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涉及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考点(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涉及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考点(一)

资源简介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涉及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考点(一)
报告要点
一、2024年工作回顾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 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 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 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
二、今年主要预期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 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
三、今年部分重点工作 财政: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赤字规模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 政府投资: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 特别国债: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 消费: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新质生产力: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市场环境:落实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长效机制。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 开放: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 住房: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继续做好保交房工作 乡村振兴: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启动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城镇化:推动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生态: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就业: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医疗卫生:优化药品集采政策,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 社会保障: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

十大任务
一、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四、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五、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
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七、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格局。
九、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报告历程
2024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网联合21家网络平台,以及地方部门政府网站,开展“@国务院 我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建议”网民建言征集活动,为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建言 。
2025年2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七次全体会议,讨论拟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国务院拟提请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
2025年3月5日9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 。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3月5日11时30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吹风会,请《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阳,《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并答记者问 。
考点链接: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务院 我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建议” 网民建言征集活动,体现了公民积极参与民主决策,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也体现了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增强公民对政府决策的理解和支持,推动决策的实施。
政府的职责与决策: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七次全体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政府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在制定政策时广泛征求意见,提高决策的质量。政府要对人民负责,履行好管理和服务的职能,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党的领导: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通过对政府工作的指导,确保国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实现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听取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务院由全国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政府向人大作报告是接受人大监督的重要体现,也是政府依法履职的重要环节。
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整个政府工作报告的形成过程,从网民建言到政府讨论、党委审议,再到人大审议,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紧密结合。民主是法治的基础,通过广泛的民主参与,使政府决策能够反映人民的意愿;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政府工作报告的形成和审议过程都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进行,确保了民主的有序进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治政府建设:政府工作报告的形成和实施都需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体现了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政府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提高行政效能,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政府工作报告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如民主、法治等价值观念贯穿其中,同时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民生等方面的工作,也体现了对富强、和谐、公正等价值的追求,有利于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报告内容:
一、202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国发展历程很不平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部署。我们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极大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一年来,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更加坚定了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决心和信心。
考点链接:
爱国主义: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极大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体现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引导人们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让人们更加坚定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团结奋斗: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强调了在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全体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战胜困难。
党的核心地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体现了改革的重要性。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民族精神:“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 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困难时,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体现了我国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理念: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创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体现了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发展理念,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方面的协调共进。
我国的发展目标: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涉及我国在新时代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安排。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推动国家发展,体现了个人与国家的紧密联系。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个人也能在国家的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我们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报告内容:
“稳”的态势巩固延续。主要表现在,经济规模稳步扩大,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4.9万亿元、增长5%,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对外贸易规模创历史新高,国际市场份额稳中有升,外汇储备超过3.2万亿美元。民生保障扎实稳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1%,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会救助等保障力度加大。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考点链接:
我国经济发展成就及作用:国内生产总值稳步增长,达到 134.9 万亿元、增长 5%,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 30% 左右,体现了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可结合 “经济全球化”“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等考点,让学生理解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的积极意义。
中国的国际地位与担当: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对外贸易规模创历史新高,国际市场份额稳中有升,外汇储备超过 3.2 万亿美元,表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升,在国际经济合作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承担着大国责任,展现了大国担当,可联系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等考点。
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对外贸易的发展体现了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涉及 “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和意义”“如何坚持对外开放” 等考点。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经济的稳定发展得益于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些制度既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又能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可与 “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考点相联系。
党和政府的发展思想:民生保障扎实稳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 5.1%,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会救助等保障力度加大,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可结合 “共享发展成果”“共同富裕” 等考点,让学生认识到国家为实现人民幸福所做的努力。
公民的基本权利:加大义务教育保障力度,保障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加强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会救助等保障,是在维护公民的物质帮助权等基本权利,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对应 “公民基本权利” 的相关考点。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业、物价总体平稳,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可与 “公平正义的价值”“维护公平正义的意义和做法” 等考点相结合。
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体现,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涉及 “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 等考点。
报告内容:
“进”的步伐坚实有力。主要表现在,产业升级有新进展,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亩产提升10.1斤;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7.7%,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9%、10.4%。创新能力有新提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取得新成果;“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1.2%。生态环境质量有新改善,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2.7%,优良天数比例上升至87.2%,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到90.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超过3%;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7亿千瓦。改革开放有新突破,扎实有力落实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改革部署,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等重大改革举措陆续推出;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全部取消,共建“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合作不断扩容升级。
考点链接: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高技术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不同产业的发展,体现了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激发了市场活力,推动产业升级。
发展市场经济的意义:产业升级有新进展,各产业增加值不断增长,表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创新的重要性:创新能力有新提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取得新成果,“嫦娥六号”“梦想” 号等重大科技成就,体现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可结合 “创新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等考点。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我国在科技领域的进步,是国家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果,表明我国重视科技和教育事业,培养创新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创新强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质量有新改善,PM2.5 浓度下降、优良天数比例上升等,体现了我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涉及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等考点。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超过 3%,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 3.7 亿千瓦,表明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应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和意义” 等考点。
共享发展成果:产业升级、创新发展、生态改善等成果最终都是为了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增进民生福祉,体现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可与 “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和意义” 等考点相联系。
社会公平正义:在经济、科技、生态等各方面取得进步的过程中,注重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生态环境的改善让人们享受更美好的生活环境,涉及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意义和做法” 等考点。
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改革开放有新突破,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改革举措推出,体现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可结合 “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等考点。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全部取消,共建 “一带一路” 贸易投资合作不断扩容升级,表明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涉及 “对外开放的成就、意义和措施” 等考点。
中国的国际地位与担当:对外开放的新突破,使中国在国际经济合作等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体现了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者,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展现了大国担当,可联系 “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等考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