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5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5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黑龙江省哈三中2025 年高三学年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 23 题,共 150 分,共 10 页。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3.本次试卷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 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深入挖掘提炼中华文化符号、创新中华文化符号的叙事体系,是有效传递中华文化深厚 底蕴与时代价值的重要路径,不仅关乎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更是塑造国家形象、促 进文化认同的关键所在。
抓住“国潮”出海新机遇,打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新名片。当前,在移动化、数字化、互动化传播格局的推动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呈现出一系列喜人景象。从“中医针灸”到“汉服簪花”,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巧妙结合,催生出“国风国潮”新趋势,形成独特的国际传播力量;从“村超”“村 BA”到“杨柳青年画”,地方特色文化符号与城市文旅深度融合,成为读懂中国的新窗口;从《逃出大英博物馆》到 AI 微短剧《中国神话》,新型传播形式与数字科技的紧密结合为讲好中国故事开拓了内容传播新路径; 从《王者荣耀》到《黑神话:悟空》,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文化产品,不仅彰显深厚的文化自信,更丰富拓展了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的创新性表达。
打造中华文化符号热门 IP,优化中华文化出海生态。中华文化符号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教育价值及巨大的经济价值。一方面,对于具备深厚底蕴的文化符号,通过打造热门 IP 的形式,如以动漫形式重塑神话传说、用影视呈现历史故事,能迅速抓住受众眼球,使中华文化更具传播力。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与新媒体平台,将熊猫等 IP 化后的文化符号进行多元衍生,实现商业价值转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在此基础上,还要多方协同、形成合力,不断优化中华文化出海生态。
科技赋能中华文化符号数字化表达,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先进的数字化呈现手段,使中华文化符号被赋予新的生命力。游戏、潮玩等以独特的创意和形式,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受到大量海外青年受众喜爱,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新亮点。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的出现使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成为可能,在线博物馆、 虚拟展览等数字化平台极大拓宽了文化传播边界,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搭建了新舞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更是为文化智能化传播提供了无限可能。
积极探寻跨文化传播路径,寻求多元文化共通点。在全球文化多元共生的背景下, 跨文化传播是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彼此理解认同的关键力量。不同国家、不同 民族的文化在深层次上都共享着人类文明的普遍规律和共同情感。文化共情,作为一种 跨越文化鸿沟、联结人类心灵的强大力量,日益成为推动中华文化符号国际传播的重要 纽带。
(摘编自《让中华文化符号在世界舞台上更加璀璨》,2025 年 2 月 7 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 2》)成为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冠军,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不仅为国产动画电影树立了全新的行业标杆,也标志着中国电影工 业在文化表达与叙事创新层面的重大突破。
中国动画电影曾主要服务于少年儿童,内容需具备教化功能。进入 21 世纪之后,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与观众审美的多元化,中国动画电影开始尝试摆脱单一定位,向“全龄化”、类型化方向迈进,并形成了新的市场格局。至于何为“全龄化”,《哪吒 2》可谓给出了“标准答案”:儿童醉心于影片中那奇谲的想象力、魅力十足的造型、逼真震撼的视听效果、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桥段;而成年人还可从影片中得到丰富的回味, 如关于人的成长、人生的选择,对现代社会权力结构的深入剖析,以及关于人性复杂性的生动书写。这种多层次的内容设计,正是中国动画电影未来发展的方向。
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电影改编而言,其难度并不在于如何用视听的手段还原文字描 述中的瑰丽想象与超现实设定,而是这类架空背景或年代久远的故事如何跨越时空和现实逻辑的鸿沟,使观众感受“出于幻域,顿入人间”的智性愉悦,并在真挚的情感互动 与深刻的人性对决等方面,完成奇幻叙事和与当代观众的深情对话。
在出色的中国动画电影中,其人物塑造普遍体现了“去符号化—再人格化”的创作思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孙悟空不再是战无不胜的齐天大圣,而是一个失去法力、颓废迷茫的中年人,他的重生之路实则是凡人重拾信心的隐喻。《哪吒之魔童降世》
(2019)中的哪吒,不再是反抗天命的悲情英雄,而是一个渴望得到认同的“问题少年”。
《哪吒 2》中的太乙真人操着四川方言、体形圆润,法力平庸却乐观豁达,彻底消解了传统神仙的崇高感;申公豹的黑化被归因于“妖族出身—体制歧视—心理扭曲”的逻辑链条,使其行为具有心理揭示的深度和社会批判的力度。这些人物的身份可能是神或妖, 但在观众眼中他们都是真实具体的普通人。
《哪吒 2》的市场大捷,为中国电影产业打了一剂强心针,并变相鼓励创作者有意识地打造自己的“叙事宇宙”。这种构建“叙事宇宙”的雄心,既是对好莱坞成熟商业 模式的借鉴,也是对传统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创新探索。当然,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 “叙事宇宙”,应在价值观、美学风格与叙事逻辑上体现出整体性和连贯性。否则,所 谓的“叙事宇宙”只会沦为松散的元素堆砌,难以形成持久的文化影响力。
(摘编自龚金平《中国动画电影的破局》)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文化传播要追求深度与广度,而深入挖掘提炼中华文化符号、创新中华文化 符号的叙事体系就能实现这一目标。
B.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符号时,相比于它的历史价值,我们更注重的是其丰富的美 学价值、教育价值及巨大的经济价值。
C.打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新名片,可凭数字化来推动,如 AI 微短剧《中国神话》就是凭新传播形式与数字科技结合的方式走向国际的。
D.《哪吒 2》符合“全龄化”的内容设计,儿童关注的是奇谲的想象力、魅力十足的造型等,而成年人看的则是人的成长、选择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呈现喜人景象,如形成了独特的国际传播力量,拓展了讲好文 化故事的创新性表达等,这些成为“国潮”出海的新机遇。
B.借助互联网与新媒体平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有助于 IP 化后的熊猫进行多元衍生,从而实现其商业价值转化。
C.《哪吒2》中申公豹的形象真实具体,需归功于作者对其人格化的再建过程,他的黑化是有着心理揭示的深度和社会批判力度的。
D.构建中国动画电影的“叙事宇宙”,是我们对传统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的创新探索, 但要注重整体性和连贯性,避免松散的元素堆砌。
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黑神话:悟空》风靡全球,许多海外玩家在游戏中受到启发,开始研读原著, 并有外国玩家在网上传视频解读故事和中国神话。
B.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平台向社会全新发布 2 万件院藏文物高清数字影像,“数字文物库”文物总数超过 10 万件,海外点击量可观。
C.李子柒在 YouTube 上发布的视频内容,以其精美的画面、独特的视角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诠释,赢得了全球网友的喜爱和关注。
D.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 Deepseek 引爆 AI 产业,国内网友使用时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赞叹不已,一大批科技巨头纷纷官宣接入。
4.材料二在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其论证时的严谨有力,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4 分)
5.《哪吒 2》在海外上映后备受好评,其成功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并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鹌鹑,鹌鹑(节选)
了一容
1.哈儿把自己认识的所有花草都记在一个个小本子上,他珍藏了许多这样的本子。哈儿还在记录的每一株草旁边绘制一张草图,以帮助辨识。正是基于这一点,叶尔木老汉对哈儿刮目相看,阿依努尔也对哈儿暗自欣赏,觉得哈儿跟草原上所有的牧人都不一样,是个勤于钻研和学习的年轻人。哈儿喜欢做的一切,阿依努尔都义无反顾地支持, 并不停地竖起大拇指给他以鼓舞。这种鼓励,让原有一丝自卑的哈儿逐渐变得自信起来。
2.有一次他们同时发现大蓟草下面有野兔的藏身之所,便蹑手蹑脚走开了。野兔的 天敌一旦撞上兔窝门口浑身是刺的大蓟草,就会知难而退,或者被大蓟草那令人无法忍 受的气味所驱逐。总之,大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有它独特的生存智慧。
3.这时,哈儿已经走到了阿依努尔的身边,他们两个以手为刀开始打草,就像最早到达这里的拓荒者那般卖力。他们打了许多骆驼蓬草和可以搭建草棚子的植物。二人很快就搭起了天地间别具一格的野草棚子。他们把鞭杆和吃食都挂在草棚子一头的木棍上。此时,二人皆有些兴奋,他们相视一笑,紧紧地并排挨在一起,空气好像骤然凝固了。
4.棕熊寻机把头从深草浪里探出来,毛跟着草浪一起翻卷着,划开草海的浪波。它潜伏在大草原的草海中,却不忘侦察外面的世界。
5.哈儿觉得黄骠马日跟他的骒马黑豹走到了他们的草棚子跟前站立了一会儿,接着又一起走远了。青草在微风下飞舞着,草木的涛声与各种虫鸣在草棚子外围疯狂地演奏。 野蜜蜂就像天天吃奶浆吃成的一个胖女人,野花的花杆都快被它压弯了。有那么一瞬间, 哈儿和阿依努尔听见咚咚的心跳声清晰地敲打着心房。
6.黄昏的时候,哈儿才发觉肚子有些饿了。阿依努尔听见了哈儿的肚子咕咕叫,所以她爬出来,到草棚子外面给心上人找吃的。每次来放牧,阿依努尔都要给哈儿带一堆 好吃的东西,比如里面掺有芝麻、葵花籽、葡萄干、香草、甘草等多种原料的馕饼;还 有混合着牛奶、鸡蛋等的包尔萨克果果子,吃起来香甜酥脆;还有馕坑肉,牧人叫它吐 努尔喀瓦甫,外酥内嫩,好吃得很;还有又香又脆的油塔子,吃完后余味绕舌。这些好 吃的东西,都是阿依努尔和妈妈一起亲自做出来驮在黄骠马日的背上,捎到草原上给心 上人哈儿的。阿依努尔的手真的太巧了,她能干极了,好像家里妇女们干的所有活计, 没有一样能够难住她。
7.哈儿也爬出草棚子,他和阿依努尔一起坐在草地上。阿依努尔看着哈儿吃自己做的好吃的,吃得那么香,便满意地微笑着。
8.哈儿和阿依努尔手牵着手在草原上溜达,在一片洼地的草坡下,他们听见呱啦鸡的叫声,呱啦、呱啦、呱啦……除了呱啦鸡,竟然还有半子,半子总是向自己的另一半 哧儿哧儿地叫着。这诗意的画卷和深远的意境,对他们的爱情起到了升华的作用。
9.两人向一片围得严实茂盛的长草坡走去,打算看看前段时间发现的一窝小鹌鹑怎么样了。小鹌鹑还在蛋壳里的时候,阿依努尔的黄骠马日发现一只狐狸鬼鬼祟祟地在那 片草坡上转悠,好像闻到了什么味道。黄骠马日不喜欢狐狸贼头贼脑的样子,冲上去把 它赶走了,并在那里守护了好久。黄骠马日用前蹄轻轻刨着草皮,发出低低的嘶鸣和呼 唤,表现得异常亢奋和惴惴不安。这立即引起了细心的阿依努尔的注意,她和哈儿一起 走过去拨开草丛,在一簇拥挤的长满了刺球的牛蒡草下面发现了一窝鸟蛋,从几只鸟蛋 上面的花纹,哈儿认出这是一窝鹌鹑蛋。阿依努尔抚摸着黄骠马日的额头和鼻梁。哈儿 说:“是日救下了这一窝鹌鹑蛋!否则它们逃不过狐狸的牙齿。”二人把鹌鹑窝周围的 长草用手拢一拢,恢复了原貌,直到看不出一点痕迹时才转身离开。就这样,这一窝鹌 鹑蛋成为阿依努尔和哈儿的一个秘密。
10.有一天,草原上正下着细细的雨丝,阿依努尔和哈儿披着雨披,蹑手蹑脚地接近鹌鹑窝。小鹌鹑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出蛋壳了,两个人高兴得手舞足蹈。老鹌鹑一般白天在窝门附近的灌木丛里休息,早晚出来觅食,受到惊吓会发出呱哒哒、呱哒哒的叫声。 一只小鹌鹑伸出可爱的黄草芽似的小嘴巴,像是在等待鹌鹑妈妈给它喂食。鹌鹑窝顶端的牛蒡刺球上不停向旁边一颗接一颗地滴落着雨珠,有些雨珠掉在草叶上,滚进草丛下面,渗入大地去了。
11. 这时,老鹌鹑直线低空飞回来了,可能是想保护小鹌鹑。小鹌鹑们感觉到了窝外面的动静,发出魔性的叫声,一个个争着把脑袋往草窝的外面探出来。
12.鹌鹑最怕的是被狡猾的狐狸找到窝,那样小鹌鹑就会性命不保,狐狸不仅吃鹌鹑,也吃鹌鹑蛋。他们两个赶紧拢好了鹌鹑窝周围的野草和荆棘,向远处的马群走去。
13.那只大棕熊又一次从雨雾茫茫的深草浪里探出头来,毛发被雨水淋湿了,顺着草浪威风凛凛地翻卷着。它划开水气潮天的草棵,接着又潜回草海深处去了。
14. 哈儿给阿依努尔说:“你听听,是不是有熊的吼声?”
15.阿依努尔侧着耳朵谛听着,好像陷入了沉思。
16.“阿依努尔,听说那些准备在大窝子草原搞旅游的人要把棕熊、狼和豹子这些会伤人的动物统统赶走。但是牧人们反对,因为这里原本就是它们的家园。”他想起叶尔 木老汉说的:“在草原上,大家也要尊重跟自己不同的生命呀,它们和我们是一样的, 在自然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呀。”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有删改)
A.阿依努尔义无反顾地支持哈儿喜欢做的一切,这虽然体现了阿依努尔的善良柔顺, 但也暗示出她对待感情的盲目与缺乏主见。
B.文中出现的馕饼、包尔萨克果果子、馕坑肉、油塔子等一系列美食,意在展现草 原牧人丰富的饮食文化,使文章充满了异域风情。
C.黄骠马日不喜欢鬼鬼祟祟的狐狸并赶走了它,对于那些具有伤害性的动物,作者 借助黄骠马的做法寄予了他鲜明的态度和立场。
D.哈儿从鸟蛋上面的花纹就能辨识出它们是鹌鹑蛋,由此可见其对草原的熟悉,这 也与前文哈儿勤于钻研和学习的内容暗中呼应。
7.下列对4 、13 两段文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两段文字相似度很高,既形成了内容上的前后关联,也使结构相互照应。
B.这两段写棕熊的毛“跟着”“顺着”草浪翻卷,彰显“适者生存”的法则。
C.这两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与鹌鹑等生物形成映衬,以此引出深层的思考。
D.这两处文字写棕熊探头侦查,又将自己潜藏在深草浪里,颇为形象、有趣。
8.通过写哈儿他们去探寻鹌鹑窝的过程,作者融入了自己对生命的多重情感,请结合全 文对这些情感加以概括。(4 分)
9.有人评价了一容的作品“最可贵的是能慢慢地说,把一件事说得有滋有味”,在本文 中“慢慢地说”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庄公二十三年夏,公如齐观社,非礼也。曹刿谏曰:“不可。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征伐以讨其不然。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大习之。非是,君不举矣。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 ”
(节选自《左传 庄公二十三年》)
材料二:
圣人之所以为治道者三: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所以行令也;名者,上下之所同道也。非此三者,虽有不急矣。今利非无有也,而民不化上;威非不存也,而下不听从;官非无法也,而治不当名。三者非不存也,而世一治一乱者,何也?夫上之所贵与其所以为治相反也。
凡所治者,刑罚也;今有私行义者尊。社稷之所以立者,安静也;而躁险谗谀者任。四封之内所以听从者,信与德也;而陂①知倾覆者使。令之所以行,威之所以立者,恭俭
听上;而岩居非世者显。上握度量,所以擅生杀之柄也;今守度奉量之士欲以忠婴②上而不得见,巧言利辞行奸轨以幸偷世者数御。据法直言,名刑相当,循绳墨诛奸人,所以为上治也,而愈疏远;谄施顺意从欲以危世者近习。
(节选自韩非《韩非子 诡使》)
材料三:
慕德者不战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却。治国犹治身也。治一身,省恩德之行,多伤害之操,则交党疏绝,耻辱至身。推治身以况治国,治国之道当任德也。韩子任刑独以治世是则治身之人任伤害也韩子岂不知任德之为善哉?以为世衰事变,民心靡薄,故作法 术,专意于刑也。夫世不乏于德,犹岁不绝于春也。谓世衰难以德治,可谓岁乱不可以 春生乎?人君治一国,犹天地生万物。天地不为乱岁去春,人君不以衰世屏德。
[注]①陂:不正。②婴:同“撄”,接近,接触。
(节选自王充《论衡 非韩》)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韩子任刑A独以治世 B 是则治身之人 C 任伤 D 害也 E 韩子D岂不知 G 任德之为H善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社,祭祀谷神,祈求丰年,《游山西村》中“箫鼓追随春社近”的活动与此相同。
B.而,连词,表示转折,与成语“华而不实”中的“而”意义和用法均相同。
C.任,被委任,被任用,与《六国论》中“洎牧以馋诛”的“诛”用法相同。
D.刑,同“形”,情形,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刑于寡妻”的“刑”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曹刿认为无论是会见、朝觐还是征伐,都要遵循合乎礼法的原则,否则记录在史 书中,会使后代无法借鉴参照。
B.圣人治国原则有三种,以“利”取得民心,以“威”推行法令,君臣共同遵循名 分,这三者被看作是最紧要的。
C.君主所推崇的东西和他应该用来治国的原则相违背了,这样的结果是,有的国家 获得安定,有的国家变得混乱。
D.王充用天地生发万物来比喻君主治理国家。天地不能因为年岁荒乱就废弃春天, 君主也不能因为社会衰败就摒弃道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循绳墨诛奸人,所以为上治也,而愈疏远。
省恩德之行,多伤害之操,则交党疏绝,耻辱至身。
14.三则材料都提到了君王的治国理念,分别有何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5~16 题。
辛卯入杭呈王察判
陆文圭①
古人糟粕在遗经,圣学非由积累成。
每向同中参孔释,时于异处别朱程②。
一川水满源头活,半夜天高月色明。
下学工夫迟十载,小儒终是雾中行。
[注] ①陆文圭:宋末元初文学家,崇儒重道,融会经传。②朱程:指程朱理学,是由北宋程颢、程颐兄弟提出,南宋朱熹等进一步发展的以“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开门见山,诗人提出了对古代经典及传统学习方式的独特看法。
B.颔联探讨“孔释”与“朱程”两者间的异同,认为治学需专注严谨。
C.尾联指出若以只研经典的下乘功夫去钻研学问,再努力也会感到困惑。
D.诗人用语浅近,善于形象地说理,使诗歌语言兼具质朴和含蓄之美。
16.诗歌颈联化用了朱熹《观书有感》中的名言,结合此名言和本诗主题,谈谈你对颈 联的理解。(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班会课上,老师引用《六国论》中的文句“ , ”,来形象地描绘祖辈们创业的艰难,引导学生们珍惜当下,继承优良的传统。
(2)小陈读到“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不由想起《春江花月夜》中的“ , ”,感叹古人用典的相通之处。
(3)水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描写对象,诗人经常借用其他事物来比喻江水、湖水等, 从而凸显水的特点,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最开始叫启蛰,后因汉景帝叫刘启,( 甲 )。惊蛰意思是天气转暖,春雷如战鼓敲响,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动物。“二月二,龙 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①惊蛰期间,部分地区有“射虫”等习俗。②远古时代,我 们的祖先住在山洞里、森林里,常受到虫蚁的滋扰,如果遇到毒蛇,会连命都保不住。
③古时大家见面第一句话不是“你吃了吗”,而是“有它吗”。④对方如果答道“无它”,大家就都很开心。⑤“它”,就是蛇在古代的字型。
惊蛰在农忙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被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第一声春雷几时 打响在农人们眼里是很重要的,因为这可用来( 乙 ):如果在惊蛰前打雷,这一年的雨水就特别多;如果春雷是在惊蛰当天响起,农田里面不管种的是什么都会大丰收。
18.下列句子中的“不管”与文中加点的“不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闭门不管庭前月,分付梅花自主张。
B.那就该重视好的意见,不管那些坏的意见吗?
C.他从不计较后果,天塌下来也不管他的事。
D.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
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一处语病和一处错别字,请分别指出序号并修改。(3 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海边。济南是抱在小 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的草色在黄绿之间,松是绿的,别的树叶差不多都是红与黄 的。就是那没树木的山上,也增多了颜色——日影、草色、石层,三者能配合出种种的 条纹,种种的影色。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 的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 绿,可是被清凉的蓝空给开拓出老远,平日看不见的小岛清楚的点在帆外。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一种无目的的思虑,要思虑而心中反倒空虚了些。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21.文中画横线处的破折号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 分)
22.请结合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回答下面问题。(6 分)
(1)该句存在矛盾逻辑,请说明这对表达作者情感起到了什么作用?(3 分)
(2)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矛盾情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段文字,要求体现一对矛盾逻辑,表达某种情感,不超过 50 字。(3 分)
四、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面对既定条件,谋求改变,而不应痴望理想条件,进行批判。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C
2.B
3.D
4.①论述层次是严谨的。先交代《哪吒 2》爆火的现象,指出其取得的成就及意义;再分析问题,具体分析其取得成就的原因;最后对中国电影产业提出希望、给出建议。②具体的说理是严谨有力的。如先分析出色的中国动画电影在人物塑造上的“去符号化—再人格化”的创作思维,再拿《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哪吒》中的形象设计来加以证明,说理逻辑是严谨有力的。③表述的语言注重严谨性。如多使用“曾主要”“普遍”“持久性的”等限制性语言,和大量使用表达逻辑关系的关联词等,都增加了语言表达的严谨性。
(评分参考: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二点给 4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创新了中华文化符号的叙事体系。《哪吒 2》跨越时空和现实逻辑的鸿沟, 在真挚的情感互动与深刻的人性对决等方面,完成奇幻叙事和与当代观众的深 情对话。②具备深厚底蕴的文化符号,被打造成热门 IP。《哪吒 2》以动漫形式重塑神话传说、用影视呈现历史故事,能迅速抓住受众眼球,更具传播力。
③产生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共情。《哪吒 2》有“全龄化”的多层次的内容设计,在人物塑造上体现了“去符号化—再人格化”的创作思维。④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巧妙结合。《哪吒 2》取材于中国神话传说,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造,在价值观、美学风格与叙事逻辑上有很好的创新探索。
(评分参考: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给 6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D
7.B
8.①对弱小生命的怜惜、忧心。②对动物在自然界中生命智慧的赞叹。③对动物在自然中生长、繁衍的欣喜、期待。④对人与动物平等相处的深沉思考。
(每点 1 分,共 4 分)(评分参考:每点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详尽的细节描写:作者在叙述时细致入微地描绘景色、人物行为等。比如“鹌鹑窝顶端的牛蒡刺球上不停向旁边一颗接一颗地滴落着雨珠”这些细腻的描写,放慢了叙述节奏,让读者能细细品味。②穿插回忆和闲笔:他会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一些哈儿和阿依努尔发现野兔窝、黄骠马日发现鹌鹑窝的内容。说到食物时,顺带介绍准备的各种美食等。这些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也让叙事节奏放缓。③平缓的情节推进:不追求紧张刺激的情节,而是以一种平和、舒缓的方式推进故事。比如文章写了哈儿和阿依努尔搭建草棚、在草原上溜达、去看鹌鹑等内容,慢慢展现两人感情的发展。④平和自然的语言:本文语言平和细腻,娓娓道来。如“青草在微风下飞舞着,草木的涛声与各种虫鸣在草棚子外围疯狂地演奏”,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
(评分参考: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给 6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ABE
11.A(社,是祭祀土地神。)
12.C(文中说“而世一治一乱者,”意思是指“社会一会儿安定一会儿混乱”。)
13.(1)遵照法律的准绳去惩处坏人,是替君主治理国家所采取的措施,但
(这样做事的人)却越来越被疏远。
(评分参考:绳墨,法律的准绳;所以,……措施或方法;“疏远”,被动句;
句意 1 分。)
(2)如果缺少施行恩德的行为,而多有伤害别人的做法,那么亲戚朋友就会与之疏远、断绝交情,使自身受辱。
(评分参考:省,少,缺少;操,行为、做法;交党,亲戚朋友;句意 1
分。)
14.①为国以礼。②为国以法(固定的准则)。③为国以德。
(评分参考:每点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B
16.①朱熹名言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以池水因有活水注入而清澈,比喻读书提升境界需不断接受新知、更新自我。②颈联说源头活水不断才使得整条河流涨满水,月色明亮才使得夜空呈现高远的景象。③颈联紧扣诗歌主旨,强调治学要不断接受新知,从生活里观察体悟,不应局限于存在着糟粕的经典,不能只依靠积累。
(评分参考:每点 2 分,答出三点给 6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暴霜露 斩荆棘 (2)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3)示例一: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示例二: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示例三: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示例四: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8.D
19.病句:序号:④ 修改:如果对方答道“无它”(评分标准:“对方如果答道 ‘无它’”修改正确,给 2 分。)错别字:序号:⑤ 修改:“型”改为“形”
(评分标准:“就是蛇在古代的字型”中的“型”修改正确,给 1 分。)
20.甲:为了避讳才改叫惊蛰;乙:推测未来雨水和收成情况
(评分标准:每写出一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①句中破折号间的“虽然怪秀美”相当于插入语,起补充说明作用,说明青岛山的秀美。②又使语义有短暂停顿让步,破折号后的转折突出山虽美却不能与海抗衡,增强表达的丰富性与层次感。
(评分参考:每点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
情给分。)
22.(1)“不愿思想”与“不得不思想”、“要思虑”与“心中空虚”相互矛盾,生动展现了作者内心纠结,对绿水引发思绪的无奈与迷茫,强化情感深度。
(评分参考:指出矛盾点给 1 分,分析出对情感的作用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示例:那本搁置许久的旧书,我不想翻开回忆过往,却又忍不住一次次伸手。
(评分参考:体现出一对矛盾逻辑表达给 2 分,能鲜明地表达出某种情感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