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必修4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人生价值观)
课标要求
1.(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解价值观的形成与时代和环境密切相关。
2.解析价值观差异与冲突产生的社会根源,能够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3.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考情分析
年份省份 试题类型 考查考点
2024广东 选择题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024湖北 选择题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024广东 选择题 价值判断
2024浙江1月 选择题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023全国甲卷 选择题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023山东 选择题 价值观的内涵
2023天津 选择题 价值观的内涵与特点
2023广东 选择题 价值观的内涵
2023全国乙卷 选择题2题 价值观的内涵、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2023福建 选择题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022山东 选择题 价值观及价值选择
2022湖北 选择题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2022全国乙卷 选择题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2022江苏 选择题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2022广东 选择题 在劳动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2022浙江2题 选择题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022湖南 选择题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024北京 非选择题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2024山东 非选择题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024湖南 非选择题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023新课标 非选择题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023海南 非选择题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高频考点:
1.人的价值。
2.价值观导向作用。
3.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多次考,今后必然继续考)
4.实现人生价值。
5.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难点:
1.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命题人的万金油陷阱)。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
3.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4.真理性与价值性。
以“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古诗词、名人名言、谚语、漫画、现实热点事例等为背景材料,考查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知识,主要考查树立某种价值观的必要性,培育考生科学精神素养;围绕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考查人生价值及其实现成为近几年的高考的高频考点,以体现的“道理、启示、原因”等方式考查价值的实现形式的某一方面,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有序的公共参与素养。
考向分析
实现人生价值(人生观 价值观)
价值:含义、特点
价值与价值观
人的价值
含义
特点:价值的创造者+享受者;社会价值+自我价值
评价标准: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和人类的贡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观的含义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内容、要求)
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
才干;素质
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
品德修为;道德根基
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根本途径:弘扬劳动精神 实现人生价值
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主观条件:在砥砺自
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价值观
含义及关系: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产生于实践
基本特点: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差异性
衡量标准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客观标准)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最高标准)
怎么办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判断
国之栋梁吾辈之光
考点一:价值与价值观
一、哲学上的价值
1.含义: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注意:
①“客体\事物”: 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价值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
②“主体”:主要是指人及人组成的集体,包括自己、他人、社会等;
③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是构成价值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事物的价值取决于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
④并非任何事物都有价值:“事物”对主体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价值强调积极方面的(积极功能);
⑤价值有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之分;
⑥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特征: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考点一:价值与价值观
二、人的价值
含义
内容
特点
评价标准
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的价值的二重性)。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与一般物的价值最根本的区别)。
①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需要。
②自我价值:获得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实现对自我的满足
①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②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人类、社会、国家和人民的贡献。(人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注意】①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包括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二者之间不存在大小、优劣的问题。
②贡献和索取不是对等的关系,贡献应该居于首位。但实现人生价值并不否认个人利益;
③贡献可以是对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贡献,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同种类贡献有大小之分
人作为客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满足社会、他人需要
人作为主体,付出劳动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同时获得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实现自我的满足即价值的自我实现(人的行为和创造活动满足自身的需要 )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贡献)
社会价值
自我价值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索取)
人在价值关系中,既可以是客体,又可以是主体;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客体), 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主体)。
人的价值的二重性/双重性/两重性
【原理】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客体),又是价值的享受着(主体)。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方法论】
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人的价值”原理及其方法论
三、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含义 导向作用 从领域看
从性质看 方法论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其实质是一种社会意识)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②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③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④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
①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②错误的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具有消极的导向作用。(≠决定作用)
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①价值观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
考点一:价值与价值观
【原理】
(1)价值观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②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3)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影响人们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的选择。
(4)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
【方法论】
(1)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
(2)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论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什么 (基本内容)
为什么
怎么做
①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建设什么样的国家)
②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
③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培育什么样的公民)
①意义: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②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补充: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③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①无时无处不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②联系日常生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青年个人层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要勤奋,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
2.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
3.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
4.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基本内容)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考点一:价值与价值观
链接高考
(2024·重庆·高考真题)2024年春节前夕,湖北遭遇“天上是雨,落地为冰”极端天气,不少人受困高速公路。天寒地冻之际,有附近村民免费发放食物与开水,也有村民发现商机,提供有偿服务,泡好的方便面10元一桶,开水5元一杯,解决了众多受困者的燃眉之急。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无私相助,宜大力提倡
②救人急难,有偿服务,兼顾多方利益,亦是雪中送炭
③有偿服务实属“趁冷打劫”,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无私相助,乐于奉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③④:有偿服务并没有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私相助、乐于奉献并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③④错误。
A
链接高考
(2023·天津·高考真题)怎样进火车站刷票,怎样在机器上挂号等,是一些人可能遇到的“生活挑战”。一位博主切中这些看似不起眼、实则广泛存在的生活需求,制作了系列短视频,收获大量关注与点赞,带来一股正能量。该博主( )
A.创作的短视频帮助他人实现了人生价值
B.创作的短视频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独特性
C.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己的物质追求
D.既满足他人、社会需要,也得到社会对其价值的承认
A:材料中强调的是该博主帮助他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帮助他人实现人生价值,A不符合题意。
B:一事物所具有的能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该视频的价值在于通过视频内容满足人们广泛的生活需求,而不是因为视频本身价值独特,B错误。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C错误。
D
链接高考
(2023·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胡凤益从小参与田间劳动,感受着农业劳作的艰辛,梦想着“种一次就能年年收割”的庄稼。为圆少年时期的梦,上大学时他选择了农学专业,长期致力于“把一年生的水稻变成多年生的水稻”。2004年,胡凤益团队利用长雄野生稻无性繁殖特性,将多年生野生种和一年生栽培种杂交,选育出多年生后代群体,该成果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培育多年生稻种的研究漫长又艰辛,他们克服了项目经费不足、田野工作辛苦等困难,目标在前却难见终点等困扰,坚持进行实地调查、科学实验、试验示范和理论研究,成功培育了一系列多年生稻栽培品种。多年生稻播种一次持续收获多年,具有广适、高产稳产等特点,节约了劳动力投入,减少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2018年,他们培育的“多年生稻23”成为全球第一个商业化的多年生粮食作物品种,在国际多年生作物研发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2021年,胡凤益团队“利用长雄野生稻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方法”获得云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多年生稻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公布的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榜单。
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胡凤益能够实现少年时期梦想的原因。(10分)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客观规律,提高能力本领,投身社会实践。(5分)
②胡凤益树立了寻求多年生庄稼的理想,选择农学专业,投身多年生稻研究,带领团队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创新,取得了多年生稻培育的重大成就,实现了少年时期的梦想。(5分)
参考答案
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及联系
事实判断 价值判断 价值选择
含义
产生 联系 人们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作出判断。(认知:“是不是”、“有没有”)
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认知:“好不好”、“值不值”)
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行为:“做不做”)
事实判断
价值判断
价值选择
基础
基础
体现
社会意识
价值
选择
价值
判断
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不同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社会存在决定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考点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注意: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属于社会意识范畴,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不能说价值判断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先判断→再选择)
课堂训练:判断下列哪些是事实判断、哪些是价值判断、哪些是价值选择?
A. 田野上的花儿开了
B. 这些花儿很漂亮
C. 她摘了一朵花回家
D. 山上的果树挂满了果实
E. 这些水果真香甜
F. 他买了十斤水果回家
属于事实判断的是:
属于价值判断的是:
属于价值选择的是:
A、D
B、E
C、F
考点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基本特征
社会历史性(因时而异) 阶级性 主体差异性(因人而异)
内涵
意义/要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价值评价。面对同一问题,人们的不同表现体现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差异,产生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
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
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要求我们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明确标准、分辨对错、约束行为)
原因:人们的社会地位、需要、认识角度、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选择可能就不同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三、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标准 原因 要求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社会存在在不同人的头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②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①人们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②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根本的衡量尺度。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考点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比较“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
真理标准(真理性) 价值标准(价值性)
区别 “真理标准”是说“真不真”或“真与假”的问题,判断标准是通过实践看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价值标准”是说“好不好”或“好与坏”的问题,判断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
联系 二者是内在的统一。对一个具体事物的判断就是既要其“真”,符合客观实际,又要其“好”,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 如核裂变能产生巨大的热能,是真,但原子能是用于和平事业还是用于制造杀人武器,还有个“好与坏”的价值判断问题。 客观标准
最高价值标准
最高价值追求
根本的衡量尺度
最重要的是
最紧要和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一是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是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人民意愿)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
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
必须首先考虑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几个说法
(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
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
(2)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3)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4)当个人利益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如:不干预或强加自己的观点)
(1)总要求:要把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人民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冲突及处理标准”
原理总结
【原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差异性,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体现。
【方法论】
①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②又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辩证关系原理
链接高考
(2023·全国·高考真题)农村,这个曾被一些人视为“穷困”“闭塞”“落后”的地方,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创业。据统计,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1220万人。从过去“争相跳农门”变成“我要回农村”,说明( )
①任何价值观和价值判断都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
②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源于主体的知识和能力
③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对人们的行为选择发挥着重要作用
④价值观和价值判断正确与否取决于其对主体的实践能否发挥导向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②:源于社会实践。
④:取决于是否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B
链接高考
(2023·全国·高考真题)在讲究效率、与时间赛跑的时代,“治愈”“解压”“诗和远方”等网络热词在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面对成长中的挑战与困难不“躺平”、不消沉、不抱怨,而是主动营造“治愈瞬间”、仔细体味“幸福时刻”,让人生充满温暖与亮色,成为青年人进行心理调适、积蓄昂扬斗志的新手段。这说明( )
①价值观正确与否取决于人们的价值评价
②价值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其发展而变化
③价值观往往因人而异,都应当得到包容与认同
④价值观对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①:价值观正确与否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是取决于人们主观的价值评价。
③:价值观人人都有,但有对、有错,不可能都得到包容与认同。
C
链接高考
(2023·海南·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四川省阿布洛哈村在彝语中意为“人迹罕至之地”,三面环山,一面临崖,全村仅有65户253位村民。2019年起,政府动用重型直升机等先进设备,在绝壁上修建一条3.8公里长、45米宽的公路,平均每公里造价超千万元,这个全国最后通公路的建制村终于迎来了客车。
云南省独龙江乡处于深山峡谷,群众居住分散,通信建设难度非常大。设备运进山里,要由卡车换拖拉机再换马驮,最后用人力才能运到建设点,一根电线杆运到目的地,价格上升15倍……2022年7月5G网络覆盖该乡所有行政村,从此可以“一部手机看天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食品安全、清洁取暖、农村改厕、垃圾分类……一件件民生“小事”,成为改革聚焦的“大计”,只为人民生活的幸福成色更足。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枝叶关情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实践。亿万人民的小事,就是共产党人的大事,这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大小辩证法。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知识,谈谈对“亿万人民的小事,就是共产党人的大事,这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大小辩证法”的理解。(10分)
①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中国共产党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5分)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亿万人民的小事当成共产党人的大事。(5分)
参考答案
途径 原因 措施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根本途径)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客观条件)
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主观条件) (关键)
①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在劳动中……他自身的价值就越大。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③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社会为我)
②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③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为社会)
考点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①意识能动地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①精神: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素质: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理想: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④道德: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注意:
1.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2.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是是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3.实现人生价值,既需要主观条件,又需要客观条件。
1.对人生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根本途径: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要弘扬劳动精神,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6.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要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7.主观条件:要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精神\素质\信念\道德。
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原理总结
【原理内容】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方法论】在劳动与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点拨拓展:运用“价值观””人生价值”“人生价值观”的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
答题要素:人的价值的内容+价值观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结合材料
①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总述)
②人的价值的内容(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材料)。
③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要树立正确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材料)。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两个标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材料)
⑤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根本途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材料)。
1.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基础,价值判断依赖于价值选择。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观随意性。
3.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都具有阶级性。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所以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5.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源于主体的知识和能力。
6.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进行价值判断的前提。
错误。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依赖于价值判断。
错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差异性。
错误。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只有在阶级社会才具有具有阶级性。
判断正误
错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但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错误。任何价值观和价值判断都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
错误。虽然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但错误的认识也可以导致错误的价值判断。
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脱离社会关系的“个人奋斗”也能实现人生价值。
3.提高个人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4.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条件。
5.价值观决定人生道路的选择。
错误。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错误。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脱离社会关系的“个人奋斗”是不可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的。
错误。劳动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提高个人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判断正误
错误。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个人的主观条件,但不能将个人的主观条件夸大为决定性因素。
错误。价值观影响人生道路的选择,而不是起决定性作用。
1.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尊重劳动是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
4.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劳动是尊重人民群众社会历史主体地位的要求。
5.尊重劳动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的必然要求。
6.要在劳动与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1)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哲学依据
1.社会历史的本质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
3.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
6.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与普遍规律——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习近平)
7.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
8.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9.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及其方法论。
10.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要科学、客观、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要充分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综合探究
二、充分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1.本质: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
2.实质:虚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光荣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历史成就。
3.危害:
(1)否定党执政的历史依据,动摇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
(2)挫伤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颠覆基本共识,影响政治稳定,制造社会分裂,危害祖国统一。
(4)干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正确发展方向,搞乱哲学社会科学,影响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
综合探究
三、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和活动
1.历史分析法:必须坚持历史主义原则,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历史要件。(不能用今天的标准苛求前人,要放回当时的时代)
2.阶级分析法:必须坚持阶级分析方法,深入了解他们所代表的的哪个阶级。(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评价)
3.辩证分析法:必须坚持用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4.矛盾分析法:必须坚持用全面分析与评价的原则,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要全面分析不能以点带面;要一分为二)
综合探究
链接高考
(2024·安徽·高考真题)漫画《停止,就是谷底;继续,就是上坡》(改编自吕志华作品,《时事报告》2024年第2期)蕴含的哲理是( )
①实现价值目标需要不断砥砺前行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成功取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
④在曲折中前进是事物发展的状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①:漫画“停止,就是谷底;继续,就是上坡”,表明实现价值目标需要不断砥砺前行,克服困难,勇往直前,①正确。②:漫画中指出停止,就跌落至谷底,继续就会往上爬,这表明停止或继续是实现谷底和上坡相互转化的重要条件,这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正确。③: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③错误。
④: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④错误。
A
链接高考
(2023·福建·高考真题)刘博士团队借助新的光学跟踪软件,带着近400斤设备追“星”50多次,克服种种困难,成功拍摄中国空间站从“一”“土”“L”到“T”“十”等12个构型的高清影像,完整记录了它从小到大的成长与变化。刘博士团队成功追“星”对青年成长的启示是( )
①要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②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就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③努力增长个人才干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④实现人生价值要把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相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②:“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就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说法太绝对,忽视了实践的作用,②排除;
③: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故排除③。
B
链接高考
(2023·浙江·高考真题)20多年累计行走近4万公里,给钢轨问诊把脉;验证海量列控数据,为高铁列车精准导航;反复揣摩作业环节,合理调配机车,为中欧班列开行提供有力保障……万里铁路线上,“最美铁路人”书写最美人生。由此可知( )
①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和实现价值
②平凡岗位上才能创造和实现价值
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②:并非只有平凡岗位。
④:未涉及。
A
链接高考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我们应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立报国强军大志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担使命;努力增长才干,全面提升个人素质,把握机遇,为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发挥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紧跟时代步伐,自觉投身于国家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答案
链接高考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成就有价值的人生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立志高远、笃定,走出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
②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成就有价值人生的必由之路。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个人奋斗融入社会需要之中。
④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参考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