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①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等史事。(史料实证、时空观念)②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明朝在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的同时也在积极反抗外来侵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③学习戚继光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意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你知道上述中的麒麟是什么动物么?它的到来和历史上哪一事件有关?答案提示:长颈鹿; 郑和下西洋在中国古代,麒麟被视为“圣天子出而王道兴”的太平之征,是祥瑞之物。这个被唤作“麒麟”的瑞物,其实是一只来自非洲的长颈鹿。那原产于非洲大陆的长颈鹿,为何会在明朝时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本课,学习明朝的对外关系。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结合本课内容思考,明朝对外交往的史实有哪些?从中可以看出对外交往的方式有何变化?答案提示: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1、自主学习:答案提示:郑和;三宝太监;明朝(明成祖)教师指导:材料解析:郑和是云南人,就是世人所说的 “三保太监”。起初在藩王府邸中侍奉燕王(朱棣),跟随燕王起兵(靖难之役)立下功劳,多次被提拔,最后升任为“内官监”太监。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西洋,指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2、教师指导:根据材料思考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明史·郑和传》答案提示:寻找建文帝;提高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教师指导:材料解析:明成祖怀疑明惠帝(朱允炆)逃亡到海外,打算追踪探访他的下落,而且想向外国炫耀大明朝的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令郑和与侪王朱景弘等出使西洋。自主学习:①观看视频,阅读教材P91,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答案提示:1405-1433;7;刘家港;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赠送礼品、商品交易②阅读材料,说一说郑和的船队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有何特点?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答案提示:郑和的船队是和平之师、友好使者4、教师指导:对比15-16世纪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你发现了什么?答案提示: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5、问题探究:【唯物史观】根据材料,评价郑和下西洋。答案提示: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七次大规模远航和朝贡贸易消耗明朝国力,未使中国真正走向开放,走向富强。教师指导:郑和下西洋时携带了大量丝绸、瓷器、茶叶和手工业产品,以及各种金、银、铁器,与各国展开了官方和民间等多个层次的贸易。还剿灭了沿途的海盗(陈祖义集团),保持了东南亚航路的畅通。同时海外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以及香料、珍宝等奢侈品,也相应地输入到明朝,促进了明朝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往来与友好交流。郑和七下西洋虽然开创了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但其主要目的在于仿效秦皇汉武,宣扬国威,建立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而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同时受明代朝贡贸易政策“厚往薄来”的影响,忽视了实际的经济利益,从而使得远航难以为继。随着郑和的去世,明朝大航海也便停止了,古代中国在向浩瀚的海洋迈出一大步之后又退了回来。6、问题探究:【历史解释】根据材料小组讨论,郑和能够实现远洋航行的原因有哪些?答案提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明成祖大力支持;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郑和出众的个人能力。教师指导:经济材料解读:当时全国各地的仓库储蓄非常充足,除了从各地运往京城的米粟达到数百万石之外,各府、各县仓库中所储存积聚的粮食也非常丰富。技术材料解读:(郑和下西洋使用的船只)船体很高大,就像楼一样,船底是尖的,船身的上部比较宽阔,内部空间很大,能够容纳上千人。(郑和船队)用木头制作成一个圆盘,在圆盘上书写、雕刻天干地支这些文字,使磁针(罗盘针)漂浮在水上,通过磁针指示来引导船只航行。个人材料解读:郑和(和公)做事勤勉,聪慧敏锐,为人谦虚恭敬,处事谨慎细密。(二)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1、自主学习:结合材料,阅读教材P94,回答下列问题答案提示:日本武士和奸商组成的海盗武装集团。明朝政治腐败,海防松懈;海禁政策使沿海居民生活困苦,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互相勾结。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戚继光教师指导:《抗倭图卷》描绘了明嘉靖三十四年,浙江沿海军民抗击倭寇侵扰的情景,由倭寇登录、烧杀抢掠、居民避难、明军出阵、水上激战、倭寇被歼、报告胜利等画面组成,上图选取的是烧杀抢掠部分。材料一解读:沿海地区的普通百姓,因为朝廷的海禁政策过于严苛,维持生计日益艰难,于是转而落草为寇,成为盗贼。材料二解读:倭寇在大海中频繁出现和隐匿,多次侵犯掠夺苏州、崇明等地,杀害掳掠当地百姓,抢劫夺取财物,沿海一带的地区都深受倭寇之害。自主学习:①【时空观念】阅读教材P94-95,概括戚继光抗倭的主要战绩。答案提示:台州九战九捷;浙东福建、广东;东南沿海②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戚继光抗倭的性质。答案提示: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教师指导:因为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抗击外国侵略的斗争,保卫了沿海地区民众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因而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所以说,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3、问题探究:【历史解释】结合教材内容小组讨论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答案提示: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人民大力支持、军民并肩作战;正义的反侵略斗争;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才能。4、自主学习:观看视频了解戚继光的鸳鸯阵,知道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进步和发展。5、问题探究:【家国情怀】从这些诗句中可以感受到戚继光什么样的情怀和抱负?答案提示: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目标导学三:援朝战争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95,说一说明朝是如何处理周边关系的。答案提示:通过册封、纳贡称臣形成宗藩关系。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教师指导:明朝的宗藩关系是一种以明朝为宗主国,周边其他国家或地区为藩属国的特殊外交关系体系。具体表现在册封、朝贡贸易等方面,同时,宗主国有责任帮助藩属国维护其统治秩序,包括派遣军队协助镇压叛乱或抵御外敌入侵。2、教师指导:结合材料,阅读教材P95,归纳援朝战争的相关史实。答案提示:明朝万历年间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明朝出兵援助,取得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政治军事势力,明朝国力受到削弱,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教师指导:材料解读:在距离平壤城大约五里的地方,各种火炮同时发射,声音大得好像天在震动一般,不一会儿,火炮发射产生的绚丽光芒照亮了天空。”“日军火铳的声音虽然从四面八方同时响起,但是每一声都能清晰地分辨出来。而明朝军队的火炮发射时声音如同天崩地裂,凡是被火炮击中的(敌人或目标),没有不被烧焦炸烂的……”目标导学四: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1、教师指导:从16世纪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开始了海外殖民扩张,葡萄牙人垄断了从欧洲到非洲、印度洋、亚洲的贸易线路。并利用这一优势开始在中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2、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95,说一说葡萄牙人是如何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的?面对葡萄牙势力的扩大,明朝是如何加强对澳门管理的?答案提示:1553葡萄牙殖民者买通地方官员,得以在澳门上岸。居留并进行贸易。1573葡萄牙殖民者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地方政府。明政府在澳门设置守澳官,加强对澳门的管理。教师指导:1553年葡葡萄牙人只是获得了租住权,此时澳门的领土主权仍属于中国,守澳官的设立就是明朝对澳门行使主权的标志,也是当时对外展示明朝对澳门拥有管辖权的一种方式。直到1887年,清政府被迫签订条约,澳门成为葡萄牙的殖民地,一直到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怀抱。3、知识拓展:找出明朝对外交往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并思考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答案提示: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明朝中期、国力衰退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应当积极增强国家实力;重视国防建设,加强海防;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互利共赢。【课堂小结】明朝的对外关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友好交往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另一方面是战争冲突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明中后期,国力衰退,戚继光抗倭斗争、援朝战争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通过明朝对外关系的变化可以看到,明朝在努力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课后检测】1.(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明朝时期,招募义乌、金华的剽悍壮丁,教习击刺之法更新火器兵械,打击倭寇的是( )A.鉴真 B.玄奘 C.戚继光 D.郑成功2.(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原产于中东地区的苏麻离青(颜料),于明朝永乐年间大量引入我国。这得益于(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郑和下西洋 D.鉴真东渡3.(2024·广东·中考真题)明朝中后期,以万里海疆为对象,明人绘制了《全海图注》《沿海山沙图》《万里海图》等众多海防图,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种。这表明,当时( )A.造船技术发达 B.海防意识增强 C.海外贸易兴盛 D.远洋航行开启4.(2024·湖南·中考真题)“在明朝朝廷心目中,天朝的声望好像比物质的贸易更重要,异域的臣服比外来的物质更重要。”材料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开展贸易 B.获取财富 C.宣扬国威 D.增长见识答案提示:CCBC【板书设计】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5张PPT)人教版(2025)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新教材·核心素养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等史事。(史料实证、时空观念)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明朝在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的同时也在积极反抗外来侵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学习戚继光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目标导入麒麟,前二足高九尺余,后两足约高六尺,头抬颈长一丈六尺,首昂后低,人莫能骑。头上有两肉角,在耳边。牛尾鹿身,蹄有三跲,匾口。食粟、豆、面饼。——《瀛涯胜览》你知道上述中的麒麟是什么动物么?它的到来和历史上哪一事件有关?先导阅读,整体感知结合本课内容思考,明朝对外交往的史实有哪些?从中可以看出对外交往的方式有何变化?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友好往来战争冲突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姓名:世称:年代: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明史·郑和传》郑和明朝(明成祖)三宝太监结合材料信息为郑和制作名片。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明史·郑和传》寻找建文帝提高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根据材料思考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时间次数出发7刘家港到达地区最远到达主要活动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1405-1433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赠送礼品、商品交易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沙特阿拉伯索马里阅读教材P91,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和平之师、友好使者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人物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时间 1405-1433 1492-1504 1497-1498次数 7次 4次 2次船队规模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多艘,最大的有1500吨左右) 3艘,最大船120吨左右 4艘,最大船110吨左右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印度郑和1405-14337次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多艘,最大的有1500吨左右)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对比15-16世纪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你发现了什么?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技术虽然郑和下西洋对我国当时对外贸易有一定影响,但其出发点却并非发展本国经济,朝贡贸易所得商品大多为奢侈品,不利于市面流通……因此我国错失大力发展综合实力的最佳时机。——张恋绮《明清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特殊浅析》七次大规模远航和朝贡贸易消耗明朝国力,未使中国真正走向开放,走向富强。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唯物史观】根据材料,评价郑和下西洋。明梁庄王墓出土的外国宝石所做饰品印度尼西亚三宝公庙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当时全国各地仓储相当充裕,(永乐中)“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藏蓄积甚丰。”——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明史 兵志》宝斫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舟行。 ——《西洋番国志》和公勤明敏,谦恭谨密。——《故马公墓志铭》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经济繁荣,国力强盛。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郑和出众的个人能力。明成祖大力支持。经济政治技术个人【历史解释】根据材料小组讨论,郑和能够实现远洋航行的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左侧材料反映了倭寇什么样的行为?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明朝政治腐败,海防松懈;海禁政策使沿海居民生活困苦,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互相勾结。日本武士和奸商组成的海盗武装集团。材料二:倭寇出没海中,数侵掠苏州、崇明,杀略居民,劫夺货财,沿海之地皆患之。——《明史纪事本末》结合材料,阅读教材P94,回答下列问题倭寇指什么?这一时期倭患严重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一: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活)日促(艰难),转而从盗。——[明]赵文华是谁抵御了沿海倭寇的侵犯戚继光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率军前往 地区,使 的倭患基本解除。1561年在 ,平定了 地区的倭患。【时空观念】阅读教材P94-95,概括戚继光抗倭的主要战绩。浙东东南沿海台州九战九捷福建、广东民族英雄戚家军性质: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历史解释】结合教材内容小组讨论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人民大力支持、军民并肩作战;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才能。正义的反侵略斗争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3412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马上作》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过文登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韬钤深处》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望阙台》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家国情怀】从这些诗句中可以感受到戚继光什么样的情怀和抱负?目标导学三:援朝战争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与明朝形成上述关系的都有哪些国家?这种关系有何影响?通过册封、纳贡称臣形成宗藩关系。明朝是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册封纳贡称臣宗主国藩属国维护藩属国统治秩序目标导学三:援朝战争结果明朝出兵援助,取得胜利。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明朝万历年间“在距平壤城5里许,诸炮一时齐发,声如天动,俄而花光烛天”,“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明军)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无不焦烂……”——《宣祖实录》结合材料,阅读教材P95,归纳援朝战争的相关史实。时间背景影响沉重打击了日本政治军事势力,明朝国力受到削弱,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日本权臣丰臣秀吉明朝援朝大将李如松目标导学四: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从16世纪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开始了海外殖民扩张,葡萄牙人垄断了从欧洲到非洲、印度洋、亚洲的贸易线路。并利用这一优势开始在中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目标导学四: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阅读教材P95,说一说葡萄牙人是如何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的?面对葡萄牙势力的扩大,明朝是如何加强对澳门管理的?15531573葡萄牙殖民者买通地方官员,得以在澳门上岸。居留并进行贸易。葡萄牙殖民者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地方政府。明政府在澳门设置守澳官,加强对澳门的管理。租住≠割让知识拓展:明朝的对外关系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友好往来战争冲突明朝中期国力衰退找出明朝对外交往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并思考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应当积极增强国家实力;重视国防建设,加强海防;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互利共赢。课堂小结目的:提高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时间:1405-1433(明成祖)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郑和下西洋援朝战争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时间:1553年明朝管理:在澳门设置守澳官。明朝的对外关系背景:东南沿海倭患严重人物:戚继光(戚家军)功绩:台州九战九捷性质: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时间:万历年间影响:沉重打击了日本政治军事势力,明朝国力受到削弱,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友好往来战争冲突戚继光抗倭1.(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明朝时期,招募义乌、金华的剽悍壮丁,教习击刺之法更新火器兵械,打击倭寇的是( )A.鉴真 B.玄奘 C.戚继光 D.郑成功2.(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原产于中东地区的苏麻离青(颜料),于明朝永乐年间大量引入我国。这得益于(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C.郑和下西洋 D.鉴真东渡课堂检测CC3.(2024·广东·中考真题)明朝中后期,以万里海疆为对象,明人绘制了《全海图注》《沿海山沙图》《万里海图》等众多海防图,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种。这表明,当时( )A.造船技术发达 B.海防意识增强C.海外贸易兴盛 D.远洋航行开启4.(2024·湖南·中考真题)“在明朝朝廷心目中,天朝的声望好像比物质的贸易更重要,异域的臣服比外来的物质更重要。”材料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开展贸易 B.获取财富 C.宣扬国威 D.增长见识课堂检测C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pptx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docx 郑和下西洋.mp4 鸳鸯阵.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