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单元逻辑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九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原则总目标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追根溯源—why把握当下—how明确目标—what展望未来—how核心前提关键防线基础目标主体基础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第一课时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知识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产生:本质:作用:中华法系:含义、发展历程、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意义:内容:法的产生/本质/决定因素/历史类型/特征/作用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原因成就追根溯源—why明确目标—what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管理公共管理秩序,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法制 法治含义不同产生和发展不同 联系点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主要指静态的法的规则及其体系;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除静态的法的规则及其体系之外,还包括动态的立法、司法、行政执法以及守法等活动。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法治的产生和发展却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上,实行法治需要有完备的法律制度;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法治与法制拓展深化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西汉时期三国两晋六朝时期唐朝时期宋代时期明清时期产生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1.考查政治认同——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中华法治思想的认同,可以成为命题的点●点拨突破法的产生法的本质决定因素历史类型法的特征法的职能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生产方式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①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②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核心考点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我国当代法的本质: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p77法的职能: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政治职能 社会职能区别 含义 法维护一定统治阶级的作用 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表现联系 ①确认国家政权的性质、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②打击违法犯罪;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④维护经济基础等①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②发展社会生产力;③发展社会文化;④规范某些技术指标等①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②两者是统一的,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调节人民与敌人的矛盾,→主要解决刑事犯罪问题。如打击违法犯罪,适用主体:敌人。调节人民内部矛盾→主要解决民事纠纷。如规范交通,适用主体:人民。注:法的职能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知识扩展精讲点拨核心考点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法可依 良法善治: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4)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指导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主体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伟大社会实践成就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宪法的重要性(相关链接P78)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宪法居于核心和统帅地位。2.任何行为主体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3.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2.(2023·山东烟台·统考模拟预测)“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语出慎到的《慎子·逸文》,公元前300多年慎到的这种观点难能可贵;尽管彼“法”与今日之法律制度是有差异的,但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历史参照和法治传承。材料表明( )①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依然具有鲜活的当代价值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③中华法治文化蕴含的人本思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底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源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详解】①②:材料体现了公元前300多年的法律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历史参照和法治传承,表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依然具有鲜活的当代价值,①②说法正确。③: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③说法错误。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底色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积极意义,但不是其源泉,选项夸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典题示范重要性必要性补充 拓展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①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三单元导言)②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通过实行法治,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和谐,实现长治久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第七课导言)③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二十大报告)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核心考点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最根本的保证根本制度基础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考点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知识巧记35331巧记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具体内容①3个一:(三大基石)一个前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个理论——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②5个体系: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③3个依法: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依法行政是各级政府活动的基本准则。)④3个法治: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的基础)⑤1个目的: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立法是前提,严格执法是关键、公正司法是保障、全民守法是基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性质和方向)【注意】(1)党内法规、党的工作条例等都属于党纪党规,不属于国家法律法规。但是党内法规囊括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之中,是党依法执政的体现。(2)要明白党纪和国法的关系:党纪严于国法,国法高于党纪。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国家行政机关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社会和公民监察委员会司法机关立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对不同主体的要求拓展延伸亮点一: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对总则进行完善和充实 修正草案将现行立法法第三条修改为:立法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法应当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亮点二:总结实践做法增加基层立法联系点等规定 根据建设好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精神,修正草案增加规定:常委会工作机构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广泛征求基层群众和各方面人士对有关法律草案的意见。亮点三:丰富立法形式明确规定相关立法技术规范 修正草案增加两条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制定、修改、废止、解释法律和编纂法典等多种形式,形成科学完备、统一权威的法律规范体系。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立法法修改是如何贯彻依法治国原则的?2023年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票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时隔八年,被称为“管法的法”的立法法又一次迎来修改。本次修改呈现出以下三大亮点。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做到了从中国实际出发全面依法治国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政治保证:力量源泉:价值追求:精神支撑:实践基础:3、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拓展】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平等≠均等≠一样≠同样①“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实施上的平等,不包括立法平等。立法:我国法律只反映和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不反映敌对分子的意志和利益实施:法律制定后,在执行过程中,对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和歧视。③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针对特定群体,应给予特殊的优待和保护。必备知识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比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区别 实施方式不同发挥作用不同 联系 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后盾主要靠社会舆论、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等力量来获得实施和维护。侧重点是保证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规范作用侧重点是通过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和规范良好道德行为,约束和制止不道德和不文明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教化作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易错易混1. 法律体现着全体人民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2.中国共产党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3.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4.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指公民在立法、守法和司法上都是平等的。5.我们既要重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6.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X: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X:人民X:以保障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X: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指的是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即守法和司法平等,在立法上不平等。X:道德的教化作用,法律的规范作用X: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X: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24·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网络语言暴力,不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而且触犯法律底线。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尽可能为网民提供更优质的法律保护,积极营造和谐友善的网络氛围。由此可见,防治网络语言暴力 ( ) ①应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②要立良善之法以造福人民③要齐抓共管以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④要维护公民言论自由权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详解】A 网络语言暴力,不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而且触犯法律底线,因此,防治网络语言暴力应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①正确;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尽可能为网民提供更优质的法律保护,这说明要立良善之法,造福人民,②正确;材料未体现各部门齐抓共管以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③不符合题意;公民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网络语言暴力的存在提醒我们,在行使权利时要履行不侵犯他人权利的义务,④不符合题意。典题示范A“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这表明(D )依宪执政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宪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三根支柱。下列关于法治中国建设说法正确的是( C)法治社会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要服务于法治国家建设法治政府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治理的两盏灯,只有它们照亮彼此,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也在人们心头相映成辉。这表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 B )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支撑作用法治和德治是治国理政基本方式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大力增强法律实施中的道德底蕴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开展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多年来依法开展监督工作的重要形式。人大执法检查,人们通常称为“法律巡视”。开展好这一工作是基于( C)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巡视是监督工作的根本保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下列做法中,有利于建设法治国家的是( D)坚持宪法至上,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立和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实现国家治理有法可依政府部门依法执政,为社会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公民的权利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