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0张PPT)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12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感悟文章的句式与语言特点。3了解《礼记》特点,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和庄子善辩的风格。1101第一课时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虽有嘉肴( )不掩瑜 博( )强识 反躬自( )一张一( ),文( )之道 礼之用,( )为贵傲不可( ),欲不可( ),志不可( ),乐不可( )导入新课这些成语都出自《礼记》,北宋名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大下,一帧《礼记》誉千秋”,其实《礼记》中有许多名言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礼记》对我们的生活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走进其中的《虽有佳肴》,去领悟为学之道。成语填空瑕闻问张弛和长纵满极作品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由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而成。《礼记》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作者简介戴圣,字次君,西汉梁(今河南商丘)人。其治学、从政主要在汉宣帝、元帝、成帝时期,先后两次为《礼》经学博士,官至九江太守。与叔父戴德一起随后苍学《礼》,有盛名,世称“小戴”,为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三字经》中称:“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戴圣听读课文读文明观点朗读指导读准下列蓝色字的字音。虽有嘉肴( ) 弗食( ) 自强 ( )教学相长( ) 兑命( ) 学学半( )fúqiǎngxiào xuézhǎngyáoyuè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停顿。(每句两处)虽 有 嘉 肴,弗 食,不 知 其 旨 也。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知 不 足,然 后 能 自 反 也;知 困,然 后 能 自 强 也。《兑 命》 曰 “学 学 半”,其 此 之 谓 乎!/读文明观点///////朗读展示虽/有嘉肴[yáo],弗[fú]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xué]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读文明观点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困惑。即使。美味的食物。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味美。读文明观点最好的道理。困惑。因此。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自我反思。自我勉励。读文明观点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同“敩”(xiào),教导。副词,表示推测。一词多义学学半学学半不知其旨也其此之谓乎同“敩”,教导动词,向别人学习代词,它的副词,表示推测学其读文明观点通假字《兑命》曰“学学半”学:同“敩”(xiào),教导。古今异义读文明观点词语 例句 古义 今义虽 虽有至道旨 不知其旨也困 教然后知困长 教学相长也然后 然后知不足即使味美困惑促进这样以后虽然意义,用意困难;疲劳想睡增长表顺承关系的连词有人认为这个题目乍看像记录美食,不能引起共鸣。如果要求找出能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作为文章标题,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教学相长也读文明观点明确观点读文明观点明确观点“教学相长”是什么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教学相长”的区别是什么?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本文:“教”和“学”指的是一个人在学习和教导别人过程中的自我成长,指的是同一个主体的两面,是一体两面,“教”也是“学”的另一种形式。现代汉语:“教师和学生互相促进”,“教”与“学”指的是两个主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知行合一品言悟章法品读虚词“也”比读原文和改文,你发现了什么 删去“也”字后,读起来就比较生硬,感受不到作者语重心长、谆谆教导读者的情感。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改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长。《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品言悟章法品读连词“然后”将带有“然后”的句子顺序调整一下,可以吗 原文语序更好。因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意思是教与学互相推动、互相促进,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是一体两面。交叉表述更能体现学习中教与学是相互促进、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的。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改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品言悟章法品读对偶句找出文中的对偶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特点。运用了类比手法,用“嘉肴”比喻“至道”,用“弗食’类比“弗学”,用“不知其旨”类比“不知其善”,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生活常识,很形象地引出了学与教之间相互推动的关系和去行动去尝试的道理。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品言悟章法梳理结构请根据你的理解,在横线上填上情感词。三句话有递进的关系,最后用一个“故”字与前面形成因果关系,自然地推出中心论点。这是一种层层递进的结构方式,也是一种起承转合的形式。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真让人 呀!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真让人 呀!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真让人 呀!遗憾可惜豁然开朗激动兴奋品言悟章法梳理结构文章结尾有什么作用?如果要在后面加一个带有情感词的句子,可怎么加?引用了《兑命》里的话,进一步强调教学相长的道理,属于引用论证,让读者信服,它起的是补充作用。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真让人 呀!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真让人 呀!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真让人 呀!《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真让人 呀!遗憾可惜豁然开朗激动兴奋万分惊喜选句联生活请选择其中一句作为观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摆事实,讲道理,写一个微型演讲稿表达自己的见解。字数不限,用上这样的话题。示例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识的输入和输出同样重要,正如费曼学习法,将自己学习知识与给自己讲述融合在一起,将把概念教给别人到发现问题后继续寻找解决方案,再尝试教给他人,最后类比简化,直到最终理解。所以,让人记忆深刻,成为史上最强学习法。示例二: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正如画素描画的我,发现不足急需要修改,但始终打不开缺口,经过自己认真反思并对照老师的指点精心补救才笔下见美,这是多么令人振奋啊!泰戈尔曾说过,不用滞留采花保存,只管往前走去,一路上百花自会盛开,可见人只有往前走了,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礼记·学记》中的格言警句(1)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3)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少,或失则易,或失则止。(4)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选句联生活句意: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句意:如果一个人独自学习而不与人交流和切磋,就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句意:人们的学习,有的失误在学得多,有的失误在学得太少,有的失误在学得太容易,有的失误在遇到困难中途就停止。句意: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课堂总结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教学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道理。我们还品出了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而且努力运用,表达了自己独特的学习感悟。愿我们的同学像先贤那样,心有定见,勇于实践,做思想的蝴蝶,在生活的道场里勇敢飞翔!课后作业1.背诵《虽有嘉肴》。2.积累《礼记·学记》中的格言警句。教学相长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学然后知不足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教然后知困类比自反自强板书设计虽有嘉肴1102第二课时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道之行也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构建了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其乐融融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社会进行了论述:一个冬日,孔子参加鲁国的年终重大祭祀活动“蜡zhà祭”,祭祀结束后,他站在宗庙外的楼台上抬眼远望,有感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现实,描绘了他虽然没能见到,但却十分向往的理想社会——“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礼记》,去了解《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导入新课听读课文朗读指导读准下列蓝色字的字音。天下为公( )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幼有所长( ) 矜、寡 ( ) 男有分 ( )货恶其 ( ) 不必为己( ) 谋闭而不兴( )jǔmùfènzhǎngwéiɡuān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停顿。(每句两处)大 道 之 行 也,天 下 为 公。使 老 有 所 终。货 恶 其 弃 于 地 也,不 必 藏 于 己。故 谋 闭 而 不 兴。////////wùwèixīng诵文言之美朗读展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wéi]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mù]。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zhǎnɡ],矜[ɡ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wèi]己。是故/谋闭/而不兴[xīng],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诵文言之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天下是公共的。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动词,以……为亲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与,同“举”。动词,以……为子。父母。子女。有终老的保障。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职分,职守。女子出嫁。诵文言之美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财物。因此。用门闩插上。厌恶。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在。作乱害人。兴起。从外面把门带上。叫作。诵文言之美一词多义故人不独亲其亲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独子其子动词,以……为亲名词,父母动词,以……为子名词,子女亲子通假字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诵文言之美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古今异义词语 例句 古义 今义大道 大道之行也修 讲信修睦归 女有归货 货恶其弃于地也贼 盗窃乱贼而不作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培养女子出嫁财物害人宽阔的道路修改归来,归属货物偷东西的人诵文言之美绘大同之貌感知大同“大道之行也”取自《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你会给本文另起个什么题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为公》《行大道,得大同》《礼记大同篇》绘大同之貌感知大同文章以“大道之行也”开头,以“是谓大同”结尾。“大道”指什么 “大同”又指什么 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政治制度;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绘大同之貌感知大同“大同”社会的基本纲领是什么?“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装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绘大同之貌描绘大同孔子描述的他心目中的大同社会是什么样的?结合文本,用句式“这就是大同社会,那里 ,真是个理想社会。”示例1:这就是大同社会,那里人们不只是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真是个理想社会。示例2:这就是大同社会,那里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真是个理想社会。示例3:这就是大同社会,那里男子有职业,女子及时婚配,人人安居乐业,真是个理想社会。绘大同之貌描绘大同“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③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绘大同之貌梳理结构根据文意,划分文章层次。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纲领。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点明“大同”的理想社会。悟先贤之梦读选文前的一段文字,思考: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的孔子,通过这番言论表达了他怎样的政治理想?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②,事毕,出游于观之上③,喟然而叹④。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⑤,与三代之英⑥,丘未之逮⑦也”,而有志焉。【注释】①本节选自《礼运》。《礼运》全篇主要记载了古代社会政治风俗的演变, 社会历史的进化,礼的起源、内容以及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内容,表达了儒家社会历史观和对礼的看法。②蜡(zhà):年终举行的祭祀,又称蜡祭。③观(guàn):宗庙门外两旁的楼。④喟(kuì)然:感叹的样子。⑤大道:指太平盛世的社会准则。⑥三代:指夏朝、南朝和周朝。英:英明君主。⑤逮:赶上。没有赶上大道实行的时代,希望出现太平盛世。悟先贤之梦读选文后的【甲】和选自《礼记·檀弓》中【乙】,思考概括:当时现实社会的特点。【甲】“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足谓小康。”译文:“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旦,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彰昌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为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悟先贤之梦读选文后的【甲】和选自《礼记·檀弓》中【乙】,思考概括:当时现实社会的特点。【乙】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 ”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现实社会: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谋用是作,兵由此起。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悟先贤之梦“大同”和“小康”分别是儒家的最高目标和现实目标,也是古代中国士大夫的政治追求,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同”社会是天下为公、力不为己、讲信修睦、财产公有、井然有序的最高理想社会。在孔子的观念里,“大同”是曾经存在过的一个社会,在“三代”之前,相当于尧舜以及更早之前的时代,已经“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是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形态。“小康”社会是天下为家、货力为己、礼义为纪、财产私有、温馨和睦的宗法社会。小康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不再那么安定宁和,但仍不失为一个美好的社会。因为可以用礼法来维持社会秩序,去除祸乱,保障君臣有序、父子有情、兄弟和睦、夫妇好和,构建了一个差别有等、上下有序的社会。在孔子的心目中,如果能恢复到“小康”就不错了,即六君子: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治下的社会。这也是孔子一生所追寻的,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与之时代最近周公旦即是圣人。立小康之治,追大同之远。孔子希望通过恢复周礼,实现小康,再由小康进入大同。后来,“小康”逐渐成为人民表达对宽裕、殷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词语。“大同”与“小康”悟先贤之梦模拟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同位两人一组,一生模拟当代读书人,一生扮演夫子,围绕课文,结合课文内容,问你所问,说你想说,穿越古今,与古代的圣贤对话,让典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当代读书人: 。夫子: 。示例:当代读书人:敢问夫子,何谓大道?何谓大同?夫子: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当代读书人:这样的“大同”社会,真的存在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夫子:存在,比如当今社会能选贤举能,公开选拔人才,社会和谐,并且社会有保障,做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等。(或:不存在,不是大同社会,仍然有犯罪现象、做不到路不拾遗等)情境表演“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仁人志士,为之奋斗、为之流血、为之牺牲,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不懈奋斗吧!课堂总结课后作业1.背诵《大道之行也》。2.完成《分层作业》。板书设计大道之行也基本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人都能得到关爱基本特征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理想社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庄子》大同社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