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PDF版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PDF版 含答案)

资源简介

济宁市 2025 届高考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 第 1 题
答案:A
解析:仰韶遗址和龙山遗址出土的铜器,展现出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
脉络,并且分布在特定区域内。这体现了铜冶炼技术是在本土区域内逐渐
发展起来的,有着自身独立的发展路径,反映出铜冶炼技术具有本土性。
其他选项,文中未体现与其他地区的对比,不能得出黄河流域手工业最发
达;也无证据表明是最早发明铜器铸造技术;材料中缺乏不同区域文明交
流的直接信息,所以区域文明交流不断发展也不准确。
第 2 题
答案:B
解析:从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黄河流域文化分区,到东晋时原本某些区域的方
言词汇成为通语。这一变化是因为在这期间,民族交融不断加强,不同民族之间
交流频繁,语言相互影响渗透,使得原本具有区域特色的词汇传播范围扩大成为
通语。国家统一虽有一定影响,但材料重点强调的是语言在民族交流中的变化,
并非国家统一这一因素;经济发展和黄河流域中心地位与该语言变化现象无直接
关联。
第 3 题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强调“以天德立号”,统治者被称为天子是因为有“德”,且“为
善政得福,为恶政得祸” ,突出了君主的德行对于统治的重要性,即君主需要
立德慎德,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获得福报,避免灾祸。A 选项古代圣王都具有
美德并非材料核心观点;B 选项臣子的服从美德在材料中未提及;C 选项皇帝统
治人民是天意不是材料重点表达内容,材料围绕君主的“德”展开。
第 4 题
答案:B
解析:文中提到“上念民贫富不均,而赋税多不以实自占,往往以田飞洒诡寄,
昏赖推那”,表明当时存在百姓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现象。而编订鱼鳞图册,
济宁一模历史答案解析第1页(共8页)
对各乡田土进行丈量登记,其目的就是为了准确掌握土地情况,从而保障国家的
赋税收入。虽然编订鱼鳞图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对贫富不均有一定调节,但这
不是主要动机;维护地方秩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打击地方豪强也并非主要目的,
主要还是为了保障赋税。
第 5 题
答案:A
解析:1861 至 1894 年,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列强侵略加深,国内矛盾重
重。在这种危机之下,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开展洋务运动等,这是一种开放的
姿态。同时,洋务派提出“自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等,试图增强国家实力。
而“觉醒”主要体现在知识界对中国文化在这种局势下所处态势的感知,意识到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距,以及中国文化需要变革来适应新的形势。士大夫对
国际地位的认识只是其中一方面;国人对向西方学习重心的思考在这一阶段还未
达到深入的程度;中国此时的学习行为更多是被动适应而非主动适应。
第 6 题
答案:C
解析:20 世纪初,中国地主土地自营比重较低,招佃收租仍是最基本的经营方
式,这说明封建地主依旧主要依靠封建剥削关系(租佃制)来维持经济,封建剥
削的本质没有改变,即封建地主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外国侵略对农村经济产生
了多方面影响,A 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保守思想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制约;虽然
农业资本主义发展有限,但并非无从发展,D 选项过于绝对。
第 7 题
答案:C
解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乡村建立以农会为中心,包括妇救会、青
救会、儿童团以及民兵组织等基层组织。这些组织打破了传统乡村社会的权威结
构,减少了村民对传统乡绅等权威的依赖,转而更多地依靠党组织和这些新的基
层组织。同时,通过这些组织动员群众参与抗战和根据地建设,强化了党组织在
乡村的影响力。并没有开创全新的民主选举方式;主要目的不是改变农村阶级结
构,而是服务于抗战和根据地建设;强化党的领导是结果之一,但从组织建设角
度直接体现的是对传统权威依赖的减弱。
第 8 题
答案:A
解析:20 世纪 50 年代“一边倒”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60 年代“两个拳头打
人”是同时与美苏对抗,70 年代“一条线、一大片”是联合反苏国家。到 80 年
济宁一模历史答案解析第2页(共8页)
代,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中国外交政策进行调整,更加注重开展多边外交,与世
界各国缓和关系,不再局限于特定阵营或对抗,所以是多边缓和。全面开放主要
侧重于经济领域;反殖反霸是一直坚持的理念,但不是 80 年代外交方针的突出
特点;共同发展是外交目标之一,并非这一时期外交方针的准确表述。
第 9 题
答案:C
解析:1215 年英国《大宪章》第 62 条内容中,对因争端产生的敌意、愤怒、仇
恨予以宽恕,对相关罪行赦免,目的是消除各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营造一个和
平稳定的社会环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调和阶级冲突,但核心是追求和平
稳定;政治妥协并非该条款主要体现;材料内容未体现强化国王统治,反而对一
些争端相关行为进行了宽赦处理。
第 10 题
答案:D
解析:16 - 17 世纪,随着其他欧洲国家如英国、荷兰等在殖民扩张中崛起,西
班牙在海外殖民地的竞争中逐渐失利,其殖民扩张的优势丧失。这导致从美洲运
往西班牙的金银数量大幅下滑,因为其控制的殖民地资源获取减少。价格革命是
金银大量流入欧洲引发的影响,不是金银流量下滑的原因;殖民地反抗不是主要
因素,且材料中未突出体现;商业革命主要涉及贸易范围、商业中心等变化,与
金银流量下滑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
第 11 题
答案:D
解析:文艺复兴主要强调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宗教对人性的
束缚。而启蒙运动在继承人文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理性,认为自然界有其
自身规律,人类社会也应遵循理性原则发展,主张用理性思考和构建社会制度,
减少政治和宗教的不合理干预。确定自然界运转规律不是启蒙思想超越文艺复兴
的关键;反对宗教对人性的束缚是文艺复兴已有的内容;明确提出反封建目标在
文艺复兴后期也有体现,并非主要超越之处,理性思考社会发展才是启蒙运动相
对文艺复兴的重大进步。
第 12 题
答案:B
解析:法国在 19 世纪后期,海外投资的特点是集中于欧洲,在其他地区投资相
对较少。从表格数据看,②在欧洲的投资数额巨大,而在西方后裔国、拉丁美洲、
济宁一模历史答案解析第3页(共8页)
亚洲、非洲的投资相对有限,符合法国当时的海外投资特点。①投资分布广泛,
更符合英国的投资特征;③和④的投资数据分布与法国投资特点不相符。
第 13 题
答案:D
解析: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发展模式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模式截然不同。苏联通过实施五年计划,
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实现了快速工业化。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探索,对世界
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十月革命后已基本实现;初步实
现国家工业化是这种新模式带来的成果,不是“新”的本质体现;瓦解西方绥靖
阴谋与苏联“新文明”的“新”没有直接关联。
第 14 题
答案:B
解析:1971 年美国贸易收支出现赤字,布雷顿森林体系趋向瓦解。这一现象反
映了在二战后,随着欧洲共同体的发展、日本经济的崛起,世界经济格局不再是
美国一家独大。其他经济体的发展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冲击,体现了经济
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美国经济霸主地位虽受到冲击,但并未完全丧失;第三
世界国家的崛起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冷战对峙影响金融秩序稳定是背景因素,
不是该现象反映的主要内容,主要反映的是经济格局的变化。
第 15 题
答案:C
解析:二战后,美苏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出于各自战略利益考虑,美国和苏联
都对传统的殖民主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压制。苏联希望通过支持殖民地的独立运
动来扩大自己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与美国争夺势力范围;美国也希望打破旧
的殖民体系,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促进国际贸易
和投资。新独立民族国家团结斗争是去殖民地化的内部力量;经济全球化纵深发
展与去殖民地化中“有利的国际形势”关系不大;西方国家内部出现动荡不是主
要的国际形势因素,美苏对老殖民主义的压制才是关键的有利国际形势因素。
二、非选择题
第 16 题(12 分)
济宁一模历史答案解析第4页(共8页)
背景(2 分):元代匠籍制度下,工匠对官府的人身依附性极强,被严格束缚在
特定的工作中,缺乏生产积极性和自由。到了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
分工更加细化,这种高度人身依附的匠籍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
求。
举措(6 分):
洪武十一年,允许在京工匠休工者停给薪盐,听其营生勿拘,给予了工匠一定
的自由经营权利,让工匠在停工期间可以从事其他生产活动,增加收入。
洪武十九年,实行工匠轮班制,各地匠户验其丁力,以三年为班,更番赴京输
作三月,规范了工匠服役的时间和方式,使得工匠的服役安排更加合理,减轻了
工匠长期服役的负担。
洪武二十六年,对住坐匠的服役时间规定为每月上工一十日,歇二十日,进一
步明确和减少了住坐匠的服役时长,给予工匠更多的休息和自主支配时间。
影响(4 分):
从人身控制角度,这些改革措施放松了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束缚,使工匠在一定
程度上获得了生产和生活的自由,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中对劳动力自由流动和
积极性提高的趋势。
从经济发展角度,放宽对工匠的限制,提高了工匠的生产积极性,他们可以将
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生产中,同时也有利于手工业技术的传承和创新,进而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第 17 题(15 分)
信息提取(合理即可):文中提到的时间“1910 年 3 月”;成都机器局的生产
状态“诸事照常”“无忽迫之状”;产品质量问题“无评论价值”“不相适合”
“搀杂之品”“不能制造合用弹仓” ;技术和设备来源“德人三员”“仿照”
“倍于外洋购买最新式之价”“均向德商购来”“英国所制”;以及铸钱局“最
忙”等情况。
时评内容:
从清政府应对危机意识角度(4 分),成都机器局在当时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下,
生产状态却“诸事照常”“无忽迫之状”,这表明清政府各级官员对日益严重的
统治危机缺乏敏锐的感知和积极的应对态度,仍然维持着旧有的生产和管理模式,
不思进取和变革。
从清政府统治能力角度(4 分),成都机器局生产的产品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
实用价值、质量差,且主要依赖仿制外国武器,技术和设备受制于外人。这反映
济宁一模历史答案解析第5页(共8页)
出清政府在军事工业等关键领域的落后,体现了其腐朽和无能,已难以有效地组
织和推动国家的发展,缺乏继续延续统治的能力。
从对社会经济影响角度(2 分),成都机器局大量铸造劣币,这种行为严重冲击
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劣币的流通导致货币贬值,物价波动,百姓财富受损,加剧
了财政危机,同时也激化了社会矛盾,使得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加速了清政府
统治的崩溃。
从整体局势角度(2 分),成都机器局作为清政府统治下的一个生产机构,其经
营和生产状况从侧面反映出整个清政府统治的腐朽和落后。只有推翻清王朝的统
治,打破旧有的封建制度束缚,才能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带来新的希望
和光明。
表述成文(3 分):要求语言流畅、逻辑清晰,能够将上述观点合理组织和表达。
第 18 题(14 分)
必要性(2 分):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
变化。旧戏曲中存在一些封建迷信、宣扬旧礼教等与新时代价值观不符的内容,
无法适应新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社会对文化生活有了新的期待
和要求,因此对戏曲进行改革,实现文化革新,是顺应中国历史划时代变革的必
然选择。
特点(6 分):
指导方针和原则正确合理(2 分),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既鼓
励各种戏曲形式和流派的发展,保持戏曲艺术的多样性,又强调对传统戏曲进行
筛选和创新,去除糟粕,保留精华,为戏曲改革指明了正确方向。
多措并举、措施得力(2 分),在戏曲改革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审查旧
剧目,区分好坏加以取舍,保证戏曲内容符合新时代价值观;举办讲习班或训练
班,培养戏曲人才,提高戏曲从业者的素质;改革旧戏班的不合理制度,建立适
应新社会的戏曲发展体制等。
成就卓著、斐然(2 分),到 1957 年 4 月,在挖掘传统剧目方面,开列出名目
的有 51867 个,已有文字记录的 14632 个,经过初步整理的 4223 个,已上演的
10520 个 ,同时新编历史剧、现代戏的创作也取得显著成绩,极大地丰富了戏
曲的内容和形式。
时代价值(6 分):
促进戏曲文化传承和发展(2 分),通过对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使得
许多濒临失传的戏曲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同时,鼓励创新创作,为戏曲文化注
入新的活力,推动了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
济宁一模历史答案解析第6页(共8页)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配合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斗争(2 分),大量优秀剧目的演
出,为民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戏曲中宣传新
思想、新政策,展现社会新变化,有助于凝聚人心,激发群众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配合了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的工作。
积累文化建设经验,奠定文化事业发展基础(2 分),党和政府在戏曲改革过程
中,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文化建设方法和机制,如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的关系、如何组织文艺工作者服务群众等。这些经验为后续新中国文化事业在其
他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 19 题(14 分)
专利数差异及成因(10 分):
差异(2 分):从图 5“1800—1870 年英美每年授予专利数变化趋势示意图”可
以看出,在这一时期,美国授予专利的数量总体上高于英国。
成因(8 分):
美国方面(4 分),美国是新生国家,没有像英国那样深厚的封建传统和旧制度
的束缚,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能够更自由地进行创新和变革,有利于新技
术的研发和专利的产生。内战后,美国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国内市场得到整合,
同时积极吸收欧洲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大力投入工业革命。政府重视科技发展,
通过建立专利保护制度等措施,鼓励发明创造,充分利用工业革命的机遇,使得
专利授予数量不断增加。
英国方面(4 分),与美国相比,英国在这一时期拥有广阔的殖民地,通过对殖
民地的剥削和掠夺,就能获取巨额的利润。这种情况使得英国企业和政府对技术
创新的投入相对不足,缺乏创新的动力。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未能及时跟
上新兴技术发展的步伐,对电力、化工、汽车等新兴产业的研发和应用滞后,没
有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导致其专利授予数量落后于美国。
GDP 变化趋势及必然性(4 分):
趋势(2 分):从图 6“1800—2000 年英美两国 GDP 占世界产出变化趋势(%)
示意图”可知,在 19 世纪前期,英国 GDP 占世界产出的比重较高,处于领先地
位;但随着时间推移,美国逐渐上升并超越英国,呈现出美国后来居上超越英国
的趋势。
必然性(2 分):与英国相比,美国更注重创新和创造。持续的技术创新推
动了美国工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在新兴产业领域如汽车制造、电气设备、
信息技术等占据优势。同时,美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经
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英国过度依赖殖民地经济,本土产业创新不足,在
面对美国等新兴国家的激烈竞争时,逐渐失去优势。美国凭借其在科技创新、市
场规模和资源储备等方面的优势,具备了强劲的发展潜力,所以美国 GDP 占世界
济宁一模历史答案解析第7页(共8页)
产出比重超越英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这种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也反映了世
界经济格局从以英国为主导的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模式,逐渐向以美国为主导的更
注重创新驱动的模式转变 。
济宁一模历史答案解析第8页(共8页)济宁市2025年高考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2025.03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
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棄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
黑色签字笔书写,字迹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服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
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图1为仰韶及龙山时代出土铜器地点分布示意图。小件青铜器、铜器物及铜渣在多个仰韶遗址
中被发现。至龙山时代,铜器出土数目增多,器物种类更多样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
500千米

黄河
黄海
。仰筋时代遗址
汉水
淮河
●龙山时代遗址
图1
A铜冶炼技术具有本土性
B.最早发明铜器铸造技术
C.区域文明交流不断发展
D.黄河流域手工业最发达
2.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黄河流域已经大致归并为关东(山东)、关西(山西)两个文化倾向有所
差异的基本文化区。杨雄(前53一公元18)《方言》中的某些关东、关西的方域语汇,到东晋郭
璞为《方言》作注时已成为通语。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
A.国家一统的社会影响
B.民族交融的客观作用
C.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黄河流域的中心地位
3.图2为唐代《五经正义》中的部分论述。其论述的核心是
⊙以天德立号,王者可以同其德焉,所以可称于帝,故继天则谓
之天子
⊙君子者(统治者),言其可以居上位,子下民,有德之美称也
德是福之道也…为政之道亦犹是,为善政得福,为恶政得祸
图2
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A.古代圣王都具有美德
B.臣子要有服从的美德
C,皇帝统治人民是天意
D.君主立德慎德的必要
4.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方洪武十九年,上念民贫富不均,而赋税多不以实自占,往往以
田飞洒诡寄,昏赖推那,遣国子生临县,将各乡田土一一经量,编画鱼鳞图册以记之。”这表明
他认为政府编订鱼鳞图册的动机在于
A.解决贫富不均
B.保障赋税收入
C.维护地方秩序
D.打击地方豪强
5.有学者认为,1861至1894年中国社会思想的总体特点,可以归纳为四个关键词,即危机、开
放、自强与觉醒。对该时期“觉醒”认识最为到位的应是
A.知识界对中国文化所处态势的感知
B.士大夫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认识
C.国人对向西方学习重心所在的思考
D.中国主动适应社会变局的行为
6.据统计,直至20世纪初叶,中国地主土地自营比重全国平均约在20一25%左右,地主雇工经
营虽有某些发展,招佃收租仍是地主土地最基本的经营方式。这表明当时
A.外国侵略尚未对农村造成影响
B.保守思想制约着农村经济增长
C.封建地主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D.农业资本主义在中国无从发展
7.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乡村推行村选,建立了以农会为中心,包括妇救会、青
救会、儿童团以及民兵组织在内的基层组织,这是农村基层政权的重大创新。这一“创新”
A.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开创了民主选举方式
C.减弱了对传统权威的依赖
D.改变了农村阶级结构
8.与20世纪50年代的“一边倒”、60年代“两个拳头打人”和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方
针相比,80年代调整后的中国外交方针可以称之为
A.多边缓和
B.全面开放
C.反殖反霸
D.共同发展
9.图3为1215年英国《大宪章》第62条的内容片断。它表明英国颁布该宪章旨在
自发生争端以来,在朕的教俗臣民与朕之间所产生
的一切敌意、愤怒与仇恨,朕已完全宽恕,所有人已得赦
免。此外,自本王在位十六年复活节起至和平恢复之日
止,一切教俗人等因本次争端而犯的一切僭越罪过,朕已
完全宽怒,若罪行与朕相关,朕亦已完全赦免
图3
A.调和阶级冲突
B:实现政治妥协
C.追求和平稳定
D,强化国王统治
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