮环卷石底以出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谓语前置,即主谓倒装,正常语序应为“如珮环鸣”。谓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石底卷以出”。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全石为底”。应为“余以其境过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