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 知识点总结及拓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春》 知识点总结及拓展

资源简介

2024新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春》
知识点总结
本课知识点总结分为课文背景、基础知识篇(字词句文)和能力提升篇(文章理解和写作提升)。
课文背景:
历史背景:
《春》是朱自清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创作的一篇散文。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也在悄然兴起,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和新文学。同时,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得反帝斗争风起云涌,军阀混战连年不休,社会秩序紊乱,物质匮乏,人民生活困苦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朱自清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心境,感受到城市生活的巨大压力和人们内心的迷茫,于是创作了这篇散文。
个人背景
朱自清在创作《春》时,正处于个人生活的低谷期。他经历了许多阴暗、苦闷的岁月,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迷茫。然而,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更加珍视和向往美好的事物,尤其是春天的生机和希望。在《春》中,他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希望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借此机会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新世界的憧憬和追求。
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他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作品风格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基础知识篇
一、字
易读错字
- 酝酿(yùn niàng):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 喉咙(hóu lóng):泛指喉腔。
- 应和(yìng hè):(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 嘹亮(liáo liàng):形容声音圆润而响亮。
- 抖擞(dǒu sǒu):振奋,振作。
易写错字
- 篷勃:正确写法为蓬勃。形容旺盛的样子。
多音字
- 和:
- hé:和平、和谐
- huó(口语):和面
- huò:和药、和稀泥
- hú:打麻将或斗指派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 笼:
- lóng:笼子
- lǒng:笼罩
二、词
重点词语
- 朗润(lǎng rùn):明朗润泽。形容山的颜色一下子变得鲜亮、明快、清爽,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 卖弄(mài nòng):炫耀、夸耀或骄傲地显示。
- 宛转(wǎn zhuǎn):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很多写作“婉转”。
- 黄晕(huáng yùn):黄色的光圈。
- 花枝招展(huā zhī zhāo zhǎn):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
- 精神抖擞(jīng shén dǒu sǒu):形容精神振奋,饱满。
- 呼朋引友(hū péng yǐn yǒu):呼唤朋友,招引伙伴。
- 混水摸鱼(hún shuǐ mō yú):比喻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不正当的利益。
- 笼络人心(lǒng luò rén xīn):耍弄手段,拉拢别人。
- 眼花缭乱(yǎn huā liáo luàn):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 落地生根(luò dì shēng gēn):比喻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
- 烘托渲染(hōng tuō xuàn rǎn):用衬托和夸张的艺术手法,突出主题。
- 断线风筝(duàn xiàn fēng zheng):比喻一去不返或不知去向的人或东西。
- 嗡(wēng):拟声词,形容飞虫发出的声音。
- 嘹亮:形容声音清晰响亮。
- 静默(jìng mò):寂静,没有声音。
- 健壮(jiàn zhuàng):健康强壮。
- 欣欣然(xīn xīn rán):极其高兴的样子。
- 赶趟儿(gǎn tàngr):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 炫耀(xuàn yào):夸耀,向人显示自己有某种长处、优势或成果。
近义词辨析
- 明朗与朗润:
- 明朗:光线充足(多指室外);明显,清晰;政治前途、形势等光明,有发展前途。
- 朗润:明朗润泽,形容山的颜色一下子变得鲜亮、明快、清爽,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 清脆与宛转:
- 清脆:声音清亮好听。
-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
三、句
修辞手法
- 拟人:
-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 比喻:
-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排比:
-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 反复:
-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引用:
- 引用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句式特点
- 短句:短句结构简单,节奏明快,富有韵律感,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 长句:长句结构复杂,表达细腻,如“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四、文
写作手法
- 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作者通过描绘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 多种修辞手法: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所描绘的景物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 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作者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来描写春天,其中绘春部分又分别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几个方面展开,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 调动多种感官写景:如写春风,从触觉“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嗅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听觉“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
- 寓情于景: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主题(中心思想)
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抓住了春景的特点,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们的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能力提升篇
一、文章理解
1. 理解文章结构:
- 文章的开头部分通过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切期盼。
- 主体部分通过描绘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 结尾部分则通过赞美春天的活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段落分析
课文分为八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有各自的主题:
第一自然段:描绘春天的整体景象,将春天的脸比作刚睡醒的样子,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第二自然段:详细描绘春天的美景,如花朵、蜜蜂、蝴蝶等,展现了春天的热闹和美丽。
第三自然段:通过描写草地的绿意和春风的轻拂,表现了春天的温暖和舒适。
第四自然段:描绘春雨的细密和滋润,表现了春天的柔和与生机。
第五自然段:通过描写花朵的美丽和蜜蜂的忙碌,展现了春天的热闹和繁忙。
第六自然段:描绘春天的五彩缤纷,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展现了春天的活力和生命力。
第七自然段:通过描写太阳的光芒和春天的气息,表现了春天的温暖和希望。
第八自然段:总结全文,赞美春天的美丽和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
2. 分析景物特点:
- 春草:嫩绿、柔软、有生机。
- 春花:繁多、鲜艳、香甜。
- 春风:和煦、轻柔、温暖。
- 春雨:细密、轻盈、润泽。
- 迎春:人们精神振奋,充满希望和活力。
3. 体会作者情感:
- 作者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和生机,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 同时,作者也通过赞美春天的活力,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4. 领悟文章主旨:
- 文章的主旨是赞美春天的美丽和生机,表达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 同时,文章也寓意着人们要珍惜时光,努力奋斗,追求美好的生活。
二、写作提升
1. 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
- 在写作时,要学会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绘,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你所描绘的景象。
- 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2. 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作:
- 在写作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述,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 可以借鉴《春》中的写作顺序,如盼春、绘春、赞春等。
3. 调动多种感官进行描述:
- 在写作时,要调动多种感官进行描述,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使读者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到你所描绘的景象。
- 可以借鉴《春》中的感官描写手法,如通过触觉、嗅觉和听觉来描绘春风的特点。
4.融入个人情感:
- 在写作时,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你对所描绘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 可以借鉴《春》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如通过赞美春天的活力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5. 注重语言美:
- 优美的语言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借鉴《春》中的语言特点,如使用清新、生动的词汇,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更加优美动人。
- 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病或错别字等问题。
6. 培养观察力:
- 观察力是写好景物描写的基础。可以通过观察自然景物、人文景观等,积累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 在观察时,要注意细节和特征,抓住景物的独特之处进行描绘。
7. 多读多写:
- 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拓宽视野,提高文学素养,学习他人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 同时,也要多写多练,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可以先从简单的景物描写开始,逐渐提高难度和深度。
8. 勇于创新:
- 在写作过程中,要勇于创新,尝试使用新的表达方式、新的修辞手法等,使文章更加独特和吸引人。
- 同时,也要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使文章具有个性和深度。好文的生命力
----浅谈朱自清的散文《春》
好文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触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读者的心灵,引发共鸣与思考。这样的文章往往具备真实性、情感丰富、新颖独特、深度挖掘、理性思考、巧妙构思、内容丰富、创意无限、个性鲜明、韵味悠长以及生动有趣等多重特质。朱自清的散文《春》便是一篇具备生命力底蕴的佳作,
《春》:
1. 情感真挚,引发共鸣
《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生命力。朱自清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溢于言表,这种真挚的情感引发了读者的共鸣,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之中,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生机。
2. 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春》的构思巧妙,结构严谨。文章从“盼春”开始,逐渐过渡到“绘春”,再到“颂春”,形成一个完整的春天画卷。每个部分都紧密相连,过渡自然,使得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3. 语言优美,韵味悠长
朱自清的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意。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音韵、节奏等手法,营造出一种和谐、优美的氛围。这种语言美感使得《春》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4. 内容丰富,画面生动
《春》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春天的各个方面。朱自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细节,将春天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春草、春花、春风还是春雨,都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亮点。
5. 寓意深刻,启发思考
《春》不仅仅是对春天的赞美,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朱自清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对生命、希望和美好未来的热爱。这种寓意深刻的内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滋养和启迪。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春,带人以美好,赋生活以希望,给人生以向往,这就是春这篇好文的生命力所在。由朱自清的《春》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前言:
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朱自清的《春》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清新脱俗的笔触、细腻入微的情感和生动形象的描绘,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这篇散文不仅是对春天美景的赞美,更是对生命力的颂歌,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当我们深入研读《春》时,不难发现,朱自清先生以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将春天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让读者置身于那片生机勃勃的绿意之中。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他还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色彩。
这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春》的写作手法,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一、细致观察与生动描绘
分析:
在《春》中,朱自清通过对春天景象的细致观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幅春意盎然的画面。他抓住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典型景物,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方法:
1. 培养观察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尤其是自然景象的变化,如四季更替、天气变化等,从中捕捉写作的灵感。
2. 生动描绘:鼓励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观察到的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二、情感融入与情感表达
分析:
朱自清在《春》中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更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种情感的融入,使得文章更加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方法:
1. 情感引导:在写作前,可以让学生先思考自己对某个话题或景象的情感态度,然后尝试将这种情感融入到文章中。
2. 情感表达:教导学生如何恰当地表达情感,可以通过直接抒情或间接描写的方式,使文章更加富有情感色彩。
三、结构清晰与层次分明
分析:
《春》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章开头通过反复和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期盼;接着,通过描绘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机;最后,以赞美春天的活力收尾,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方法:
1. 结构训练: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构建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部分,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2. 层次分明:在写作时,可以借鉴《春》中的写法,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使文章层次分明,易于理解。
四、语言优美与修辞丰富
分析:
朱自清的语言优美,修辞丰富。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方法:
1. 语言积累:鼓励学生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积累优美的词汇和句式,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2. 修辞练习:在写作时,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五、注重实践与反馈
分析:
提高写作能力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反馈。只有通过不断的写作练习和接受他人的评价和建议,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方法:
1. 写作练习:定期布置写作任务,鼓励学生多写多练,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写作情况,接受他人的评价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写作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