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zSHIZHONGSHANJI/ 苏 / 轼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要文言文语法现象。思维发展与提升: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学习掌握本文叙述、描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写作背景,找岀二疑,理解三笑,彻悟主旨。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感受作者所阐发的“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游记,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中,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议论色彩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科学色彩的,郦道元的《三峡》;抒彩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05( 1037年—1101年)苏轼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王国维诗歌作者介绍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01疏理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句《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介,把认为指示代词,这、此才省略“于”即使使动状认为得到(了解)更定用,拿动,命名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动词,到本来于是从名作动能够的(山)在到名-状在旁边省略“于”状判断句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演奏正判断句判断句状停都(是)偏义复词代词,这里动,(发出)动,“挡”,横在先前,之前宾于是宾否+代+动(Zhì)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大概亲眼/亲耳介词,凭……竟然名-状主观猜测没有谁判断句……的原因真实、真相宾发语词子任务一子任务二钟惺评价道:“真穷理之言,所谓身到处不肯放过也。”请结合这句话来理解一下苏轼夜游石钟山的理由。古人 “得名由来”的主张 作者的态度和依据郦道元 ① ②李渤 ③ ④“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所以“人常疑之”“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所以“余尤疑之”1.研读第一段,理解文本内容。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苏轼为什么对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的说法“余尤疑之”?细读文本,完成下表。2.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名字由来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对前人不同做法的态度又是什么?主要原因:没有耳闻目见就主观臆断人物 原因 态度郦道元、渔夫水师讲述太简略、不会表达叹惜李渤、士大夫、陋者主观臆测、没有实地考察讥笑3.“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上文哪些话呼应?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暮夜月明……或曰此鹳鹤也。”表现了作者凡事要强调实地考察,不盲从的思想感情。4.苏轼感慨“郦元之简”“李渤之陋”,认为找到了石钟山的得名由来。但有人认为苏轼自己的观点也未必完全正确,请分析文中苏轼考察石钟山的时间和结论,说说你的看法。① 苏轼选择“暮夜月明”时进行考察,这个时间段不适合全面观察,细致考察,结论未必可靠;苏轼通过考察,探求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否定了李渤等人的说法,并据此提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一论断,认为凡事都必须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才能判断它的有和无,这否定了间接经验在人的认识中的重要性,也是不够准确的。② 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未必完全正确,但这种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的质疑精神和实地考察的探究精神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在疑而求之的过程中,苏轼有三次发笑,十分意味深长,请分析其意义。因李渤的“击石得声”之说本不可信,而一般人却盲目相信,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1.“余固笑而不信也”这是经过惊心动魄的夜探而弄清石钟山命名由来之后轻松愉快、自得兴奋的笑。2. “因笑谓迈曰……”这是对李渤浅陋的说法和做法的嘲笑。3. “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子任务一子任务二“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为文的传统,阅读《种树郭橐驼传》和《石钟山记》,对比分析这两篇文章分别阐发了什么之“道”,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哪些优良的传统。《种树郭橐驼传》《石钟山记》① 围绕着“养树之术”和“养人之术”的类比展开,揭示了切合现实政治的“治世之道”;① 通过重视直接经验,不满足于间接认识的,总结出属于认识论方面的“致知之道”。② 表现了作者对民生的关注和对治术的思考,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关注民生疾苦的优良传统;② 表现了作者的质疑精神,体现了非常可贵的求实的科学精神。石钟山记小结(疑前人解释)考察缘起(探命名原因)考察经过考察感想郦说 (人常疑之)李说 (余尤疑之)议论为主提出问题游山 寺僧扣石 笑而不信夜察(静)大石侧立(动)栖鹘颧鹤如乐作焉郦 简李 陋释疑集中议论抒发感想解决问题叙议结合①②①古之人不余欺也②不可臆断,注重考察小结本文不止于记游,而是将议论和叙述相结合,在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中,始终萦绕着求真辨伪的旨趣。出游之因,乃疑前人之说,既析之以理,又验之以实;父子出游,不避深夜舟小,亲身探访,终有所得;进而引申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的道理。全文将情趣与理趣融为一体,由小事入,由深理出,其中体现的质疑和求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评点,是古人品析诗文的常用方法。学习评点,既能培养细读文章的能力,又能提高概括表达的水平,有助于研习古代诗文。试作评点,并与同学交流。学习评点潇洒随性而自有法度1.《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是一篇带有考辨性质的游记,除描写所见景物外,还采取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反驳李渤的观点,进一步补充事实证实郦道元的观点。全文思路清楚,结构谨严,说理透辟,文笔流畅。“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毫无斧凿雕琢之痕。潇洒随性潇洒随性而自有法度2.文笔变幻多姿,毫不板滞,对两处鸟叫和两处水声的描写完全不同,两处水声的描写也完全不同:写栖鹘是先点鸟名(“山上栖鹘”),再写惊飞(“闻人声亦惊起”),最后才写其叫声(“磔磔云霄间”);写鹳鹤是先写声音(“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然后交代是鹳鹤在叫(“或曰此鹳鹤也”)。前面的水声是“微波”与山下的“石穴罅”相击而发出的,后面的水声是“风水”与中流大石的窍穴相吞吐而发出的,这是声源不同;前面的“噌如钟鼓不绝”是一种洪大响亮的声音,后面的“窾坎镗……如乐作焉”是一种比较低而悠扬的声音,这是音调和音量的不同;前面是先闻声,后发现山下“石穴罅”,后面是先看见“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然后再写“有窾坎镗之声”,写的顺序也不同。对语言有高度的驾驭能力,一笔不肯雷同。潇洒随性而自有法度自由法度具有一般游记的特点。01清楚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它以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拟人,贴切的拟声词,对所见所闻作了绘声绘形的描写。不仅以说理透辟见胜,而且以景物描写的形象生动见胜。02行文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波澜起伏,诙谐风趣。0304学以致用,了解论断的逻辑思路,探究逻辑问题,培养思辨思维。(节选自俞樾《春在堂笔记》卷七)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余亲家翁彰雪琴待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吰镗鞳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着,俨然鳞甲。润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节选自俞樾《春在堂笔记》卷七)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请简要分析彭雪琴批驳苏轼对石钟山命名看法的思路。思考① 首先指出苏轼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山石与风水相吞吐而发出的乐音;② 接着阐述这样的乐音不是石钟山独有的,评论苏轼的理由不充分;③ 进而基于自己的实地游览指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其形如钟;④ 然后指出苏轼从声音角度对石钟山得名原因的断定是不当的;⑤ 最后揭示苏轼没能发现石钟山真正得名原因的实质在于观察不深入。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未必完全正确,但这种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的质疑精神和实地考察的探究精神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