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参老答案第一部分学习要点领航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演进【学习实践】1.A2.D3.C4.(1)机构:中书省、下设六部,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2)作用:巩固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被后代借鉴与承袭;提升社会治理功能;推动经济发展;有利于文化传承。5.示例1:观点:①。论证:一方面,秦朝开创皇帝制度,皇帝开始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另一方面,宰相掌管行政权,如秦朝设丞相,掌管行政事务;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北宋由正副宰相共同议政;元朝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故,这一时期皇帝的统治权与宰相的行政权是相对分离的。示例2:观点:②。论证:秦朝设丞相,掌管行政事务,但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由三省长官分割宰相权力;北宋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元朝设中书省,设正副宰相多名,共同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故,这一时期皇帝通过分割或分化宰相的权力,不断加强皇权,相权不断削弱。示例3:观点:③。论证: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清朝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政大事实际由皇帝裁决。故,从废丞相、设内阁到军机处的设立,皇帝成为绝对专制君主。专题二古代经济的发展与趋势【学习实践】1.C2.B3.D4.(1)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倡导戒奢从俭等。(2)表现: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稻产量的提高。(3)观点:《农政全书》突出兴修水利的重要性。作者:徐光启。地位:《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4)认识:可以从调整政策;优选品种;重视科技;兴修水利等方面谈认识。5.(1)元代青花瓷风靡亚、非、欧三大洲;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2)元代海路交通畅通;元代青花瓷符合伊斯兰审美,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北方陶瓷工匠南迁,促进了景德镇陶瓷技术的发展;元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元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答出两点即可)(3)示例:元代青花瓷,是文化创新与交融的一个缩影。它糅合中国传统纹样与西亚的青花染料,饰以伊斯兰文化和蒙古文化崇尚的蓝白色彩,体现了跨文化的审美情趣。其烧制技术的创新突破,源于中国南北瓷匠的技艺交融、中国陶瓷技艺和西亚艺术手法的融合发展。元代畅通的海路交通、成熟的航海条件、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青花瓷的输出与扩散。伴随着瓷器外销,中国陶瓷技术传至海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带来活力。由此可见,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永不停止的创新,文明间的接触与交融为文化的创新发展带来活力。专题三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辉煌成就【学习实践】1.A2.D3.C4.(1)A.殷墟C.大运河(2)示例:B.都江堰灌溉系统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这一大型综合水利枢纽科学地解决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难题,其防洪、灌溉等功效至今仍造福成都平原,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D.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最高权力中心,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园林和众多建筑群,代表了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准,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晶,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经典杰作。(B、D两项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3)类别齐全、数量众多,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具有不可再生性,保护遗产人人有责。(其他言之成理亦可)5.(1)图一:记录了孔子的思想和言论,宣传了儒家思想。图二:在大学等教育机构讲授儒家经典(或以“五经”作为教材),传播儒家学说,培养儒学人才。发展趋势:儒家学说是春秋以来出现的众多学派的一支,西汉时居于主导地位,被列为正统思想,影响深远。(2)提示:可以从作品出处、创作年代、作品描述的内容、反映的社会状况、作品的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作品介绍。选取其中一幅作品,正确表述其中两个层面即可。专题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学习实践】1.A2.D3.C4.(1)措施: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设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在西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2)意义:疆域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推动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3)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度的创新与完善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任答两点即可)5.(1)开明的民族政策。(平等、包容)特点:民族友好往来;民族关系和睦;民族交融等。专题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恢复了遭受多年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从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有计划地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到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经济文化建设等重大成就,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学习本专题内容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任务,来把握历史事件的意义,再通过相关事件的内在联系,来理解新中国的这段历史。【知识概览】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阁会议第一一全体会议成立标志: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中国人风站立起米了和因的成立和巩固西藏和平解放中华人巩固政权上地收革坑关援刺和五计划集巾力量发展重业成经济大政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社社会十:义基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本制度建立主义人民代表人会制度确立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光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帝制度的确立革命与建设民族区域白治制度确立良好开端巾共八大补会主义建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设的探索建议成就【重点阐释】1.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标志着土地改革开始。实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57专题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土地改革的意义: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2.抗美援朝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的侵犯,保卫中国的安全,派志愿军入朝进行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中朝人民联合作战,沉重打击了美帝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维护了远东和世界的和平。同时,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3.1954年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走合作化道路逐步实现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公私合营,再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5.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成为这种探索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社会主义建设5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正文 (历史)_57-64.pdf 答案(历史) - 副本 (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