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参老答案第一部分学习要点领航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演进【学习实践】1.A2.D3.C4.(1)机构:中书省、下设六部,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2)作用:巩固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被后代借鉴与承袭;提升社会治理功能;推动经济发展;有利于文化传承。5.示例1:观点:①。论证:一方面,秦朝开创皇帝制度,皇帝开始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另一方面,宰相掌管行政权,如秦朝设丞相,掌管行政事务;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北宋由正副宰相共同议政;元朝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故,这一时期皇帝的统治权与宰相的行政权是相对分离的。示例2:观点:②。论证:秦朝设丞相,掌管行政事务,但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由三省长官分割宰相权力;北宋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元朝设中书省,设正副宰相多名,共同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故,这一时期皇帝通过分割或分化宰相的权力,不断加强皇权,相权不断削弱。示例3:观点:③。论证: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清朝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政大事实际由皇帝裁决。故,从废丞相、设内阁到军机处的设立,皇帝成为绝对专制君主。专题二古代经济的发展与趋势【学习实践】1.C2.B3.D4.(1)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倡导戒奢从俭等。(2)表现: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稻产量的提高。(3)观点:《农政全书》突出兴修水利的重要性。作者:徐光启。地位:《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4)认识:可以从调整政策;优选品种;重视科技;兴修水利等方面谈认识。5.(1)元代青花瓷风靡亚、非、欧三大洲;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2)元代海路交通畅通;元代青花瓷符合伊斯兰审美,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北方陶瓷工匠南迁,促进了景德镇陶瓷技术的发展;元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元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答出两点即可)(3)示例:元代青花瓷,是文化创新与交融的一个缩影。它糅合中国传统纹样与西亚的青花染料,饰以伊斯兰文化和蒙古文化崇尚的蓝白色彩,体现了跨文化的审美情趣。其烧制技术的创新突破,源于中国南北瓷匠的技艺交融、中国陶瓷技艺和西亚艺术手法的融合发展。元代畅通的海路交通、成熟的航海条件、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青花瓷的输出与扩散。伴随着瓷器外销,中国陶瓷技术传至海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带来活力。由此可见,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永不停止的创新,文明间的接触与交融为文化的创新发展带来活力。专题三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辉煌成就【学习实践】1.A2.D3.C4.(1)A.殷墟C.大运河(2)示例:B.都江堰灌溉系统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这一大型综合水利枢纽科学地解决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难题,其防洪、灌溉等功效至今仍造福成都平原,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D.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最高权力中心,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园林和众多建筑群,代表了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准,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晶,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经典杰作。(B、D两项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3)类别齐全、数量众多,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具有不可再生性,保护遗产人人有责。(其他言之成理亦可)5.(1)图一:记录了孔子的思想和言论,宣传了儒家思想。图二:在大学等教育机构讲授儒家经典(或以“五经”作为教材),传播儒家学说,培养儒学人才。发展趋势:儒家学说是春秋以来出现的众多学派的一支,西汉时居于主导地位,被列为正统思想,影响深远。(2)提示:可以从作品出处、创作年代、作品描述的内容、反映的社会状况、作品的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作品介绍。选取其中一幅作品,正确表述其中两个层面即可。专题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学习实践】1.A2.D3.C4.(1)措施: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在西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2)意义:疆域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推动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3)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度的创新与完善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任答两点即可)5.(1)开明的民族政策。(平等、包容)特点:民族友好往来;民族关系和睦;民族交融等。专题十四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期兴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结果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对立的集团。两大集团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统治新秩序,即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各国,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疯狂向外扩张,二战爆发。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和世界人民的支持下,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战后,形成了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两极格局。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本专题的学习要能够掌握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改变世界格局与国际秩序的两次世界大战;了解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兴起与发展;明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理解这些运动对国际秩序演变的重要影响。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能够从战争与和平、战争与革命的角度,理解20世纪前半期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知识概览】第一次世界人战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世界大战界大战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大战英、美、法纵容侵咯凡尔赛一华《凡尔赛条约》等秩盛倾休系《儿国公约》等变国际秩序美苏小窃汝变两极格局冷战多极化临势94专题十四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重点阐释】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主要战胜国包括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等建立的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是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一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国际秩序的重建,它构成了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最大问题是它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20世纪20年代,这个新秩序逐渐瓦解,到30年代又为新的国际危机所替代。2.两极格局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1991年底),以苏联解体为终点。两极格局表现在分别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北约和华约的军事对峙及对第三世界的争夺,经济上的相互禁运和封锁,军备上的疯狂竞争,妄图取得战胜对手的优势,意识形态上的相互攻击。总的来说,就是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在世界的权利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3.世界多极化趋势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认为自己“最有能力领导这个世界”,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但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典例解析】1.“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曾经酿成这场战争的那个大问题一德国问题,仍旧摆在国际事务的中心。”这预示着()A.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形成B.第二次世界大战祸根已然埋下C.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D.欧洲各国将“用一个声音说话”考点追踪:本题主要侧重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考查学生对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掌握程度试题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曾经酿成这场战争的9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正文 (历史)_94-99.pdf 答案(历史) - 副本 (1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