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11.0七下《极地地区》课时分层练(第2课时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新版】11.0七下《极地地区》课时分层练(第2课时含答案)

资源简介

《极地地区》课时分层练(第2课时)
【练基础】
(2024·青岛期中)“苹果屋”是我国北极科学考察中冰上作业的主要装备,其外观颜色是鲜艳的绿色。“苹果屋”除了用来防御危险,还可存放长期冰站作业科考设备、工具,作业人员也可就地短暂休息。图1为北极地区略图,图2为“苹果屋”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北极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黄河站能够看到众多的企鹅
B.纬度高,气温极低,无常住居民
C.常年被冰雪覆盖,有“冰雪高原”之称
D.矿产资源储量丰富
2.“苹果屋”外观选用绿色是为了( )
A.与周围森林协调 B.冰雪上容易识别
C.防御严寒与风雪 D.产生清凉的感觉
“熊哥”和“鹅弟”是一对“网友”,它们的住所离得非常遥远,一个在南极,一个在北极。读“熊哥”与“鹅弟”某次网聊话语(下图),完成3、4题。
3.熊哥能向北极点“越游越近”的主要原因是(  )
A.冰雪增多 B.食物充足
C.降水减少 D.气候变暖
4.为了熊哥、鹅弟的生活环境更美好,人类应该(  )
A.驱离极地地区常住居民
B.加强极地地区海洋捕捞
C.鼓励极地地区植树造林
D.促进新能源产品的使用
【提能力】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填补了中国在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秦岭站是我国在南极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个常年考察站,也是新时代我国建成的第一个越冬考察站。下图为中国南极科考站分布图和秦岭站景观图。据此完成5~7题。
5.下列有关秦岭站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面向太平洋
②目前纬度最高的考察站
③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④位于中山站的西南方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秦岭站主楼建筑架空离地,最关键的作用是( )
A.通风散热
B.防水防潮
C.防强紫外线辐射
D.防大风积雪掩埋
7.秦岭站为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减少对南极环境的影响,建筑内部新能源使用比例达到60%,秦岭站最有可能利用的新能源有( )
潮汐能 ②太阳能
③风能 ④核能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24·德州期末)全球的“农业诺亚方舟”建造在斯瓦尔巴群岛冻土地带的岩石山洞中。那里不易受外界气温变化影响,即使在断电状态下也能使种子处于低温环境中,年平均降水量在5mm以下,适宜种子的储藏。该地也是我国黄河站所在地。读图完成8、9题。
8.斯瓦尔巴群岛建立“种子库”的优势条件有( )
①植被密集,种子来源充足
②气候寒冷,种子不易萌发
③气候干燥,有利于种子保存
④远离其他陆地,人类活动影响小
⑤交通闭塞,以海洋运输为主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9.极地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
A.为开展各种科学考察提供了天然实验室
B.通过极光现象,研究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C.帮助人类获取预测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
D.可以大规模开发极地矿产资源,建立工业基地
(2024·平顶山期末)海冰是极地研究的重要内容。海冰密集度指海冰面积占海域总面积的比例。下图为近30年北冰洋部分海域5月、6月平均海冰密集度分布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与5月相比,6月( )
A.叶尼塞河河口海冰密集度减小
B.白令海峡北部的海冰没有变化
C.科雷马河河口海冰融化量减小
D.勒拿河河口海冰的融化量减小
11.与图示地区海冰融化有关的有( )
①纬度位置 ②季节 ③河流 ④海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2024·晋城二模)【南极科考】2023年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踏上为期5个多月的科考征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内容。
探究一 考察时间
(1)简析我国科考队选择在11月出发前往南极地区的原因。
(2)在图中标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探究二 保护环境
数据显示,2022年12月底,南极海冰范围已经达到卫星记录中所记载的最低水平,消失的海冰相当于格陵兰岛的面积,约有220万平方千米。研究人员通过对海冰减少的预测,发现地球的变暖趋势如果以目前的速度持续下去的话,到21世纪末,将有超过90%的企鹅栖息地受到威胁。
(3)气候变化对企鹅栖息地影响很大,描述气候变化的人为原因。
(4)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地球环境,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
 1.D 2.B 本题组考查北极的相关知识。第1题,北极的代表动物是北极熊,南极的代表动物是企鹅,在北极黄河站并不能看到企鹅;北极地区的常住居民为因纽特人,他们住在雪屋,擅长渔猎,狗拉雪橇是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有“冰雪高原”之称的是南极;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藏的储量非常丰富。第2题,依据题干信息可知,“苹果屋”是我国北极科学考察中冰上作业的主要装备。除了用来防御北极熊的袭击,还可存放长期冰站作业科考设备、工具,作业人员也可就地短暂休息。为了醒目,冰雪上容易识别,“苹果屋”被设计成绿色,状似苹果;北极没有森林,颜色选用绿色不是为了防御严寒与风雪;主要目的不是产生清凉的感觉。
3.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世界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导致北极地区降水量增加,但冰雪量减少,使北极熊不得不向北极点“越游越近”。故选D。
4.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熊哥、鹅弟的生活环境更美好,人类应该促进新能源产品的使用,D正确;驱离极地地区常住居民,并不能改善极地生活环境,A错误;加强极地地区海洋捕捞,会破坏生态平衡,B错误;极地地区纬度高,气温低,不适宜植树造林,C错误。故选D。
5.A 6.D 7.D 本题组考查南极的相关知识。第5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洋的经度范围为105°E~180°~75°W,秦岭站所在经度大致为163°E,因此面向太平洋;目前纬度最高的考察站为昆仑站;秦岭站位于南极圈以内,有极昼和极夜现象;秦岭站位于中山站东南方。第6题,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秦岭站建筑采用集中一体式设计,地面架空,主要是为了应对极地特殊的自然环境,酷寒、暴雪、狂风,防大风积雪掩埋。第7题,南极地区处于极昼时,光照时间长,可以利用太阳能;南极因为常年受极地高压的影响,近地面地区气压高,风是由高气压处吹向低气压处,且受极地东风的影响很大,多产生大风,素有“风库”之称,可以利用风能资源;南极地区潮汐能资源不丰富,且不便于开发核能。
8.C 9.D 本题组考查北极的相关知识。第8题,据图可知,斯瓦尔巴群岛位于北极地区,该地建立“种子库”的优势条件是气候寒冷,种子不易萌发;气候干燥,有利于种子保存;远离其他陆地,受人类活动影响小;该地气候寒冷,植被稀疏,交通闭塞等为不利条件。第9题,极地科学考察的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为开展各种科学考察提供了天然实验室,有利于研究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帮助人类获取预测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A、B、C不符合题意;极地科学考察并不是为了大规模开发极地矿产资源、建立工业基地,而是为了保护原始的自然环境。
10.A 11.A 本题组考查北极海冰的变化、原因和读图能力。第10题,由图可以看出,与5月相比,6月叶尼塞河河口海冰密集度减小;白令海峡北部的海冰减少,科雷马河河口海冰融化量增大,勒拿河河口海冰的融化量增大。第11题,读图可知,北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海冰范围广,在暖季时气温升高,海冰融化,海冰的密集度降低,河流的流量、流速均影响海冰的融化程度,从图中看不出海拔对海冰融化的影响。
12.【解析】本题考查南极科考的时间、南极气候、全球变暖等知识。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月到次年2月太阳直射南半球,此时正值南极地区的暖季,气温较高,适合科考;同时此季节南极附近正值极昼期,白昼时间长,利于科考。第(2)题,在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如图所示:
第(3)题,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增加,乱砍滥伐,植被破坏,植被吸收温室气体减少;交通工具排放尾气、工业废气的排放、空调的大量使用、煤及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一方面向大气排放了大量废热,另一方面使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保温作用增强,全球气候变暖。第(4)题,针对上题的人为原因进行分析。植树造林,保护和恢复植被;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使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环保意识,推广绿色出行,推广低碳生活;对垃圾进行分类,提高利用率等。
答案:(1)此时正值南极地区的暖季,气温较高;此时南极地区白昼时间长,适合科考。
(2)沿顺时针方向,如图:
(3)人口不断增加;乱砍滥伐;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工业废气的排放;空调的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等。
(4)植树造林;减少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的使用;提高人们环保意识,推广清洁能源;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垃圾分类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