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二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课件(共31张PPT)高二政治《哲学与文化》(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探究二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课件(共31张PPT)高二政治《哲学与文化》(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综合探究二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在中国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想,旗帜鲜明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好的发展。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学习目标
1.准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2.学会正确看待历史问题及评价历史人物。
3.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本质及危害。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总议题
议题2
议题1
品读经典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正本清源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议题3
张本继末 科学评价历史人物
议题1
品读经典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情境1】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经典论述
【任务1】小组讨论:结合材料,谈谈马克思阐释了哪些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哲学原理。
方法点拨:句子很长,可提取句子主干和圈画关键词。
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关系是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经济结构有上层建筑竖立其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决定着人们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
【情境2】
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
我们要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世界、处理问题,掌握真实情况,把握客观规律,发扬务实高效、不尚空谈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好。 ——习近平
【任务2】小组讨论:结合材料,思考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有哪些价值。
2.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价值
使人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性,看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成科学。
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不彻底性的缺陷,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供了根本的指导思想。
1
2
3
4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决定着人们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
2.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形成了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经济基础。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议题2
正本清源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为什么我们的英雄总是被抹黑?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我们要树立正确党史观,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要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任务】小组商议: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对历史虚无主义加以批驳。
【情境】
提示:(1)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史观的表现,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打着还原历史的旗号,反对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进行历史研究,其实质是虚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光荣历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历史成就。
(3)导致人们历史认知混乱,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危害我国国家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进而威胁到党的执政安全,破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利于积聚继续前行的力量。
(4)只有尊重历史,坚持真理,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才能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任务】小组商议: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对历史虚无主义加以批驳。
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就是秉持虚无主义历史观来认识、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其根源是唯心史观,主要手法是混淆历史的支流与主流、现象与本质;其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否定党执政的历史依据,动摇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
挫伤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破坏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颠覆基本共识,影响政治稳定,制造社会分裂,危害祖国统一。
干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正确发展方向,搞乱哲学社会科学,影响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
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议题3
张本继末 科学评价历史人物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任务1】小组讨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观点,谈谈如何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和活动。
【任务2】独立思考: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的观点,选择一位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情境】
必须坚持阶级分析方法,深入了解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
必须坚持用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
必须坚持用全面分析与评价的原则,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
总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辩证理解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的关系,科学、客观、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
【任务1】小组讨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观点,谈谈如何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和活动。
【任务2】独立思考: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所阐述的观点,选择一位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提示 人物评价示例:
毛泽东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不能否认,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走过弯路,但是,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不能一味地归咎于其主观因素和个人责任,还应放到当时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去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1.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书写者和创造者。
2.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1.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辩证理解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的关系,科学、客观、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
2.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要充分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看待历史及评价历史人物
认识历史虚无主义
认识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本质和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客观、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
充分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1
2
3
1.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该法是为了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制定的法律。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该法的施行说明  
①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②要不断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
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④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通过是关于法律法规的调整与完善,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而非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①;③属于唯物论,而不是唯物史观,与设问不符,排除。故选C。
1
2
3
4
1
2
3
2.(2023·鞍山市一般高中协作校高一期末)2023年3月30日,H市市委召开争当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领导小组会议,汇报2023年共同富裕工作思路。会议指出:H市将更加聚焦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政策体系加快完善、创新模式持续产生、重大改革迭代深化、群众感受普遍提升,以共同富裕先行的实干实绩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前景。以下对应哲理正确的是  
①聚焦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政策体系加快完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促进作用
③群众感受普遍提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争当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
H市将更加聚焦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体现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进程,做事情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①对应错误;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1
2
3
4
1
2
3
3.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者常以“重评”“反思”“还原”为名,进行假设和歪曲历史文化的反理性思考。伴随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其传播呈现出主体高知、形式多样、受众广泛等新特点,其渗透性和危害性更为突出。历史虚无主义
①立足唯心史观,歪曲历史事实
②动摇理想信念,混淆是非观念
③纠正历史错误,还原历史真相
④满足人民需求,多样解读历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歪曲历史事实,混淆是非观念,实质是唯心史观,因此③④表述错误。故选A。
1
2
3
4
1
2
4
3
4.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这表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①要坚持辩证否定的观点,对于外来文化要“扬弃”
②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看到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
③要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歪曲历史,否认历史
④要坚持从唯物史观出发,批驳各种歪曲历史的言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
2
4
3
①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无关,排除;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批驳各种歪曲历史的言论,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