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8张PPT)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23 “蛟龙”探海许晨第一课时七年级下册“蛟龙”是一条龙吗?它其实是中国载人潜水器的名字,“探海”指“蛟龙号”挑战深海这一事件。让我们怀着崇敬和自豪的心情,走进文本,去感受科技工作者们的宝贵精神,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新课导入课文导入1.浏览课文,提取重要信息,把握主要内容。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深海探测的重要意义,感受中国海洋科技的进步。3.深入思考、领会科技创新的价值,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学习目标许晨,山东作家协会副主席。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2014年6月至8月,随同我国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前往太平洋科学考察。2018年,凭借《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作者简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中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 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对于中国开发利用深海的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知识链接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新闻性:即指报告文学含有新闻报道的特点,不仅具备及时性,而且具备新闻报道意义上的真实性。知识链接文学性:即指报告文学又不同于一般新闻报道的简单实录,而是通过选择提炼,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突出反映对象的典型意义,形象化地加以表现,并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从而使之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感染力和说服力。知识链接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踪迹已遍及南北极。唯独深海,还有太多的未知等待探索。海洋对各个国家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中国“蛟龙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启了自己深潜的旅程,并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本书作者实地跟船50余天,前后采访近5年,用厚重与翔实的笔触,全景式地将“蛟龙号”深潜的台前幕后故事忠实还原了出来。写作背景蛟龙( ) 憧憬( ) 蹒跚( )蓦然( ) 矗立( ) 瞩目( )突袭( ) 宏图( ) 浩瀚( )绘声绘色( ) 淋漓尽致( )波澜起伏( ) 劈波斩浪( )jiāochōnɡ jǐnɡzhǔxímòhónɡpán shānchù字词积累hànhuìlín lílánpī词语理解憧 憬: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蹒 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蓦 然:突然。瞩 目: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宏 图:远大的设想;宏伟的计划。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词语理解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也说绘影绘声、绘声绘影。浩瀚无际:水势盛大,形容广大,无边无际。波澜起伏:形容水面上的水波泛起时的样子。劈波斩浪:船只行进时冲开波浪,比喻排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突 袭:用兵力出其不意地进攻;突然袭击。矗 立:高耸地立着。词语辨析矗 立:高耸地立着。矗立:着眼于直。是直而高地立着。一般用于物。耸立:着眼于高。高得突出地立着。一般用于物。挺立:着眼于硬而直。常用于物,也比喻人坚强不屈。带赞扬色彩。屹立:着眼于稳固。原指山稳固而高高地独立着,后来比喻其他东西或人坚定不动地独立着。可以用于物,也可以用于人。带赞扬色彩。自主探究1.快速默读课文,梳理文章写作顺序,勾画标志性词语。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标志性的词语:古往今来;当历史老人的脚步蹒跚着走到了20世纪;公元2012年6月24日清晨;这一天——6月24日,星期天;3个多小时的下潜北京时间9时07分;而这时候;中午12时55分。自主探究2.根据以上思路划分段落层次,并总结层意。第一部分 (1-4) 从人类对海洋的永恒向往和无尽探索写起,引出现实中的试验海城——马里亚纳海沟所在的海域第二部分 (5-15) 具体描述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深潜7000米试验成功的过程第三部分 (16-20) 详细记述“神舟”和“蛟龙”通话的过程,以奇迹般的海空连线,展现了我国科技事业的伟大成就第四部分 (21) 高度评价“神舟”上天和“蛟龙”入海的伟大成就,直接抒发骄傲和自豪之情自主探究本文讲述了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深潜7000米海试的过程,并在当天与“神舟”连线,展现了我国科技事业的伟大成就。3.默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合作探究1.勾画表达情感的句子,归纳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了!这就是举国关注、世界瞩目的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在进行深潜7000米的海试。征服这条海沟,下潜至7000米,将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到达全球 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凭着这种志向与精神,我们英雄的海试团队劈波斩浪,按计划在这片海域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深潜试验。“………我们已经坐底7020米!”指挥部里一阵沸腾。这是中国载人深潜创造的最新记录。也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好啊!“神舟”上天,“蛟龙”入海。海空连心,互致祝福。一天之内诞生两项奇迹,整个世界都在看着中国。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无不为这伟大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请同学们共同交流句子表达的情感。合作探究这些句子有的直抒胸臆,表达对祖国科技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骄傲和自豪之情饱含爱国激情;有的把感情蕴含在议论中,在揭示潜水器“蛟龙号”深潜7000米试验成功的巨大意义的同时,表达喜悦、骄傲、自豪之情,以及对科技工作者的敬仰、赞美之情。检测小结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方法及作用1.征服这条海沟,下潜至7000米,将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到达全球 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2.“我们已经坐底7020米!”指挥部里一阵沸腾。这是中国载人深潜创造的最新记录。也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3.好啊!“神舟”上天,“蛟龙”入海。海空连心,互致祝福。一天之内诞生两项奇迹,整个世界都在看着中国。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无不为这伟大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参考答案2.描写和议论。通过描写表现了人们知道深潜探海试验成功时的兴奋、激动的心情,表达了作者的自豪之情。后面的议论揭示了这次试验成功的重大意义。参考答案1.议论。揭示了“蛟龙号”征服马里亚纳海沟的重大意义。参考答案3.抒情和议论。先揭示“神舟”上天和“蛟龙”入海两项奇迹的重大影响及成功的原因,然后直抒胸臆,表达喜悦、骄傲、自豪之情,以及对科技工作者的敬仰、赞美之情。知识拓展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蛟龙”号的辉煌历程,感受我国中国海洋科技的进步。知识拓展时间 获得成果2002年 “蛟龙”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正式立项,成为国家“863”重大专项。2004年4月 潜水器正式进入加工建造阶段。2007年8月底 潜水器总装完成。2009年 “蛟龙”出海,在中国南海完成1000米级的海上试验。2010年 在中国南海完成3000米级的海上试验,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2011年7月 在东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下潜试验,成功突破5000米水深大关,标志着中国深海载人技术已跨入国际第一梯队,步入国际先进行列。2012年6月24日 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首次突破7000米下潜深度。6月27日,创造了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同时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知识拓展名字里的中国式浪漫1名 称 寓 意“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七星”是指引光明和方向的星座,“北斗”寓意着光明与方向“祝融号”火星车 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火神,象征着我们的祖先用火照耀大地,带来光明。“祝融”的命名寓意着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的持续探索和自我超越“鸿雁” (卫星星座通信系统)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鸿雁”的命名正寄托了“鸿雁传信、永不失联”的美好愿景“悟空”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寓意它正如齐天大圣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般,可以在茫茫太空中,探寻暗物质存在的证据,研究暗物质特性与空间分布规律知识拓展名字里的中国式浪漫2名 称 寓 意“鲲龙”AG600 (大型水陆两栖飞机) 取意“鲲鹏展翅,蛟龙入海”“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取“蛟龙”入海,乘风破浪、以利万物的美好寓意天问一号 “天问”之名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寓意探究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嫦娥工程 (中国探月工程) 源自熟知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的形象表达了古人对月球的崇拜与向往。“嫦娥工程”的命名寓指中国人民千年来的飞天梦,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登上月球的向往拓展作业结合“蛟龙号”的“成长”历程说说你的感想。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23 “蛟龙”探海许晨第二课时七年级下册1.深入思考,领会科技创新的价值,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2.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学习本文大气磅礴、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目标复习导入憧憬 蹒跚 蓦然 矗立 瞩目 浩瀚绘声绘色 淋漓尽致 波澜起伏 劈波斩浪2. 本文记叙了什么事情?1. 听写生字词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深潜7000米海试成功。自主探究上节课,我们把文章划分为四个部分,请浏览第一部分思考:1.文章第1段有什么作用?2.第2段为什么写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日本人 列举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和科幻作品,表现人类对海洋的永恒向往和无尽探索,为后文写“蛟龙号”探海营造出富有诗意和历史感的背景,自然引出下文。写这些国家在20世纪后在海洋深潜方面的成就,引出对华夏子孙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所创造的奇迹,疑问句既自然引出下文,又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自主探究3.文章标题为“蛟龙”探海?第1-2段与之无关,可否删除?不可以。第一、二段从人类对海洋的永恒向往和无尽探索写起,为写“蛟龙”探海营造出富有诗意和历史感的背景。教师点拨:一般课文(原文)内容均不可删除理由可以从所选内容表达的意义、情感、作用等方面论述,也可以从删除后的后果来回答。易考点合作探究浏览第二、三部分,探究以下问题:运用了插叙。第6段补充说明我国以往深潜海试一步步成功的过程,交代深潜试验选择在马里亚纳海沟的原因;第7段反复介绍马里亚纳海沟,既是客观记述,又侧面表现了“蛟龙号”探海难度之高、意义之大;第8段补充交代半个月前“蛟龙号”团队启航奔向马里亚纳海沟的情况。这几段的内容对深潜试验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使读者清楚了解深潜试验的来龙去脉,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试验的难度,衬托出科技工作者的远大志向和不畏艰难、敢于挑战、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交代了试验成功的原因,从而突出主题。1.第6-8段运用了什么叙事顺序?有什么作用?先简要概括每段内容看这些内容在全文所处的位置总结作用方法小结 合作探究(1)为了万无一失、卓有成效,选择了这一处地球海洋最深点;(2)征服马里亚纳海沟,意义重大:征服这条海沟,下潜至7000米,将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3)这也显示了我国科学家对“蛟龙号”的信心,侧面反映出我国科技的高超水平。2.浏览第6-7段,说说深潜试验为什么选择在马里亚纳海沟?合作探究3.6月24日,这个时间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请你找出来,说说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这个时间?第1次 (5段) 公元2012年6月24日清晨 第一次出现加了“公元”二字。在记录重大事件的时候,才会在具体的年月之前加“公元”,可见深潜7000米试验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第2次 (11段) 这一天——6月24日 第二次出现这个日期,一是标志着插叙的结束,回扣前文的“公元2012年6月24日”;二是强调这一天是我国航天工程一“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手控对接的日子。意味着我国将在同一天创造上天入海的奇迹。第3次 (20段) 今天 “今天”这一时间出现在景海鹏代表“神舟九号”飞行乘组向“蛟龙号”致辞中,当时,“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完成对接任务,景海鹏向三位潜航员致以崇高的敬意。“神舟九号”第4次 (21段) 一天之内 与“蛟龙号”的对话,海空连线,“一天之内”创造了两个奇迹,这一伟大的壮举令世界刮目相看,令炎黄子孙骄傲和自豪!总之,6月24日,意义重大,它是永载史册的日子,是值得中华民族永远铭记的日子。合作探究4.文章为什么详细记述“神舟”和“蛟龙”通话的过程 详细记述“神舟”和“蛟龙”通话的过程,以奇迹般的海空连线,展现了我国科技事业的伟大成就,表现了作者对科技人员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对祖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骄傲和自豪之情。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合作探究读第四部分,探究以下问题:揭示海空连线的重大意义,以及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最后直接抒发骄傲和自豪之情,爱国之情溢于言表。结尾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很有感染力;点明并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结构上总结全文。1.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语言欣赏赏析:这句话是环境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海比喻为“一个情绪善变的孩子”,生动描写出海面上气候的变化无常;突出深潜试验环境的恶劣,衬托深潜7000米试验的难度之大,也侧面烘托出我国科技的高超水平。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无论是叙述、描写,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感情。请你理解、欣赏下面的句子,加以体会。1.大海如同一个情绪善变的孩子,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合作探究赏析:这两句话反衬出“向阳红09号”中国科学考察船在恶劣天气下迎接风浪,却岿然不动的姿态。“如定海神针”的比喻更突出了考察船的坚固、稳定,为后面的试验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她”“伸出手臂”“怀抱”等词语,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中国科学考察船以人的动作、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考察船温情脉脉怀抱着“蛟龙号”的情景,让人联想到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祖国对待每一位国人。这处描写饱含深意,能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作者把深厚的感情蕴含在细致的描写中,语言优美,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对科技工作者的敬意。2.“向阳红09号”中国科学考察船迎风破浪,如定海神针般地停在预定海域。她那宽阔而坚实的甲板上,高高矗立着一台类似龙门吊的设备,伸出两只长长的手臂,怀抱着红白相间的小鲸鱼一样的机器。合作探究赏析:这段话运用语言和场面描写,宣告了我国深潜7000米试验成功的消息,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北京时间9时07分”这一准确时间,见证着中国人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一成就将载入史册。标志着中国载人深潜创造了最新记录,7000米也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3.北京时间9时07分,话筒里传来了试航员、主驾驶叶聪的声音:“这里是‘蛟龙’,这里是‘蛟龙’。我们已经坐底7020米!”指挥部里一阵沸腾。合作探究赏析:这段话直接抒发了对祖国取得辉煌成就的骄傲和自豪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海洋人心怀梦想、不畏艰难、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等科学精神的热情赞颂。“好啊!”口语化的赞叹,朴实中饱含热情,仿佛脱口而出,更能表达心中难以抑制的激动、兴奋、自豪之情,用在这里有着独特的效果。4.好啊!“神舟”上天,“蛟龙”入海。海空连心,互致祝福。一天之内诞生两项奇迹,整个世界都在看着中国。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无不为这伟大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这处口语化的表达与第6自然段“对了”在文段中形成了明显的节奏变化,使得整个叙述更加生动、有趣,避免了单调和乏味。合作探究师生共读以上几句话,注意重音、语速和语气等的处理。然后请学生齐读,读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再次感悟其韵味。同学们可再找些语段来读,共同发现文章的精妙之处。合作探究联系上下文,注意细节,体会作者是怎样表现“紧张有序”的。①下潜环境:当时风雨突袭、海况不佳,但经过探测后决定按时下潜,营造出一种紧迫而有序的氛围。②下潜过程:监控屏幕上不断显示的各种数据和扬声器中不时响起的通话声,表明现场指挥部对潜水器状态的实时掌握和与潜航员的紧密沟通,体现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状态。③下潜时间:通过明确的时间节点,如“北京时间4时20分”、“北京时间9时07分”来叙述事件的进展,展现了整个下潜过程的紧凑和有序。合作探究本文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人员怎样的科学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①勇于创新:“蛟龙号”作为我国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其成功研发和应用是我国在深海探索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体现了科技人员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②团结协作:“蛟龙号”海试工作由各部门、海试团队等众多人员协同完成,下潜时潜航员与水面控制人员更是紧密配合,共同完成了深海试验任务。③追求卓越:从1000米、3000米、5000米到7000米,我国深海探索不断刷新纪录,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④胸怀祖国:“上天入海”的奇迹得益于“蛟龙号”“神舟九号”的科技工作人员始终胸怀祖国,致力于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蛟龙号”潜航员的祝福与“神舟九号”飞行乘组的致辞,代表了我国科技人员对于祖国载人航天、载人深潜事业及美好未来的祝愿。课堂小结这篇报告文学,详细描述了“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实现深潜新纪录的历程,抒写了海洋人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迹,构思新颖,文笔生动,立意深远。海洋人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无论是地上的指挥人员,还是深潜地下的潜航员,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他们的勇敢坚强、无所畏惧、坚持不懈、从容镇定、一丝不苟等的科学精神,是打赢这场战斗的精神力量;而祖国的强大、科技的发展是坚强的后盾。检测小结阅读15-21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1.作者为什么详细记述“神舟”和“蛟龙”通话的过程 参考答案详细记述“神舟”和“蛟龙”通话的过程,以奇迹般的海空连线,展现我国科技事业的伟大成就;赞美为祖国科技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航天员和潜航员,表达作者的自豪之感,突出主题。检测小结阅读15-21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参考答案“好啊!”这一感叹句,直抒胸臆,强烈表达作者对祖国取得伟大成就的赞美之情和自豪之情;口语化的表达,似乎是脱口而出,使表达的情感质朴而又炽热,具有独特的效果。2.“好啊!”一句有何精妙之处?七年级下册检测小结阅读15-21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参考答案不可以。原句是双重否定句,以毋庸置疑的语气强调了每一位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毫无例外地为这伟大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语气强烈,感情充沛。改为肯定句后,语气和感情平淡,难以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3.①: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无不为这伟大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②: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全都为这伟大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②可以替换原文的①吗?为什么?七年级下册检测小结阅读15-21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参考答案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前文,结构严谨;内容上,表达作者的赞颂之情和自豪之感,点明并深化主题。4.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拓展延伸《太空一日》描述航天员杨利伟第一次进入太空的经历,本文描述的是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深潜7000米试验成功的过程。一个上天一个入海,实现了中国人遨游星辰大海的梦想。请你结合两篇文章,说一说我国能够实现梦想的原因。(1)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大;(国家)(2)我国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行业)(3)科技工作者、航天员、潜航员等热爱祖国、怀揣梦想、乐于奉献、严谨认真、不畏艰险、敢于挑战、组织有序、协同发展、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等的科学精神和崇高品质。(人民努力)知识拓展“蛟龙号”的重大突破,在我国有何重大意义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示例:对于促进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我国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促进人类和平利用海洋,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