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9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核心素养目标2022年课程标准: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1.通过《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情况(时空观念)2.通过契丹和西夏文字、货币等图片及相关史料,了解契丹和党项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史料实证)3.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及宋夏议和的内容、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4.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各民族友好交往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家国情怀)导入新课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大破天门阵、十二女将征西等,都是忠心报国的精彩情节。英勇壮烈杨令公、深明大义佘(shé)太君、智勇双全杨六郎、巾帼英雄穆桂英等,都是个性鲜明的人物。这些故事艺术化地反映了北宋与周边政权并立的历史。当时政权并立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辽西夏北宋一、辽与西夏的建立1.契丹的兴起:有男子乘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伦河)而来,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生八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以后的契丹族。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苏颂《契丹帐》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唐朝末年:社会动荡,一些汉人北上谋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9世纪后期:契丹逐渐从事农耕,建筑房屋、城邑,学会了冶铁、纺织。契丹帐 宋·苏颂马牛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tián)猎是生涯。酪浆羶肉夸希品,貂锦羊裘擅物华。种类益繁人自足,天数安逸在幽遐。2.辽的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后,建立了契丹政权,后来改国号为“辽”。根据《辽史》的记载,“大辽”国号创立于公元947年。耶律阿保机政权民族时间建立者都城辽(契丹)契丹族916年耶律阿保机(辽太祖)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3.巩固措施:阅读史料,归纳建立辽王朝后的措施有哪些?阿保机建立政权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被尊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统治期间,掠夺了大量汉人。他任用汉人韩延徽为相,改革契丹的风俗习惯和规章制度,发展农业生产,修建城池,创造契丹文字,不断推动契丹的封建化进程。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百官志》反映了辽朝统治者蕃汉分治的统治思路,具有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特点。因为南北地区的汉、契丹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4.党项族的兴起: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原属羌人的一支。唐朝时,党项集中到今甘肃、陕西、宁夏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党项羌……其种每姓别自为部落……而拓跋最为强族……畜牦牛、马、驴、羊,以供其食。不知稼薔,土无五谷。——《旧唐书》(贞观六年)党项羌前后内属者三十万口。——王钦若、杨亿等《册府元龟》5.西夏的建立政权名称民族建国时间建立者都城西夏党项族1038年元昊兴庆府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朝代,自称“邦泥定国”或“大白高国” 。因其在西北,故称之为西夏。6.西夏的统治(西夏)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蕃学,曰汉学。——(元)脱脱等《宋史》党项族的统治措施元昊仿效唐宋制度。①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②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③创制了西夏文字。西夏文敕牌西夏货币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独特之处。作合究探契丹货币契丹文字推广汉制契丹鸡冠壶西夏买牛契约西夏文敕牌西夏服饰契丹族党项族西夏货币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续资治通鉴长编》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契丹族和党项族发展壮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都学习汉族先进的制度、文化、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等,由此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壮大。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民族 都城辽北宋西夏916年耶律阿保机契丹上京960年赵匡胤汉族东京(开封)1038年元昊党项兴庆府政权并立:一个国家历史上形成多个独立的政治军事集团并存的局面。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辽与北宋的关系辽太宗时,契丹从后唐皇帝石敬瑭手中得到了幽云十六州,势力大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后唐节度使石敬瑭,早有称帝的野心。但他苦于力量不足,便以割地称臣为条件,乞求契丹出兵相助。契丹军长驱直入,灭了后唐,立石敬瑭为皇帝,他建立的政权就是五代中的后晋。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石敬瑭比辽太宗年长十岁,却称辽太宗为“父皇帝”,他自己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燕蓟之地,有松亭关、古北口、居庸关为中原险要,以隔阂匈奴不敢南下,而历代帝王尚皆极意防守,未尝轻视。自晋祖弃全燕之地,北方关险,尽属契丹。契丹之来,荡然无阻。——【宋】富弼燕云十六州2.概况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和战战 和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两次攻辽攻辽失利,改为防御辽军大举攻宋1005年,签下“澶渊之盟”3.澶州之战1004年秋,辽军进攻北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率兵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战宰相寇准参知政事王钦若、陈尧叟VS 和材料: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宋史·列传四十》4.澶州之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和约 时间 内容 影响澶渊之盟1005年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宋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此后很长时间,宋辽间保持着和平局面。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宋每年向辽提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榷场”:宋、辽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贸易量很大,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材料1:(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材料2: (1004年)宰相王钦若 :“城下之盟虽春秋时小国犹耻之,今以万乘之贵而为澶渊之举,是盟于城下也,其何耻如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3:通过榷场,宋朝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和海外香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塞外,而辽国的牲畜、皮货、草药、井盐等也陆续进入中原百姓人家。…与此同时,大量中原书籍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使其更接近中原汉族士民。——《千年雄安: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材料4:这都是屈辱求和,加重百姓负担,议和后,宋廷安于现状,“忘战去兵”“武备皆废”灭国之祸始于此。——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料史接链积极影响消极影响1、此后很长时间,宋辽间保持着和平局面;2、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3、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1、加重北宋人民的负担;2、激化了北宋的社会矛盾。探究合作澶州之战胜利,北宋议和的原因?结合材料客观评价?材料:北方的强敌,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藩篱尽撤,本根无庇。这一层,宋人未尝不知,然而客观的条件,使他们无法改计。大河北岸的敌骑,长驱南下,更没有天然的屏障,三四天即到黄河边上,而开封则是豁露在黄河南岸的一个平坦而低洼的所在。所以一到真宗时,边事偶一紧张,便发生根本动摇。幸而寇准主亲征,始得有澶渊之盟。然而到底是一个孤注一掷的险计。——钱穆《国史大纲》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对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战胜却要给辽岁币,这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它使北宋获得了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军安然脱险,还使辽朝得到了大量岁币,财政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概况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损失惨重。西夏也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之中。材料1:康定元年(1040年)春正月,元昊寇延州……五月元昊陷塞门砦……九月元昊寇三川砦……又围师子、定川堡……——脱脱《宋史》材料材料2:元昊虽然多次取胜,但死伤一半人马,众人困乏难以征集,财力不足,国中流传“十不如”的歌谣,表示怨恨。——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宋史》材料3:官私庐舍(房屋)被西夏军队焚毁,人民和牲畜被西夏军队屠掠的,不计其数。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李元昊建国后,多次发动战争攻打北宋,如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四大战役中,宋军屡战屡败。但西夏立国时间短,人力、物力有限,也遭受很大损失。2.庆历和议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议和后,宋夏边境贸易兴旺。时间:双方:内容:作用:1044年北宋与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带来了长期和平的局面,宋夏边界贸易兴旺,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民族的交融。庆历和议夏取消帝号,向北宋称臣。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恢复榷场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知识拓展榷场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如何正确看待北宋与辽和西夏之间的民族关系?历史回响辽建立北宋建立“澶渊之盟”金灭辽960年西夏归附北宋西夏独立,北宋发动对西夏的战争西夏首领元昊发动对北宋的战争“庆历和议”1038年1040年1044年和:78年战:6年战:45年和:120年916年960年1005年1125年宋与辽、西夏之间有战有和,但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北宋辽西夏究探享分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材料1:宋辽、宋夏议和后,边境场贸易迅速发展,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稻米和丝织品等,与其交换羊马、骆驼等牲畜,民间贸易很发达。——陶晋升《宋辽关系史研究》材料2:契丹人食用瓜果多为鲜食,但他们为使某些瓜果能较长时间保存和易于携带,便根据辽地的自然条件,用不同的方法制成干果、冻果和果脯等......契丹人的食冻果之法,一直被东北地区的汉人所沿用,如冻梨。——张国庆《契丹族文化对汉族影响刍论》材料3: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日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宋)余靖《武溪集》材料4: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 《宋史·夏国传上》社会经济: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民众生活: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朝贡关系朝贡制度朝贡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之一。起源于先秦时代,以四夷藩国的称臣纳贡和作为宗主的中国朝廷的册封赏赐为主要内涵。朝贡制度通过对四夷属国的封爵、赏赐以及朝贡贸易等形式,使其恪守藩臣之节,以时朝贡,保疆固土。因此,古代中国朝贡制度奉行“厚往薄来”,对朝贡国赏赐大大超过朝贡价值。辽宋夏金时期,西域主要存在着西州回鹘、于阗和喀喇汗三个地方政权。它们接受宋朝的册封,与宋朝形成朝贡关系。961年,于阗遣使到中原,向宋太祖表示祝贺和归属之意,进贡玉器等。962年,西州回鹘派遣使者到宋朝,“以方物来贡”,后又派僧人献佛牙、琉璃器等。1009年,回鹘使者到宋朝进贡,称“臣万里来朝,获见天日,愿圣人万岁,与远人作主”。 1063年,喀喇汗遣使献方物,宋朝对喀喇汗国王进行册封。▲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辽大明塔于阗喀喇汗西州回鹘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汉族政权的民族交流、交融和发展。结合所学,谈一谈当代民族之间应当保持怎样的一种关系?展拓伸延材料1: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习近平材料2:辽人自称炎黄子孙,称自己为“中同”,同时也称宋朝为“中国”。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宋也有承认金人占据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并引申金朝为中国。——赵勇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堂总结辽与西夏的建立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战与和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到澶州之盟契丹族: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辽)战争:西夏攻宋党项族: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辽与北宋的和战和议:宋夏合约西夏与北宋的关系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于中原冲突加剧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的关系宋太宗时:从进攻到防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