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2025湖北历史板块二 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温馨提示:点击内容可跳转至相应页面。1大概念整合单元2名词解释3知识梳理大概念整合单元近代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近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推动促进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1)交通工具的发展:火车、轮船等(2)电影艺术:《定军山》《歌女红牡丹》《十字街头》等(3)生活方式:饮食、服饰、婚丧、娱乐方式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4)社会习俗: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促进时间:历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再度受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短暂的春天”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1)教育:京师大学堂、废除科举制等(2)新闻出版:《申报》、商务印书馆(3)文学艺术、美术、音乐代表人物:鲁迅、茅盾、齐白石、徐悲鸿、聂耳、洗星海曲折发展新旧并呈大概念: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曲折转型【阶段特征】在外部侵略与内部求变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出近代化特征。【因果联系】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的政治、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基本规律】与世界潮流接轨,将新文化、新事物为我所用,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名词解释官僚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凭借国家政权,依附帝国主义,以垄断形式出现,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利益,极大地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知识梳理2022年版课标:通过了解张謇兴办实业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知识点1张謇兴办实业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1. 张謇兴办实业·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等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2)甲午战败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掀起办厂热潮。·主张:“实业救国”。·概况:(1)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创办大生纱厂、垦牧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等产业。(2)创立学校、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医院、公园和剧场等机构。·影响: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评价:(1)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状元实业家”。(2)张謇兴办实业的历程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缩影。2.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代表人物 张謇、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卢作孚、侯德榜 概况 发展阶段 特点 主要原因洋务运动至清末 (19世纪六七十 年代—1912年) 产生并初步发展 (1)外商企业的刺激(2)洋务运动的诱导(3)甲午中日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概况 发展阶段 特点 主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 1918年) 迅速发展 (“短暂的春天”) (1)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1918— 1949年) 再度受挫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2)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3)日本侵华战争和国民党发动内战等发展 特征 (1)总体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2)产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3)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分布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4)发展艰难曲折: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生存2022年版课标:通过了解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科举制度等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事及民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知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过程。→【素养提升】知识点2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省卷2024.33) 文学艺术的成就1. 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2. 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代表:(1)报刊: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2)出版机构: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3.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省卷2024.33)表现 (省卷 2024. 33) 交通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风俗 习惯 表现 (1)剪辫、劝禁缠足: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2)易服:新式旗袍、中山装、西服等(3)更礼仪: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4)改称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表现 (省卷 2024. 33) 风俗习惯 特点 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生活方式 饮食、服饰、婚丧、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时装、烫发流行;文明结婚、追悼会等新式婚丧礼节出现;公园、咖啡馆等在大都市风行一时 特征 (1)总体特征: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2)不平衡性:沿海地区变化大于内陆地区;东南各省变化大于西北各省;大中城市变化大于广大乡镇;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 4. 文学艺术的成就领域 代表人物及成就文学 (1)鲁迅: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阿Q正传》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2)茅盾:代表作《子夜》等美术 (1)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代表作《虾》等(2)徐悲鸿:代表作《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等,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领域 代表人物及成就音乐 (1)聂耳: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其中由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冼星海: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电影 艺术 1905年中国拍摄第一部无声电影京剧《定军山》,1931年拍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素养提升◎知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历程(唯物史观)2025年湖北省中考历史知识点精练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精练2025备考精练1. (2024烟台)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举激起张謇极大的愤慨和忧虑,他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可见,他主张( )A. 变法图强 B. 实业救国C. 民主共和 D. 民主科学2. 下面是中国近代主要民族工业分布图。据此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A. 分布于交通要道B. 主要集中在北方C. 取得了长足发展D. 发展曲折而艰难3.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内机制面粉厂的机器、工人数量和产量都大幅上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日两国面粉大举出口到中国,国产面粉外销锐减。抗战爆发后,中国大批面粉厂倒闭。据此可知,近代民族工业( )A. 地区分布极不平衡B. 发展历程艰难且曲折C. 轻重工业比例失衡D. 抵御了外国资本入侵4. (2024北京)下图是19世纪70年代的一份铁路时刻表(部分内容),可用于研究( )本线自1876年7月3日星期一开始,在上海与江湾间准时行驶火车开车时刻如下上海开:7∶00 9∶00 *11∶00 *13∶0015∶00 17∶00江湾开:7∶30 9∶30 *11∶30 *13∶3015∶30 18∶00每逢星期日,凡带*记号的车次均停开A. 通信事业的发展 B. 出行方式的变化C. 新式教育的普及 D. 政治制度的变革5. 1914年,北京建成了新式商业剧场第一舞台,女性需坐在楼上的包厢中,即使夫妻也不得坐在一起。到1930年,女性可以与男性一起自由就座。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 社会生活的多元发展B. 民族意识的觉醒C. 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D. 共和观念的深化6. 民国时期,头戴呢帽,身着改良后的长袍、马褂是思想较为保守者的标准穿着。年轻人则选择着西服,穿皮鞋,显示出自己时髦的品位。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是( )A. 新旧并呈 B. 制度变革C. 崇洋逐新 D. 自由平等7. 下列是1905年某私塾改制为学堂后的课程内容变化,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私塾 育英高等小学堂课程内容 四书、五经、八股文、试贴诗等 国语(读文、作文、写字)、算术、常识(公民、卫生、历史、地理、自然学科)、体育等A. 科举制度的废除 B. 教育学的发展C. 洋务运动的推动 D. 白话文的推广8. (2024赤峰)1897年,商务印书馆由多人集资创办,初期以印刷商业簿册报表为主,后来主要业务转为出版新式教科书、英文读本、英汉辞典等工具书、西方学术著作,兼及古籍、科技著作、文学作品和期刊。由此可知,这一转变( )A. 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B. 推动近代第一批新式学校兴办C. 方便了普通百姓的生活D. 表明企业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9. [小切口综合]【妇女形象的变迁】(9分)材料一 1915—1919年的《妇女杂志》在主要倡导女性遵循中国传统礼教的前提下,学科学新知,更好地应用于照顾家庭,教育孩子,“贤妻良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到了1920—1925年,《妇女杂志》译介了许多关于女性解放的外国文字,倡导家庭改革和女性个体的解放,实现女性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与价值,争求政治权利和女性主体地位。——摘编自邓婷婷《<妇女杂志>译文中的女性形象建构研究》材料二报刊 中国妇女形象报刊一:《晋察冀日报》(于1937年12月创刊) 劳动能手:勤劳勇敢,独立自主;学习标兵:勤奋刻苦,自信自强;助人模范:舍己为人,不怕牺牲报刊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1946—1948年) 踊跃生产者、进步解放者、参战拥军者报刊三:《人民日报》(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涌现出众多的“女劳动模范”“女生产能手”报刊四:《中国妇女报》(20世纪90年代以来) 多元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5—1925年《妇女杂志》所倡导的女性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3分)(2)任选材料二中的一个报刊,指出与该时期妇女形象相关的社会背景,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妇女形象与社会背景的关系。(4分)(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近现代中国妇女形象的变化折射出的历史发展趋势。(2分)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答 案2025备考精练1. B 2. A 3. B 4. B 5. C 6. A 7. A 8. A9. (1)变化:由学习新知的贤妻良母转变为追求政治权利和主体地位的独立女性。(1分)主要原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妇女群体踊跃参加近代民主革命运动;妇女自身解放意识不断提高;近代救亡图存运动发展的带动;近代女子学堂的发展。(任答2点,2分)(2)【示例一】选择:报刊一。社会背景:全民族抗战。(1分)关系:全民族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大力推动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开展大生产运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这一时期报刊注重引导和动员妇女自立自强、参加劳动生产、支援前线抗战。(3分)【示例二】选择:报刊二。社会背景:人民解放战争。(1分)关系: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这一时期报刊注重引导妇女积极参与生产、参与战斗或动员家中男性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提供人力、物力支持。(3分)(3)趋势:社会日益开放、多元;思想逐渐获得解放;由封建到民主。(任答1点,2分,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湖北省中考历史知识点精讲与精练(15)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pptx 《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精练(含答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