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表达技巧 课件(共5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表达技巧 课件(共56张PPT)

资源简介

(共56张PPT)
古诗表达技巧
年份、卷别 篇名 朝代 作者 体裁 题材 主观题考点 命题特点
2024·新高考Ⅰ卷 宿千岁庵听泉 宋 刘克庄 七言律诗 即事抒怀诗 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①选材上,以宋诗为主,送别怀人诗、即事抒怀诗、酬和赠答诗深受选题人青睐。
②注重教考衔接,如在背景、表达方式的比较上。
③考查内容上,“赏析”类的考查趋少,更注重从内容到思维品质的考查,如从诗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延伸到诗歌蕴含的哲理、道理的提炼等,如做人道理、读书与立身的关系、学诗途径等
2024·新高考Ⅱ卷 雨后为山亭独卧 宋 叶梦得 七言律诗 即事抒怀诗 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
2024·全国甲卷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 宋 吕本中 七言律诗 酬和赠答诗 鉴赏诗歌炼字
2023·新高考Ⅰ卷 答友人论学 宋 林希逸 七言律诗 酬和赠答诗 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
2023·新高考Ⅱ卷 湖上晚归 宋 林逋 七言律诗 山水田园诗 分析理解诗歌内容
2023·全国甲卷 临江仙 宋 晃补之 宋词 送别诗 鉴赏诗歌炼句
2023·全国乙卷 破阵子 宋 陆游 宋词 即事抒怀诗 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
根据近几年的高考真题题型分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基本题型
2.“小切口”设题。所谓“小切口”,即问题指令性一般较为明晰、具体,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
例如:从“修辞方法”、“虚实”、“景”和“情”、“融情于景”等角度鉴赏。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需要“按规则”进行。
1.“大角度”设题。所谓“大角度”,即问题或相对宽泛,如“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没有明确的考点指令,需要考生通过题干中的信息进行判断,确定考点,进行作答。
①辨识诗歌中各种表达技巧的使用。
②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
③评价其对表现人物情感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题型变化

技巧
辨析
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2024·新高考Ⅰ卷
16.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①听泉时间短与长的对比,乍一听仿佛溪水对着门户,听久了觉得屋子就是船;②泉声大小的对比,泉声有时如怒声般壮阔伟岸,有时如细点般清脆圆润
①诗人将刚听到的泉声与溪水声对比,他“骤闻将谓溪当户”,即突然听到泉声时,以为是一条溪水在门前流淌。这种对比突出了泉声之大,如溪水般潺潺流动。②诗人将久听后的泉声与船在江中行进的声音对比,他“久听翻疑屋是船”,即长时间听泉声后,反而怀疑是自己的房屋变成了船,正在江上航行。这种对比展现了泉声持续不断、如船行江中的感觉,使泉声更加生动。③诗人将泉声与管弦乐对比,他提到“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即昔日兰亭雅集时,人们也将湍急的流水声视为美妙的管弦之乐。这种对比突出了泉声的美妙,可以与音乐相媲美。
题型一览
(2019·江苏卷)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 请简要分析。
(2019·浙江卷)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 请结合诗句分析。
(2017·浙江卷)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
《青青水中蒲二首》赏析这两首诗的比兴手法。
高考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手法名称,二是说明手法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型所涉及的表现手法中对比、象征、用典、衬托等是考查重点。高考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诗句作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
对比
概念 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对立的双方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类型 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
例句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效果 ①突出其鲜明特征,揭示本质,凸显主旨
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和启示
羸 骏·白居易
骅骝①失其主,羸饿无人牧。
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
蹋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
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
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
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
村中何扰扰,有吏征刍粟。
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②肉。
【注】①骅骝:赤红色的骏马。②驽骀:劣马。
前八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运用了衬托手法。
①用北风和苍茫的黄河,衬托羸骏悲哀孤独的身影;
②用冰河水、落雪的荒坟,衬托羸骏无处容身的凄惨境况;
③用严冬只剩枯草的田野,衬托羸骏无法饱食的悲惨形象。
衬托
概念 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作者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做背景来陪衬
类型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例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
析:诗歌前两句写景,描绘了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但作者以乐景写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好地反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效果 ①从侧面突出事物特征,表现主旨
②表意委婉,含蓄隽永
正衬:以哀景衬哀情、以乐景衬乐情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以桂花飘落、明月高升、鸟鸣深涧之动景衬静,营造出春山月夜幽美静谧的氛围。
反衬:以动衬静、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手法 共同点 不同点
衬托  二者都使主体的特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衬托在笔墨上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突出其中一方
对比  对比表明两种事物是对立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互相依存的——点出不同,突出影响两者不同的原因
如何描写一对爱侣分离?
十年之前
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
我们还是一样陪在一个陌生人左右
走过渐渐熟悉的街头
十年之后
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
只是那种温柔
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
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不由得人不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统摄全诗。兼以孔雀的美丽比喻兰芝的美丽,以孔雀飞时的“五里一徘徊”比喻兰芝作出决绝之举时心中的犹豫彷徨和缠绵悱恻。
比兴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其实就是比喻;所谓“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见物起兴,由物及心。由听到或看到外物的景象引起内心的一种感动。”(叶嘉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
雎鸠鸟在河水中间的沙洲上鸣叫,这个鸟是有伴侣的。鸟都有这么好的伴侣,这么快乐的生活,人也应该有美好的伴侣和快乐的生活。因为听到雎鸠鸟和鸣,所以联想到自己想与爱慕的好女子成双对。

“见物起兴,由物及心。由听到或看到外物的景象引起内心的一种感动。”(叶嘉莹)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因为看到层次不齐的荇菜不易采取,所以想到思念的好女子难以追求。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大老鼠,你不要吃我的粮食。有三年这么长久了,我侍奉你,把一切都给你。你不肯顾念我,我要去另外的地方,是一个快乐的地方,如果我真的找到这样一个快乐的土地,真的找到我的安身立命之地,我愿意留下来。《硕鼠》说的不是老鼠,而是一个比喻,比的是那个剥削和压迫的人。
比VS比兴
硕人其颀,衣锦褧(jiǒng)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姊夫)。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比喻重在形之似,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①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祝福与赞美。②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
比兴重在意的感染。
比兴
青青水中蒲二首
韩 愈
其一 其二
青青水中蒲[注],下有一双鱼。 青青水中蒲,长在水中居。
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寄语浮萍草,相随我不如。
[注] 蒲:香蒲。有匍匐横生的地下根状茎,由此发生新芽,叶细长而尖。
赏析这两首诗的比兴手法。
①以青青的水中蒲草托物起兴,引出下文的离思。
②以水下鱼儿成双比喻成对的夫妻,以蒲草“长在水中居”比喻长在家中居住的女主人公,又以浮萍草比喻在外漂泊的丈夫,反衬思妇的孤独。

抒情
方式
小寒食舟中作①·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春诗人淹留潭州时,即诗人去世前半年多。②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A.“强饮”既写不耐酒力,也写出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刻画了诗人老迈又穷愁潦倒的形象。
B.“鹖冠”点出诗人去官离朝的身份特征,既概括了诗人此时遭遇,也蕴含他一生的无穷辛酸。
C.老眼昏蒙的诗人在飘荡起伏的 舟 中观景,反而有坐在天上仙境雾里看花之感,充满美的享受 。
D.作者将舟居的观感与对时局多难的伤感凝缩在“愁”字上,自然流转 中 显出苍茫沉郁的特色。
小寒食舟中作①·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2.《杜诗镜铨》认为结尾写愁“结有远神”。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愁”的原因。
①首句“强饮”不仅写出自己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表现出诗人年老体衰、穷愁潦倒的愁苦。②借用“鹖冠”一典,点出作者身不在官,壮志难酬的忧愁之情。③“老年花似雾中看”,既直接表明作者暗自伤老之情。④以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反衬诗人困居舟中的忧思。⑤“愁看直北是长安”表明诗人心系国运安危,担忧时局多难的情怀。⑥以“舟中作”为题,既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晚年漂泊困苦的处境,又从自身想到了国家的动荡不安。
一个“愁”字贯穿全诗,请结合诗句说说诗歌表现了哪些方面的“愁”
小寒食舟中作①·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2.《杜诗镜铨》认为结尾写愁“结有远神”。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愁”的原因。
①年老。“强饮”、“ 老年”可以看出年事已高;
②没有机会报效朝廷的痛苦。“戴鶡冠”说明诗人已去官离朝,不能报效朝廷;
③对时局多难的忧伤。从自身想到了国家的动荡不安,担忧时局多难。
[注]①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春诗人淹留潭州时,即诗人去世前半年多。②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物·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喻理)
借事抒情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用典抒情
景·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触景生情、以景结情
事·情
乐哀关系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①通过描写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②船帆消失不见的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2022·新高考Ⅱ卷
送别·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4分
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点技法+
析效果
理清概念
触景生情
从专业角度而言,借景抒情有三种形式: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千里黄云白日醺,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景在前,情在后。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理清概念
寓情于景
先有“情 ”,后有“景”,缘“情”而找 “景”,因情生景,借相关的“景”来抒发感情往往融情于景。
暝色兼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秒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严羽《江行》
颔联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生”的凄迷景致,没有一个直接写情感,但是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情景交融
无论是触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都是手段,都能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李白《送别》
完成黄庭坚
《春雪呈仲谋》
A.诗歌首联照应题目,借撒盐比喻春雪撒落之态,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雪的美丽景象。
B.颔联写雪却不直言形神,而是结合情境暗示其特点,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微观察。
C.诗人用正侧面结合的手法描写春雪,以所见所闻多感官交织写出了雪的各种姿态。
D.尾联诗人看似打趣友人,实则借街头酒价向友人倾诉民生疾苦,揭露了朝政腐败。
春雪呈仲谋·黄庭坚
暮雪霏霏若撒盐,须知千陇麦纤纤。梦阑半枕听飘瓦,睡起高堂看入帘。
剩与月明分夜砌,即成春溜滴晴檐。万金一醉张公子,莫道街头酒价添。
【注】仲谋:张询,字仲谋,是诗人的好友。

2.本诗是如何含蓄地表达诗人愉悦心情的 请简要赏析。
①运用比喻手法。以生活中常见的"撒盐"来比喻大雪纷纷扬扬,表达了赏雪的愉悦、对春天的期待。
②多用细节描写。通过听雪,看雪飞人帘,积雪化成水等生活细节表现诗人对雪的喜爱和对生活情趣的享受。
③尾联借与朋友之间的打趣来表达愉悦之情。
春雪呈仲谋·黄庭坚
暮雪霏霏若撒盐,须知千陇麦纤纤。梦阑半枕听飘瓦,睡起高堂看入帘。
剩与月明分夜砌,即成春溜滴晴檐。万金一醉张公子,莫道街头酒价添。
【注】仲谋:张询,字仲谋,是诗人的好友。

结构
技巧
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和绝句,篇幅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结构技巧。懂得古代诗歌的结构技巧,也是鉴赏诗歌的必要条件。
常考点:铺垫、伏笔、过渡、抑扬、线索、倒装、曲笔入题、以景结情、首尾照应、卒章显志等。
(2023·全国乙卷)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 请结合
作品简要分析。
(2021·新高考Ⅰ卷)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己包含委婉劝告
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 请简要分析。
(2019全国Ⅰ卷)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
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
有什么作用
抑扬法
从诗的首、颔两联来看,作者在孟秋闻秋风伴秋蝉而至,感叹秋风依旧强劲飒飒,自己却容颜憔悴,年老多病,似乎陷入了我们常见的古人“悲秋”的窠臼,这是“抑”。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
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
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
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
为君扶病上高台。
“抑”意为对人物或事物的贬抑,亦可指情感的沉郁感伤;“扬”意为对人物或事物的褒扬,亦可指情感的昂扬愉悦。“抑”与“扬”的结合,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一为“欲扬先抑”,二为“欲抑先扬”。
颈联借物抒情,表现诗人如骏马、鸷雕一般的壮志雄心。而尾联更是直接抒情:秋光大好,我即使抱病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凸显作者自强不息的主题。颈、尾两联属于“扬”。
前文的“抑”恰是为了突出后文的“壮心不已”。
曲笔: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接抒写其事其情的笔法
高堂老母不是人
好像南海观世音
生下儿子是个贼
偷得蟠桃献寿星
曲笔运用常见类型:对写
写诗的时候从对方的心理角度出发,描写对方的心理活动,委婉的表达诗人自身的感情和思想。
杜甫《月夜》:《月夜》原本是杜甫被禁长安时望月思乡之作,全诗巧妙之处,在于不直陈己方的思念,而是从对方落笔,想象妻子如何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笔法委婉曲折,别有意趣。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寄东鲁二稚子·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2020·北京
A.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
B.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这首诗叙事朴实,语言明白如话,亲切自然,堪称“天然去雕饰”。
D.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句写景,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按照常规,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诗后,大概要来一句实写,表现“惊”的具体内涵。然而作者却偏偏来了个写景的诗句:“暗风吹雨入寒窗”。这样,“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不尽的了。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
以景结情的三重效果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景物描写为诗人情感的抒发提供了一个舞台,诗人被贬江州的心绪、清秋时节的感伤、友人即将离去的孤独、琵琶之声的优美……无法描述的情感都融进这唯美的诗句之中。
效果1.景中蕴情,渲染气氛
用来渲染气氛的景物特征明显,比如落日、寒鸦、风雨、夜月等景物常常出现在表现哀怨、悲愤、怅惘的情感作品的结尾。
以景结情的三重效果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在怀古类的诗词之中,结尾的景物描写可以用来渲染气氛,有暗含对比,抒发古今兴亡之感。用古今长存的景物进行对比来抒发人生的短暂,盛况难在之情。
以景结情的三重效果
效果2.景缘于人,凸显风骨
有些诗篇的尾句或尾联的景物描写烘托出人物的风骨气概,进而表现出诗人对人物风骨的赞美及自身的感慨。
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驰驱一日闲,
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入骨,
门对寒流雪满山。
写出友人的高雅与超然,更表达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以景结情的三重效果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王维的《观猎》中的“千里暮云平”描绘出暮云笼罩、千里无云的辽阔背景,一方面烘托出将军的骁勇英姿,饱含着诗人的赞美,同时也表现出诗人渴望疆场杀敌、期盼建功立业的情怀。
效果2.景缘于人,凸显风骨
有些诗篇的尾句或尾联的景物描写烘托出人物的风骨气概,进而表现出诗人对人物风骨的赞美及自身的感慨。
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驰驱一日闲,
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入骨,
门对寒流雪满山。
写出友人的高雅与超然,更表达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以景结情的三重效果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要问我的忧伤有多深多长?就像烟雨一川青草,就像随风飘转的柳絮,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把闲愁的无头无绪、无边无际、无休无止尽显眼前。
效果3.以具体景,抒抽象情
诗人在诗作之中经常运用具体可感的景象来抒发抽象的情感。
完成2025·盐城模拟
《游维山新兴寺,宿石屏村谢叟家》
A.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并借助“长”“渐”二字,写出了时光的流逝。
B.颔联运用白描的手法,诗句的意境与“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相似。
C.尾联描写了锣鼓喧天、祭祀鲁肃的画面,表达老百姓对鲁肃的崇敬之情。
D.诗人游山访寺,诗歌却主要刻画村民生活,体现诗人对底层百姓的关注。
游维山新兴寺,宿石屏村谢叟家
许浑
晚过石屏村,村长日渐曛。僧归下岭见,人语隔溪闻。
谷响寒耕雪,山明夜烧云。家家扣铜鼓,欲赛鲁将军【注】。
【注】鲁将军,指三国名臣鲁肃。当地百姓有在社日祭祀鲁肃的习俗。

2.元代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请结合该说法,谈谈你对本诗颈联“相应相避”的理解。
游维山新兴寺,宿石屏村谢叟家
许浑
晚过石屏村,村长日渐曛。僧归下岭见,人语隔溪闻。
谷响寒耕雪,山明夜烧云。家家扣铜鼓,欲赛鲁将军【注】。
【注】鲁将军,指三国名臣鲁肃。当地百姓有在社日祭祀鲁肃的习俗。
①承颔联,:进一步描写村民生活;
②由颔联之幽静,转为颈联之热闹,描写村民雪地耕作,夜晚烧荒的场景;
③既前后勾连,浑然一体,又得以拓展,富于变化。
承上启下的常规作用
“承上启下”,这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结构上的,另一层是内容上的。结构上就是对整体的把握,使得语意连贯、结构严谨。内容上就是总结上文和总起下文作用。
长相思
李白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云天。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忆君迢迢隔青天”。这句承上启下,也是这首诗当中唯一一个独立句,其他句子都是两两相对,只有这句独立成句,加重了语气。少妇从刚才的奇想中回到现实。我们天各一方,山水迢迢,就像隔着那高不可及的苍茫青天啊!自己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承上启下,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结构
构思
(常见于炼句)
开头
中间
开门见山:吸引读者,直入主题
承上启下
语意连贯,结构严谨
舒缓节奏,错落有致
结尾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升华主旨
以景结情:戛然而止,意味深长
抑扬:欲扬先抑or欲抑先扬
做铺垫(诗歌前部分):前后/首尾呼应
层层深入

技巧
赏析
常考7大表达技巧及效果
(1)描写类:①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增强画面感;②想象,创造意境,丰富形象,拓展内容,深化主旨;③虚实结合,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
(2)修辞手法类:④对比,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使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⑤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如张籍《秋思》借寄家书的细节,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抒情类:⑥借景/物抒情,使感情附着于景/物,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⑦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情感,具有画龙点晴的作用
剪牡丹 ·舟中闻双琵琶 张先①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②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③,江空月静。
①撷香拾翠:语出曹植《洛神赋》,指采撷香草,拾取翠羽。②金凤:代指琵琶。③汉妃一曲: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一曲”则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
这首词在描写音乐上受白居易《琵琶行》影响甚大,表达技巧上都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方法,请简要赏析。
剪牡丹 ·舟中闻双琵琶 张先①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②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③,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白诗借“东船西舫悄无言”“满座重闻皆掩泣”来表现音乐的感染力,通过听众的“悄无言”“皆掩泣”等反应,侧面烘托音乐令人陶醉、感人至深
张词“今古幽思谁省”表现了词人听到琵琶曲中的今古幽思后,不免心生忧愁,顿生知音之感,也从侧面表现了音乐的魅力
借助听 众感受来烘托音乐的效果
剪牡丹 ·舟中闻双琵琶 张先①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②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③,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白诗中“唯见江心秋月白”,音乐结束,仿佛江心秋月也被音乐中的感情打动。通过写音乐结束时的寂静环境,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营造了令人回味的意境。
张词中“江空月静”以空旷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留下了无穷的余韵,让人回味。
都借助了周围环 境 的 描写来烘 托音乐的效果
剪牡丹 ·舟中闻双琵琶 张先①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②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③,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这首词在描写音乐上受白居易《琵琶行》影响甚大,表达技巧上都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方法,请简要赏析。
①两个作品都以听众感受来表现琵琶声强大的感染力。白诗用听众沉浸在余韵之中的沉酔之状来写音乐的魅力:张词以听众闻琵琶曲心生忧愁,并产生知已之感来表现音乐的魅力。
②两个作品都以环境描写来烘托音乐效果。白诗“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写江中秋月朗照的静美之景烘托琵琶曲的动人:张词“江空月静”以江面空旷、月光空明之景烘托琵琶曲的魅力。
以内容和情感为圆心赏析表达技巧
1.分析该技巧在内容上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具体阐释这种技巧是如何使用的,并分析这一技巧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等方面的效果
2.阐述技巧对表达主题思想所起的作用。运用表达技巧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分析时不可忽略,要注意分析技巧的运用对情感表达所起的强调、深化、升华等作用。
完成2023·甲卷《临江仙》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2.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①用动词“垂”“谢”赋予“柳”“梅”动态的美感,运用虚写的手法,想象在春季邀约友人同去东溪岸边,去观赏秀丽的春景。
②以景结情。此句以春光美景收束全词,通过想象未来再聚之景,表达了对即将再会的期盼,安慰即将远离的友人,更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愫。
感谢聆听
高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