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阿尼特拉舞曲》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阿尼特拉舞曲》教案

资源简介

《阿尼特拉舞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阿尼特拉舞曲》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为戏剧《培尔·金特》创作的组曲中的一首舞曲,具有浓郁的北欧民族风格。乐曲以轻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乐器音色,描绘了阿拉伯少女阿尼特拉跳舞的场景。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格里格的音乐风格,感受舞曲的音乐特点,提升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力。
节奏特点:全曲以3/4拍为主,节奏轻快,具有玛祖卡舞曲的特点,重音常落在第二或第三拍,形成独特的韵律感。B段通过附点音符和隐性节拍的使用,增强了节奏的弹性和对比性。
旋律变化:A段旋律跳跃,B段旋律舒缓,再现部分回归主题旋律,尾声简短收束。旋律通过模进、音程扩大等手法发展,形成丰富的音乐形象。
调性布局:调性从主调a小调开始,以属调e小调结束,属于“综合性中段”的三段体,增强了音乐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二、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1.审美感知:通过聆听《阿尼特拉舞曲》,感受乐曲的旋律美、节奏美和音色美,理解音乐的情感表达。
2.艺术表现:能够哼唱乐曲的主题旋律,并用肢体语言或绘画表现音乐的情绪和场景。
3.文化理解:了解格里格的音乐风格及北欧民族音乐的特点,理解音乐与文化背景的联系。
4.创意实践:通过编创舞蹈动作或绘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二)具体目标
1.了解《阿尼特拉舞曲》的创作背景、作者及乐曲结构。
2.能够分辨乐曲的段落、乐器音色及旋律特点。
3.感受乐曲的节奏与节拍,并哼唱主题旋律。
4.通过拓展活动,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能够分辨基本的音乐要素(如旋律、节奏、节拍、乐器音色等),但对音乐的结构分析和文化背景理解仍需进一步引导。学生喜欢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哼唱、舞蹈、绘画等,因此本课将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播放乐曲、PPT课件)。
2.钢琴或电子琴(用于示范旋律)。
3.绘画工具(纸张、彩笔)。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3分钟)
1.播放一段轻快的舞曲音乐(如《蓝色多瑙河》),引导学生感受舞曲的节奏与情绪。“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能想象出什么样的场景?”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阿尼特拉舞曲》也是一首舞曲,它描绘了阿拉伯少女阿尼特拉跳舞的场景。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乐曲,感受它的魅力。”
(二)赏析乐曲(25分钟)
1.播放《阿尼特拉舞曲》,引导学生闭眼聆听,思考以下问题: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愉悦、轻松)
你能听出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钢琴)
学生分享感受,教师总结乐曲的基本情绪和风格。
2.介绍创作背景、来源和作者
介绍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及其代表作《培尔·金特》组曲。
讲解《阿尼特拉舞曲》的创作背景:描绘了培尔·金特在阿拉伯帐篷中,美丽的女子阿尼特拉用舞蹈欢迎他的情景。强调乐曲的艺术价值及其在《培尔·金特》组曲中的地位。
3.再次聆听,跟随音乐自主律动,感受其节拍韵律,说一说乐曲是几拍子?作曲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给你怎样的感受?
介绍乐曲的三段曲式结构(ABA)
4.分段聆听
(1)分段播放乐曲,引导学生对比各段旋律、节奏和情绪的变化。提问:A段和B段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并分享感受,教师总结各段的特点。
A段:轻快活泼,表现阿尼特拉的舞蹈。
B段:旋律舒缓,表现培尔·金特的沉思。
A段再现:回归活泼的舞蹈场景。
以下是钢琴曲《阿尼特拉舞曲》的曲式结构和特点分析表格,重点展现节奏和旋律的变化:
结构 节奏特点 旋律变化 特点分析
引子 以八分音符为主,节奏轻快,奠定舞曲基调 旋律短小,以级进为主,带有装饰音 引子部分通过轻快的节奏和装饰音,营造活泼的氛围,为全曲铺垫。
A段 核心节奏型为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的组合,重音不在第一拍,形成玛祖卡舞曲特点 旋律跳跃,以短促音符为主,表现阿尼特拉的活泼与妩媚 A段主题旋律贯穿全曲,节奏轻快,具有舞蹈性,重音落在第二或第三拍,形成独特的韵律感。
B段 出现附点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节奏拉宽,形成对比 旋律舒缓,带有歌唱性,表现培尔·金特的沉思 B段通过节奏和旋律的变化,形成情绪上的对比,附点音符的使用增强了旋律的歌唱性。
A段再现 回归A段的核心节奏型,八分音符为主,重音不在第一拍 旋律与A段相似,但通过调性变化和乐器音色的调整,增添新的色彩 再现部分使乐曲回归主题,形成统一性,同时通过调性变化增添新的音乐色彩。
尾声 节奏逐渐放缓,以长音结束 旋律简短,以级进下行为主,结束感强烈 尾声部分通过节奏和旋律的收束,为全曲画上句号,营造完整的结束感。
5.哼唱主题旋律:
教师弹奏钢琴旋律,学生模唱哼唱A段主题旋律,教师指导音准和节奏,尤其注意变化音#2、#5和装饰音(颤音、前倚音)。
6.完整欣赏演奏视频。
(三)拓展延伸(15分钟)
1.编创舞蹈动作:
分组活动:学生根据乐曲的情绪和节奏,编创简单的舞蹈动作。
小组展示,其他学生评价,教师点评。
2.音乐与绘画结合:
播放乐曲,学生用画笔描绘自己听到的音乐场景,分享作品并说明创作灵感。
(四)总结(2分钟)
1.提问:“通过本节课,你对《阿尼特拉舞曲》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分享收获,教师总结乐曲的艺术价值及其在《培尔·金特》组曲中的地位。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格里格的其他作品,感受北欧音乐的独特魅力。
六、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阿尼特拉舞曲》的音乐特点,还能通过实践活动提升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