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24)9.1 压强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24)9.1 压强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1 压强 教学设计
课题 9.1 压强 单元 第九章 压强 学科 物理 年级 8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是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 1 节内容,主要介绍压力、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以及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压强知识,建立压强概念,为后续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等内容奠定基础。
2022新课标要求 2.2.7 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知道什么是压力,知道压力并不是由重力产生的,能正确画出压力的示意图。知道压力的方向垂直于相互作用的物体表面,压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会找物体的受力面积。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知道压强是描述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知道压强的公式和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由公式力=F/S可知,为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压力和减小受力面积;为减小压强,可以减小压力和增大受力面积。并可由此来解释一些与压强有关的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图钉尖做得很尖锐,菜刀的刀刃磨得很锋利,缝衣针的针尖很尖等,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利用重锤钉钉子,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压强;高楼大厦的墙基很宽,载重汽车装有很大的轮子,铁轨下铺设枕木,滑雪时穿上滑雪板等,都是采用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理解压力、压强概念,区分压力与重力,掌握压强公式,能解释生活中压强现象,构建压强知识应用思维。科学思维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压强问题,建立压强物理模型,逻辑推理解决问题,批判性思考并创新。科学探究提出压强相关问题,作出合理假设,设计并操作实验,分析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反思优化探究过程。科学态度与责任秉持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面对困难,关注压强知识应用,用知识服务社会。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生活中的一些压力和压强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压强概念的理解等抽象知识,还存在一定困难。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掌握知识。
重点 1.压力的概念;2.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3.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难点 1.压力与重力的区别;2.理解压强概念;3.运用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材料准备 长方体金属块、木块、海绵块、铅笔、气球、体重计、砖块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在积雪中行走和穿雪橇板行走的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穿上雪橇板后结果不同呢?引导学生思考并猜想。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猜想。 从生活现象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讲授新课 一、认识压力展示实例,引出定义:展示杯子垂直压在地面、图钉垂直压在墙面、木块垂直压在斜面上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方向和作用点。提问学生这些力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出压力是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分析压力与重力的关系:通过在水平桌面放置物体、斜面上放置物体等不同场景的受力分析,讲解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让学生计算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得出此时压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通过分析斜面上物体的受力,说明压力并不总是等于重力,强调压力的产生和大小取决于物体间的相互挤压情况,而非仅由重力决定。强化概念理解:给出一些不同场景下物体受力的例子,让学生判断哪些力属于压力,并画出压力的示意图,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巩固压力的概念和方向的理解。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引入,提出猜想:进行用较小力和较大力压铅笔两端、观察气球与手掌和手指接触部分形变的小实验,引导学生感受压力作用效果的不同。提问学生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如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等。设计实验,明确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如探究压力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时,控制受力面积不变;探究受力面积对作用效果的影响时,控制压力大小不变 。确定实验器材为长方体金属块、木块、海绵块等,明确实验步骤和观察指标(海绵的凹陷程度)。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设计的方案,分别将长方体金属块和木块竖直、水平放在海绵块上,观察并记录海绵的凹陷程度。教师巡视各小组实验情况,指导学生规范操作,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和记录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实验结束后,组织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的结论。三、压强建立压强概念:提出问题: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都不同时,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以芭蕾舞演员与大象对地面的压力效果比较为例,引出压强的概念,讲解物体所受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强调压强是描述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介绍压强公式和单位:给出压强的公式 p = F/S,详细解释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和单位。介绍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Pa),1Pa = 1N/m ,通过举例让学生感受 1Pa 压强的大小,如两张报纸平铺在桌面上产生的压强约为 1Pa 。例题讲解与练习巩固:讲解压强计算的例题,如某同学站立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压强的计算,规范解题步骤,强调单位换算和计算的准确性。之后给出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如计算家用小轿车对地面的压强等,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压强公式的应用,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反馈学生的解题情况。四、流体的压强引入流体概念:介绍液体和气体有很强的流动性,统称为流体。讲解流体压强存在:通过展示瓶中的水对瓶壁和瓶底有压强(可借助有小孔的塑料瓶装水实验)、气球内部气体对气球壁有压强的实例,说明流体不仅对与之接触的物体施加压强,在流体的内部也存在压强,让学生对流体压强有初步认识。五、控制压强(10 分钟)展示实例,引导思考:展示啄木鸟细长坚硬的尖喙、滑雪运动员的滑雪板、钢轨铺在枕木上、斧头锋利的刃等图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中压强的变化以及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总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增大压强的方法有: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同时增大压力。减小压强的方法有: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同时减小压力。并结合展示的图片,具体分析每种现象是通过哪种方法来控制压强的。强化知识应用:给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蚊子的口器、鳄鱼的牙齿、宽大的滑雪板等,让学生判断属于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的现象;设置问题情境,如逃生安全锤设计成锥形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深对控制压强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观察图片,思考并总结压力特点,得出压力定义
跟随教师思路,理解压力与重力区别,参与计算水平面上物体对支持面压力
根据例子判断压力,动手画示意图,与同学交流并接受教师指导参与小实验,感受压力作用效果差异,大胆提出猜想
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实验器材、步骤和观察指标
分组实验,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海绵凹陷程度
各小组汇报结果,参与讨论分析,总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思考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方法,理解压强概念
理解公式和单位,通过实例感受 1Pa 压强大小
学习例题解题步骤,做好笔记
独立完成练习题,与同学交流解题思路,接受教师指导理解流体概念观察实验实例,认识流体压强的存在观察图片,思考并讨论压强变化及对物体的作用
理解并记忆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跟随教师分析图片实例
根据生活实例,判断增大或减小压强的现象,分析其原理 通过直观图片,让学生自主归纳压力定义,培养观察和总结能力
结合多种场景受力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压力与重力的本质区别
在判断和画图练习中,强化对压力概念和方向的掌握亲身体验实验,激发探究兴趣,培养问题意识和猜想能力
讨论设计实验,锻炼团队协作和科学思维,掌握控制变量法实验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养成严谨科学态度
分析论证培养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实例对比,自然引入压强概念,便于学生理解
举例帮助学生建立对压强单位的直观认知例题示范,让学生掌握压强计算的规范步骤建立流体概念,为理解流体压强做铺垫
直观感受流体压强,丰富对压强的认知从生活现象出发,激发思考,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系统总结方法,加深对控制压强知识的理解
通过实例分析,强化知识应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书包带做得宽大是为了(  )A.减小压强 B.减小压力C.增大压强 D.增大压力2.如图,若将砖块从中央沿直线竖直切掉一半,则剩下的一半跟原来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压力减半,对地面的压强减半 B.压力减半,对地面的压强不变C.压力减半,对地面的压强增大 D.压力不变,对地面的压强减半3.如图,一个质量均匀的正方体,沿虚线竖直切割成完成相同的两部分,分别按照甲乙方式放在水平面上,若对水平面的压强分别为p甲、p乙.则p甲∶p乙为( )A.1∶2 B.1∶1 C.2∶1 D.3∶14.一块长方体合金块,重1.2N,侧放于面积为1m2的水平桌面上,它与桌面的接触面积是1×10-3m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合金块对桌面的压强是1.2Pa ②合金块对桌面的压强是1200Pa③若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块,则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不变④若沿水平方向切去一块,则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不变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5.质地均匀粗细相同的实心圆柱体A、B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它们的密度之比ρA:ρB=1:2,对地面的压强之比PA:PB=1:3.则它们的高度之比hA:hB与它们的质量之比mA:mB分析正确的是( )A.hA:hB=1:3 B.hA:hB=2:3 C.mA:mB=3:2 D.mA:mB=1:26.如图,甲、乙是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两个质量均匀的长方体,它们的密度之比ρ甲∶ρ乙=4∶5,底面积之比S甲∶S乙=5∶8,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p甲∶p乙=6∶5,下列有关甲、乙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甲、乙的质量之比是3∶4;②甲、乙的体积之比是15∶16;③将甲、乙分别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的体积后,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可能相等;④将甲、乙分别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的高度后,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可能相等。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7.如图,质量相等的实心均匀正方体A和B平放在水平地面上(ρA>ρB),它们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A和pB,则pA___________pB。现竖直切去左半部分(如图中虚线所示),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A′和pB′,则pA′___________pB′,pA′___________pA。(均选填“>”“<”或“=”)8.在放假外出旅游时,小明发现所乘坐的汽车窗边放置有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的逃生安全锤,如图3所示。这种逃生安全锤有一端设计成锥形,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________受力面积的方法,从而________压强来破坏玻璃窗逃生(两空均选填“增大”或“减小”)。 第7题图 第8题图
课堂小结
板书 9.1 压强1. 压力:定义、方向、与重力关系
2. 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
3. 压强: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单位
4. 流体的压强:流体概念、存在压强
5. 控制压强:增大压强方法、减小压强方法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推荐文章:为同学们推荐几篇科普文章,如《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 —— 探秘流体压强的神奇力量》《生活中的流体压强:从喷雾器到地铁站台安全线》等,这些文章可以在科普网站(如科学松鼠会、果壳网)、物理科普杂志(如《万物》《科学大众》)或相关公众号上找到。同学们也可以自行搜索其他关于流体压强在生活中应用的优质科普文章。阅读要求:阅读时要认真思考文章中介绍的流体压强现象和原理,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读完后,用自己的话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出文章中提到的流体压强应用实例,并思考这些应用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或影响。可以在笔记本上记录下阅读心得,包括自己的收获、疑问以及对某些现象的独特见解。目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流体压强在生活中更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科普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阅读后的总结和思考能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思维能力。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在 “压强” 教学中,充分借助课件资源与实物演示,助力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讲解压力、压强概念时,通过课件展示杯子压地面、芭蕾舞演员与大象对地面施压等图片和动画,模拟压力产生、呈现压强效果,用数据图表辅助,直观展现其本质及影响因素。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时,动画模拟实验,清晰呈现变量变化对结果的影响。课堂上,用长方体金属块、海绵、体重计、塑料瓶等实物演示。如金属块在海绵上改变放置方式和增加砝码,展示压力与受力面积对作用效果的影响;用体重计和鞋底面积计算压强,让学生理解压强计算;塑料瓶扎孔、吹气球,呈现流体压强现象。这些实物演示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与可信度,让学生亲眼观察、亲身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反思 在 “压强” 的教学进程里,始终将引导学生借助实验和生活实例理解抽象概念作为关键。像是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用不同力度挤压铅笔两端,感受压力作用效果的差异,再结合滑雪板、啄木鸟喙等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压强概念。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到设计实验、分析数据,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考虑到学生在压强计算和知识应用方面容易出现困难,特意增加了针对性的练习题,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展望后续教学,会把优化实验设计作为重点工作。例如,在实验器材的选择上,选用更具趣味性和创新性的材料;在实验步骤的设计上,简化复杂环节,让学生能更清晰地观察实验现象。还会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比如组织小组合作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验中发挥作用,以此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