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音乐就在你心中》课件(共6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9《音乐就在你心中》课件(共61张PPT)

资源简介

(共61张PPT)
第三单元
音乐就在你心中
教材分析
《音乐就在你心中》是我国著名的音乐作曲家陈钢先生写的一篇文艺随笔,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这就要求欣赏者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相关知识积累。音乐家陈钢对音乐不同凡响的理解,既是作者独特的审美发现,同时又丰富了我们的艺术经验,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
让学生了解音乐的本质,认识到音乐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使他们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音乐的美好。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高尚的情操和人文情怀。

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感受音乐之美,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能力。
明确课文的中心论点和课文的三个分论点。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更是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古希腊人曾说音乐和大文学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天文学是研究永存于外部世界的可见物体的学科,音乐则是研究深藏于内心世界的隐秘情感的学科。
新课导入
三只耳朵听音乐
《南屏晚钟》
蔡琴
《神秘园之歌》
《梅花三弄》
环节一:知作者,明背景
了解作者
陈钢(1935-)著名作曲家,上海人。早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时,就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与何占豪合作)蜚声中外乐坛。以后又创作了《金色的炉台》《苗岭的早晨》《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等小提琴独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在1996年“中国小提琴协奏曲会展”中获奖。他还创作了中国第一首竖琴协奏曲和第一首双簧管协奏曲。现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著有散文集《黑色浪漫曲》《三只耳朵听音乐》等。
陈钢早年曾随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钢琴。1949年,陈钢虚报年龄参了军,成为解放军里的一名文艺兵。1955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丁善德和苏联人阿尔扎马诺夫,主攻作曲。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的创作实验小组,准备创作一首民族化的小提琴曲。浙江越剧团的何占豪提议把越剧《梁祝》改成弦乐作品。1959年5月4日,《梁祝》在上音”礼堂首次试演,陈钢任钢琴伴奏 [9]。1959年5月,《梁祝》在兰心大戏院首演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陈钢创作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金色的炉台》《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恩情》。1983年,完成了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1985年,创作中国第一首双簧管协奏曲《囊玛》。2007年,完成了小提琴协奏曲《红楼梦》 。2019年,写出了交响诗曲《情殇——霓裳骊歌杨贵妃》。
本文体裁
——文艺随笔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语言生动、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批评家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尽量避免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
环节三:认证朗读,整体感知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总论:提出中心论点——音乐就在你心中。
第二部分(3-5)分论:乐为心声、乐为多声、乐为无声
总论
作者是否一开始就肯定地提出了他对音乐的理解?
“音乐是什么?我——懂吗?”
作为音乐家,作者为什么怀疑自己是否懂音乐了呢?
因“理论家”们的分析其实完全违背了音乐的基本规律。那种僵硬、枯干、不可亲近的音乐,不是真正的音乐,至少不是他心中的音乐。
总论
“冷冰冰的解剖刀”运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比喻理论分析家没有感情、一成不变、泥古僵化的理论分析。
正是这种冷冰冰的理论分析把行如流水、动人心弦的音乐肢解得支离破碎。
总论
“冷冰冰的解剖刀”解剖音乐
总论
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文首设问——错误理解——分析批评——引出观点
先破后立
分论——乐为心声
“乐为心声”是音乐最神奇的魅力:
这句话用雷电在人们心中引起的反应来比喻音乐对听众的影响,形象地说明美好的音乐能激起人们的感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比喻:
本体——音乐
喻体——雷电一样
相似点:对听众产生影响和震撼
音乐,“可以像雷电一样”。
分论——乐为心声
“乐为心声”是音乐最神奇的魅力:
通感
音乐,它可以“捕捉到一些快乐的影子、悲伤的痕迹……”。
音乐——听觉
捕捉痕迹——触觉
嗅到幽香——味觉
音乐可表现叙述重大的社会事件、反映风俗生活、描绘自然风光、抒发各种感受和思想感情。
作者运用通感手法形象说明了音乐作品表现内容的丰富和广泛性。
分论——乐为心声
“乐为心声”是音乐最神奇的魅力:
引用
“情动于中而形于声”
观点:有了真情,才有美乐。
内心
音乐
作用:揭示答案,照应开头。
第二课时
许多人的生活都离不开音乐。开心时需要音乐来宣泄心中的愉悦之情;悲伤时需要音乐来抚慰心中的伤痛;孤独时需要音乐来陪伴;喧闹时需要音乐来宁心.请同学们根据自己以往听音乐的感受来谈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与古今中外音乐的心灵沟通。音乐的表现力是无限丰富的。s上节课作者从“乐为心声”“乐为多声”“乐为无声”三个角度向我们介绍了音乐的艺术世界。
环节一:小组合作,文本解读
1、文章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开头有何好处?
2、作为音乐家,作者为什么怀疑自己是否懂音乐了呢?
3、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用二个问句开头,第一问是全文的总起,第二句的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续和意思的跃进,加强了问话的力度,有反问的意味。二个设问很突兀,吸引读者注意力。
分析:第一部分
先提出论题“音乐是什么?” ,简析了音乐不是僵硬枯干不可亲近的之后,提出中心论点:音乐就在你心中。
——因“理论家”们的分析其实完全违背了音乐的基本规律。那种僵硬、枯干、不可亲近的音乐,不是真正的音乐,至少不是他心中的音乐。
乐为心声
心声就是发自内心的声音,心里话
比喻:
引用:
引申:
音乐“像雷电一样”
朱俊在《仰视音乐》中的形容
借古训“情动于中而形于声”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了真情,才有美乐
解开音乐之谜的钥匙:发自内心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就成为动人的声乐或器乐
朋友
词曲:周华健
这些年一个人
风也过雨也走
有过泪有过错
还记得坚持甚麽
真爱过才会懂
会寂寞会回首
终有梦终有你在心中
朋友一生一起走
那些日子不再有
一句话一辈子
一生情一杯酒
朋友不曾孤单过
一声朋友你会懂
还有伤还有痛
还要走还有我
思考
1、第三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2、作者是如何论证“乐为心声”的?
——比喻、通感、引用
首先提出分论点,说明乐为心声是音乐最神奇的魅力,然后从三方面论证,一是运用比喻说明音乐是表达音乐家真情的艺术,能引起起听众强烈的共鸣;二是引用,用通感形容音乐的魅力,三是引申,借古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有了真情才有美乐”。这是解开音乐之谜的钥匙,照应了开头的“乐为心声”。
比喻:本体——
喻体——
音乐
雷电
相似点:对听众产生影响和震撼
音乐是发自作曲家内心的声音,表达艺术家真情实感,这种情感是人类共同的,所以有极强大的艺术魅力,最易沁入人们的内心深处,引起听众强烈的共鸣。
通感:音乐——听觉
捕捉痕迹——触觉
嗅到幽香——味觉
音乐可表现叙述重大的社会事件、反映风俗生活、描绘自然风光、抒发各种感受和思想感情,音乐作品表现内容的丰富和广泛性。
引用:情动于中而形于声
内心
音乐
发自内心的感情自然流露出来,就会成为动人的音乐。有了真情才有美的音乐
阐释:
举例:
归结:
“缤纷多彩”、“宽容”、“包涵量特别大”,应三只耳朵听不同的音乐:古典、流行和现代
纽约就是一个音乐万花筒
人们性格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听觉选择。
多面体的现代人,会同时爱好各种音乐,
即会用“三只耳朵听音乐”
乐为多声
1、为什么说“乐为多声”?为什么要“用三只耳朵听音乐”?
2、作者是如何分析“乐为多声”这个特点的?
想一想
音乐是缤纷多彩的万花筒、是宽容的艺术、也是包涵量特别大的艺术。目前音乐流派众多,不同的音乐都有不同的听众群,性格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听觉选择,而作为多面体的现代人,应该同时爱好各种音乐,应用三只耳朵听三种不同的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流行音乐。
先阐释——后举例——再归纳:可享受崇高亦可接近美妙。
乐为无声
引用:
暗引《老子》“大音希声”
孙薇:《音乐的魅力》
翁加雷蒂的短诗
引申:
无限,音乐的最高境界
音乐可以流入人们的内心,激发起惊人的感情,产生一个无限广阔的想像空间,生出一串无穷无尽的奇妙思想。
为何说“乐为无声”?如何理解“无声”?
“无声”是乐声的停止,却是乐曲思想感情的延续,这种“无声”给听众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它使人们的思想感情自由地流淌,体现了音乐无穷的艺术魅力,这魅力在于在无声之处表达出乐声所难以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音乐的表现力无穷,如你会用心去欣赏音乐,那你就能心情地享受音乐的无穷魅力了。所以我们不能刻板地分析音乐,而是应该用心去体会它。
环节二:认真朗读,分析乐为心声
分析乐为心声: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3——5段,回答作者为了说明音乐就在你心中,分几个方面来论证?
明确:三方面。分别是:乐为心声、乐为多声、乐为无声。
2.请同学们朗读第3自然段。为什么说“乐为心声”,这是音乐最神奇的魅力?
明确:作者是从三方面来论证的:
第一:音乐“像雷电一样,一闪间劈开你的心扉,让你的心颤抖,让你的心沸腾,让你的心苞绽开朵朵鲜花。”
第二:音乐,它可以“捕捉到一些快乐的影子、悲伤的痕迹;听到严酷的命运之门被沉重地敲响;嗅到从绿色田野上飘来的幽香。。。。。。”
第三:“情动于中而形于声。”
明确:这句话运用的是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音乐对听众的影响。这句话用雷电在人们心中引起的反应来比喻音乐对听众的影响,形象地说明美好的音乐能激起人们的感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音乐正是表达音乐家真情的艺术。越是好的音乐越能感动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寂静的夜晚独坐,放一支曲子,任由心情随着暗夜中浮动的弦乐起伏,或者快乐,或者悲伤的往昔片段在乐声中清晰地浮现眼前,此时我们很难分辨,这分感动究竟是来自音乐,还是源于我们的内心。但是有一点是清晰的,音乐诉说的正是我们的心声。
我常常会在自己开心或难过的时候去选一首能表达我当时心情的歌曲。也往往是那些真情动人的歌曲,让我难以忘怀。有时翻出老唱片,听着熟悉的旋律响起,自己也好象回到了那个时代。相反,那些不是出自真情的歌曲很快就会被人所遗忘。(举例那些政治色彩很浓的音乐)有些怀旧歌曲为什么能百唱不厌也就是这个道理。
音乐“像雷电一样,一闪间劈开你的心扉,让你的心颤抖,让你的心沸腾,让你的心苞绽开朵朵鲜花。”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第二:音乐,它可以“捕捉到一些快乐的影子、悲伤的痕迹;听到严酷的命运之门被沉重地敲响;嗅到从绿色田野上飘来的幽香。。。。。。”这句话引自什么地方?这样引用有什么好处?
这句话出自朱俊的《仰视音乐》,作者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来形容音乐所表现的内容。音乐作品可以叙述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事件;也可以反映风俗生活;可以描绘自然风光;也可以抒发人们的各种感受和各种思想感情。作者所引用的语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音乐作品的表现内容的丰富性和广泛性。
第三:“情动于中而形于声”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什么是中?什么是声?
明确:“中”指内心,“声”指音乐,这句话的含义是:发自内心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就成为动人的声乐或器乐。这句话出自〈〈礼记。乐记〉〉论述了音乐的本原。作者这里采用了引用的修辞方法。用这句话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了真情,才有美乐”,不仅揭示出“音乐是什么”的答案,而且照应了本段开头的“乐为心声”的分论点。
音乐是种表情艺术,表达人的情感的艺术。表情性是音乐最主要的特性,“乐为心声”说出了音乐的这一主要的特性。托尔斯泰曾经说“音乐的表情性在生活中是经常可以体会到的,如白居易听了琵琶女的演奏之后泪湿青衫;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 《如歌的行板》 后感动得泪流满面等。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乐为多声”
问题:1.请同学们谈谈你们最喜欢哪种类型的音乐。除了流行音乐之外,大家还知道有哪些种类的音乐?
2.既然音乐是个万花筒,那么我们在欣赏音乐时采取何种态度呢?
问题:1.请同学们谈谈你最喜欢哪种类型的音乐。除了流行音乐之外,大家还知道有哪些种类的音乐?
明确:对,除了流行音乐外,还有古典音乐,现代音乐。这些是从大的类型来分。其实分的细的话音乐的种类有很多很多。比如流行音乐中可分为摇滚乐、乡村音乐、民谣、爵士乐、等等。课文打了一个很好的比喻“音乐是一个缤纷多彩的音响万花筒”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音乐的缤纷多彩”.“宽容”·“包容量之大”,体现了音乐风格,类型和体裁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既然音乐是个万花筒,那么我们在欣赏音乐时采取何种态度呢?
明确:“我们不能只用一只耳朵听一种音乐,而是应该竖起三只耳朵来听三种不同的音乐”因为目前音乐流派众多,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听众群,人的性格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听觉选择(比如我们这一代听的音乐与你们不同),所以作者认为现代人应学会用三只耳朵听音乐,以获得不同的审美享受。
作者为了能说明“乐为多声”这个观点,还举了美国纽约的例子。请学生朗读该段落。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它是一个融合了多种文化的国家。在音乐上更是呈现了它多元化的特点。那里有古典歌剧,有现代音乐会,也有那种广场流行音乐每种音乐都有它固定的听众群。
希望同学们除了欣赏流行音乐以外,还要去欣赏一下别的形式的音乐。那样会使你对音乐的理解更深刻,更博大。音乐只有好坏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我们应该热爱所有的好音乐;特别是生活在21世纪当今的现代人,必须有“全息”的听觉结构网,才能接受美妙音响世界的浩繁信息。因此,我们要用三只耳朵听音乐——一只听古典音乐,一只听流行音乐,还有一只听现代音乐。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乐为无声”
1.在我们了解了音乐种类的繁多之后,也许有同学会问,音乐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呢?那就是“乐为无声”,为什么“乐为无声”?
2.“我用无垠/把我照亮”中的“无垠”是指什么?
1.在我们了解了音乐种类的繁多之后,也许有点同学会问,音乐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呢?那就是“乐为无声”,为什么“乐为无声”?
明确:此时“无声”虽是乐声的停止,却是乐曲思想感情的延续,这种“无声”给听众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体现音乐无穷的艺术魅力。“无声”是音乐艺术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 是指音乐给人创造出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使人们的思想感情自由地流淌,这种境界的魅力在于无声之处表达出乐声所难以表达的思想感情。白居易就在他的《琵琶行》中写道“此时无声胜有声”。
2.“我用无垠/把我照亮”中的“无垠”是指什么?
明确:“无垠”是指“无限”,即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作者引用意大利诗人翁加雷蒂的诗句来印证音乐的最高境界是“无垠”,音乐欣赏包括三个阶段:感官的欣赏,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此处的“无垠”指的是音乐欣赏的三个阶段,也是音乐欣赏的最高境界。欣赏者在前两个阶段获得的知觉形象作用于听者的感情,激起听者的想象和联想,使思维活动突破时空的界限,给音乐形象以更多的补充和丰富,产生一种意境。这就进入情感与意境结合达到有情悟理的最高境界。说到底就是要达到这样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求我们用真心去体会音乐,也就照应了中心:音乐就在你心中。
环节三:拓展延伸
资料拓展
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西方古典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
狭义指古典主义音乐,是175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资料拓展
现代音乐(mordern music)
  现代音乐是对20世记初以来的各种音乐流派的总称,它包括:
  (1)印象主义。以法国音乐家德彪西和拉威尔、美国音乐家福斯特的作品为代表。如:《牧神舞后》、《月光》、《老黑奴》、《故乡的亲人》《苏珊娜》、〈水中倒影〉等。
  (2)奴隶音乐。以美国格什温、格罗菲为代表。包扩摇滚乐、布鲁斯、迪斯科。如:《兰色狂想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大峡谷组曲》等。
  (3)现实主义。以苏联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交响曲》、《第七交响曲》、《森林之歌》等。
  (4)现代技法。以维也纳音乐家勋伯格的《华沙幸存者》为代表。
  (5)电子音乐。以《冥王星》、《地球颂》为代表。
  (6)情调音乐。以法国克来德曼的《阿第丽娜叙事曲》为代表。
资料拓展
流行音乐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翻译过来的。流行音乐准确的概念应为商品音乐,是指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创作的音乐。它是商业性的音乐消遣娱乐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工业"现象。(见前苏联《音乐百科词典》1990年版)它的市场性是主要的,艺术性是次要的。
流行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从音乐体系看,流行音乐是在叮砰巷歌曲、布鲁斯、爵士乐、摇滚乐、索尔音乐等美国大众音乐架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其风格多样,形态丰富,可泛指Jazz、Rock、Soul、Blues、Reggae、Rap、Hip-Hop、Disco、New Age、Funk、R&B等20世纪后诞生的都市化大众音乐。
流行音乐
1《高山就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日:“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2《广陵散曲》
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豪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名曲之一。
中国古典十大乐曲
3《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
4《十面埋伏》
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亥下最后决战的情景。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5《渔樵问答》
此曲表现渔樵在清山绿水之间自得其乐的情趣。
6《夕阳萧鼓》
这首是抒情写意的的乐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经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
中国古典十大乐曲
7《汉宫秋月》
这首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患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8《梅花三弄》
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相传晋恒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值为琴曲。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
9《阳春白雪》
相传为春秋时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荡涤之意,“白雪”取懔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中国古典十大乐曲
10《胡笳十八拍》
汉末大乱,连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匈奴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曹操平定了中原,与匈奴修好,派使节用重金赎回文姬,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叙述了自已一生不幸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思念故乡而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中国古典十大乐曲
环节四:语言赏析
(2) 这个句子形象地说明音乐的“缤纷多彩”“宽容”和“包涵量特别大”,体现了音乐风格、类型和题材多元化的发展趋向。
语言赏析
1、如何理解第4自然段中的“音乐是一个缤纷多彩的音响万花筒”这句话?
(1) 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音乐艺术多元化发展的趋向。
2、第4自然段的“百货中百客”,用在文章中,指的是什么?其原意是什么?句子中的“中”应该怎么读?
文中指不同层次不同口味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
原意是指百种货物合乎百种顾客的胃口。
“中”应该读为“zhòng”
语言赏析
(2)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限”。这个境界要人们通过想象、联想等心理活动去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这种心理感受有无限的伸展的空间,魅力无穷。
语言赏析
3、怎么样理解“无限是音乐又一神奇的魅力”
(1)是说音乐可以流入人们的内心,激发起惊人的感情,产生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生出一串无穷无尽的奇思妙想;
(2)作者用意大利诗人翁加雷蒂的诗句来印证音乐的最高境界是“无限”。音乐欣赏一般包括三个阶段:感观的欣赏、感情的欣赏、理智的欣赏。此处的“无限”指理智欣赏的阶段,也是音乐欣赏的最高阶段。
语言赏析
4、“我用无垠/把我照亮”中的“无垠”指什么
(1)“无垠”在这里是指“无限”。即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环节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以议论文总分式的结构和散文化的富于激情的语言,从三个角度介绍了音乐的艺术境界,阐明了“音乐就在你心中”这一深奥的道理。
从内容上看,应把握所介绍的音乐知识,领悟论点,学会用三只耳朵听音乐,体会“乐为无声”这一最高境界。
全文在讲道理中没用生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的口语,形象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讲得清晰易懂。
音乐就在你心中
中心论点:
音乐就在你心中
分 论 点:
乐为心声----表情性
论证方法
比喻 引用
举 例
引 用
乐为多声----多样性
乐为无声----无限性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歌曲,写下听歌感受,并摘抄优美歌词。
Thank you!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