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一2025学年(下)安徽高三3月调研考试历史·答案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B2.B3.C4.A5.A6.D7.A8.D9.C10.B11.C12.C13.D14.C15.A16.D17.(1)特征:依靠主体自觉坚守;与社会实践紧密关联:重在坚守道义:受儒学影响。(6分,言之成理即可)(2)认识:将苏武誉为民族英雄:认为苏武坚持秉持大义,忠孝两全。(4分,言之成理即可)背景:中国传统气节观的影响:中华民族危机深重:中华民族意识空前觉醒: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需要;弃节、变节现象增多;传统需家伦理的式微。(8分,言之成理即可)(3)历史价值:气节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函:气节观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气节观有利于历代中国人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维护祖国统一:传承发扬气节观有利于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承发扬气节观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7分,言之成理即可)18.(1)内渐:维护公共安全:彰显皇室威严;凸显宗教神圣。(6分,言之成理即可)(2)推动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化:城市化。(4分,言之成理即可)影响:提高生活水平;推动城市化进程;优化作息时间,解放生产力;加剧社会竞争与分化;带来光污染。(5分,言之成理即可)19.示例1:论题: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自觉之治与自发之治相铺相成。闸释:自觉之治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使得政令能够畅通无阻地传达到地方。统一的法律制度为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了保障,使得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儒学作为意识形态则通过教育和宣传等手段深入人心,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侧。然而,自觉之治也需要自发之治来补充和完善。民间社会的自我管理使得人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规范,维护社会秩序。乡土秩序则体现了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使得不同地区的人民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治理。民间信仰则为人民提供了精神寄托和道德约束,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总之,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自觉之治与自发之治是两种相辅相成的治理方式。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完整体系,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央政府通过自觉之治来制定大政方针和法律法规,为地方治理提供指导和支持。而地方侧通过自发之治来具体实施这些政策和法律,使得国家治理更加贴近实际、更加有效。(1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2:论题:秦朝自觉之治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阐释: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自觉之治是一种由中央政府主导,通过制定和执行统一的法律、政策、制度来进行的治理方式。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郡,每郡下设若干县,由中央政府直接派造官员进行管理。那县制的实施,使得中央政府的政令能够迅速传达到地方,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此外,秦朝还大规模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总之,秦刺自觉之治的实施,推动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成为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典范。(1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仅供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试卷第 1 页,共 3 页试卷第 1 页,共 3 页试卷第 1 页,共 3 页试卷第 1 页,共 3 页试卷第 1 页,共 3 页试卷第 1 页,共 3 页试卷第 1 页,共 3 页试卷第 1 页,共 3 页16.2018年,美国政府将伊朗从国际资金清算系统(SWIFT)中移除。随后,全球四大粮商被迫退出伊朗粮食交易市场,大量进口粮食囤积于波斯湾而难以进入伊朗国内市场。2019年,伊朗出现严重的粮食危机。这说明A.伊朗农业落后致使粮食主要依赖进口B.美国是破坏世界粮食安全的罪魁祸首C.保障世界粮食安全需要区域经济合作D.经济制裁是美国维护霸权的重要手段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气节是中华文化中对道德理想的一种坚守。这种坚守不是出于外力强制,而是个人的自觉自愿,是经过自由选择的行为。气节形成要靠个人在日常生活实践过程中自觉养成,有具体的社会历史内容,如忠、孝、仁、义等。气节一般只关乎那些重要的道德立场,即通常所谓的大是大非问题,也就是“道”。站在“道”的立场上,对之进行实践、捍卫和继承,就是道义。“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气节。—摘编自陈刚《论气节一中华气节观的意蕴、内涵与作用》材料二苏武爱国忠贞的节操不仅使其名著当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1935年,《复兴国语课本》整整用了5部分内容讲述苏武出使匈奴、持节不屈的故事。1936年,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郭泰祺文章中赞誉苏武,认为他“千古不能磨灭之大无畏精神,洵足以廉顽立懦,使百世之下,闻风兴起”,认为唯有发扬此种精神,方能使“民族精神复振,中国必不灭亡”。对于苏武牧羊乃至忠孝不能两全的遗憾,人们也进行新的诠释,认为苏武懂得“移孝作忠”“尽忠即尽孝”的大义,强调要融“小孝”于“大孝”,化“小孝”为“大孝”。摘编自周游《忠奸之辨:抗战时期中国人对苏武、李陵“气节”问题的认识与运用》材料三一个有风骨和气节的人,自然就有强大的胆魄,既让人敬仰,又让人敬重。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了风骨、气节,才会有一身铮铮铁骨的胆魄,才能始终保持强大的民族自尊心、国家自豪感、社会凝聚力。摘编自顾伯冲《风骨气节胆魄》(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气节观的特征。(6分)历史试题第5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2025学年(下)安徽高三3月调研历史考试.docx 2024-2025学年(下)安徽高三3月调研历史考试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