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共6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共66张PPT)

资源简介

(共66张PPT)
古代诗歌五首
学习目标
1
学习这五首诗,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官员,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
背景资料
本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相关介绍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大兴。
幽州台: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幽州台又名“蓟北楼”,也有称“燕台”。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句解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悲伤的样子。
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眼泪。
参考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细读感悟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时间角度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空间角度
细读感悟
远与近的对比:远指圣贤之君太远,近指昏庸之主太近。
冷与热的对比:冷指现实冰冷,热指满腔热血。
大与小的对比:大指苍穹广大,小指个人渺小。
长与短的对比:长指岁月长河漫漫无期,短指人生苦短,时不我待。
对 比
深入探究
“念天地之悠悠”,你是怎样理解“悠悠”一词的?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这个词的运用,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深入探究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怀才不遇的悲叹、孤单苦闷的心绪。
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主题概括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幽州台凭今吊古,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愤和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失意孤独、寂寞苦闷的情怀。
写法赏析
1.以气势取胜。
这首诗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我们如能反复涵咏、反复吟诵,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气势,得到艺术的享受。陈子昂追求的是一种慷慨悲凉、刚健有力的风格。
写法赏析
2.结构严谨、自然。
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为之激动。
写法赏析
3.质朴凝练,通俗易懂。
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道劲。此诗语言质朴、凝练,通俗易懂、易读,几近口语化,却具有极强的概括力。前三句是蓄势,第四句是感情高潮,又于高潮处戛然而止,使全诗充满慷慨悲凉的格调,发人深思,引人共鸣。
望 岳
杜 甫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等。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离开长安,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相关介绍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句解读
岱宗:指泰山。
未了(liǎo):不尽。
青:指山色。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诗意: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诗句解读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
山南水北为阳。
钟:聚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诗意: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拟人
虚写
实写
诗句解读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诗意:(望着)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荡胸:心胸震荡。
曾:同“层”。
眦:眼眶。
诗句解读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意: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看四周的山都会显得矮小。
“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
深入探究
这首诗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看泰山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
(写近望泰山的秀丽高大)
(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
(写极望泰山风景,抒发理想)
深入探究
运用了设问,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地的形象,写出了泰山占地面积之广、气势之大。
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深入探究
“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的奇险和遮天蔽日的景象。
赏析“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之妙。
深入探究
尾联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尾联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主题概括
这首诗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写法赏析
1.写景富有层次
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虚实相生
“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
3.烘托手法
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登飞来峰
王安石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又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
写作背景
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宁波)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
相关介绍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飞来峰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飞来峰面朝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堪与重庆大足石刻媲美。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句解读
闻说:听说。
千寻:形容塔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诗意: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到鸡叫时可以望见旭日东升。
夸张
写景
诗句解读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缘:因为。
眼:视线。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
最高层:最高处。
议论
深入探究
“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这句诗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也为全诗奠定了感彩的基调。
深入探究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表达了哪几层含义?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考,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浮云还在“我”的脚下。由此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深入探究
结尾两句写出了什么样的道理?
写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 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突出了因“自缘身在最高层”的重要性,可见作者构思的精深。
主题概括
这是一首借景说理的哲理诗,诗人登上千寻塔远望,踌躇满志,表现了他不畏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胸怀。
写法赏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诗歌通过“托物明理,借景寄意”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同时,以议论入诗,把形象性和隽永的诗韵相结合,寓理于事,寄理于形,不但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情感,而且给读者以深刻的启发。另外,典故的运用,不但增强了诗歌的含蓄蕴藉之美,而且使诗歌更具形象感。
游山西村
陆游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宋代爱国诗人、词人,有“小李白”之称。他的诗多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现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背景资料
宋孝宗乾道三年初春,陆游罢官闲居在家,心情相当复杂,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句解读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要。
腊月所酿的酒。
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怀疑。
暗淡。
诗句解读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吹着箫打着鼓。
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
如果。
趁着月明来闲游。
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参考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在丰收之年备足鸡肉、猪肉款待客人。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细读感悟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
细读感悟
试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疑无路”和“又一村”两两相对,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山道上自然景象的特点。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诗人发表的感概。因为主人殷勤,所以客人留恋,表达了诗人对农家好客习俗和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深入探究
主题概括
这首诗描画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展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写法赏析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他于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伟,成就尤大。
背景资料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即己亥年,时年48岁的作者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写成了七绝315首,题为《己亥杂诗》,内容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事,或叙述见闻,或赠答友朋,等等。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句解读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天涯:指诗人将要去的地方远离京城。
诗意:满怀离愁正对着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
东指:东方故里。
诗句解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落花。
诗意: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比喻
暗指朝廷、国家。
参考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愁别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京城,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细读感悟
一、二句写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十分苦闷。 用“浩荡”来形容愁之深、之久,用夕阳西斜来烘托离愁,更为愁绪抹上了一层重重的色彩,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情怀。 第二句具体可理解为: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朝廷天各一方,决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
三、四句运用比喻,把辞官后的自己比喻为落红,把国家和朝廷比为花,言外之意,自己虽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也愿意效力,抒发了自己愿为朝廷效力的决心。
主题概括
这首诗一方面写黯淡的前途迫使他挥鞭远离京师,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时的愁绪。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虽已辞官远赴天涯,但不甘退伏,憧憬未来有机会还要为国效力的决心,流露了作者效忠朝廷与国家的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写法赏析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旦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
诗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示自己虽然已成“落红”甚至“化为春泥”,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并不因此减退,今后仍将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尽自己的责任。境界深远,比喻精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