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八只小鹅 教案 苏少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八只小鹅 教案 苏少版

资源简介

《八只小鹅》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八只小鹅》的学习,学生能初步掌握简单的两部合唱。
2.能用轻快的声音演唱《八只小鹅》,感受歌曲各乐句间旋律和节奏的联系和变化。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重新排列乐句”的活动,在编创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模仿、演唱和聆听,能够掌握最基本的二部合唱。
教学难点:1.两个声部的和谐配合。2.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
钢琴、音响设备、指挥棒、卡片、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1、 师生问好:
1=C 2/4
1 2 3 4 | 5 -| ⅰ 5·|6 3·| 5 4 3 2 |1 - ||
小朋 友们 好, 您 好!您好! 张老师您 好
2、 练声:
1=C 2/4
1 1︱1 — ︱2 2 ︱2 —︱3 3︱3 —︱4 4︱4 —︱5 5 ︱5 — ︱6 6 ︱6 —︱7 7︱
dodo do re re re mi mi mi fa fa fa sol sol sol la la la si si
7—︱ⅰⅰ︱ⅰ—︱ⅰⅰ︱ⅰ—︱7 7︱7 —︱6 6︱6 —︱5 5︱5 —︱4 4︱4—︱3 3︱
si do do do do do do sisi si lala la solsol sol fa fa fa mimi
3 —︱2 2 ︱2 — ︱1 1 ︱1 —‖
mi re re re dodo do
三、精讲探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今天在上课之前张老师要带同学们到乡村去看一看!(播放《天鹅湖》背景音乐)
师:乡村没有城市的喧闹声,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显得十分宁静。乡村土肥水美,禾苗一片新绿,长势喜人。农民伯伯的脸上洋溢着丰收在望的喜悦。在一个农家小院里,有一群小动物们唱起了合唱,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动物合唱》)
(二)去难化易,动中体验
1.揭示课题:
师:有另外一群小动物们不服气了,它们说呀:我们唱的合唱比你们唱得更好听!谁的口气那么大?(老师弹奏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曲》)
师:它们是谁呀?
生:小鹅
师:老师刚才弹得是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曲》,里面是四只小鹅,那么今天有几只小鹅来到了我们的音乐课堂上呢?(师揭示黑板上的图画)
师:鹅妈妈和几只小鹅呀?
生:鹅妈妈和八只小鹅
2.节奏游戏:
师:谁能告诉大家,哪种节奏可以表现鹅妈妈的叫声?哪种节奏可以表现小鹅的叫声?为什么?
1=D
鹅妈妈: 呷 呷 ︱ 呷 呷 ︱ 呷 呷 ︱ 呷 呷 ︱
小鹅: 呷呷 呷呷 ︱呷呷 呷呷 ︱呷呷 呷呷 ︱呷呷 呷呷 ︱
生:小鹅调皮,它们不仅步态轻盈,叫声还特别轻快
打击乐器组拿出打击乐器:响板,其他组徒手跟老师打节奏
师:鹅的叫声不仅有节奏,还有音高呢?
1=D
鹅妈妈:ⅰ 5 ︱ 6 5 ︱ⅰ 5 ︱ 6 5 ︱
八 只 小 鹅 八 只 小 鹅
小鹅:5 5 5 5 ︱5 5 5 5︱5 5 5 5 ︱5 5 5 5︱
呷呷 呷呷 呷呷 呷呷 呷呷 呷呷 呷呷 呷呷
师:下面由我来扮演鹅妈妈,请表演组的学生扮演八只小鹅。在表演之前,老师又有问题了:八只调皮的小鹅看到我们来了,都扑腾着翅膀,唱着歌从远处来到我们身边,声音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它们回家了,声音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游玩,ⅰ 5 ︱ 6 5 ︱ⅰ 5 ︱ 6 5 ︱八只小鹅一起叫:呷呷 呷呷 呷呷 呷呷 呷呷 呷呷 呷呷 呷呷;八只小鹅回家: 呷呷 呷呷 呷呷 呷呷 呷呷 呷呷 呷呷 呷呷
师:八只小鹅向我们走来,声音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声音从小到大
师:小鹅从远处向我们走来声音是从小到大、从轻到重、从弱到强。在音乐中,有一个符号可以表示声音从弱到强,是渐强记号(<)。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师:小鹅回家了,声音是从强到弱、从重到轻、从大到小。在音乐中,也有一个符号可以表示,那就是渐弱记号(>)。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注:打击乐器组的同学帮我们伴奏,教师加上手势动作。钢琴伴奏,重点体现声音的强弱。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引导学生用有弹性的声音模唱,用手势引导学生唱出小鹅叫声的渐强渐弱变化,表现小鹅由远到近再由近到远的场景。不但让学生感受了声音的强弱特点,还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提高了课堂的气氛。
3.比较节奏的变化:
师:现在啊!小鹅们说了,会唱我们的叫声不算本事,还有2句难的歌谱会唱我们就服了,你们敢不敢挑战一下!
第一句:ⅰ 5 ︱ 6 5 ︱5 4 3 2 ︱1 5 1︱
·
八 只 小 鹅 快快 活活 在玩 耍
先学唱歌谱,再加上歌词
第二句:ⅰ —︱ 5 — ︱ 6 — ︱ 5 —︱ 5 4 ︱3 2 ︱1 5︱1 —︱
·
八 只 小 鹅 快 快 活 活 在 玩 耍
师:这两句有没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第二句节奏拉宽,连和断的对比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演唱,学生发现:第二句音高相同但节奏拉宽,用线条将这两句的旋律音符连起来。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节奏变化带来的魅力,我引导学生设计“连”跟“断”的对比演唱,来体验感受八只小鹅真正的快乐!
4.比较旋律的异同:
师:有一只小鹅掉队了,它遇到了一个小小的问题,有两句旋律它唱不出来,我们来帮帮它吧!
1=D
第一句:5 5 6 7 ︱ 1 3 ︱5 5 6 7 ︱1 1︱
· · · · · · ··
它们 态度 优 雅,看来 架子 很大
第二句:5 5 6 7 ︱1 3︱ 5 4 3 2 ︱1 1 ︱
· · · ·
它们 态度 优 雅 看来 架子 很大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唱歌谱,划旋律线
生:乐句中“上行与下行”的变化
师:“同头换尾”
【设计意图】通过演唱,学生发现:乐句中“上行与下行”的变化,发现了“同头换尾”的小秘密。随后用手势、动作等进行模仿体验。
四、编创我们的《八只小鹅》:
师:下面,我们用这5句歌谱创编一首属于我们自己的《八只小鹅》,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每一组重新排列,然后请组长把创编好的《八只小鹅》给我,然后我们一起唱一唱。
唱4组不同的《八只小鹅》
【设计意图】编创《八只小鹅》,需要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在编创之前,教师带领学生哼唱每个乐句,引导学生找出适合放在开头和结尾的乐句。分组编创,每组设立一个组长带领自己的组员通过反复地尝试,将五个乐句重复排列组合成最通顺且具有表现力地歌曲。然后演唱所创作的作品,教师进行适当地点评,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试图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加强对乐句和歌曲结构的认识。
五、演唱斯洛伐克民歌《八只小鹅》:
1.分析创作手法: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创作了自己的八只小鹅,斯洛伐克民族也创作了一首,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想一想:他们是怎样创作的?
师:讲解创作手法:小鹅的叫声、重复、同头换尾、重复、节奏拉宽
2.歌曲的情绪:
这首歌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
【设计意图:让学生不仅会唱《八只小鹅》,还能分析出作品的创作手法,为以后的欣赏学习打下基础。】
六、歌表演:《八只小鹅》:
合唱组的学生演唱(两组);打击乐器组的学生用响板伴奏(一组);表演组的学生上台表演(一组)
【设计意图】将学生分成打击乐器组、表演组、演唱组,共同演绎歌曲。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音乐水平的差异,设计了表演活动,使学有所长的学生在表演中自信地展现自我,提高表演能力。
七、合唱:
师:我们的歌声多快乐呀!八只小鹅听到了又呷呷地唱起了歌。听,它们的歌声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原来它们在演唱歌曲时加入了轻轻的“呷呷 呷呷”伴唱声,这样的歌声更加丰富多彩了。
师:你发现它们的规律吗?对了,凡是唱“八只小鹅”歌词的同时加入“呷呷 呷呷”伴唱
生合作演唱(分成两个声部)
师:刚才我们的演唱形式就叫做合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按不同的旋律演唱同一首歌,叫做合唱。
【设计意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表现并引导学生进行二声部演唱时的力度控制,小鹅的叫声要轻快有弹性。生生合作唱一唱,第二声部的学生还可以借助手势来帮助自己演唱,力求达到两声部声音的和谐、舒畅。
八、欣赏合唱曲《八只小鹅》:
师:刚才我们把《八只小鹅》这首曲子表现地丰富多彩,今天张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北京天使合唱团演唱的《八只小鹅》,他们在演唱这首歌时还加上了更多的变化,听起来也更加饱满有趣。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北京天使合唱团。
1.介绍北京天使合唱团
2.欣赏合唱曲《八只小鹅》
【设计意图: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倾听是音乐学习最主要的手段,倾听习惯尤为重要。因此,课堂中要注重倾听习惯的培养。】
九、拓展延伸:
要求:学生看图想像,用节奏乐器“说话”,续编故事。
师:回去想一想,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
【设计意图】看图发挥想象,用打击乐器演奏节奏、讲述故事。创设“快乐农场”情境,根据书上三幅图讲故事,并续编故事。在故事里编创节奏,表现鹅的活动,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伴奏。
十、小结下课!
师:今天我们感受了乡村美丽的景色,学习了斯洛伐克民歌《八只小鹅》,也创作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八只小鹅》。你们听,八只小鹅正唱着歌走在回家的路上呢!让我们也唱着歌结束我们的音乐课吧!(播放《八只小鹅》)
《八只小鹅》教学反思:
在确定要上公开课后,《八只小鹅》这节课是我的首选,因为这节课情绪欢快、活泼,歌词生动、有趣,还有合唱部分的演唱,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我想:自己喜欢,肯定能上好。
为了这次公开课,我准备了将近一个月。从教案、课件、上课的道具、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每一部分的设计都要考虑在内。下面我来说说我对这节课的想法:
一、导入部分:
在导入部分,我先设计的是读一段描写乡村的话,后来想想我的普通话不怎么好,读起来肯定意境没有了;然后,又想如何才能揭示八只小鹅的主题呢?想到了用《动物合唱》导入;接着又想,这样没有新意,我又加上了我擅长的钢琴演奏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曲》的一段;最后,音乐、美术结合,在黑板上画上鹅妈妈和八只小鹅,揭示主题。
二、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的主体教育思想要求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在这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节奏游戏、比较节奏的变化、比较旋律的异同这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拿比较旋律的异同这点来说,让学生划旋律线,自己体会旋律的走向,引导他们说出乐句“上行与下行”的变化;唱歌谱,引导他们体会乐句的“同头换尾”。
3、 因材施教:
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风格、潜在优势能力均有不同,他们之间
客观存在的差异对于教学的有效性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学中要关注教学目标的选择和确定是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所以,我把学生分成了表演组、打击乐器组、演唱组:表演组的是8名女生,在音乐课上有表演天赋的孩子。打击乐器组是10名学生,男女都有,平时音乐课上表现好的,遵守纪律的孩子们。演唱组根据他们声音的特点,又分为高声部和低声部。学生根据自己自身的特点共同演绎《八只小鹅》这首歌。
四、合作创作:
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重新排列乐句”能力的培养和音乐审美的感受上。在学生对歌曲有了一定的理解、感受的基础上,设计了“重新排列乐句”的环节,在学生自主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于音乐活动中自由组合、创作,以独具个性的创作来烘托出歌曲热烈的气氛,达到发展学生的创作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自信心,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的目的。
整堂课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体验、探索,将学习与实践推向高潮,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