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 第二单元《山水抒怀》第1课《观照自然》教学设计--人美版(常锐伦、欧京海 2024)七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 第二单元《山水抒怀》第1课《观照自然》教学设计--人美版(常锐伦、欧京海 2024)七下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义务教务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美术 七年级 第二学期 人美版 第二单元《山水抒怀》
单元概述 本单元是七年级下册的第二个单元,主题为“山水抒怀”,分为“观照自然”“林泉之心”和“山水新声”三课。内容围绕“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自然山水,培养对自然的感悟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学生将通过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理解山水画中的意境与情感表达,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和艺术创作能力。每一课都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山水之美,学会用画笔抒发内心的情感。
大 观 念 在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章法与布局、画山石的笔墨技法,了解古代画家在创作时不只画出一时一景,还要画出所思和所想,从而对中国画产生较深刻的理解,并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与媒介,让千年山水精神发出时代新声。
素养目标 1. 审美感知:能了解中国山水画作品的布局与笔墨特点;能运用美术语言以及分析、比较等方法欣赏、评述山水画作品;能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领略不同山水画画家的艺 术风格,感悟山水画的意蕴和文化内涵; 2. 艺术表现:能掌握至少三种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山石皴法; 能了解山水元素在当代艺术中的运用以及山水精神的创新表达。 3. 创意实践:能创作有意境的山水画小品;能使用现代工具、材料和媒介创作出富有中国山水画意蕴的立体美术作品。 4. 文化理解: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山水精神”和“山水新声”的理解。能理解山水画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山水画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欣赏不同地域的山水画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理解山水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教材分析: 第一课“观照自然”:学习经典山水画的构图与布局,运用皴法等技法表现山川。要求学生具备中国画基础、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第二课“林泉之心”:学习在山水画中表达个人情感,根据审美追求描绘自然,展现内心世界。需要学生对自然有深刻感受,能表现人与自然和谐。 第三课“山水新声”:从新视角探索中国山水画创新,了解当代艺术家如何用新材料、媒介表达传统山水画精神,感受当代艺术与传统碰撞。要求学生理解作品文化内涵及材料媒介特性。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能力的形成阶段,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接触较少,但好奇心强,乐于尝试和探索。他们对于自然美的感知有一定的基础,但如何将这种感知转化为艺术表达,还需要系统的指导和实践。此外,学生对新材料、新媒介的使用充满兴趣,这有助于他们在传统山水画的学习中融入创新元素,表达出“山水新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践和创作,逐步深入理解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内涵和技法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山石皴法以及如何在作品中表达个人情感。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将自然观察转化为艺术表达,同时在传统山水画的学习中融入创新元素,表达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山水新声”。
教具准备:教师需准备中国山水画作品图片、山水画技法演示视频、山水画教学挂图、笔墨纸砚等绘画工具,以及现代绘画材料和媒介,如丙烯颜料、水彩、画板等,以满足学生探索不同材料和媒介的需求。
单元情境创设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古代的画家很早就发现艺术创作其实是对自然的观照与转化的过程。 他们将独特的文人气质与山水画相融,在笔墨间流露出内心感悟。他们从对山川地貌的观察中创造出山水画技法,以游目骋怀之姿走进自然,又走回自己内心。 课前互动游戏:看中国山水画,猜古诗词 采用古诗词大挑战的方式,考验同学们看图猜诗词,能猜出几首?通过游戏,学生们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初步领略到山水画所蕴含的深远意境和丰富情感,为接下来的单元学习做好铺垫。
第一课时《观照自然》
一、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通过欣赏经典山水画作品,了解画家“师法自然”,在描摹自然山川景色的基础上表达自身精神追求的山水画意蕴,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2. 艺术表现:学习古代山水画的章法布局,掌握不同山石的表现方法,学习并掌握三种皴法,临摹或创作一幅简单的山水画作品。 3. 创意实践:通过“校园艺术节”的实践活动,创作出充满山水意境的扇子。 4. 文化理解:了解中国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山水画不仅仅是自然景色的再现,更是画家精神追求和艺术修养的体现。学会通过艺术和自然之美愉悦心灵、表达情感,陶冶个人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础知识,运用中国山水画的布局特点、三种山石皴法的画法等知识,临摹或创作一幅抒情达意的山水画作品。 难点: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皴法;能在山水画作品中营造山水画的意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够结合时代精神,创造性地传承中国画知识、技法和精神内涵。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活动一:以游戏导入,完成“诗词大挑战”。 一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曲《高山流水》、一卷《徐霞客游记》……前人通过各种形式表达着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情感。 音乐家和诗人通过旋律与诗句传达对自然风光的感悟和情感。而画家则借助画笔描绘出山川的壮丽景色。在本节课中,让我们一起穿越山水,一起来学习本节课《观照自然》。 (二)讲授新知 “自然”是艺术家永恒的创作主题。 古代山水画家借助笔墨“师法自然”,创作出数不胜数的山水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欣赏中国山水画《踏歌图》,并结合书本上的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单。 1、问题探究:如何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 活动二:走进经典,运用鉴赏的四种方法赏析山水画名作。 播放讲解《踏歌图》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马远的作品《踏歌图》,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国山水画的视觉美感,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 (1)描述: 《踏歌图》是宋朝的画家马远所画的一幅绢本设色山水图,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这是马远的画作 《踏歌图》上的题诗。此画描绘了雨后山脚下的乡间道上几个农夫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 (2)分析 ①构图: 《踏歌图》采用的是一角式布局,从左至右以对角线分割,形成左实右虚的结构。画面左边奇峰巨石显得分量有些重,所以马远在画的时候,右边安排了远山间隔,尤其是稀疏的柳树。和翠竹枝干摇曳的动姿,以及点景人物,从而已经带动,使画面左右达到视觉上的平衡,画上大片空白云烟,在构图上使画面避免拥塞。马远在右边显著位置画了一株高柳。使它灌入上部,起到了填充的作用,总之,画面上下联为一体,给人一种空灵自然之感。 《踏歌图》还采用了全景式构图,远景中整幅画构图远处奇峰灵动轻盈;中景中段留白、云烟弥漫。构图上这幅作品被分为两部分中间以云雾隔开,虚实相映,独具匠心;近景老农踏歌而行。景色远近分明,给人一种清新旷秀的感觉。 ②技法: 《踏歌图》用笔苍劲简略,画家马远下笔痛快果断,景物远近分明。 大斧劈皴表现山石,长线数尺, 爽利而下,用形同刀砍斧劈的“斧劈皴” 表现出壁立千仞的山峰那粗砺坚硬的石质 斧劈皴是传统山水画中表现山势常用的一种皴法,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它要求以浑厚的墨气和雄壮的笔力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山石,以显示山石的磅礴气势。斧劈皴有大斧劈、小斧劈之分。 整幅画线条概括,柳枝、人物等又刻画得非常细腻精巧,形成了简与繁、刚与柔的鲜明对比。 ③解释: 古代农民丰收时会在田间跳舞 踏歌:是古代的种娱乐表演形式。踏歌人一边唱着歌,一边用脚踩踏出各种节奏,边歌边舞,边舞边行。此画表现的就是这个情节,洋溢着喜庆的景象。 踏歌图(民俗题材山水画) 表达“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诗意,具有“借古讽今”的意义。 ④评价: 《踏歌图》是马远的最为著名的传世作品,是南宋画院的代表作。 在中国绘画史上占重要位置,马远与刘松年、李唐、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 2、问题探究:山水画有哪些章法与布局? “搜尽奇峰打草稿”,虽然古代山水画家以自然为师,但绝不是简单地照搬景物,而是根据需要自由地布置景物。这样既可以形成独特的章法布局,又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充分表现主题。 请同学们观看黄山奇景的视频,感受自然的壮丽与多姿,并思考如何将这份自然之美转化为笔下的山水画作。(播放视频) 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同学们,黄山位居中国名山之首,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享誉古今,给予历代艺术家诸多创作灵感。 活动二:寻找三幅作品在描绘黄山最美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这三幅画描绘的都是黄山的景色,但是画家却采用了不同的构图方式。 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说一说右边三幅作品,分别对应哪种构图方式? 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完成的很好。中国山水画的章法布局,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起来了解一下国画构图的“三远法”。 ①“平远”是极目远望,景色浩瀚。 ②“深远”是由前窥其后,山重水复,廷绵伸展。 ③“高远”是在山下仰望山巅,突出峰峦高耸之气势。 课堂小练习: 根据学习的章法布局的方法,选择右边部分素材,尝试布置一个简单的山水画。 (提示:章法布局不同,但都应合理安排前景、中景和远景,利用景物大小、远近的对比,以及浓淡、虚实的变化,营造空间层次感。) 老师也根据章法与布局参考,布置了三个,一起来看看吧! 3、问题探究:古人是如何表现山石的? 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不只在于布局巧妙,画面中每个景物的表现也都很精妙。 活动三:思考古人是如何运用不同笔墨技法来表现不同山石的。 下图是古画中形态各异的石头,思考古人是如何运用不同笔墨技法来表现不同山石的。 提问:同学们知道中国画中的“石分三面”指的是哪三面吗? 答:顶面、受光面、背光面 中国画里常说"石分三面",意思是要想表现出石头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至少要分出三个面来刻画,用笔有浓淡之分,运用勾、皴、擦、点、 染等笔法表现阴阳向背。以增强石块的质感和立体感。 (观看视频) 同学们,你们觉得复杂的山石仅此三面吗?中国画是用怎样的方法来概括和表现石头的形体结构的? 试着给下面的文图连连线吧! 4、问题探究:画山石使用什么样的皴法? 常见的皴法有披麻皴、斧劈皴和米点皴。 仔细观察下面三种石头的外形特征,想一想,为什么画山石要使用不同的皴法?不同的皴法可以表现出怎样的山石质感? ①“披麻皴”——中锋运笔弯曲遒劲柔韧无棱线似散麻 (播放教师的示范视频) ②“斧劈皴”——侧锋成面顿挫曲折粗重势猛形如斧劈 (播放教师的示范视频) ③“米点皴”——饱墨横点积破并用密而不堵雨雾变幻 (播放教师的示范视频) 课堂小练习: 了解了三种常用的皴法之后,请同学们利用披麻皴、斧劈皴和米点皴三种皴法,完成一幅山石作品小练习。 我们的祖国江山锦绣,地域辽阔,气象万千,北方雄奇壮美,南方葱茏静美。不同地域的 山石各不相同,在中国画中就会用不同的皴法来表现。 比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描绘的是江南 一带的风景。南方气候湿润,植被丰富茂密,山石 给人连绵不绝之感,所以画面中的山石用的是披麻皴,来表现江南土山质地 松软的特点。 马远《踏歌图》中的山石结构转折明显、棱角分明、险峻陡峭。画家用粗犷的斧劈皴 来表现山石粗砺坚硬的质感,从而突出山石雄伟厚重的气势。 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描绘的是烟雨蒙蒙、空旷悠远的江南景色。画家用饱含水墨的米点皴,密集点山,以此来表现江南山水间雨后云雾变幻、烟树迷蒙的景象。 4、问题探究:怎样完成一幅山石画? 请你根据下面的步骤,自己也来动手画一画石头吧! (1)中锋起笔,侧锋折按。 (2)稍加变化,反复三次,画成一个石面。 (3)再如此反复几次,注意表现出长短疏密的变化。 (4)皴法与勾线相结合,形成石头的大致轮廓。 (5)将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头组合在一起,画出大块山石的形态。
课堂实践
运用所学皴法和中国画布局方式,创作一幅充满山水意境的扇面,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课堂小结
山水画描绘的的不仅是山川景色,更是文人画家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写照。同学们,让我们多多走进自然山水之间,感受自然,滋养心灵, 细细品读古人的经典画作,感受中国画深厚的文化意蕴。
课后拓展
鼓励同学们在课后继续探索中国山水画的世界,可以尝试参观美术馆或博物馆的山水画展览,亲自感受那些传世名作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可以尝试自己动手创作,将所学到的构图布局、山石皴法等技法运用到实践中,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摸索,逐渐提升自己的山水画创作水平。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到知识,更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艺术创作的热情。
课前反思
准备本节课的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将他们对自然的直观感受转化为艺术表达是一个既富有挑战又极具意义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特别注重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视频欣赏、互动游戏、实践练习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逐步深入理解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内涵和技法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