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1张PPT)9 古诗三首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2.学习古诗中的七个生字,理解“爆竹、屠苏,瞳暖日、桃符、欲断魂,杏花村,异乡、住节,登高、茱萸”等问语,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描给的场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借助注释说出古诗所写的传统节日,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重点:1.通过学习信助往释理解占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学习重点、难点看图猜传统节日,快来吧!春节中秋节重阳节挑战赛:传统节日都负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素材。回忆二年级学过的课文,说说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传统节日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生活的身边,处处留心,我们就会了解它,喜爱它,热爱它。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一起徜徉在祖国传统文化之中。会认生字会写生字1.认识“屠、苏”2个生字,会写“屠、苏、换、旧、符”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元日》,借助注释说出古诗所写的传统节日,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学习目标元 日宋 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诗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把古诗读正确。元 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1.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2.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3.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4. 曈曈:光辉灿烂。5.桃符: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演变成春联。整体感知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诗意: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去了一年习俗:放爆竹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春风送暖入屠苏。点名时间资料: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日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习俗:喝屠苏酒诗意:春风已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碗。千门万户曈曈日,这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初升时光亮而温暖的太阳。诗意: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习俗:换桃符诗意: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把旧的桃符更换。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桃符春联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后来逐步演化成今天的春联。《元日》一诗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人们放鞭炮,在鞭炮声中迎接新年的到来。亲人们欢聚一堂,畅饮屠苏酒,相互说着祝福的话。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大家都忙着把旧桃符换成新桃符。欢乐喜庆通过这首诗,你感受到怎样的节日氛围?万象更新思维导图《元日》是一首写 的即景之作,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 , ,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古代迎接新年饮屠苏酒开门迎新主题概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日》,看到了我国古代新年的情景,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去看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第二课时1.认识“魂、酒”等5个生字,会写“欲、魂”等10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默写《清明》。3.能借助注释了解《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学习目标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的4月5日或4日。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翠,雨水较多。清明节源于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或阖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杜牧(803-825)字牧之,唐代晚期著名的诗人。人们把他与李商隐称为“小李杜”。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把古诗读正确。清 明[唐]杜 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大声朗读古诗《清明》。1.说一说,这首诗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2.用“ ”画出此时的天气。3.用“○”标出最能体现当时人特点的词。4.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互动课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细雨不停地下。神情凄迷,烦闷不乐。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诗意: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你能猜猜诗中的“行人”要去干什么吗?行人可能去给逝去的亲人扫墓。行人可能去踏青。9 古诗三首《清明》一诗前两句写出了这个节日怎样的情景?清明时节,细雨纷纷,人们吊唁亲人,伤心欲绝。(课后第二题)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请问。指向远方。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行人”问谁?问了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什么?小朋友,请问哪里有酒家?杏花村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理解诗意诗意: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课后第一题)朗读指导清 明[唐]杜 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语速要缓慢,声音低沉。轻声读。重读。读出悲伤语气,语调低沉。读清晰。说一说:《清明》一诗描绘了这个节日怎样的图画?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表现了作者哀伤的情感。思维导图这首诗描写 时节的天气特征和情景,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题概括清明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诗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把古诗读正确。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人们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先来了解一下重阳节的小资料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先来理解一下诗题的意思。思念。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题意:重阳节思念华山以东的兄弟。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诗中写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2.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互动课堂(课后第二题)独在异乡为异客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作外乡的客人。孤身一人。他乡的客人。他乡、外乡;家乡以外的地方。你从“独”和两个“异”体会到什么?我体会到诗人一个人在他乡的孤独和寂寞。我体会到诗人此时非常需要亲人的陪伴。每逢佳节倍思亲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倍加思念亲人。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加倍,格外。诗人在“佳节”会思念哪些亲人?诗人会思念自己的父母。诗人会思念自己的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在遥远的地方猜想得知。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辟邪。重阳登高茱 萸小资料:重阳登高的风俗始于东汉,九月初九人们为驱邪避祸,登高山祈福延寿,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说一说:诗中写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课后第二题)重阳节登高插戴茱萸想象一下,正在登高的兄弟想到诗人,可能会说什么?又是重阳佳节,可惜兄弟相聚还少一人啊!不知远在他乡的兄弟生活得怎么样?今天重阳节,他一个人在外,怎么过节呢?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思念亲人小资料: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诗人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根据情境,说说你会吟诵刚学的哪一句诗。除夕之夜,在国外留学的学子,仰望天空的一轮明月,不由吟诵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我们还将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一起了解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中的习俗。思念亲人想象情景思维导图本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_____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想起家乡的_____,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表达了游子的 之情。主题概括异乡兄弟思乡怀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