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拓展与运用 热点考点 专题练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拓展与运用 热点考点 专题练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拓展与运用 热点考点
专题练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小题。
借着文生视频模型Sora带来的冲击波,班级拟召开“未来已来,AI(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该如何学习?”主题班会,请浏览班委准备的材料,合理利用其中的信息,对研讨中的问题做出回应。
材料一
继去年ChatGPT带给人们极大震撼之后,今年2月,Sora文生视频再次给世界带来了冲击。它可把寥寥数语的文字描述,生成为60秒的逼真视频。从目前公布的视频来看,Sora不仅掌握了视频制作的逻辑,还理解了物理世界的规律,更是觉悟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微妙的情感关系。这一技术对很多传统概念提出了挑战,比如“创造”。
德国音乐家克劳德·斯塔德曼曾指出,音乐教育应以创造为中心。音乐存在三次创造,第一次是作曲家在作曲时的原始创造,第二次是演奏这首曲子时的表演创造,第三次是听众欣赏时的领悟创造,这三次创造意义不同,但都是真实的。音乐、电影、软件、建筑等,是以往人类创造最主要的领域,但是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拥有了创造的能力,将在这些方面越来越强大。通过将科学深度工具化,人类的价值将在第三次创造方面大放异彩,创造体验将成为重点。这需要学习者深度应用人工智能,使人的工具化由人工智能替代,进而构建人自身创造和发现的机会。
(摘编自上观新闻2024-02-19)
材料二
在AI时代,哪些内容与技能尤为重要?个人如何选择合适的学习路径?对于学习者而言,AI时代的教育将更突出人的精神塑造,而以特定知识和技能传授为目标的传统教育将不再有意义。人之所以成为人,不是因为拥有多少知识,而是因为拥有精神和灵魂。ChatGPT再智慧也不会直接在你的大脑里形成价值观和精神品质。人生的成功幸福,靠的是价值观、专注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遇到困难坚韧不拔的韧性,这些精神品质不仅与技术毫无关系,也和考试成绩高低没有太大关系。
人类正面临着超大规模知识带来的挑战。信息通道有几十亿,而人类在同一时刻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来获取知识,这意味着学会选择已成为学习者的核心能力。所谓的学会选择,就是学会做没有标准答案的选择题。学习者必须了解,没有完美的选择,只有现实的选择,真正好的学习态度,并不是追求正确,而是解决问题。ChatGPT和Sora不是问题的终结者,反而可能是新的宏大问题的发现者和制造者。
(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2024-03-11)
材料三
诚然,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知识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传统教学中简单的知识传授和记忆变得相对陈旧。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教师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关注与学生的个性化互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基础知识的框架和知识的积累依然是教育的核心。对于青少年而言,这种逐步的知识构建不仅是他们认知发展的基石,更是大脑成长的催化剂。在新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人的记忆力、注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会得到锻炼。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但这些能力的发展必须以牢固的知识基础为前提。未来社会将不断出现新的挑战,只有那些具备扎实知识背景的人,才更能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对一个个新问题作出迅速响应。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24年03月13日第9版)
问题研讨
小郑:咱们班会主题是“未来已来,AI时代我们该如何学习?”材料一跟主题是不是没关系啊?
你:
小豫:我发现材料一中音乐的“三次创造”,对我们如何上好阅读课也有启发,比如,如何在阅读课中获得更丰富的理解或体验?
你:
小文:说起创造,我想起了《谈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宣言》这两篇课文,它们都强调人人都有创造的能力,都能创造。
小州:但创造力也是“不进则退”的吧?AI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的创造力?三则材料已给我们指明了路径……
你:是的。
2.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通过阅读涵养我们的精神世界
①4月23日,一年一度的读书日。在这个氤氲着浓浓书香的日子,既是一次阅读的提醒,提醒步履匆匆的人们勿忘在大好时光与阅读相伴,也是一次读书的导引,导引人们思考如何通过阅读涵养我们的精神世界。
②今天,人们的阅读对象,早已不只是纸质书籍。有报告显示, A 。2021年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5.06亿,2022年达5.30亿,2023达5.7亿,市场营销规模达567.02亿元。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2023年比2022年增长7.55%。在数字化阅读日益普及的当下,有人习惯于手不释卷,独爱翰墨书香,在纸质书卷中感受阅读的魅力;有人钟情于视听兼备,喜欢声画共赏,在数字化世界里享受读书的乐趣。数字化阅读让读书触手可及、方式灵活,然而也引发了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等方面的担忧。当白纸黑字化为虚拟数字、实体书籍变身数码屏幕,当新媒介、新场景改变了阅读习惯,碎片化、轻量化日益成为阅读的新特点,我们该怎样实现阅读的意义呢?
③阅读的目的在于求知。从“读书”到“读屏”,是阅读习惯的改变,也是阅读方式的丰富。数码产品的更新换代,纸质书籍的电子化,让获取知识更为便捷;融合多重形态的视听内容,让阅读由平面的“纸上得来”升级为立体的“视通万里”。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数字化打通了书籍之间的“链接”,让人们能在聚合推荐里,实现知识的触类旁通、由点及面、串珠成链。数字化拓展了求知的渠道,也丰富了学习的体验。无论是“读书”还是“读屏”,都有益于知识的增长,而关键在于阅读的内容本身是否有意义。
④阅读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思考。无论哪种阅读方式,沉潜往复都是必不可少的阅读过程。文字留白处的掩卷沉思,声画落幕后的品味咀嚼,都是一次次的思接千载、心游万仞。同时,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提升修养的方式。读一本好书,如同攀一座高峰,人到半山,固然能欣赏到风景,但唯有不断向上攀爬,才能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以思考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
⑤开卷有益。无论什么时候,唯有获得真知灼见、收获精神启迪的阅读,才是真正有益的阅读。无论何种阅读方式,重要的是阅读的内容有分量、阅读中有所思考。因此,我们不必纠结于阅读形态上“有形之书”与“无形之书”,而应把关注点聚焦在阅读的深度和厚度。让阅读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以沉潜阅读持续丰盈自我的精神世界,恰恰是世界读书日之于我们的启示。
(《人民日报》2022.04.22李忱阳文)
材料二:
近6年中国数字阅读用户及产值规模两个统计图
材料三: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曾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结合三则材料,说说在“读书”与“读屏”并行的今天我们该怎样通过阅读涵养我们的精神世界?
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文本一】
人的创造力依然至关重要
①近一段时间,借助人工智能生成的百万字长篇小说、近90分钟时长的电影先后面世,前者创作生成仅用时一个半月,后者凭借50人的团队只花费3个月时间。人工智能赋能艺术生产,在单体作品规模上取得新突破,在降本增效上释放新潜力,展示出新生产力在文艺领域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②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丰富文艺表达的新工具。从文生文、文生图到文生视频,人工智能与艺术正在碰撞出越来越多的可能。在人工智能助力下,人民日报社推出的短片《江山如此多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等受到好评,中国文艺网推出的国宝文物拟人化形象“中华器灵”引发关注……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谓话题不断、热点频出。这背后是众多平台加速开发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热潮,智能工具如雨后春笋般接连涌现。
③当下,人们对人工智能创作产品的认识和接受,普遍还停留在技术体验的新奇性上。这说明人工智能的技术特征在艺术生产中还处于显性地位,产品的审美特性还没有充分发育形成。一些人工智能生成的长篇小说,还存在叙述跳跃或冗余、情感描写较为生硬、人物形象和故事设计套路化等问题,在阅读体验和情感代入上都有不足。一些人工智能设计的艺术形象,风格较单一,识别度与美感都不够,暴露出受语料和算法限制的短板。
④新技术的介质特征并不会自动转化为新兴文艺形态的审美质感。这依赖人的充分介入,依赖人将机器不具备的生命体验、情感感知、审美想象的持续融入。一位网友感慨地说,他用5分钟时间让人工智能生成了一个设计作品,却花了5个小时才去掉作品中的“AI味”。技术是人的延伸,艺术由人来定义,其转化融合必然通过人来完成。
⑤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创作生产越是只需要简单“指令”,使用人工智能的人就越需要把生活的丰富内涵、精神的拓展升华融入其中,发挥创造力,保持艺术与人的根本性关联。唯其如此,科技赋能才能最大程度转化为艺术的丰盈,带给人类以精神的充盈。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06月11日)
【文本二】
①人工智能有人工智能的用处。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可以替代大量重复性、模式化的内容生产劳动,比如写作项目计划书、简单的绘图、翻译,而在新闻工作领域,一般性的消息写作、体育新闻写作、财经新闻写作等,乃至评论文章,都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人工智能可以替代的这类内容生产,大多具有标准化程度高、逻辑化程度高、创意化程度低、情感化程度低的“两高两低”特征。
②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各有各的用处。比如人工智能现在被大量应用到中国电视剧海外传播翻译配音中,高效率、低成本且准确度好,但有趣的是,电视剧主角的配音还是要由人工翻译来做,究其原因,机器翻译缺少情绪张力,难以彰显主角的个性魅力。这充分说明,技术虽强,可通“有理之理”,但对“无理之理”——人类的情感与灵动,依然有着明显的不可逾越之界。
(摘编自胡钰《南方传媒研究》)
下面的材料,能作为文本一第④段的佐证材料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千秋诗颂》节目团队在海量国画、古诗词语料基础上,进行了大量人机沟通,经历无数次艺术语言与代码语言的碰撞,才使作品呈现出工笔、水墨等中国审美风格。
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杭州湾至钱塘江口外宽内窄,口大肚小,外口宽度达100千米;溯江而上,河道越来越窄,在海宁附近河道急剧收缩,宽度已不足3千米。涨潮时大量海水涌入狭窄的河道,水体涌积,后浪与前浪层层相叠,水位暴涨。
②农历的初一和十五前后,海水上涨势头更猛烈,往往能形成形如立墙、势若冲天的大潮。每年中秋节前后,钱塘江水量丰富,又逢东南风盛行,江水东流与大潮西进相遇,风助潮涌,潮借风威,于是就发生了“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
③钱塘江大潮是我国最著名的海潮,也是杭州地域一大特色。钱江潮来时,“声如雷鸣,排山倒海,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钱江潮是在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和杭州湾喇叭口河口地形的作用下形成的。在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地、月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和太阳产生的引潮力达到最大。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喇叭口的河口形状使江面迅速变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
【材料二】
①绍兴末年,因为钱塘石岸被海潮冲毁,皇帝下令主管官吏修缮。乾道九年,又修筑了庙子湾一带的石岸。从这以后多次下令让官吏修葺石岸。淳熙元年,江堤再次决口,嘉熙二年再次决口。于是守卫的官吏在靠近钱塘江的地方,先在外面修筑了土堤,在里面又修筑了石堤,于是江水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嘉定十年,江水大量溢出堤坝,于是又重新修缮。千百年来,钱塘江潮水肆虐、钱塘江堤被冲毁,钱江两岸人民一次又一次的修建海塘。
时间 修建举要
唐开元元年 《新唐书·地理志》:“杭州余杭郡,……盐官有捍海塘堤,长124里,开元元年重筑。”
五代梁开平四年 钱武肃王(钱镠)发明竹笼填石筑塘和滉柱固塘之法。《十国春秋》:“以大竹破之为笼,长数十丈,中实以巨石……”
宋大中祥符七年至景佑三年 沿用钱氏旧法修建,或以薪土相间压叠成塘。
元泰定四年 在竹笼石塘基础上创筑了石囤木柜塘。
明成化十三年 改建海盐县石塘,称“杨公塘”,后于弘治元年、弘治十二年两次改筑,发展成为高质量“样塘”。
清代 在浙江修旧和新建土、石海塘1545里,其中浙西沿海114次,浙东69次,浙西修建石塘368里。
1950年至1989年 杭州段沿江两岸筑围堤347公里,围海涂64亩。以围代坝、治江围涂,是治理钱塘江潮的一项创举。
1997年至今 杭州市实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钱塘江标准海塘建设,建成高标准海塘数百公里。如今,涌潮凶险的钱塘江下游两岸,崭新坚固的大堤巍然屹立,为美丽的杭州增添了一道“水上长城”。
【材料三】
在杭州举办的第19届亚运会,会徽名称为“潮涌”,主会场设在钱塘江南岸的“杭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杭州亚运会竞赛项目设置为:40个大项,61个分项,481个小项。亚奥理事会45个国家(地区)的报名运动员人数达到12500多名,创历届之最。杭州亚运会上,各国各地区体育健儿顽强拼搏,用行动践行“永远向前”的亚奥理事会格言,生动诠释了激励人心的体育精神。本届亚运会共产生金牌482枚,银牌480枚,铜牌631枚。
综合三则材料,说说杭州第19届亚运会会徽以“潮涌”命名的原因。
5.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问题。
材料一:
漫步古镇,体验非遗簪花,拍摄氛围感“大片”;身着汉服,观看特色民俗表演,开启“古今邂逅之旅”;参观博物馆,购买国潮文创,沉浸式探寻传统文化……今年以来,一种以民俗体验游为代表的“新中式”旅游,在文旅融合趋势的带动下迅速崛起,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喜爱。
“新中式”旅游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与灵魂,为满足新时期人们文旅消费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既有传统意蕴,又符合时代审美和价值追求的文化旅游新样态。“新中式”旅游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具有植根传统、连接现代、融合创新等鲜明特征,为游客提供了新潮文化体验,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活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新中式旅游项目 内容 特点
传统服饰体验游 以汉服、马面裙等传统服饰为载体,游客身着传统服饰游览景区,感受文化魅力、提升审美与社交乐趣的旅游形式。如泉州蟳埔村“簪花围”。 1.满足游客对传统文化深度体验需求,强化民族文化认同与归属感。2.传统服饰与景区景观完美融合,增添旅游浪漫诗意,丰富社交分享素材。
非遗项目体验游 游客观看、亲身参与打铁花、漆扇、火壶、皮影戏制作等,于实践中感受传承非遗魅力的旅游方式。 1.游客能亲身参与非遗制作表演,增强互动体验与趣味性。2.契合游客求新、求异心理,拓宽文旅内涵边界。
历史古建品览游 以中式古代建筑为核心,融合文化传承、科技赋能与创新体验,引领游客穿梭历史、品味古韵的旅游模式。如山西因《黑神话:悟空》引发“古建游”热潮。 1.游客可触摸历史脉络、感受文化传承力量。2.古建蕴含丰富历史、建筑、艺术知识,为游客提供文化学习、审美提升、思想启迪平台。
中式美食品味游 以体验中式特色美食为核心,融合地域文化、历史传承与多元体验,借美食魅力推动文旅发展的新兴模式。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等小城美食走红,宋代点茶等随影视热播受青睐。 1.满足游客味觉享受,独特风味刺激味蕾,带来愉悦感官体验。2.美食背后深厚文化底蕴、地域饮食风情、历史典故等,满足游客文化求知欲。
文博院馆科技游 以科技赋能文博场馆,借AI、3D复原等技术创新展示文物,提升互动体验,弘扬传统文化的旅游模式。 1.丰富文物馆藏承载历史记忆与文化精髓,为游客提供文化滋养。2.Al与3D复原技术使静态文物动态化、抽象知识具象化,提升游览趣味性与沉浸感。
材料三:
“新中式”旅游日渐走红,是多种因素共同促动的结果。首先,与日俱增的文化自信是根本动因。文旅消费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消费,其核心吸引力在于人们对旅游产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和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其次,不断升级的文旅需求是关键动能。随着人们消费品位的提升与新一代旅游群体的崛起,游客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游览,而是更加关注旅游体验的深度以及情感满足的程度。尤其是在“国潮”崛起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旅游中的文化之美和精神之韵。再次,快速发展的高新科技是强力支撑。科技赋能是“新中式”旅游“出圈”的重要推动力量。科技手段不仅提升了文旅消费体验的沉浸度,还塑造了文旅消费的新场景、新业态和新方式,为游客提供了古今对话、文化探秘的新途径。
(选自中国旅游报《“新中式”旅游日渐走红,传统文化绽放时代新蕴》,有删改)
春节之际,张女士慕名奔赴重庆,准备开启一场“新中式”之旅。重庆“新中式”旅游资源丰富:铜梁龙舞灵动炫丽、梁平木版画细腻传情、大足石刻震撼雄浑、磁器口古镇古雅清幽、三峡博物馆内珍宝熠熠等等。根据材料二,为张女士设计两项新中式旅游项目。
6.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为了正义与和平,我们不得不打!”今年92岁的志愿军老战士石中玉说,历史证明,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是高瞻远瞩的伟大战略决策,意义重大而深远。
②然而,困难之大,前所未有。
③在辽宁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展出的数字对比触目惊心:1950年,美国钢产量8772万吨,高居世界第一,而中国只有60.6万吨……
④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密切配合,首战两水洞、鏖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创造了威武雄壮的战争伟业。全国各族人民由衷称赞志愿军将士为“最可爱的人”!
⑤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迫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⑥“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郭栋说,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力量源泉及获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选自新华社)
【材料二】
①文物简介:1951年1月3日,在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釜谷里战斗中,郑起所在的志愿军三四七团七连奉命夺取和守卫釜谷里南山阵地。战至下午4时,七连班以上干部全部牺牲,全连仅剩7人。敌军再次发起冲锋,此时七连弹药耗尽,代理连长郑起吹响军号,敌军以为志愿军即将发起反冲锋,随即退回山下。最终七连坚守南山阵地一昼夜,为大部队作战赢得了时间。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郑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记特等功一次。
②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抗美援朝纪念馆中每件文物的背后,都有着令人动容的英雄故事。它们似一部部无言的书,静静地讲述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赢得胜利的故事;它们如一曲曲昂扬的歌,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不惧艰险、奋勇前进。
(选自中国军网)
【材料三】
①截至10月17日,上映18天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电影《长津湖》已取得49亿元的票房,目前排在中国电影票房史的第4名,该片的观影人次也突破了一个亿。
②在这场全民观影的热潮中,集体记忆、情感共振、家国情怀得到了加倍激发和释放。观众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了解了长津湖战役这段历史,激发了爱国热情,受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和感召,心里充满了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和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恩。
(选自央视网)
【材料四】
①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首天长地久的英雄战歌……近日,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抗美援朝纪念馆特别推出“意志战胜钢铁——杨振亚抗美援朝摄影作品展”,本次展览展出杨振亚在战地拍摄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等48幅照片,以及包括《华东画报》在内的18件套珍贵藏品,在生动展现作者家国情怀的同时,更让观众深入了解抗美援朝历史。
②在现场、记者看到,前来观展的观众络绎不绝,有北京的,也有上海的。“看了这次展览、更加让我为志愿军将士的爱国主义精神所震撼。”来自浙江的王先生说。
(选自辽宁学习平台)
学校准备在寒假开展“铭记抗美援朝 继承先烈遗志 争当红色传人”综合实践活动。请借助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补全下列活动方案。
XX中学寒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铭记抗美援朝 继承先烈遗志 争当红色传人 二、活动时间:寒假期间 三、活动方式:① 和组织收看相关电影 四、活动目的与意义:深入了解抗美援朝历史、② 、③ 。 五、参与人员:德育校长、德育主任、各班班主任、全体同学 六、活动准备:重温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和历史教材中对于该战争事件的概述;自主查阅其它相关资料等。
参考答案
1. 我觉得有关系,人工智能已通过学习拥有了创造能力,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创造能力,将来怎么跟它竞争? 示例1:首先我们要根据文本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作者想要借助文本表达什么;其次在课堂上,我们要理解老师对文本的分析阐释,探究他这样理解的原因和目的;最后,我们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创造性)理解。
示例2:首先我们要根据文本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他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等问题;其次,在听课和课堂研讨中,要理解别人是怎样分析阐释的,发现他们有什么独到见解;最后,我们要独立思考,对文本有独特的体会和认识。 ①在学习中要能深度应用人工智能来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借助人工智能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②不把追求唯一正确的答案当作目的,尝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学会做没有标准答案的选择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③广泛学习,丰富知识积累,为发展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④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①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音乐、电影、软件、建筑等,是以往人类创造最主要的领域,但是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拥有了创造的能力,将在这些方面越来越强大。通过将科学深度工具化,人类的价值将在第三次创造方面大放异彩,创造体验将成为重点。这需要学习者深度应用人工智能,使人的工具化由人工智能替代,进而构建人自身创造和发现的机会”分析,材料一跟班会主题是“未来已来,AI时代我们该如何学习?”有关系,因为人工智能已通过学习拥有了创造能力,我们需要学习者深度应用人工智能,使人的工具化由人工智能替代,进而构建人自身创造和发现的机会。可据此作答。
②本题考查理解与表达。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音乐存在三次创造,第一次是作曲家在作曲时的原始创造,第二次是演奏这首曲子时的表演创造,第三次是听众欣赏时的领悟创造,这三次创造意义不同,但都是真实的”分析,我们要在阅读课中获得更丰富的理解或体验,首先我们要根据文本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作者经历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依托文本和作者共情,理解作者;其次,在课堂上,要理解老师、同学是怎样分析阐释的,讨论交流他们的独到见解;最后,我们要自己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体会和感悟。
③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音乐存在三次创造,第一次是作曲家在作曲时的原始创造,第二次是演奏这首曲子时的表演创造,第三次是听众欣赏时的领悟创造……这需要学习者深度应用人工智能,使人的工具化由人工智能替代,进而构建人自身创造和发现的机会”可概括出:在学习中要借助人工智能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学习者必须了解,没有完美的选择,只有现实的选择,真正好的学习态度,并不是追求正确,而是解决问题。ChatGPT和Sora不是问题的终结者,反而可能是新的宏大问题的发现者和制造者”可概括出:要学会做没有标准答案的选择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
结合材料三“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基础知识的框架和知识的积累依然是教育的核心。对于青少年而言,这种逐步的知识构建不仅是他们认知发展的基石,更是大脑成长的催化剂。在新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人的记忆力、注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会得到锻炼。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但这些能力的发展必须以牢固的知识基础为前提。未来社会将不断出现新的挑战,只有那些具备扎实知识背景的人,才更能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对一个个新问题作出迅速响应”可概括出:广泛学习,丰富知识积累,为发展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2.注意精选有价值的阅读内容;注意沉潜于书本,在阅读中思考;注意正确的读书态度——有志与有恒。
结合材料一第③段“无论是‘读书’还是‘读屏’,都有益于知识的增长,而关键在于阅读的内容本身是否有意义”,无论采用哪种阅读方式,重点应放在阅读内容有意义,据此可概括为:注意精选有价值的阅读内容;
结合材料一第④段“阅读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思考。无论哪种阅读方式,沉潜往复都是必不可少的阅读过程”、第⑤段“让阅读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以沉潜阅读持续丰盈自我的精神世界”,阅读之后有要所思考,要以沉潜阅读持续丰盈我们的精神世界,据此可概括为:注意沉潜于书本,在阅读中思考;
结合材料三“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阐述了士人读书的三个关键要素,即要有志向,树立明确的读书目标;要有见识,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深刻的认知能力;还要有恒心,读书时能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据此可概括为:注意正确的读书态度——有志与有恒。
3.能。因为材料描述了《千秋诗颂》节目团队在人的充分介入下,通过大量人机沟通和艺术语言与代码语言的碰撞,才使作品呈现出中国审美风格,这正好说明了人的介入和持续融入对于新技术转化为审美质感的重要性,与文本一第④段的观点相吻合。
文本一第④段“新技术的介质特征并不会自动转化为新兴文艺形态的审美质感。这依赖人的充分介入……技术是人的延伸,艺术由人来定义,其转化融合必然通过人来完成”可知,这里主要论述了新技术的介质特征不会自动转化为新兴文艺形态的审美质感,需要人的充分介入和生命体验、情感感知、审美想象的持续融入。题干提供的材料“《千秋诗颂》节目团队在海量国画……才使作品呈现出工笔、水墨等中国审美风格”描述了《千秋诗颂》节目团队在海量国画、古诗词语料基础上,进行了大量人机沟通,经历无数次艺术语言与代码语言的碰撞,才使作品呈现出中国审美风格。这一材料正好说明了人的介入和持续融入对于新技术转化为审美质感的重要性,与文本一第④段的观点相吻合。因此,该材料可以作为文本一第④段的佐证材料。
4.①钱塘江大潮代表杭州地域特色;②自古以来,钱塘江两岸人民在修建海塘时体现出英勇无畏、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的抗潮精神;③代表亚运健儿勇立潮头、顽强拼搏的精神。
根据材料一第③段“钱塘江大潮是我国最著名的海潮,也是杭州地域一大特色”可知,钱塘江大潮代表杭州地域特色;
根据材料二“绍兴末年,因为钱塘石岸被海潮冲毁,皇帝下令主管官吏修缮”“嘉熙二年再次决口”“江水大量溢出堤坝,于是又重新修缮”以及表格中不同时期钱塘江海塘的修建举要可知,自古以来,两岸人民在抗潮过程中展现出英勇无畏、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的精神;
根据材料三“杭州亚运会上,各国各地区体育健儿顽强拼搏,用行动践行‘永远向前’的亚奥理事会格言,生动诠释了激励人心的体育精神”可知,“潮涌”代表着亚运健儿勇立潮头、顽强拼搏的精神。
5.示例:第一项:观看、亲身参与铜梁龙舞和梁平木版画制作,进行非遗项目体验游,于实践中感受传承非遗魅力。第二项:参观游览三峡博物馆,参加文博院馆科技游,借AI、3D复原等技术创新展示文物,提升互动体验,弘扬传统文化。
材料二详细列举了新中式旅游项目的五个类别,包括传统服饰体验游、非遗项目体验游、历史古建品览游、中式美食品味游和文博院馆科技游,并给出了每个项目的特点和示例。
根据材料二可知,铜梁龙舞和梁平木版画属于非遗项目体验游;大足石刻和磁器口古镇属于历史古建品览游、三峡博物馆属于文博院馆科技游。任选两项设计即可。
示例:第一项:观赏大足石刻,体验其“神的人化,人的神化”创新形式和精湛技艺,领悟中华民族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的核心价值理念。第二项:浏览磁器口古镇,了解其“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感悟丰富的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和民间文化。
6. 集体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或相关展览) 激发爱国热情 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和感召
(1)活动方式:结合材料二第②段“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抗美援朝纪念馆中每件文物的背后,都有着令人动容的英雄故事”,材料四第①段“近日,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抗美援朝纪念馆特别推出‘意志战胜钢铁——杨振亚抗美援朝摄影作品展’,本次展览展出杨振亚在战地拍摄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等48幅照片,以及包括《华东画报》在内的18件套珍贵藏品,在生动展现作者家国情怀的同时,更让观众深入了解抗美援朝历史”,第②段“看了这次展览、更加让我为志愿军将士的爱国主义精神所震撼”可知:综合实践活动除了组织收看相关电影外,还可以集体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或相关展览),通过实地观看展品,更深入地了解抗美援朝的历史和英雄事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活动目的与意义:结合材料二第②段“它们似一部部无言的书,静静地讲述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赢得胜利的故事;它们如一曲曲昂扬的歌,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不惧艰险、奋勇前进”,材料三第②段“观众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了解了长津湖战役这段历史,激发了爱国热情,受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和感召,心里充满了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和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恩”,材料四第②段“看了这次展览、更加让我为志愿军将士的爱国主义精神所震撼”可知,举办这次实践活动目的与意义除了深入了解抗美援朝历史外,活动还可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让他们更加珍视和平,同时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和感召,心里充满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和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恩。这些目的和意义可以在活动方案中明确写出,以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参与活动。据此作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