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生命观念 形成生物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的生命观念,认同自然选择学说。科学思维 1.分析桦尺蛾体色变化过程,初步了解生物是进化的。2.能说出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分析出超级细菌产生的原因和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探究实践 模拟保护色形成的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态度责任 了解达尔文的事迹,形成尊重证据和事实的科学态度。学习目标导入新课为什么这些曾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动物们现在销声匿迹了呢?在生物进化的漫长历史中,有些生物种类灭绝了,而新的生物种类又不断产生,那么,推动生物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探究新知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桦尺蛾桦尺蛾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尺蛾科,因其主要危害桦树,故被称为“桦尺蛾”,其幼虫被称为桦尺蠖。实验探究桦尺蛾体色变化实验现象:把数量相等的浅色桦尺蛾和深色桦尺蛾同时放到被煤烟熏黑的树干上,然后用望远镜观察树干上所发生的情况。一群爱吃桦尺蛾的鸟儿飞过之后,他们发现,浅色桦尺蛾所剩无几,而大部分深色桦尺蛾却逃过了这场灾难。实验结论将浅色和深色的桦尺蛾放到同样的树干上,体色与树干颜色(环境色彩)相一致的个体不易被前来捕食的鸟儿发现,容易逃避敌害的捕食。与树干颜色(环境色彩)差别较大的个体,易被前来捕食的鸟儿发现而被捕食。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一致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黑色桦尺蛾的出现对于后代的生存有何意义?浅色的桦尺蛾在黑色树干上易被捕捉,深色的易幸存下来,繁衍后代。黑色桦尺蛾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蛾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受什么的影响?遗传和变异是桦尺蛾体色变化的基础。环境的改变是它体色变化的外在动力。夏天的雷鸟秋天的雷鸟雷鸟体色变化秋冬过渡阶段雷鸟冬天的雷鸟生活在高寒地区的雷鸟四季换羽,在冬天雌、雄均全身雪白,与白雪皑皑的环境一致;夏天又换成了褐色,具棕黄色斑纹,与周围的植被颜色相似;秋季植被枯黄时,羽毛换成栗黄色。意义:动物为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概念:保护色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动物的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呢?自然选择的结果。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分组: 6人一组组长:组织、发令捕食者:随机捕食,每代只剩25个“幸存者”为止记录员:记录每代开始数和幸存者数督察员:监督、补充幸存者后代(每个幸存者产生3个后代)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猎物:小纸片记录表: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纸片的颜色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 开始数目 幸存数目粉色 25 12 48 15 60 20 80 23 92 25黑色 25 3 12 0 0 0 0 0 0 0绿色 25 6 24 6 24 3 12 1 4 0蓝色 25 4 16 4 16 2 8 1 4 0①在开展模拟活动时,全组同学要严肃认真,相互配合,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要有条不紊,忙而不乱。②作为底色的彩色纸要求为单一颜色,这样有利于分析结果。小纸片的颜色要有多种。③实验时一定要把自己想象成“捕食者”,在选择彩色小纸片时,不要事先观察小纸片的位置,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④要及时、如实记录小纸片的数量,并进行分析。注 意(1)在第一代和第五代中,分别是哪种颜色的“幸存者”最多?这与彩纸的颜色有什么关系?和彩纸的颜色最接近的“幸存者”最多。小纸片的颜色与彩纸对比反差越大,越容易被发现并选出;小纸片的颜色与彩纸对比反差越小,越容易留存下来。讨 论(2)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幸存者”的数目有什么变化?第一代和第五代之间又有什么变化?第二代“幸存者”的颜色开始有了分化,有些颜色的“幸存者”的数量明显多于其他颜色的“幸存者”的数量,有些颜色甚至已经没有“幸存者”。到第五代时,可能仅剩下一种颜色的“幸存者”。(3)比较第一代和第五代的“幸存者”,是否所有颜色都有“幸存者”? 为什么?和环境颜色差异最大者几乎没有“幸存者”,因为这种颜色最容易被发现。(4)通过上面的模拟实验,你能推测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吗?从中你能简单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吗?动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有些动物的体色与环境颜色接近,而有些动物的体色则与环境颜色存在差异。当遇到捕食者时,体色与环境差异较大者最容易被发现,首先被捕食;体色与环境颜色接近者不容易被发现,存活的机会大,可以繁殖后代。经过捕食者多代的选择以后,只剩下体色与环境颜色接近者,这种体色就是保护色。生物进化的过程就是保留适应者、淘汰不适应者的过程。自然选择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种解释,其中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巨著是什么?他在书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进化观点?自然选择学说《物种起源》阅读教材“科学家的故事”思考问题通过对达尔文小故事的学习,你受到哪些启发?科学研究要尊重事实,善于发现规律。达尔文爱科学、爱研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坚持不懈,刻苦研究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当低处的树木叶子被吃光以后,长脖子的长颈鹿可以吃到高处树叶而存活,并繁殖后代;短脖子的则容易被饿死,留下来的后代也较少。经过逐代积累,产生了今天的长颈鹿。起初长颈鹿的脖子有长有短过度繁殖会带来什么问题?大多数生物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如果没有天敌,即使繁殖速度不是很快的动物,也会在不长的时期内产生大量后代,这样的现象称为过度繁殖。过度繁殖会使生物需要更多的食物和生存空间。讨 论生物生存的空间和所需食物是有限的。为了生存,生物之间会出现什么现象?生存斗争总有胜败,什么类型的生物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取胜呢?这与生物的遗传、变异有什么关系?生存斗争使少数个体生存下来。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才能在斗争中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你能总结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吗?过度繁殖引发生存斗争,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并将有利变异遗传给后代,不适者被淘汰。1. 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2. 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非常有限,要生存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斗争。生存斗争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3. 生物产生的后代会发生变异,产生各种不同于亲代的性状。4. 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自然界中的生物 ,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 ,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课堂小结推动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是什么?生物进化的历程是否已经完成?如果还在进行,我们为什么不易发现生物的进化?板书设计生物进化的原因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自然选择学说内因:可遗传的变异生存斗争(动力、手段)遗传和变异(内因、基础)适者生存(结果)外因:环境的变化过渡繁殖(条件)当堂演练1.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外在原因是( )A.人工选择 B.天敌的影响C.环境的改变 D.温度的改变2.下列哪项不是动物保护色的含义( )A.使动物容易躲避敌害B.有利于动物捕食猎物C.能保护动物的皮肤的美丽D.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CC3.达尔文认为,生物产生了变异以后,决定其生存或淘汰的是( )A.自然选择 B.繁殖能力C.遗传因素 D.食物多少A4.公鹿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按达尔文的观点,现代公鹿鹿角发达的原因是( )A.鹿角不发达的个体被淘汰,鹿角发达的个体被保留的结果B.繁衍后代的需要C.变异朝着有利于生殖的方向发展的结果D.经常作用的结果C5.原始的藻类可以进化成苔藓植物,而现在的藻类则不能进化成原始的苔藓植物,其原因是( )A.现在的藻类不发生变异B.现在藻类的变异是不利变异C.变异的性状不遗传D.没有适合的环境条件D6.现有红、黄、绿、蓝等颜色的小纸片各100张,若用红色的布料做背景布,经过“捕食者”几次捕食后,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哪种颜色的小纸片( )A.红色 B.黄色 C.绿色 D.蓝色A7.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 )A.生物进化的原因B.现在生物适应性的原因C.生物多样性的原因D.生物不定向变异的原因C8.小明的妈妈用某种杀虫剂消灭蟑螂,开始使用时效果不错,但长期使用后,发现效果愈来愈差,造成这种现象的最可能原因是( )A.蟑螂是活化石,适应力特别强B.能抵抗杀虫剂的蟑螂存活下来且大量繁衍C.杀虫剂品质不稳定D.杀虫剂造成蟑螂基因变异,使之产生抗药性B9.根据达尔文的观点,长颈鹿长颈的形成原因是( )A.因为经常吃高处的树叶B.外力帮助拉长C.自然选择D.自身想拉长C 10.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 )A.环境变化的结果 B.生存斗争的结果C.自然选择的结果 D.人工选择的结果C11.原鸡每年产卵只有8~12个,而现在的许多种产蛋鸡每年要产卵200~300个,这种进化的原因是( )A.自然选择的结果 B.人工选择的结果C.生存环境的不同 D.食物不同的结果B12.变色龙能随环境的改变而变换体色,这种行为对它来说( )A.属于防御行为 B.有利于逃避敌害C.有利于捕食 D.前三项都正确D13.生活在沙漠里的仙人掌,叶片变成了刺,而根、茎肥大,具有储水作用,这一结构特点的形成是( )A.生存斗争的结果B.环境的影响使某些器官经常使用而发达起来C.自然选择的结果D.过度繁殖的结果C14.生物间存在生存斗争的根本原因是( )A.生物的本能 B.生物的强弱C.生物生存条件有限 D.适者生存D15.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他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C(共14张PPT)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课前预习·熟知教材一、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1.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蛾类型的变迁项目 1850年 1950年环境变化 林木葱茏、空气清新 烟雾弥漫、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桦尺蛾 类型变化 多为 色的, 色的桦尺蛾极少见 色的成了常见类型, 色的桦尺蛾很少见 产生原因 的桦尺蛾容易被鸟吃掉, 的桦尺蛾由于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容易存活 的桦尺蛾与环境颜色一致,容易存活下来, 的桦尺蛾容易被鸟吃掉 结论 生物的进化与 的改变密切相关 浅深深浅深色浅色深色浅色环境2.保护色:动物的 与周围环境色彩非常相似。利于 或者捕食猎物。 二、自然选择学说1.基本内容(1)过度繁殖:自然界中的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 ,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 (2)生存斗争: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 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3)遗传变异:只有具有 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 遗传给下一代。 体色躲避敌害繁殖能力食物有利变异变异(4)适者生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因适应环境而 下来,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因不适应环境而被 。 2.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 生存, 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3.意义:生物通过遗传、 和 ,不断进化。 生存淘汰适应者不适应者变异自然选择(1)生物的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是由环境决定的,与环境相适应,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变异是有利变异,反之则为不利变异。(2)生存斗争是手段,是自然选择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而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生物不是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变异,也不是环境使生物产生变异,而是生物本身存在变异,环境起了选择作用。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结核杆菌等病菌中出现了对多种抗生素不再敏感的“超级细菌”。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A.细菌群体中本来就有耐药菌和不耐药菌B.滥用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的变异C.滥用抗生素使细菌群体中耐药菌的比例增加D.“超级细菌”是抗生素对细菌定向选择的结果思路分析: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细菌群体中本来就有耐药菌和不耐药菌,只是抗生素的滥用使得耐药菌存活并繁殖下去,不耐药细菌被杀死淘汰,最终使得耐药菌的比例增加。答案:B1.达尔文认为生物出现生存斗争的原因是( )A.生物个体间有强有弱B.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等有限C.生物同时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D.有些变异是有利的,有些变异是不利的2.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 )A.生存斗争 B.人工选择C.自然选择 D.遗传和变异层级演练·能力提升BD3.(2023眉山)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各种生物普遍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B.生物为了得以生存而进行生存斗争C.生物产生的变异都利于适应环境D.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C4.(2024云南)海南角螳是海南特有的一种螳螂,经过长期的进化,其体色和苔藓植物的颜色相似,有助于它们生活在长满苔藓植物的岩壁或者树干上。下列叙述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A.海南角螳为适应环境发生了变异B.海南角螳可以随环境改变体色C.与苔藓植物颜色相似的海南角螳更易存活D.海南角螳与其他螳螂之间不存在生存斗争C1.(2023张家界)幽门螺杆菌是目前已知唯一能生存在人体胃中的细菌,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耐酸的菌体得以保留,不耐酸的菌体被淘汰。这一过程属于( )A.生存斗争 B.自然选择 C.遗传现象 D.人工选择2.每年春季是青蛙的繁殖季节,一只雌蛙产卵约4 000~5 000个,而卵受精后只有少数能发育为成蛙。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生存斗争 B.过度繁殖C.适者生存 D.遗传和变异BA3.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说明(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C.这不过是一种巧合 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4.下列关于“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保护色”的小纸片都不会被“捕食”B.大的彩色布料模拟的是环境的色彩C.具有“保护色”的小纸片幸存数量多D.不具有“保护色”的小纸片被“捕食”的机会大DA5.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某地自1991年开始,使用杀虫剂吡虫啉防治稻飞虱,效果非常好。随着吡虫啉的大量使用,2002年监测到该地区稻飞虱对吡虫啉具有低水平抗性,2005年达到极高水平抗性。如图①~④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抗药性不同的稻飞虱的数量变化。(1)随着吡虫啉的使用,对稻飞虱群体中抗药性个体数量变化的排序最合理的是 。 B(2)短短十多年的时间,稻飞虱群体的抗药性水平从低向高进化,主要原因是:①稻飞虱具有很强的 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②未使用吡虫啉之前,这些后代中既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被称为 。 ③当喷洒吡虫啉时,抗药性弱的稻飞虱逐渐被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抗药性强的个体将基因传递给了后代,这种现象称为 ,经过许多代后,稻飞虱群体的抗药性越来越强。(3)由此可见,吡虫啉在稻飞虱的进化中起了 作用。 繁殖变异遗传选择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学习目标】1、模拟保护色形成的过程,说明生物进化的原因。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3、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 找出答案(一)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快速阅读教材第62~65页,自主完成下列问题:1、1850年,一些生物学家来这里考察,发现大多数桦尺蛾的体色是 色,只有少数是 色,这些深色桦尺蛾是浅色桦尺蛾在自然条件下的 。1950年科学家再次来这里考察时,这里的 色桦尺蛾变成了常见类型,而 色桦尺蛾却成了少数。2、引起曼彻斯特两种桦尺蠖数量变化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被称为 ,这样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 敌害或者 猎物都是十分有利的。4、模拟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制定和实施计划:①准备布料及100张颜色各异的小纸片。②5、6人一组并推举组长。③展开布料,放上纸片。④组长监督,其他同学“捕食”。⑤“捕食者”每转向桌子一次,选一张小纸片。剩下25张小纸片时停止。⑥统计幸存纸片的数目。⑦假设“幸存者”都产3个后代,且体色与自己相同,取相应备用小纸片。⑧将“幸存者”和它们的后代充分混合,重复上面第4—7步。每轮开始记录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数目。(4)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自然选择快速阅读教材第65~66页,自主完成下列问题:1、在自然界,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 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 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 。2、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 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 的个体则容易被 。3、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 。二、合作交流 突破重难1、第一代和第五代中,哪种颜色的纸片“幸存者”最多?这与纸片的颜色有什么关系?2、通过上面的模拟实验,你能推测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吗?从中你能简单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吗?三、达标检测 巩固提升1.1850年前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这里的桦尺蛾大多数是浅色的,少数是深色的。工业污染把树皮熏成了黑褐色以后,深色的桦尺蛾成了常见类型,浅色的却成了少数.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工业黑烟将桦尺蛾熏成了深色B.浅色桦尺蛾迁出,深色桦尺蛾迁入C.为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浅色桦尺蛾变成了深色D.外界环境对桦尺蛾的体色做出了选择2.在“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活动中,在“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活动中,取红、绿、蓝、黄四种颜色小纸片各25张,放在一块黄布上,实验者先背对黄布,然后转身快速拿取。经过若干次后,最后剩下的小纸片数量最多的应是( )A.红色的 B.绿色的 C.蓝色的 D.黄色的3.自然选择是指( )A.生物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生存斗争 B.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C.生物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D.绝大多数的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4.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田鼠打洞和夜出活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有一种猫头鹰因视力差,行动迟缓,捉不到田鼠而被淘汰了C.狼和鹿能迅速奔跑,两者进行相互选择D.狗的牙齿坚硬,是长期磨炼出来的5.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角马,繁殖季节雄性角马往往用尖锐的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如图)。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现代角马的角发达的原因是( )A.代代使用的结果 B.发生了定向的有利变异的结果C.繁衍后代的结果 D.角发达的雄角马有机会繁衍后代而保留下来6.枯叶蝶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体色随环境变化的特点,飞行过程中身体呈鲜艳的黄色,便于吸引异性,降落后的体态和体色像一片枯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枯叶蝶体色随环境而改变是一种性状B.为了应对敌害,枯叶蝶产生了体色随环境变化的定向变异C.在进化过程中,敌害对枯叶蝶的不同变异起到了选择的作用D.在进化过程中,枯叶蝶也能产生不利于应对敌害的变异7.有人做了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工业污染区和没有污染的非工业区。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如下表:地区 浅色桦尺蛾 深色桦尺蛾释放数 回收数 释放数 回收数工业污染区 64 16 154 82非工业区 393 154 406 19(1)工业污染之后,桦尺蛾较深的体色对其本身来说是一种 ;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的回收率比较高,这说明生物对环境具有 。(2)根据达尔文的观点,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数量的变化是 的结果。(3)如果严格禁止污染,工厂的排烟量大大减少。请你预测桦尺蛾的类型将产生怎样的变化? 。答案: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自主学习 找出答案(一)浅 深 变异类型 深 浅环境的改变影响了鸟对桦尺蛾进行的选择保护色 躲避 捕食4、(1)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 (2)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4)保护色的形成是环境对动物体色进行选择的结果(二)1、繁殖 食物 生存斗争2、有利变异 不利变异 淘汰3、自然选择二、合作交流 突破重难1、与大彩纸颜色-致的小纸片“幸存”最多;不同颜色的彩纸代表不同的生活背景,与大彩纸颜色一致的小纸片,不容易被选出。2、动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有些动物的体色与环境颜色接近,而有些动物的体色则与环境颜色存在差异,当遇到捕食者时,体色与环境颜色差异较大者最容易被发现,首先被捕食,体色与环境颜色接近者不容易被发现,体色保护了自己,可以繁殖后代,经过捕食者多代的选择后,只剩下体色与环境颜色接近者,这种体色就是保护色,由此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过程就是保留适应者,淘汰不适应者的过程。三、达标检测 巩固提升1.D 2.D 3.B 4.D 5.D 6.B7.(1)保护色 适应性 (2)自然选择 (3)浅色桦尺蛾的数量会增加,深色桦尺蛾的数量会减少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7.3.3生物进化的原因导学案.docx 7.3.3生物进化的原因课件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下学期人教版生物学.pptx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习题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