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五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是指历史上的王朝与亚洲、非洲、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之间直接或间接、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联系。表现为政府或人民的人员往来、经济文化交流、先进技术的传播或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的传播、相互之间的战争等。从汉朝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唐朝时期的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以及明朝的郑和下西洋等史实中可以看出,明朝中期以前,实行的是对外开放政策,以和平双向交流为主。明朝的戚继光抗倭、清朝时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沙俄的雅克萨之战以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等史实说明,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的对外关系总体上呈现保守和封闭的趋势。本专题对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基本史实进行了梳理,旨在了解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分析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深远影响。【知识概览】四汉:丝陆上丝猢之路:长安一大秦纳之将海上丝刿之路:东南沿海一印度半岛南端和锡”:一欧洲东汉:「英H使大茶,开僻通往西亚的路线门本:泄店使;鉴其乐渡和平交流床蚜新罗:新罗派造使节、留学生;商业交流;传播音乐天竺:玄奘西行引进占城稻;鼓励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发展海外贸易陆上丝之将是东四方交通要道宋心元代陆路通中亚、四亚及东欧等地巾外交通发达宋海路形成多条航线明郑和下西洋元朝海十丝绸,之路鼎盛消潮闭关锁国收策明朝城继光抗倭:葡萄牙接取在澳门的居住杖;荷兰占批台沙武力冲突清朝郑成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重点阐释】1.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26专题五中国古代的对外交流(狭义的西域指阳关和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天山南北地区,即今新疆地区;广义的西域还包括今中亚、西亚、印度半岛、欧洲东部等广大地区)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这条道路以长安(在今陕西西安)为起点,过河西走廊,经西域,到中亚、西亚,最远到达大秦(古罗马,在今地中海地区)。汉武帝时期开辟海上交通,汉朝时已经形成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一条重要的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今斯里兰卡)。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进入鼎盛时期。2.郑和下西洋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渐繁荣,国力雄厚,是当时世界强国。明成祖为了提高明朝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奇珍,派遣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时间长,规模大,先后到达亚洲、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3.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朝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清朝时期,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然占主要地位,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随着西方殖民活动的扩张,统治者担心国家主权受到侵犯,同时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针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自卫作用。但这样的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4.中国对外交流发展的历史认识古代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表明,文明的交流互鉴增进了各国或地区相互间的理解、尊重、友好,助力维护世界和平;各文明间相互借鉴,互为启发,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对外交往自古以“和”为贵,开放、包容的对外关系促进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开放国兴,闭关国衰”;历史让我们懂得在平等开放、互学互惠的前提下,世界文明的发展才会更加辉煌灿烂。参老答案第一部分学习要点领航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演进【学习实践】1.A2.D3.C4.(1)机构:中书省、下设六部,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2)作用:巩固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被后代借鉴与承袭;提升社会治理功能;推动经济发展;有利于文化传承。5.示例1:观点:①。论证:一方面,秦朝开创皇帝制度,皇帝开始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另一方面,宰相掌管行政权,如秦朝设丞相,掌管行政事务;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北宋由正副宰相共同议政;元朝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故,这一时期皇帝的统治权与宰相的行政权是相对分离的。示例2:观点:②。论证:秦朝设丞相,掌管行政事务,但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由三省长官分割宰相权力;北宋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元朝设中书省,设正副宰相多名,共同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故,这一时期皇帝通过分割或分化宰相的权力,不断加强皇权,相权不断削弱。示例3:观点:③。论证: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清朝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政大事实际由皇帝裁决。故,从废丞相、设内阁到军机处的设立,皇帝成为绝对专制君主。专题二古代经济的发展与趋势【学习实践】1.C2.B3.D4.(1)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倡导戒奢从俭等。(2)表现: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稻产量的提高。(3)观点:《农政全书》突出兴修水利的重要性。作者:徐光启。地位:《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4)认识:可以从调整政策;优选品种;重视科技;兴修水利等方面谈认识。5.(1)元代青花瓷风靡亚、非、欧三大洲;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2)元代海路交通畅通;元代青花瓷符合伊斯兰审美,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北方陶瓷工匠南迁,促进了景德镇陶瓷技术的发展;元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元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答出两点即可)(3)示例:元代青花瓷,是文化创新与交融的一个缩影。它糅合中国传统纹样与西亚的青花染料,饰以伊斯兰文化和蒙古文化崇尚的蓝白色彩,体现了跨文化的审美情趣。其烧制技术的创新突破,源于中国南北瓷匠的技艺交融、中国陶瓷技艺和西亚艺术手法的融合发展。元代畅通的海路交通、成熟的航海条件、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青花瓷的输出与扩散。伴随着瓷器外销,中国陶瓷技术传至海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带来活力。由此可见,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永不停止的创新,文明间的接触与交融为文化的创新发展带来活力。专题三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辉煌成就【学习实践】1.A2.D3.C4.(1)A.殷墟C.大运河(2)示例:B.都江堰灌溉系统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这一大型综合水利枢纽科学地解决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难题,其防洪、灌溉等功效至今仍造福成都平原,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D.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最高权力中心,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园林和众多建筑群,代表了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准,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晶,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经典杰作。(B、D两项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3)类别齐全、数量众多,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具有不可再生性,保护遗产人人有责。(其他言之成理亦可)5.(1)图一:记录了孔子的思想和言论,宣传了儒家思想。图二:在大学等教育机构讲授儒家经典(或以“五经”作为教材),传播儒家学说,培养儒学人才。发展趋势:儒家学说是春秋以来出现的众多学派的一支,西汉时居于主导地位,被列为正统思想,影响深远。(2)提示:可以从作品出处、创作年代、作品描述的内容、反映的社会状况、作品的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作品介绍。选取其中一幅作品,正确表述其中两个层面即可。专题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学习实践】1.A2.D3.C4.(1)措施: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在西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2)意义:疆域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推动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3)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度的创新与完善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任答两点即可)5.(1)开明的民族政策。(平等、包容)特点:民族友好往来;民族关系和睦;民族交融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正文 (历史)_26-32.pdf 答案(历史) - 副本 (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