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第五课 第一课时社会历史的本质“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结合视频,谈谈塞罕坝是如何创造沙地变绿滩,荒漠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的?学习目标1.深刻认同劳动的价值,通过学习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把握社会生活与实践的关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2.结合一些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及实施的效果,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重点)筑牢生态屏障,续写绿色奇迹总议题议题2议题1荒山变青山——感悟社会生活的本质提升造林质量——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议题1荒山变青山——感悟社会生活的本质思考:结合视频,谈谈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改变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劳动创造出吃、穿、住、用、行等物质生活资料劳动创造出石器、青铜器、铁器、大机器、信息技术等各个时代的生产工具劳动创造出能够反映每一时代特点的文学戏剧艺术等社会精神财富首先体现在:还体现在:劳动的重要性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1)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思考:为什么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2)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劳动即社会实践研究人类历史,就得研究人的社会实践→即劳动。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部社会现象是在人的实践中形成的,都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思考:你知道下面这些社会生活活动都属于哪个领域什么活动吗?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精神文化领域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结论: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生产的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构成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精神文化领域社会生活实践的基本形式人类社会生活的领域【情境】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片绿洲,是皇家猎苑。后来,由于开垦伐木,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塞罕坝逐渐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荒漠,黄沙荡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改变当地的自然面貌,国家决定在塞罕坝植树造林。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自1962年建场以来,几代塞罕坝人接续努力,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下艰苦奋斗,将塞罕坝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沙漠变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任务】小组讨论:结合材料,分析塞罕坝人是如何创造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的?说明了什么?提示:塞罕坝人接续努力,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下艰苦奋斗,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说明了劳动推动社会发展,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任务】小组讨论:结合材料,分析塞罕坝人是如何创造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的?说明了什么?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世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于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科学地揭示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指出人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认识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议题2提升造林质量——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回顾: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提示: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决定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到底“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人们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假象)未追溯到产生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主观意志决定的马克思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从而克服了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思想动机层面的局限性。那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思考:以往哲学为什么会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生活社会存在——物质方面社会意识——精神方面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存在 or 社会意识?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乐山大佛3.“双减”政策4.生产关系 5.载人飞船6.《国家安全法》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社会意识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封建社会——三纲五常、三从四德(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不同步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仍存在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先进的共产主义思想却开始传播【任务1】 独立思考:看到塞罕坝林场建设,你有什么感受 【情境1】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既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也是一部催人奋进的精神锻造史。一代代塞罕坝林场人听从党的召唤,扎根荒漠、接力奋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每一代塞罕坝人用其矢志不渝的拼搏和奉献精神,诠释了对绿色理念的彻悟和坚守,践行了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使命和担当。【任务2】小组讨论: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塞罕坝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情境2】提示:(1)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即从社会存在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依据。(2)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在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伟大的塞罕坝精神和矢志不渝的拼搏奉献精神,发挥正确社会意识的作用,创造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典范。【任务2】小组讨论: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塞罕坝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希望你们珍视荣誉、继续奋斗,在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推动绿色发展、增强碳汇能力等方面大胆探索,切实筑牢京津生态屏障。”“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任务3】小组讨论:结合材料分析,塞罕坝精神在林场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情境3】提示:在塞罕坝精神的指引下,塞罕坝人在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推动绿色发展、增强碳汇能力等方面大胆探索,把塞外荒原变成万顷林海,把塞罕坝建设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国有林场。启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在正确社会意识的指导下,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任务3】小组讨论:结合材料分析,塞罕坝精神在林场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性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过程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时间 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性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方法论要求 既要坚持从社会实际出发,又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2.区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与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物质与意识区别 研究对象 人类社会 整个世界地位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作用 对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依据 对二者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易错提醒1.劳动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纠正: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纠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纠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不依赖于社会意识。易错提醒4.社会的发展变化推动人们的思想观念同步发展。纠正:人们的思想观念属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不是完全同步的。5.社会意识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是否反映社会存在。纠正: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能否推动社会发展取决于社会意识是否正确地反映社会存在。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23考向一 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学科素养:政治认同]例1 (2021·湖南高考)某校学生深入到一家工厂进行劳动体验。劳动结束后,甲同学说:“工人叔叔们教会了我们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乙同学说:“工厂的劳动让我体会到生产工艺的魅力,今后要努力学好本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从同学们的感言中,我们认识到 ①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总是高于书本知识②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③劳动是深化和拓展书本知识的重要途径④劳动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也有错误的,不一定高于书本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不一定都要通过实践,①②排除。甲同学的话说明劳动是深化和拓展书本知识的重要途径,③正确。乙同学的话说明劳动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④正确。故本题选D。1234123考向二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例2 (2022·广东高考)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被称为旧唯物主义。恩格斯指出:“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因为它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是什么,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产生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②旧唯物主义不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③对社会历史现象的唯物主义解释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④旧唯物主义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学科素养:政治认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故①排除。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滑向了唯心主义,夸大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故②排除。材料中恩格斯的话表明,旧唯物主义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了唯物主义解释,故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234123例3 (2024上·东营高二统考期末)2023年“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村超、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搭子、多巴胺××、情绪价值、质疑××,理解××,成为××。2022年“十大流行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中国式现代化、新赛道、大白、烟火气、天花板、拿捏、雪糕刺客、精神内耗、沉浸式。对比2022年和2023年的“十大流行语”,年度流行语出现和变化的原因是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相互影响的③“流行语”是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的先进社会意识④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考向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4[学科素养:科学精神]“流行语”都是对当年热点事件的一种反映,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①说法正确。②不是“流行语”出现和变化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流行语”不一定与社会存在同步变化,可能先于或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且并不都是先进的社会意识,③说法错误。2022年和2023年的“十大流行语”是不同的,说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④说法正确。12341243例4 (2023·广东高考)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是我国居民出行最常见的代步工具。近年来,随着绿色低碳出行观念的普及,多地出现骑行热,凭借健身、时尚、科技等新元素,沉寂多年的自行车再次引发民众的消费热潮。这一现象说明①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决定生活面貌③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飞跃性的统一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43近年来,人们为了健身等目的,再次选择骑行,沉寂多年的自行车再次引发民众的消费热潮,说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①符合题意。物质决定意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意识范畴,不能决定客观的生活面貌,②说法错误。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③说法错误。“绿色低碳出行观念”这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使多地出现骑行热,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