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专题01: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专题01: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专题01:分析人物心理、情感
(解析版)
知识导图:
题型一:分析人物心理、情感的复杂性
  小说往往通过细腻的心理描绘、丰富多样的人物关系以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来揭示人物情感的多样性。分析人物心理、情感的复杂性,要求读者能够深入文本,通过作者的描述和暗示,理解并感受人物内心活动和情感波动。
通法通则:
1.读文本,要有全局观。
在分析心理、情感的复杂性时要树立整体意识,梳理能够体现心理、情感多样性的相关情节,通过研读分析,把握形象(或作者)深层的情感意蕴。
2.抓言行,要重视显隐。
人物的心理、情感往往通过小说中描写的言行体现出来,对人物言行的分析既要弄明白其表面的意义,也要能够看到其隐含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揣摩出人物内心情感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
3.找角度,要全面精准。
分析心理、情感的复杂性要找准角度,这类题目的思考角度并不固定,有时隐含在题干中的某个词语或某个句子中,在审题时,务必要找出来,这是做到全面精准的关键。
题型二:分析人物心理活动
  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蕴含在情节发展的各个过程之中,分析概括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的变化,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解答这类题,要充分认识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更要注意培养读文时的前后勾连意识,准确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通法通则:
1.读题干,弄清答题方向。
(1)审好题,明确心理活动的特点。如:富有个性且不断变化;内涵丰富而复杂;情感细致而有层次。
(2)明确心理对象及其心理事件、涉及的心理时空等,由人及事,由境及人,把心理对象与心理事件、心理时空紧密结合起来。
2.抓描写,分析人物心理。
(1)注意搜寻心理描写方法,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2)注意梳理心理动态轨迹,梳理一般要抓主线,把握主干事件,同时还要抓影响心理的重要外在因素,再通过外因去努力揭示内因,先初步明晓人物的心理动态,并在发展进程中把握人物心理的前后变化。
(3)注意瞻前顾后联系语境。注意关键段落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摩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专项训练
一、(2024·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千里江山图(节选)
孙甘露
叶桃离开上海去了南京。那时候陈千里还不明白,为什么她那么不喜欢父亲叶启年做的事情,自己却又加入进去。后来他才知道,叶桃去的地方是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在叶启年的安排下,她成了机要室干事。
当时他反复问过自己:难道在上海,兆丰花园、夕阳、早春的湖水、水面上一对天鹅,这些都是他在做梦?难道他们手握着手、心怦怦跳时说的话,都只是分别前一时的冲动?他一直都很清楚,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
新闸路楼上的厢房,他坐在窗下,她坐在梳妆台前,他们在说话,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面前,一个在镜子里。他完全沉浸在话题中,可说着说着,她忽然站起身,急匆匆奔出了家门。他心里总是隐隐觉得,别处某个地方,必定有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在等着她。
一年以后,陈千里也去了南京。
他在石婆婆巷租了一间小屋。白天他给书局做翻译,等着叶桃下班。有时她给他打电话(巷口烟纸店有一台公用电话),让他去她上班的地方,她也会支使他做一点事情,到哪家铺子买一包点心,或者去裁缝店取几件衣服。
只要叶启年不在南京,瞻园对叶桃来说就是一个十分自由自在的地方。那是个大园子,据说从前是座王府,门前有影壁,园里有假山。机要室在园子最北面,过了假山就能看见那排平房。他到了那里,让门房打个电话,叶桃就会出来接他,有时候也会让门房送他,到后来门房索性让他自己进去。在记忆里,那几个月过得特别安宁,叶桃也特别快乐。她好像找到了真正有意思的工作。
他们去梅花山,正是早春二月,虬枝上开满梅花,山坡上像笼罩了粉色云雾。他们心心相印,觉得整个世界退却到远处,眼前只剩下梅树、蓝天和那张脸庞。他们满心喜悦,一起背诵着涅克拉索夫:“他们说暴风雨即将来临,我不禁露出微笑。”
但是世界仍旧在这里,叶桃置身其中的环境十分危险,瞻园里有许多阴鸷的壮汉、狼狗、枪支、不许人碰的文件和禁止入内的警示牌。从园北假山后面偶尔会传出一两声惨叫。后来在栖霞山上,叶桃告诉他,那里是党务调查科,是叶启年参与搭建、充斥着阴谋和杀戮的世界。
直到最后那个月,他才知道她究竟在做什么工作,虽然他早些时候就猜到了一些。现在想来,说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她真正在做的是一些秘密工作,这些工作对她意义重大。而他心里很明白,她所做的那些事情,很可能是去破坏她父亲的工作。但在让他知道真相前,她就为他指明了方向,让他了解了一个人应该投身于什么样的事业,才会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即便去了南京,她也每隔几天就给他写信,这些信件延续了先前的思想碰撞。现在他才理解,写那些信她多少冒了一点风险,幸亏她在瞻园上班,有办法不让这些信落到邮电检查人员手中。她还托人给他捎书和杂志:《共产党宣言》《远方来信》《布尔什维克》,还有她喜欢的涅克拉索夫诗集。
端午节的前一天,叶桃给石婆婆巷烟纸店打了个电话。那些日子他很少见到叶桃,她好像整天都非常忙碌,就算见到他也很沉默,问多了,她会忽然发火。在电话里叶桃让他去瞻园,去之前先到秦淮河边的城南茶食铺,帮她买一包闽南橘红糕。叶桃一直喜欢吃零食,在上海时他就常帮她跑腿,到了南京,她的很多旧习惯都消失了,但喜欢吃零食这一样依然如故。除了这家的橘红糕和酥糖,她还喜欢一个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总是在瞻园门口那一带叫卖。
他买了橘红糕,却在瞻园门口被人拦住了。几个月来,南前北后两道门,几班门房都认识他了,见他进门,连忙打电话到机要室找叶干事。叶桃告诉门房,今天她不能离开保密区域,叫门房登记一下,让陈千里自己进去。
陈千里在机要室那一排平房里见到了叶桃。她吃了一粒橘红糕,说,今天这个橘红糕怎么那么干?这放了多久呀?生气地扔到一边,冷冷地半天不理他,机要室里另外两个女人同情地朝他微笑。过了一阵,叶桃又叫他:“帮我到门口买碗桂花糖芋苗。”
刚刚进来时陈千里并没有看见瞻园门口有挑担叫卖的小贩。但他没说什么,每次叶桃让他到门口买桂花糖芋苗,那个小贩总会出现在那里。
“如果没看见,你就往前跑到马府街,他一般就在这几个地方。”
他提着保温筒出来,门房朝他笑。出了瞻园,果然看见担子在那里。小贩揭开盖子搁在一边,从大锅里舀了几勺红艳艳、香喷喷的芋羹,装进提筒,往里撒了点桂花末子,又拿起抹布擦了擦盖子,盖上,收钱。陈千里把糖芋苗拿进机要室,叶桃喝了一口,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
几天后他才知道,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叶启年在广州破获了共产党地下组织,逮捕了广东的负责人欧阳民。由于情报送出及时,与欧阳民有联系的上级党组织全都撤离了。
他知道这情况时,叶桃已身负重伤。牺牲前,她告诉陈千里自己是共产党员,从前没有告诉他,是因为她受党组织派遣潜伏在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必须保守秘密,但现在她可以说了。她说她一直打算发展他入党,党组织也认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验,已经可以接受陈千里入党,可她现在没有时间了,她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面前,一个在镜子里”,说明叶桃的性格活泼多变,让年轻的陈千里琢磨不透。
B.叶桃喜欢城南茶食铺的橘红糕和酥糖,以及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表明她很适应南京休闲的日常生活。
C.端午节的前一天,叶桃把陈千里买的橘红糕扔到一边,半天不理他,反映出她斗争经验不足,关键时刻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
D.“现在她可以说了”而“从前没有告诉他”,表明叶桃与恋人相处时也严格遵守地下工作的保密纪律。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写叶桃和陈千里在梅花山背诵诗句,既表现出两人的精神风采,也点出时代氛围。
B.选择壮汉、狼狗、枪支、秘密文件、警示牌、惨叫等来写瞻园,凸显其阴森残酷。
C.描写机要室另两个女人微笑以及门房笑的细节,用以反衬一种紧张诡异的气氛。
D.文本记叙叶桃和陈千里在上海与南京的经历,将个人爱情与革命斗争交融在一起。
3.文中画线处说“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又说“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4.文本中频频出现“一年以后”“现在想来”“他知道这情况时”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D [A项,“说明叶桃的性格活泼多变”分析错误,文中这句话是一种隐晦表达叶桃有双重身份的写法。B项,“表明她很适应南京休闲的日常生活”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几天后他才知道,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可知,叶桃喜欢城南茶食铺的橘红糕和酥糖,以及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是为了给党组织送情报。C项,“反映出她斗争经验不足,关键时刻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分析错误,根据原文“他提着保温筒出来”“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可知,叶桃把陈千里买的橘红糕扔到一边,半天不理他,是想办法让陈千里把紧急情报送出去,及时交给党组织。此处应是反映了叶桃的机智沉着。]
2、C [C项,“用以反衬一种紧张诡异的气氛”分析错误,根据原文“机要室里另外两个女人同情地朝他微笑”“他提着保温筒出来,门房朝他笑”可知,这两处“笑”不是“反衬紧张诡异的气氛”,而是机要室干事、门房这些在瞻园工作的人,对叶桃的恋人、叶主任的未来女婿的一种轻微的套近乎的表现,从侧面表明叶桃非常机智,计划很成功。]
3、①两人日常交往中,叶桃总是先离开,但依然通过多种方式和陈千里保持联系;②叶桃思想上更早觉悟,先于陈千里参加革命,又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③虽然叶桃后来在斗争中牺牲,但她永远活在陈千里心中,她的革命精神为陈千里所继承。
[解析] ①从句子表层意思分析。“他一直都很清楚,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说明在叶桃与陈千里两人的日常交往中,叶桃总是先离开。但是,后文明确写到,即使叶桃去了南京,“她也每隔几天就给他写信,这些信件延续了先前的思想碰撞”,她还给陈千里寄了很多书和杂志。通过这样的方式,叶桃与陈千里保持着联系。②从句子深层含义分析。根据原文“这些信件延续了先前的思想碰撞。现在他才理解,写那些信她多少冒了一点风险”可知,“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是因为叶桃思想上更早觉悟,先于陈千里参加革命;结合原文“几天后他才知道,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可知,“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是指叶桃引导陈千里走上了革命道路。③从句子情感内涵分析。根据原文最后“她说她一直打算发展他入党,党组织也认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验,已经可以接受陈千里入党,可她现在没有时间了,她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可知,“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可以看作对叶桃牺牲的隐微表达。“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是指陈千里对叶桃感情非常深,心里一直怀念着叶桃。陈千里对他们交往的细节也历历在目,而且特别强调叶桃的革命信念和勇于牺牲的精神。陈千里后来也入了党,并如叶桃所愿,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这些都表明叶桃对于陈千里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并不因为她的牺牲而中止,而是融入陈千里的生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叶桃的确没有离开陈千里。
(评分参考:答出表面义“先离开”“保持联系”给2分;答出深层义“先参加革命”“引导”给2分;答出深层义“继承革命精神”给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4、①整体上回溯性地讲述故事,本身具有一种历史纵深感;②具体事件的叙述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交代,情节脉络清楚;③展现出人物的成长历程,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④通过叙述时间的跳跃,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将谜团逐一解开,行文跌宕起伏。
[解析] ①从小说内容分析。“一年以后,陈千里也去了南京”“现在想来,说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他知道这情况时,叶桃已身负重伤”这些语句建立起一种在事件已经发生过的若干年之后对事件进行回溯的语调,这种凝重的语调是笼罩全篇的,营造了一种历史纵深感。②从情节脉络分析。“一年以后”“正是早春二月”“端午节的前一天”等,这些语句帮读者建立起对有关事件发生、发展先后顺序的整体认知。事件的时间线使得情节脉络更清晰,即叶桃去南京,一年后陈千里去南京,他们的爱情不断发展,叶桃对陈千里的革命引导也在不断加强。端午节的前一天叶桃设法将情报传递出去,不久后叶桃牺牲。③从人物形象分析。文中这些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从“过去”到“现在”,通过时空转换,展现出陈千里这一人物在叶桃的帮助下由疑惑到明白,逐渐成长的漫长历程,使小说中叶桃这一人物形象更丰满。④从行文特色分析。“一年以后,陈千里也去了南京”“现在想来,说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他知道这情况时,叶桃已身负重伤”这些语句叙述时间,由“过去”直接转到“现在”,具有跳跃性,通过陈千里这一人物的衔接,使小说内容将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将叶桃所做的事的谜团逐一解开,这样的衔接使行文跌宕起伏,更能吸引读者阅读。
(评分参考:答出“历史纵深感”给2分;答出“情节脉络清楚”给2分;答出“形象丰满”给2分;答出“化解谜团”“行文跌宕起伏”给2分。任答三点即可得满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糯米酒(节选)
徐秋良
这些是什么?一个安检员指着其中一个包,对杏子说,口气有些硬。
糯米酒。不等欧阳妈妈回答,杏子抢先告诉安检员。
违禁物品,他指着墙上的宣传牌子,不能带上车。说完就要没收。
杏子急切地对安检员说,欧阳妈妈八十五岁了,她儿子在烈士陵园长眠了三十五年。今天是她头一次为儿子扫墓,带了两瓶自制的糯米酒。这规定不是伤老人的心吗?
安检员一听,肃然起敬。他说,不急,不急,随我去找列车长。我也是在战斗中受伤后转业的。
列车长是个女的,听安检员一番介绍,满口答应。两瓶糯米酒就放在她自己的工作兼休息室里,列车长还为欧阳妈妈和杏子安排了卧铺。安检员要补卧铺的差价,列车长摆摆手,这二位交给我了。
株洲到南宁,十七个多小时才到。女列车长把她们送出站,充满关切地说,这是我的手机号,哪天回湖南,先联系我,能坐我这趟车更好,要是赶不上,我会联系别人提供帮助的。
车站外,杏子按照儿子事先做的功课,去往一家“老战友旅店”。①欧阳妈妈要走路过去。杏子知道老人家舍不得,骗她步行去旅店,要两个多小时,便叫了一辆出租车。
旅店设在一条巷弄里,鲜红的“老战友旅店”几个大字,格外地显眼,两边各插着五面红旗,微风穿过小巷,红旗飘飘。司机帮杏子把两个包提到大厅,等杏子回转身要付费时,司机留下一句话,来这个店的客人,我们都不收费。
杏子拿出两人的身份证去登记,服务员指指身后的挂牌,说,我们旅店只接待现役军人、退役军人,以及军烈属,您有这方面的证件吗?杏子忙从挎包里取出烈士证和欧阳妈妈的优抚证。服务员详细看了证件,登记前又详细问了她们的情况,还用手机拍了相关证件,然后办理入住手续。
②欧阳妈妈有些累了,脸色白里泛青。杏子服侍她躺下,自己也感到周身疲倦,怕欧阳妈妈有事喊她,就和衣躺在床上。
杏子高考落榜后,被安排在村小学代课。经校长介绍,认识了一个校长以前的学生,年轻军人欧阳牛,一身英武,提了干,当了排长,回家探亲。认识三天,没有散步,没有牵手,没有花前月下,欧阳牛匆匆归队,离别时,他们只交换了一张个人的两寸照片。彼此心照不宣,希望未来这两张单人照片能合为一张双人照。她盼望他的来信,等来的却是他牺牲的消息。欧阳牛的父亲听到儿子血染疆场的消息,当场倒地咽气。③一夜之间,欧阳妈妈丧子失夫,悲痛欲绝。杏子没有成为欧阳妈妈的儿媳,就拜她为干娘。满了三十岁,在父母的催促下,认识了现在的丈夫。结婚前,她把自己要照顾欧阳妈妈一辈子的想法告诉他,丈夫满口应承,愿意一辈子陪她守护老人,做老人的女婿……
咚咚咚,有人敲门。欧阳妈妈还在睡,杏子轻手轻脚地开门。
请问你们是湖南湘潭来的娭毑(湖南方言:奶奶)和杏子吗?一个粗壮结实五十多岁的男人神情紧张地站在门外。
请问你是……杏子疑惑地问。
我叫章雨祥,这个旅店的经理,我来核实,你们是不是我找了几十年的人。
杏子取了挎包,把相关资料一一拿出来。
章雨祥看了一遍又一遍,一滴一滴眼泪落在那张烈士证件上。过了许久,他从内衣的口袋掏出一张过了塑的照片,轻声问,这张照片是你吗?
杏子双手颤抖,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这张照片是她高中毕业时的校园留影。
那次战斗,欧阳排长带着全排奉命穿插敌人阵地后背,途中遭伏击,一颗手雷在身边爆炸,欧阳排长把章雨祥扑倒在地,壮烈牺牲。弥留之际欧阳排长把前胸口袋一张染红的照片给他,希望能退还给杏子。那一年,章雨祥是入伍才一年的新兵。
杏子擦干泪水,回到房间。欧阳妈妈已起床,杏子告诉她,晚上六点半,这个旅店的章老板请我们吃饭。
杏子扶着她按时来到二楼的大厅。门口,十六个穿草绿色旧军装的人排成两列,夹道欢迎她们。
立正,敬礼!大厅里,灯火辉煌,氛围庄严隆重热烈。
今晚参加的人,都是前线的退役军人,都是志愿服务者。章雨祥证实了欧阳妈妈就是欧阳排长的妈妈,杏子就是排长托他交还照片的人,便发出“集结号”,除外出人员,悉数到齐。
章雨祥搀扶欧阳妈妈坐在台上,充满深情地说,欧阳排长是我的救命恩人,没有他舍命救我……
他说话哽咽,嘶哑,停了一会儿,接着说,我找欧阳排长的妈妈,找了几十年,今天终于见到欧阳妈妈。请大家做个见证,从今天起,欧阳妈妈就是我的妈妈,我要替排长尽儿子的孝道。妈妈在上,请受儿子三拜!
章雨祥说完,跪下叩拜。他身后的志愿者一起跪下,声音从他们贴近地面的胸腔里迸发:妈妈,我们都是您的儿子!喊声响彻餐厅,震动整座大楼。
④欧阳妈妈从未见过这等场面,慌忙之中不知如何是好。
杏子连忙上台,扶妈妈走下台来,众人一齐围拥上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欧阳妈妈和杏子过安检的时候,安检员的态度由“口气有些硬”转变为“肃然起敬”,表现了作为转业军人的安检员对她们的理解。
B.出租车司机帮提行李、不收车费,热情善良;而旅店服务员却又是“详细”看证件、问情况,又是拍证件才办理入住,相对比较冷漠。
C.杏子只和欧阳牛“认识三天”,却陪伴、照顾了欧阳妈妈几十年,这种真情既能告慰烈士,也能安慰老人,更能感动千万读者。
D.章雨祥在南宁开办“老战友旅店”,只接待现役、退役军人和军烈属,这既契合他退伍军人身份,又有助于他寻找欧阳排长的家人。
2.关于欧阳妈妈的形象,下列对画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句中欧阳妈妈要走路去旅店,是因为舍不得坐出租车,体现了老人生活节俭的特点。
B.第②句中欧阳妈妈“脸色白里泛青”,表明她年事已高,身体已不太能承受旅途劳顿。
C.第③句中欧阳妈妈一夜之间丧子失夫,写出欧阳妈妈亲人尽失的孤单悲苦、无依无靠。
D.第④句中欧阳妈妈“慌忙”而不知所措,这一细节刻画了一个未经大场面的农村老人形象。
3.从敲开门向杏子确认身份开始,章雨祥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4分)
4.小说多处使用插叙,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 [B项,“旅店服务员却又是‘详细’看证件、问情况,又是拍证件才办理入住,相对比较冷漠”理解有误,从后文来看,旅店服务员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确认来客身份为现役、退役军人或军烈属,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帮旅店老板章雨祥找人。]
2、D [D项,“这一细节刻画了一个未经大场面的农村老人形象”分析有误,这一细节主要刻画欧阳妈妈淳朴善良的形象特征。]
3、①紧张、忐忑,章雨祥敲开门和杏子搭话,希望她们就是自己要找的人,又害怕希望再次落空。②悲伤,见到烈士证,仿佛见到故人,基本确认后,眼泪落下来。③激动、决意报恩,请杏子和欧阳妈妈吃饭,并发出“集结号”,当众认欧阳妈妈为自己的妈妈,决意替欧阳排长尽孝。
4、①小说在叙述欧阳妈妈千里迢迢祭奠烈士儿子的故事中,使用插叙插入了杏子悲伤的爱情故事和杏子夫妇决意照顾欧阳妈妈的温暖故事,还插入了欧阳排长牺牲经过和章雨祥多年执着寻找欧阳排长的亲人的故事,反映了更加广泛的社会生活/增加了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使小说内容充实丰富。②这些小故事刻画了杏子夫妇心地善良、欧阳排长舍身忘我和章雨祥感恩报恩的人物形象。③这些小故事体现了平凡人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淳朴情谊、军人忘我的牺牲精神、战友们珍贵的生死之情,丰富了主题。④这些插叙的使用,避免了小说叙事的平铺直叙,使结构富有变化,增强了小说的表达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专题01:分析人物心理、情感
(原卷版)
知识导图:
题型一:分析人物心理、情感的复杂性
  小说往往通过细腻的心理描绘、丰富多样的人物关系以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来揭示人物情感的多样性。分析人物心理、情感的复杂性,要求读者能够深入文本,通过作者的描述和暗示,理解并感受人物内心活动和情感波动。
通法通则:
1.读文本,要有全局观。
在分析心理、情感的复杂性时要树立整体意识,梳理能够体现心理、情感多样性的相关情节,通过研读分析,把握形象(或作者)深层的情感意蕴。
2.抓言行,要重视显隐。
人物的心理、情感往往通过小说中描写的言行体现出来,对人物言行的分析既要弄明白其表面的意义,也要能够看到其隐含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揣摩出人物内心情感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
3.找角度,要全面精准。
分析心理、情感的复杂性要找准角度,这类题目的思考角度并不固定,有时隐含在题干中的某个词语或某个句子中,在审题时,务必要找出来,这是做到全面精准的关键。
题型二:分析人物心理活动
  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蕴含在情节发展的各个过程之中,分析概括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的变化,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解答这类题,要充分认识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更要注意培养读文时的前后勾连意识,准确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通法通则:
1.读题干,弄清答题方向。
(1)审好题,明确心理活动的特点。如:富有个性且不断变化;内涵丰富而复杂;情感细致而有层次。
(2)明确心理对象及其心理事件、涉及的心理时空等,由人及事,由境及人,把心理对象与心理事件、心理时空紧密结合起来。
2.抓描写,分析人物心理。
(1)注意搜寻心理描写方法,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2)注意梳理心理动态轨迹,梳理一般要抓主线,把握主干事件,同时还要抓影响心理的重要外在因素,再通过外因去努力揭示内因,先初步明晓人物的心理动态,并在发展进程中把握人物心理的前后变化。
(3)注意瞻前顾后联系语境。注意关键段落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摩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专项训练
一、(2024·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千里江山图(节选)
孙甘露
叶桃离开上海去了南京。那时候陈千里还不明白,为什么她那么不喜欢父亲叶启年做的事情,自己却又加入进去。后来他才知道,叶桃去的地方是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在叶启年的安排下,她成了机要室干事。
当时他反复问过自己:难道在上海,兆丰花园、夕阳、早春的湖水、水面上一对天鹅,这些都是他在做梦?难道他们手握着手、心怦怦跳时说的话,都只是分别前一时的冲动?他一直都很清楚,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
新闸路楼上的厢房,他坐在窗下,她坐在梳妆台前,他们在说话,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面前,一个在镜子里。他完全沉浸在话题中,可说着说着,她忽然站起身,急匆匆奔出了家门。他心里总是隐隐觉得,别处某个地方,必定有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在等着她。
一年以后,陈千里也去了南京。
他在石婆婆巷租了一间小屋。白天他给书局做翻译,等着叶桃下班。有时她给他打电话(巷口烟纸店有一台公用电话),让他去她上班的地方,她也会支使他做一点事情,到哪家铺子买一包点心,或者去裁缝店取几件衣服。
只要叶启年不在南京,瞻园对叶桃来说就是一个十分自由自在的地方。那是个大园子,据说从前是座王府,门前有影壁,园里有假山。机要室在园子最北面,过了假山就能看见那排平房。他到了那里,让门房打个电话,叶桃就会出来接他,有时候也会让门房送他,到后来门房索性让他自己进去。在记忆里,那几个月过得特别安宁,叶桃也特别快乐。她好像找到了真正有意思的工作。
他们去梅花山,正是早春二月,虬枝上开满梅花,山坡上像笼罩了粉色云雾。他们心心相印,觉得整个世界退却到远处,眼前只剩下梅树、蓝天和那张脸庞。他们满心喜悦,一起背诵着涅克拉索夫:“他们说暴风雨即将来临,我不禁露出微笑。”
但是世界仍旧在这里,叶桃置身其中的环境十分危险,瞻园里有许多阴鸷的壮汉、狼狗、枪支、不许人碰的文件和禁止入内的警示牌。从园北假山后面偶尔会传出一两声惨叫。后来在栖霞山上,叶桃告诉他,那里是党务调查科,是叶启年参与搭建、充斥着阴谋和杀戮的世界。
直到最后那个月,他才知道她究竟在做什么工作,虽然他早些时候就猜到了一些。现在想来,说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她真正在做的是一些秘密工作,这些工作对她意义重大。而他心里很明白,她所做的那些事情,很可能是去破坏她父亲的工作。但在让他知道真相前,她就为他指明了方向,让他了解了一个人应该投身于什么样的事业,才会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即便去了南京,她也每隔几天就给他写信,这些信件延续了先前的思想碰撞。现在他才理解,写那些信她多少冒了一点风险,幸亏她在瞻园上班,有办法不让这些信落到邮电检查人员手中。她还托人给他捎书和杂志:《共产党宣言》《远方来信》《布尔什维克》,还有她喜欢的涅克拉索夫诗集。
端午节的前一天,叶桃给石婆婆巷烟纸店打了个电话。那些日子他很少见到叶桃,她好像整天都非常忙碌,就算见到他也很沉默,问多了,她会忽然发火。在电话里叶桃让他去瞻园,去之前先到秦淮河边的城南茶食铺,帮她买一包闽南橘红糕。叶桃一直喜欢吃零食,在上海时他就常帮她跑腿,到了南京,她的很多旧习惯都消失了,但喜欢吃零食这一样依然如故。除了这家的橘红糕和酥糖,她还喜欢一个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总是在瞻园门口那一带叫卖。
他买了橘红糕,却在瞻园门口被人拦住了。几个月来,南前北后两道门,几班门房都认识他了,见他进门,连忙打电话到机要室找叶干事。叶桃告诉门房,今天她不能离开保密区域,叫门房登记一下,让陈千里自己进去。
陈千里在机要室那一排平房里见到了叶桃。她吃了一粒橘红糕,说,今天这个橘红糕怎么那么干?这放了多久呀?生气地扔到一边,冷冷地半天不理他,机要室里另外两个女人同情地朝他微笑。过了一阵,叶桃又叫他:“帮我到门口买碗桂花糖芋苗。”
刚刚进来时陈千里并没有看见瞻园门口有挑担叫卖的小贩。但他没说什么,每次叶桃让他到门口买桂花糖芋苗,那个小贩总会出现在那里。
“如果没看见,你就往前跑到马府街,他一般就在这几个地方。”
他提着保温筒出来,门房朝他笑。出了瞻园,果然看见担子在那里。小贩揭开盖子搁在一边,从大锅里舀了几勺红艳艳、香喷喷的芋羹,装进提筒,往里撒了点桂花末子,又拿起抹布擦了擦盖子,盖上,收钱。陈千里把糖芋苗拿进机要室,叶桃喝了一口,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
几天后他才知道,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叶启年在广州破获了共产党地下组织,逮捕了广东的负责人欧阳民。由于情报送出及时,与欧阳民有联系的上级党组织全都撤离了。
他知道这情况时,叶桃已身负重伤。牺牲前,她告诉陈千里自己是共产党员,从前没有告诉他,是因为她受党组织派遣潜伏在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必须保守秘密,但现在她可以说了。她说她一直打算发展他入党,党组织也认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验,已经可以接受陈千里入党,可她现在没有时间了,她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面前,一个在镜子里”,说明叶桃的性格活泼多变,让年轻的陈千里琢磨不透。
B.叶桃喜欢城南茶食铺的橘红糕和酥糖,以及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表明她很适应南京休闲的日常生活。
C.端午节的前一天,叶桃把陈千里买的橘红糕扔到一边,半天不理他,反映出她斗争经验不足,关键时刻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
D.“现在她可以说了”而“从前没有告诉他”,表明叶桃与恋人相处时也严格遵守地下工作的保密纪律。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写叶桃和陈千里在梅花山背诵诗句,既表现出两人的精神风采,也点出时代氛围。
B.选择壮汉、狼狗、枪支、秘密文件、警示牌、惨叫等来写瞻园,凸显其阴森残酷。
C.描写机要室另两个女人微笑以及门房笑的细节,用以反衬一种紧张诡异的气氛。
D.文本记叙叶桃和陈千里在上海与南京的经历,将个人爱情与革命斗争交融在一起。
3.文中画线处说“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又说“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4.文本中频频出现“一年以后”“现在想来”“他知道这情况时”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糯米酒(节选)
徐秋良
这些是什么?一个安检员指着其中一个包,对杏子说,口气有些硬。
糯米酒。不等欧阳妈妈回答,杏子抢先告诉安检员。
违禁物品,他指着墙上的宣传牌子,不能带上车。说完就要没收。
杏子急切地对安检员说,欧阳妈妈八十五岁了,她儿子在烈士陵园长眠了三十五年。今天是她头一次为儿子扫墓,带了两瓶自制的糯米酒。这规定不是伤老人的心吗?
安检员一听,肃然起敬。他说,不急,不急,随我去找列车长。我也是在战斗中受伤后转业的。
列车长是个女的,听安检员一番介绍,满口答应。两瓶糯米酒就放在她自己的工作兼休息室里,列车长还为欧阳妈妈和杏子安排了卧铺。安检员要补卧铺的差价,列车长摆摆手,这二位交给我了。
株洲到南宁,十七个多小时才到。女列车长把她们送出站,充满关切地说,这是我的手机号,哪天回湖南,先联系我,能坐我这趟车更好,要是赶不上,我会联系别人提供帮助的。
车站外,杏子按照儿子事先做的功课,去往一家“老战友旅店”。①欧阳妈妈要走路过去。杏子知道老人家舍不得,骗她步行去旅店,要两个多小时,便叫了一辆出租车。
旅店设在一条巷弄里,鲜红的“老战友旅店”几个大字,格外地显眼,两边各插着五面红旗,微风穿过小巷,红旗飘飘。司机帮杏子把两个包提到大厅,等杏子回转身要付费时,司机留下一句话,来这个店的客人,我们都不收费。
杏子拿出两人的身份证去登记,服务员指指身后的挂牌,说,我们旅店只接待现役军人、退役军人,以及军烈属,您有这方面的证件吗?杏子忙从挎包里取出烈士证和欧阳妈妈的优抚证。服务员详细看了证件,登记前又详细问了她们的情况,还用手机拍了相关证件,然后办理入住手续。
②欧阳妈妈有些累了,脸色白里泛青。杏子服侍她躺下,自己也感到周身疲倦,怕欧阳妈妈有事喊她,就和衣躺在床上。
杏子高考落榜后,被安排在村小学代课。经校长介绍,认识了一个校长以前的学生,年轻军人欧阳牛,一身英武,提了干,当了排长,回家探亲。认识三天,没有散步,没有牵手,没有花前月下,欧阳牛匆匆归队,离别时,他们只交换了一张个人的两寸照片。彼此心照不宣,希望未来这两张单人照片能合为一张双人照。她盼望他的来信,等来的却是他牺牲的消息。欧阳牛的父亲听到儿子血染疆场的消息,当场倒地咽气。③一夜之间,欧阳妈妈丧子失夫,悲痛欲绝。杏子没有成为欧阳妈妈的儿媳,就拜她为干娘。满了三十岁,在父母的催促下,认识了现在的丈夫。结婚前,她把自己要照顾欧阳妈妈一辈子的想法告诉他,丈夫满口应承,愿意一辈子陪她守护老人,做老人的女婿……
咚咚咚,有人敲门。欧阳妈妈还在睡,杏子轻手轻脚地开门。
请问你们是湖南湘潭来的娭毑(湖南方言:奶奶)和杏子吗?一个粗壮结实五十多岁的男人神情紧张地站在门外。
请问你是……杏子疑惑地问。
我叫章雨祥,这个旅店的经理,我来核实,你们是不是我找了几十年的人。
杏子取了挎包,把相关资料一一拿出来。
章雨祥看了一遍又一遍,一滴一滴眼泪落在那张烈士证件上。过了许久,他从内衣的口袋掏出一张过了塑的照片,轻声问,这张照片是你吗?
杏子双手颤抖,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这张照片是她高中毕业时的校园留影。
那次战斗,欧阳排长带着全排奉命穿插敌人阵地后背,途中遭伏击,一颗手雷在身边爆炸,欧阳排长把章雨祥扑倒在地,壮烈牺牲。弥留之际欧阳排长把前胸口袋一张染红的照片给他,希望能退还给杏子。那一年,章雨祥是入伍才一年的新兵。
杏子擦干泪水,回到房间。欧阳妈妈已起床,杏子告诉她,晚上六点半,这个旅店的章老板请我们吃饭。
杏子扶着她按时来到二楼的大厅。门口,十六个穿草绿色旧军装的人排成两列,夹道欢迎她们。
立正,敬礼!大厅里,灯火辉煌,氛围庄严隆重热烈。
今晚参加的人,都是前线的退役军人,都是志愿服务者。章雨祥证实了欧阳妈妈就是欧阳排长的妈妈,杏子就是排长托他交还照片的人,便发出“集结号”,除外出人员,悉数到齐。
章雨祥搀扶欧阳妈妈坐在台上,充满深情地说,欧阳排长是我的救命恩人,没有他舍命救我……
他说话哽咽,嘶哑,停了一会儿,接着说,我找欧阳排长的妈妈,找了几十年,今天终于见到欧阳妈妈。请大家做个见证,从今天起,欧阳妈妈就是我的妈妈,我要替排长尽儿子的孝道。妈妈在上,请受儿子三拜!
章雨祥说完,跪下叩拜。他身后的志愿者一起跪下,声音从他们贴近地面的胸腔里迸发:妈妈,我们都是您的儿子!喊声响彻餐厅,震动整座大楼。
④欧阳妈妈从未见过这等场面,慌忙之中不知如何是好。
杏子连忙上台,扶妈妈走下台来,众人一齐围拥上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欧阳妈妈和杏子过安检的时候,安检员的态度由“口气有些硬”转变为“肃然起敬”,表现了作为转业军人的安检员对她们的理解。
B.出租车司机帮提行李、不收车费,热情善良;而旅店服务员却又是“详细”看证件、问情况,又是拍证件才办理入住,相对比较冷漠。
C.杏子只和欧阳牛“认识三天”,却陪伴、照顾了欧阳妈妈几十年,这种真情既能告慰烈士,也能安慰老人,更能感动千万读者。
D.章雨祥在南宁开办“老战友旅店”,只接待现役、退役军人和军烈属,这既契合他退伍军人身份,又有助于他寻找欧阳排长的家人。
2.关于欧阳妈妈的形象,下列对画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句中欧阳妈妈要走路去旅店,是因为舍不得坐出租车,体现了老人生活节俭的特点。
B.第②句中欧阳妈妈“脸色白里泛青”,表明她年事已高,身体已不太能承受旅途劳顿。
C.第③句中欧阳妈妈一夜之间丧子失夫,写出欧阳妈妈亲人尽失的孤单悲苦、无依无靠。
D.第④句中欧阳妈妈“慌忙”而不知所措,这一细节刻画了一个未经大场面的农村老人形象。
3.从敲开门向杏子确认身份开始,章雨祥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4分)
4.小说多处使用插叙,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