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学作品常见18种表现手法 课件(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学作品常见18种表现手法 课件(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手法傻傻分不清楚?】一个课件弄懂文学作品18种表现手法
【第一部分】概念释疑
同学们的疑惑?
表达方式、表达手法、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我们来梳理一下
表达方式+艺术手法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①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②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二)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四个方面: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修辞手法
(三)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拟人和拟物)、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借代、反问、设问、互文、双关、反语、引用等 。修辞手法就是常见的等。
(四)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表现手法
(五)表现手法是一种语句组织方式,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具体来说,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所以,也是一种写作方法。
表现手法
(五)表现手法: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①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②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表现手法主要有: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叙事抒情 顺叙 倒叙 插叙 卒章显志 想象 反衬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第二部分】
手法之篇章结构相关
(1)开门见山
文章开头就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切入点独特,视角新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交代要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表明了作者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
(2)承上启下
用词语,句子或段落衔接过渡。表达效果: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前后呼应,转移话题,连接事件,转换场景,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如:《赵州桥》中的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3)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亦作“卒章见志”,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
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在文章结束时,作者将要表露的胸怀、志向很自然地说出来,给人一种鼓舞和向上的力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运用这种手法的典范。
(4)伏笔
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它可以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如:
《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5)照应
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
如:
《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6)线索:线索有时间,空间,人物,事物线。事物内在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体的脉络,使文章结构紧凑,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以人物为线索:如《背影》。
以事情为线索:如《皇帝的新装》。
以物品为线索:例如:《灯市口的兔儿爷》。
以地点为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以时间为线索:如《藤野先生》。
以感情为线索:主要以作者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第三部分】
手法之表达技巧相关
(7)联想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l. 相似联想:抓住事物的相似性进行联想。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相关联想:由一件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任何事物。例如:由眼前的荷花想起江南采莲旧事。
3.相反联想:由一件事物联想到它的反面。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4.因果联想:由因而果,由果而因。例如: -片叶子落下来一秋天到了:一片叶子落下来一 树生病了。
联想和想象是写作的翅膀
(8)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9)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如:
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区分:铺垫、伏笔与设置悬念:
铺垫:
对起陪衬作用的人物与事情,大肆渲染,着墨较多,具有“显性”的特点。
设置悬念:
设置疑团,暂不做解答,唤起读者的欲望与急切期待的心理。
伏笔:
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情,进行隐性的提示,以求前后呼应。一般只有一两笔,点到为止,具有“隐性”的特点。
区分:铺垫、伏笔与设置悬念:
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人物与事情,大肆渲染,着墨较多,具有“显性”的特点。
设置悬念:设置疑团,暂不做解答,唤起读者的欲望与急切期待的心理。
伏笔: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情,进行隐性的提示,以求前后呼应。一般只有一两笔,点到为止,具有“隐性”的特点。
举例:
1)铺垫: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2)设置悬念:例如可以在文中,直接突出一个大家不知道怎样回答的问题?常常出现在文章的标题或文章的开头,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3)伏笔:莫泊桑的《项链》一文前部分写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把项链收藏在很显眼的地方,暗示它并不贵重,这些暗示,其目的都不在于“衬托”结尾的“意外”。
(10)烘托
烘托是用别的事物,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而不是相似或相反的事物来突出,它其实是一种侧面描写。
如:
《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11)渲染
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首句的“寒雨连江夜入吴”,描写出烟雨笼罩着吴地,织成了无边的愁网。雨夜里萧瑟的秋意,渲染出离别的气氛,也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那开阔的意境。这就是通过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典型范例。
(12)衬托
种类 释义 例句
正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③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反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①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2)衬托
是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作为陪衬突出主体事物。“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1)正衬:
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2)反衬:
如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主次分明。
(13)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如:
《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再如: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14)抑扬
“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抑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想要达到对所描写对象的褒扬,先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从而使所描写对象的长处显得尤为突出。也可以相反来做。
如:
阿长与山海经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写我对阿长的厌恶与反感,后写因为她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我改变了态度。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显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15)托物言志
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6)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主题,亲切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如:
《哦,香雪》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作者以清新婉丽的笔调,将小小的生活场景诗画,创造了空灵、蕴籍的艺术境界;同时又在这纯静的境界中寄于了严峻的思考。
(17)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如:
1)“又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把无形的愁化作实物,突出了人物愁的深重。
2)李白的《梦游天姆吟留别》。其中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写的是梦中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而“镜湖明月”则是实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17)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如: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人通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赤壁的险峻景象,而“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则是回忆中的历史场景,通过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4)杜甫的《月夜》。诗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写的是眼前实景,而“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则是想象中的情景。
(18)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如:
1)白居易的《忆江南》?中写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南春色,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2)范仲淹的《苏幕遮》中写道:“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 这首词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旅途中孤独寂寞的感受。
谢谢欣赏,
微瑕可自行修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