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测(三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测(三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泉州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三)
2025.03
高三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把所选答案的序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商鞅变法中“开阡陌封疆”,即把原来的“百步为亩”的“阡陌”(田界);开拓为二百四十步为一亩的“阡陌”,实行“百亩给一夫”。这一措施
A.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特权 B.导致铁制农具的使用
C.适应了社会形态转型的需要 D.为秦国提供稳定兵源)
2.西北地区出土的魏晋时期的简纸文书及碑刻资料,绝大部分用汉字书写,且与内地通行的文书体式基本一致。如楼兰遗址出土的“李柏文书”.是西域长史李柏慰劳西域诸邦国时写给焉耆王等人的书信,而且符合魏晋书仪。这表明
A.文书制度普遍施行 B.华夏文化持续推广
C.民族关系趋向稳定 D.西域管理措施完善
3.隋初,朝廷清查户口,“被强家收大半之赋”的荫户重新回归为“编户齐民”,遂户口激增。这一结果主要由于
A.大索貌阅的实行 B.输籍定样的推行
C.门阀政治的发展 D.国家的重新统一
4.图经又称图志、图记,“图以绘其形,志以记其事”。南宋时,图与志走向分开发展,产生了不计其数的保图、都图、县图,志则向方志发展,逐渐成为“一方之史”。图与志的分化
1.体现了史学体例的创新 B.凸显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C.反映了社会治理的发展 D说明了绘图技术的提升
5. 表1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措施(部分)
时间 措施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 内阁和各部逐一搜访各地银矿
隆庆元年(1567年) 解除部分海禁政策
隆庆四年(1570年) 开铸隆庆通宝
万历四年(1576年)) 铸万历通宝制钱
这些措施旨在
A.繁荣对外贸易 B.应对财政危机
C.缓解通货膨胀 D.发展商品经济
6.19世纪二二十年代,常年居住在广州的萧令裕撰写了《记英吉利》等书籍,介绍了中英交往的历史和有关英国的情况,批判了社会上流行的关于英国人“登岸则技穷”的说法,指出英人“船炮尤至精利”。这
A.便于引领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 B..推动了清朝外交策略的调整
C.利于革新士人群体的思想观念 D.缓解了内忧外患的社会局面
7 1903年,邹容誓要“率四万万同胞之国民,为同胞请命”;1909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中指出“我四万万国民之众乎,朕开诚布公,无所隐饰”;民国初期,“中华民国者,四万万人之中华民国也”成为流行的观念。这反映!了当时
全国人口数量的稳定 B.民族国家意识的建构
.民主共和理念的践 D.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8.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财政经济部分析:“敌人可能以大批法币用各种手段向我根据地抛出”“捣乱我金融”。于是,中共中央要求各根据地建立独立与统一的金融制度,并提出“采取以货易货办法进行之”。这表明
A.中共尝试多种经济手段应对侵略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巩固
C 国民党统治区金融秩序濒临崩溃 D.抗战得到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9.图1为1949-1960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增长示意图。图书馆数量的变化反映
图1
A.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执行
10. 表2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全球安全倡议的观点(部分)
时间 会议名称. 主要观点”
2014年 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 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
2017年 联合国会议 建设持久和平 普遍安全的世界
2022年 博鳌亚洲论坛年会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
表2体现了
d.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丰富 B 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加速推进
、经济全球化得以快速的发展 D.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11.公元前16世纪,赫梯国王铁列平进行改革,规定王位按王子年龄大小顺序继承,无子则由长女之婿继承;公民大会和贵族会议对王室内部纷争起监督和制止作用。铁列平改革
A.确立王子继承制度 B.开拓.王国疆域版图
C.利于统治秩序稳定 D.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12.中世纪初期,法兰克王国自由小农受租税、劳役和自然灾害的压力,以“委身”的方式投托于教俗大封建主门下,并从其手中领得“恩地”耕种,承担地租和劳役,不得离开土地。这表明当时法兰克王国
A.封建大地产的发展 B.封建主和教会矛盾激化
C.财政收入获得保障 D.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3.16世纪,英国政府打出“海洋自由”旗号,强调海洋不可占有。17世纪初,英国政府转而主张海洋可被占有,并宜称英国拥有周边海域的主权。这--变化反映了英国
A.殖民霸主的确立 B.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C.国际地位的提高 D.自由主义思想的盛行
14.1860年,澳大利亚淘金热核心地带(“维多利亚殖民地”)新辟矿区基础设施落后,新鲜蔬菜与副食品难以实现远程补给,而欧洲矿工又不擅长农业。1871年以来,矿区的华,人逐渐创立了蔬菜供给体系。由此可知
A南太平洋地区的产业结构以矿业经济为主
B.多元移民助推澳大利亚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C.世界市场需求促进澳大利亚生态环境变化
D.华人在南太平洋地区开发中有历史能动性
15.1931年,日本特别高等警察课将自由主义视为“共产主义”温床并予以镇压,取缔“反战”宗教团体。1937年后,特别高等警察课极力防遏国内民众的“战败言论”“战争责任论”。这些做法旨在
A.推行法西斯专政 B.限制民主政治发展
C 肃清共产主义 D.服务对外侵略扩张
16. 表3 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学者关于废奴史的研究新趋向(部分)
时间 研究新趋向
20世纪40至60年代 《废奴主义运动中的黑人》《黑人废奴主义者》
20世纪70至90年代 2023年 《视如手足:英美的反奴隶制合作》《英国和美国的废奴主义者:跨越大西洋的理解》;“反奴隶制妇女与内战前的美国政治”--
16世纪以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联系、亚洲社会与美国解放、反奴隶制运动与苦力输入的合法化
据表3推知,研究新趋向主要得益于
A.史学家扩展历史语境和时空维度 B.国际社会民权运动迅速发展
C.奴隶贸易与废奴运动的跨洋特征 D.史学理论突破民族国家界限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第17题8分,第18题8分,第19题2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作为传统甘蔗糖业大国,中国糖业史研究与其历史地位极不相称。明清糖业史研究的传统观点→:糖品价格随产量不断递增而持续走低;观点二、糖品消费扩张动力源于甘蔗种植生产规模的扩大。表4为辨析两个传统观点而搜集整理的史料。
表4
序号 史料来源 摘要
① 宋应星《天工开物》(1637年刊本) 明代广泛使用一牛驱动立式双木辊压蔗、品字型三铁锅煎熬蔗汁、黄泥水淋瓦溜中糖清漏糖。
② 尼古拉斯。塔林《剑桥东南亚史》 17.世纪中国的蔗糖精制方法和技术传入爪哇、暹罗等地区
③ 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 运销的中国糖价格变化记录:17世纪中期维持每担2.5两左右;1722年每担3两;1792年,糖价增至每担5两;1827-1832年维持每担6.50两左右。
④ ⑤⑥ 傅崇矩《成都通览》《日本调查资料中清末民初的中国砂糖业-以<以中国省别全志》及<领事报告资料>为中心》 四川地区的南溪,1830-1860年,每担糖价5两;1880年每担糖价7.2两;1910年,每担糖价9两。
四川、广东、福建等蔗糖经济地区,(发明三牛驱动立式双石辊、孔明灶、压泥滴漏法(覆土法),普遍存在制糖手工工场。
中国精糖制造公司职工回忆录 1878-1927年间,精糖价格从每担4美元剧烈波动到40美元。
(1)选取表4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料,提出一个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新见解。(要求:史料写出序号即可)。(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清糖业史研究的新出路。(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天下主义”是中国古代处理内政外交的政治纲领和意识形态。“天下主义”作为观念意义上的思想指南,称为“天下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政治制度及秩序想象,称为“天下秩序”,确立于两汉时期。从秦汉到明清,“天下主义”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嬗变过程,发展为一项包含观念、原则和规范、结构和制度的思想体系。“天下主义”是基于中国或华夏中心的,在地理、政治和文化上表现为等级制的中心-边缘结构,坚持“内圣外王”和“华夷之辨”等基本原理,在制度上包含“德化”、礼制、“用夏变夷”、征伐、羁縻、朝贡等,在对外关系实践上又得到“守中治边”、盟会、互市、和亲、“严夷夏之防”等行为模式的补充。
-摘编自周桂银《中国古代“天下主义”的千年传统:演进、内涵和特征》
材料二 欧洲中心主义不仅是欧洲人的一种认知观念和文化偏好,而且是欧洲人把自身文明传播或强加给非欧洲地区的理论指导。中世纪晚期,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开始引领世界潮流,特别是美洲的“发现”与拓殖大大加强了欧洲大国在世界舞台上竞争的力量,以欧洲为中心来看待非欧洲文明成为欧洲人集体具有的一种心态。欧洲能够率先跨入现代世界,固然是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的结果,但基督教作为欧洲人的主要信仰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王晓德《欧洲中心主义的兴起及其实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天下主义”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天下主义”相比,近代“欧洲中心主义”内涵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12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世界遗产公约》所定义的“文化遗产”如下: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的规定,选择一处文化遗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方案。(要求:包含遗产主题、遗产描述、列入理由,表述成文,史论结合,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5:CBDCB
6-10:CBABA
11-16:CACDDA
17.【答案】
(1)新见解:
选择史料③④⑥,推理可知中国糖品价格随着产量的递增出现持续走高;
选择史料①②⑤,制糖技术革新是中国“食糖消费革命”(庶民化)的源(重要)动力。(任答1点得4分,史料选择2分,新见解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新出路:
①新资料的挖掘。充分利用已公布的电子资源;重视已经出版的中外新资料(档案、著作、刊物);收集分散于世界各地的糖业新资料。
②新视角的转换。“从中国看东亚”向“从东亚看中国”、“从世界看东亚”转换。
③新领域的拓展。跨学科研究,如糖业地理研究;中国糖品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研究;中国糖业技术史;糖品消费与“食物史”、“消费史”研究;糖业史研究与中国行业史研究;
④整合相关研究力量。中国学界有必要集聚、共享糖业史资料;加强中外学术交流。⑤新的研究方法。如通过计量史学,收集大量数据进行研究。(任答2点得4分)
【只写后面史实或只概括不给史实,都按点给分】
18.
【答案】联合国实行“大国一致”原则,虽有局部冲突,但有效避免了世界性的大国集团之间的战争,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推动人权与法治建设以及应对全球挑战与危机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或奠定和平基础:雅尔塔体系规划了世界和平与新的世界秩序,且比历史上任何一个体系都更全面,为战后世界总体和平局面的维持奠定了基础。例如,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建立,就是雅尔塔体系下维护和平的重要举措,通过集体安全机制来防止大规模战争的爆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以美元作为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许多国家的货币仍与美元挂钩,但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的影响逐步上升;维护了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世界银行在推动了全球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减贫和提高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力;【或规范国际秩序:体系内一系列会议的宣言、协定等,为国际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秩序的建立提供了准则。像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开罗会议等对战后领土等问题的安排,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国际关系。】
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建立了世界贸易组织,使国际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化,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任选2点即可得4分)
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不平等不公平的旧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仍然存在。【或保障均势与和平:超国家的国际行为体在雅尔塔体系内有效地捍卫着冷战后的“均势”与“和平”。即使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崩溃,但这些国际行为体依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维持着国际力量的相对平衡,避免出现一方独大破坏和平的局面。】
(以上红色为可替代的点,但是同个角度不得重复给分,任选1点即可得2分)
态度:理解不同的历史解释;尊重、包容不同的观点;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历史或全面辩证看待或唯物史观或批判性思考;倡导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和平共处。
。(任答1点得2分)
19.【答案】
(1)特点:形成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或历史悠久;】;体现儒家价值观【或是历代内政外交的核心理念】;以中华文明为核心;强调等级秩序;长期主导中国内政外交;内容丰富【或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体系】;崇尚和平。(任选3点即可得6分)
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维护了自然经济;推动农耕文明的繁荣;推动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或有利于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秩序的构建】;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华文明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或以服务本国为目的,不断完善,在社会多个方面影响广泛】。(任选3个角度即可得6分;答“成为古代处理内政外交的政治纲领和意识形态”。(酌情给1分))
(2)不同:霸权思维,热衷扩张;践踏他国主权;野蛮征服、摧残其他文明。
或 从角度分析:①目的不同:为了扩张;②手段不同:暴力征服;③范围不同:全世界范围;④内容不同:欧洲为中心。
(任选2点即可得4分)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欧洲的崛起(或世界格局的演变);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进行殖民扩张;基督教的影响;欧洲人自我的优越感;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任选4点即可得8分)
20.
【参考答案】
示例一:
主题:良渚古城遗址(1分)见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遗址。(2分)
遗产描述: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地区体现稻作文明最高成就的中心聚落遗址,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3分)
列入理由: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阶级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宗教信仰)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印证了长江流域是中国华文明源头之一);表明五千年前中国先民建造出规模较大的城市与水利工程,是杰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是见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遗址。(6分,从历史、科学和艺术角度任选两个进行叙述,一个角度3分,任答两个角度即可)
示例二:
主题: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1分)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2分)
遗产描述: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古代埃及的建筑艺术受到宗教较大影响。埃及人把大量精力和财富用在埋葬死者上,给统治者修建豪华的陵墓,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为代表作品。(3分)
列入理由:孟菲斯是古埃及王国的首都,其墓地金字塔群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的灵魂不死观念;这些金字塔不仅是古埃及建筑技术的体现,也是古埃及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的象征;金字塔的建造展示了古埃及人在工程、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高超技艺;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等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实际的功能,展示了古埃及人对美学和象征意义的深刻理解;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作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影响力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成为了全人类的共同财富。(6分,从历史、科学和艺术角度任选两个进行叙述,一个角度3分,任答两个角度即可)
示例三:
主题:敦煌莫高窟(1分)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2分)
遗产描述: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以彩塑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3分)
列入理由:敦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在欧亚文明互动、中原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规模最大、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相对完好的佛教历史遗迹之一;代表了我国在4~14世纪佛教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丝绸之路上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化及欧亚文化汇集和交融的结晶。(6分,从历史、科学和艺术角度任选两个进行叙述,一个角度3分,任答两个角度即可)
示例四:
主题:北京中轴线(1份)是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2分)
遗产描述:北京古城始建于元代,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完善;拥有八百年的城市发展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帝都城市,也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经典范;作为封建中国首都的杰出典范,北京古城在世界城市规划和发展史上有不可或缺与不可替代的地位。(3分)
列入理由:北京中轴线的规划格局整体展现出“左祖右社”的传统都城理想范式;建筑与景观集中表达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于礼仪和秩序的强调;而多元化的空间组织更为国家礼仪文化与传统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见证;北京中轴线还具有重要的历史见证意义,与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事件直接相关,见证了中国社会从传统王朝转变为现代国家的历史变革。(6分,从历史、科学和艺术角度任选两个进行叙述,一个角度3分,任答两个角度即可)
其他申报方案,言之有理即可。如:长城、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布达拉宫、阿富汗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址、庞贝古城遗址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