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陇南市宕昌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 三 语 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20分钟。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艺术”(Art)这个词在西文里本义是“人为”或“人工造作”。艺术与“自然”(现实世界)是对立的,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然。就认识观点说,艺术是自然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就实践观点说,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是一种劳动生产,所以艺术有“第二自然”之称。 自然也有“人性”的意思,并不全是外在于人的,也包括人自己和他的内心生活。人对自然为什么要加工改造呢?这问题也就是人为什么要劳动生产的问题。答案也很简单,劳动生产是为着适应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并且不断地日益改善和提高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创造主体和一个创造对象,因此,它就既要有人的条件,又要有物的条件。人的条件包括艺术家的自然资禀、人生经验和文化教养;物的条件包括社会类型、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社会实况和问题,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加工改造的对象;此外还要加上用来加工改造的工具和媒介(例如:木、石、纸、帛、金属、塑料之类材料,造形艺术中的线条和颜色,音乐中的声音和乐器,文学中的语言之类媒介)。所以艺术既离不开人,也离不开物,它和美感一样,也是主客观的统一体。艺术和社会都在不断变化和改革中,经历着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关于艺术的这些基本道理我们此前在学习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中已略见一斑了。
(取材于朱光潜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真实是文学的第一天性,是文学创作的出发点。
文学的对象是人性和人的生存条件。因此,文学的真实性最重要的是见证与呈现人性的真实性和生存条件的真实性。伟大的作品总是深刻展示人性的复杂性与人生的巨大困境。西方的莎士比亚和东方的曹雪芹这两位伟大作家都无与伦比地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复杂,和拥有对人类生存环境最深刻的认知。他们笔下的人物,其性情性格,全都具有多重暗示、绝无简单化现象。人物所处的环境,也都是复杂的多重冲突,父与子、母与子、丈夫与妻子、兄弟与姐妹、恋人与恋人等,他们在生存历程中所产生的自然悲剧(生老病死)、人为悲剧(人际关系所造成的冲突)、个体悲剧(情与欲、义与利等),相互交织,把人性的各个层面,展示得极为真实动人。文学的真实性除了表现为展示于作品中的人性真实与环境真实之外,还特别表现在作家主体写作态度的真诚。不欺骗读者,这对于作家来说,不仅是创作的思路,而且是创作的道德。古往今来,一切不朽的经典,其生命力的密码就在这里。
(取材于刘再复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文学的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在于前者被灌注了“生气”或“生命”。真正的艺术家不在于复制原物和画出生命的外表,而要让人看到人物形象的内在,所以,“我们必须抓住事物和生命的精神、灵魂和特征”。要创造出这样的艺术真实,就必须通过艺术的典型化手段,创造出艺术真实的“完整体”。因为唯有这种“完整体”,才能透入事物的内在,表现出事物的最本质的特征,它的灵魂和精神,反映出事物的本来面目,成为艺术认识和把握生活的根本手段。这里的困难在于对象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有生命的人。文学不能满足于个别事实、个别现象,特别是局限于事物和现象自身,文学的真实比个别事实、现象更多。高尔基说,在文学中,单个的某种真实事实的描绘,“不能把一个具有典型性和艺术真实性、并能令读者信服的现象的特征表现出来”。这犹如一块砖头不过是房子的组成部分,不能用它来建成墙和楼房。同时,文学又要写单个的事,但它不同于某种真实情形,而是经过选择、取舍、概括、集中的事物。选择、集中后的单个事物,或某种非常现象,概括了同类事物的特征,它的本质面,它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这是典型化了艺术真实的完整体,是高度的艺术真实。由于它具备了事物的“精神、灵魂和特征”,所以具有重大的认识意义。
把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它们的矛盾和冲突改造为艺术真实的完整体,塑造典型人物,照托尔斯泰的说法,这是作家对生活混乱状态的一个克服过程。有的同志说他写他所见到的,实际上他只是记录了生活的混乱状态,而没有“克服”。情节的选择对于展现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十分重要。人们可以通过情节的安排,把人物的冲突写得非常尖锐,甚至动刀动枪,做到这点还是容易的。但要使这些尖锐的对立和冲突变为人物性格的完整体的组成部分就不容易了;而要“在特定的人物身上找出最稳定的性格特征,必须理解他的行动的最深刻意义”,“选取最有普遍意义的、最有人性的东西,从而构造某种令人信服的、不可摇撼的东西”,就更加困难。但是也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完整的人物性格。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典型人物,总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他们既体现某个阶级、集团、人群的倾向,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共有的、但又富有个人特征的人性,成为最具稳定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我们可以称“典型是一种时代现象”,人们通过它们可以认识历史的变迁,也可以从中感知现实。
(取材于钱中文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文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世界脱离于现实世界,二者是对立关系。
B. 人们为了提升物质与精神生活,而改造自然。
C. 物条件既包括社会生活,又包括改造工具。
D. 艺术创作主体和客体相统一,且在不断改变。
2. 根据材料二,不能证明文中画线句子观点的一项的是( )
A. 沈从文的《边城》用清新优美的语言,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般的世界。
B.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彷徨软弱性格的背后,是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C. 曹禺《雷雨》中的主人公周朴园身上交织着痴情与无情、温柔与冷酷等矛盾。
D. 托尔斯泰的《复活》中男主人公最终通过忏悔与救赎实现精神解脱走向复活。
3.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艺术真实的“完整体”表现了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所以它可以改变现实。
B. 创造出高度的艺术真实,需要选择、集中单个事物或现象,概括其本质特征。
C. 对生活混乱状态的克服是指作家如实记录所见的生活,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D. 只要情节充满尖锐对立和冲突,就能创造完整的人物性格,塑造出典型人物。
4. 根据材料二、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作品应把展示人性的真实与人类生存条件的真实作为出发点。
B. 经典作品的生命力密码是以不欺骗读者为创作的思路和道德追求。
C. 文学要想准确表现极其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有生命的人是很困难的。
D. 砖头和楼房分别比喻为文学作品中单个事实真实和单个艺术真实。
5.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一部成功的文艺作品应具有哪些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响炮
金可峰
梅家洲三面环水,紧邻洞庭,二爷是这一带有名的响炮手。
二爷有一把力气,单手举百十斤东西不在话下。他曾是炸山开石的一把好手,碰到难行的路,就将炸药包扔出,扔哪儿响哪儿,相差无几。后来年纪大了,开始在宴席上扔响炮,一可增加喜庆,二可添点儿收入。七里八乡有什么喜事,便找他凑凑热闹。二爷的响炮是自制的,拿在手里往地上一扔,“噼啪”一声响,清脆悦耳,把一个个办喜事的主“炸”得高高兴兴的。说白了,就是“叫花子讨米”,可主家乐意,人逢喜事不就奔个乐子嘛。
响炮怎么甩有讲究,甩出去的力道要把握准确。你想一膀子甩下去,要么无声无息,要么炸伤个人,多晦气,主人还不得揍你一顿?二爷的响炮当然不会,一摔一个准儿,想哪儿响就哪儿响。
二爷每次上门先喊声:“大爷(大嫂)好!”主人应一声:“好!”接着正门“啪”的一声,主人喜笑颜开,这叫“落地开花,财喜临门”。
二爷又叫:“大爷(大嫂)发财!”主人接道:“发财!”又是“啪”的一声响,门檐响炮,纸落屋内,这叫“财源广进”,主人会高兴地掏赏钱。当然也有主人让二爷多炸上几回,二爷继续说上几句祝福的话,谁也不会亏待二爷。
有人看二爷这门道赚钱快还轻松,也想着学二爷讨赏钱,小六就是其中一个。小六是镇里出了名的好吃懒做。一日,他鼻青脸肿地走在路上碰到二爷,哭丧着脸说:“你是怎么炸的响炮?瞧我这样子,差点儿没被打死。二爷,告诉我点儿诀窍,收我为徒吧。”
“凡事得讲究个章法,像你那样乱扔一气,不被人打才怪。”二爷掏出旱烟袋猛吸了一口。他平时就看不惯小六成天游手好闲,小六求过二爷几回,想拜到他门下,二爷始终不肯答应,这次自然也不例外。
二爷如今走路没有以前利索,人也显得苍老了许多。这事发生在日本人来的第二年,为了控制洞庭湖区这个鱼米之乡,日军对抗日力量进行了几次剿杀,不少无辜百姓跟着遭殃。二爷的儿子、小六的父母,还有众多乡亲就是在日军的扫荡中遇害的。二爷甩响炮的劲少了许多,生意自然一落千丈。
二爷成天抽着闷烟,鬼子的岗楼一日不除,一日就梗在心头,让他不得安宁。
一个月黑人稀的夜晚,二爷敲开了小六的门,问一脸诧异的小六:“还想拜我为师不?”
小六迟疑地说:“你不是不收……”
“如今不同了,那小日本坏了章法。”
“你肯收我为徒?”小六面露喜色。
“炸药包,敢玩不?”
“炸药包?”
“对,你只回答,敢杀鬼子不?”二爷一字千斤。
“敢!”小六听到“鬼子”二字,睁着猩红的眼答。
“好,有血性。”
二爷收了徒,每天让小六举石头搬石头,小六累得筋骨散架,大汗淋漓。二爷蹲在一边抽旱烟,闷声不响地看小六搬石头,一股股烟雾在他的周身不断缭绕散开。小六不解地问:“师父,每天搬这些无用的东西干吗?”
“到时就知道了。”
一个月过去了,小六还在搬石头,二爷还在抽闷烟,浓烟在二爷的嘴里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急。小六想着天天搬石头,有些耐不住,就问:“师父,您不是耍我玩吧?哪能天天搬石头?”
二爷一口闷烟吸完,徐徐吐出烟雾,烟柱在他面前便化作一股股烟圈。二爷说:“你现在感觉力气怎样?托着石头还吃不吃力?”
小六恍然大悟,自己这几天托着一块几十斤的石头基本上可做到纹丝不动。二爷不等小六回答,在鞋底上一敲烟杆,起身带着小六走到一处二丈多高的山崖前,指着高处一个凹处说:“将石头扔进去,练十天以上,才有资格学我的绝技——中心开花。”
小六再不说什么。十多天过去,二爷才告诉小六,炸药包甩出前,要看准落地方位,考虑扔出去的弧线,还有力度和借力使力。如果扔去的地方空隙小,你弧度过大就会扔到外面。还有扔的角度,落地点该在哪儿,哪儿会伤人,一一交代要领。听得小六连连点头,暗自佩服二爷不愧是湖区响炮高手。二爷天天陪着小六练习换成引线包裹的假炸药包,几个月下来,二爷指哪儿,小六的炸药包就认准了哪儿。
这天,日军岗楼掩映在夜色中,几个日军在岗楼上巡逻。二爷和小六乘着夜色摸近岗楼,两人选好角度。二爷拍了拍小六的肩膀,小声说:“弄不好,我们就……怕不?”
“不怕。”小六小声低吼。
“好,看你的了。”
小六点燃炸药包,托着几十斤重的炸药猛然起身。伴着一声巨响,小六甩出了他这一生最响的响炮,也将自己甩进了这个夏夜。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爷曾是炸山开石的一把好手,年纪大了后开始在宴席上扔响炮,这既增加了他的收入,也给乡亲们带来了喜庆。
B. 小六在尝试扔响炮时缺乏章法,二爷因担心小六无法掌握这门手艺的精髓,怕惹上麻烦,才始终不肯答应收他为徒。
C. 日军的扫荡给湖区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二爷和小六的亲人都在扫荡中遇害,这也是二爷后来决定反抗日军的重要原因。
D. 二爷在决定反抗日军后,主动收小六为徒并教他如何扔炸药包;在二爷的指导下,小六向日军岗楼成功甩出了响炮。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介绍了梅家洲的地理位置和二爷的职业,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同时塑造了二爷这个响炮手的形象。
B. 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精彩地呈现了二爷在宴席上扔响炮让主家高兴的场景,也表现出二爷的响炮技艺的精湛。
C. 在描写二爷指导小六练习甩炸药包的过程中,小说细腻地刻画了师徒间的深厚情谊和共同抗日的坚定决心,令人动容。
D. 小说的结尾简洁而有力,以一声巨响和小六的牺牲,体现了抗日斗争的艰巨性和湖区人民的英勇无畏。
8. 小说以“响炮”为题,具有多种作用。请简要分析。
9. 炸毁日军岗楼是小说的高潮部分,请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情节安排来增强这一部分的紧凑性和紧张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蛸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贳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节选自苏轼《文与可画赏筼筜谷偃竹记》)
材料二:
高人旷士,用以寄其闲情,学士大夫,亦时彰其绝业。凡此皆外师造化,未尝定为何法何法也!内得心源,不言得之某氏某氏也。兴至则神超理得,景物逼肖;兴尽则得意忘象,矜慎不传。亦未尝以供人耳目之玩,为己稻粱之谋也。惟品高故寄托自远,由学富故挥洒不凡,画之足贵,有由然耳。
(节选自王绂《论画》)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与可是日A与其妻B游谷中C烧笋D晚食E发函F得诗G失笑H喷饭满案。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古代长度单位,通常为八尺或七尺,长度与“壁立千仞”的“仞”相当。
B.萃,指聚集,与现在所说的“出类拔萃”“人才荟萃”中的“萃”词义词性都相同。
C.矜,指庄重。《老子》“自矜者不长”中的“矜”则为“夸耀”之意。
D.稻粱之谋,又作“稻粱谋”,指鸟觅食,文中用的是比喻义“人谋求衣食”。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到高大挺直的巨竹,都是有节有叶的。而时人所画的竹子,却是一节一节接起来,一叶一叶堆上的。
B.文与可认为自己画的竹子虽不过数尺,却有万尺气势。他将自己的画作《筼筜谷偃竹》和诗作《筼筜谷》都送给了好友苏轼。
C.元丰二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又见到昔日好友文与可画的墨竹图。他不禁百感交集,于是放下画卷,失声痛哭起来。
D.清高脱俗之人和胸襟开阔之士,喜欢用绘画来寄托自己的闲情逸致;有学之士和为官之人,也常常用画作来彰显他们非凡的功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2)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14.对于如何才能创作出高妙画作,苏轼、王绂在文中表达了不同的见解。请分别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 小题、9分) (
(
) (
i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崄:通险。②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鼓行夏口气如云”句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在曹操攻下荆州,新得水军后,挺进夏口时气势浩大,意气风发。
B.颔联写曹军实力强劲,但仍然落得火烧赤壁的下场,与首联的斗志昂扬形成强烈反差,引出后面的议论。
C.诗歌后两联理性评价了曹操的失败,认为攻伐他国需待机而动,充分准备,突然成功的例子是闻所未闻的,也借此委婉表达了对宋神宗贸然进攻西夏的批判。
D.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为怀古之作,但风格不同,全诗借曹操赤壁之战惨败一事,融叙事、写景、说理为一体,给人以震魂荡魄的力量。
16.本诗中刻画的曹操形象特点与《短歌行》(对酒当歌)中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张养浩途经潼关,遥望古都,感叹昔日秦汉恢宏奢华的宫殿,如今皆荡然无存的两句是“ , ”。
(2)苏洵《六国论》中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对朝廷重蹈六国覆辙的忧虑,其实早在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中就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揭示了。
(3)古人常用冰或雪来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红楼梦》中诗词数量大,样式多,内容丰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曹雪芹不仅让诗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且让大观园中的群芳成立诗社,将写诗填词由个人抒情上升到群体咏叹。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白海棠纯洁娇艳,却挡不住秋风肆虐,“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桃花娇柔鲜妍,却经不起春雨摧残,“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柳絮洁白轻盈,却禁不住命运戕害,“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难以想象,《红楼梦》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会是怎样一副苍白面孔!林妹妹不会是那个才思敏捷的林妹妹,湘云不会是那个出口成章的贵族少女,宝玉只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红楼诗社的六次活动,经历了成立、兴盛、衰亡的过程。不仅诗社的兴亡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还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从而寄托了他物我合一、物极必反、人生如梦的哲学思想。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析其表达效果。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①修辞上所讨论的有两方面,一是怎样使文章不坏,二是怎样使文章更加好。前者叫做消极的修辞,后者叫做积极的修辞。
②积极修辞的方式很多,归纳起来,有几个原则。
③一是调和。这是说要整齐、相应、谐和、自然。就句子讲,要上句与下句接合得毫不勉强。就全篇讲,要全体能统一,书信像个书信,论说文像个论说文。就用语讲,要与思想内容相应,如果是引用成语的,那成语须不晦僻,而且要摆在适当的位置。
④二是具体。这是说要把空漠难解的无形的事情用具体的办法来表达。我们应付事物有两种机关,一是五官,一是心意。五官的对象是事物的具体的部分,心意的对象是事物的抽象的部分。抽象的话也许使对手难解或不感趣味,所以常常要把它改成具体的话来表达,“生活困难”有时改说“没有饭吃”,这就是把抽象的话改成具体的话来表达的例子。
⑤三是增义。这是说要用有关系的材料附加在所说的话里面,使所说的话意义更丰富。例如把“形势危急”说做“形势危急如累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累卵”“风烛”都是附加上去的材料。因了“累卵”“风烛”,使对手想象到一种光景,可以增加许多本来没有的意义。
20. 仿照横线处的上句,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
21. 结合材料,给“调和”下一个定义,不超过50字。
22. 下列句子中的“像个”与文中加点的“像个”,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像个经验丰富的老手,熟练地操作着各种机器。
B. 新诗诞生已百余年,但它在大众眼里还不像个诗。
C. 我真给吓破了胆,躲在别人后面,太不像个样子。
D. 他穿着一身中山装,像个大学生,也像个小职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理群退休后,在南京师大附中开设了一门名为“鲁迅作品选读”的选修课,刚开始时教室过道都挤满了人,没过多久,来听课的已寥寥无几。“我们不是不喜欢听您的课,而是因为您的课与高考无关。”一位学生告诉钱教授。
在中学,与高考无关的课,不学;到了大学,与就业无关的知识,不问;到了职场,与生计无关的事,不做。“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理群说。
材料二:戏曲作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能传艺、传神、传德。近年来,戏曲正逐步走进各地大中小学,融入校园生活:既有借助戏曲教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也有专业的戏曲社团进校培养年轻一代;更多的,则是把戏曲进校园当成学校的开学第一课,无关中考和高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陇南市宕昌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 三 语 文 答 案 解 析
A 艺术与 “自然”(现实世界)是对立的,但艺术是自然在人的头脑里的 “反映”,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然,艺术离不开现实世界,A 选项 “艺术世界脱离于现实世界” 错误。
A 文中画线句子观点是 “伟大的作品总是深刻展示人性的复杂性与人生的巨大困境”,A 选项沈从文的《边城》营造田园牧歌般的世界,未体现人性的复杂性与人生的巨大困境,不能证明该观点。
B A 项 “它可以改变现实” 于文无据;C 项 “如实记录所见的生活” 错误,原文是 “克服” 生活的混乱状态;D 项 “只要…… 就……” 表述过于绝对,创造完整的人物性格不仅需要尖锐的对立和冲突,还需要使这些冲突变为人物性格完整体的组成部分等。
D 原文 “这犹如一块砖头不过是房子的组成部分,不能用它来建成墙和楼房”,“砖头” 比喻单个事实、个别现象,“楼房” 比喻典型化了艺术真实的完整体,不是 “单个艺术真实”。
①具有主客观统一性,既离不开创造主体的人,也离不开创造对象的物,且在不断变化和改革中。②具有真实性,见证与呈现人性的真实性和生存条件的真实性,展示人性的复杂性与人生的巨大困境,作家写作态度真诚,不欺骗读者。③通过艺术的典型化手段,创造出艺术真实的 “完整体”,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具有重大的认识意义。
B 二爷起初不肯收小六为徒是因为平时就看不惯小六成天游手好闲,而不是担心小六无法掌握手艺精髓惹上麻烦。
C 文中主要体现的是二爷为了抗日对小六的教导和小六在二爷指导下的成长,“细腻地刻画了师徒间的深厚情谊” 不准确。
①“响炮” 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连贯。②“响炮” 既是二爷在宴席上扔的自制响炮,又象征着小六最后炸毁日军岗楼的炸药包,一语双关,丰富了文章内涵。③以 “响炮” 为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④“响炮” 代表着喜庆,与日军的侵略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日军的罪恶,也表现了湖区人民反抗侵略的勇气和决心。
①情节紧凑:小说先写二爷和小六乘着夜色摸近岗楼,选好角度,再写二爷对小六的询问,然后直接写小六点燃炸药包甩出响炮,中间没有多余的情节,使情节紧凑。②紧张感:通过环境描写 “日军岗楼掩映在夜色中,几个日军在岗楼上巡逻” 营造出紧张的氛围;通过人物对话 “弄不好,我们就…… 怕不?”“不怕。”“好,看你的了。” 表现出情况的危急和人物的紧张心情;小六甩出响炮这一动作迅速,使读者感受到紧张的气氛。
与可是日 C 与其妻 B 游谷中,烧笋 E 晚食,发函 F 得诗,失笑 H 喷饭满案。
A “寻” 通常为八尺,“仞” 为七尺或八尺,二者长度不完全相当。
B 《筼筜谷》是苏轼为文与可作的《洋州三十咏》中的一首,不是文与可送给苏轼的。
(1)文与可画竹,起初并不把自己的画看得很贵重。各地拿着细绢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踏响他家的门槛。(2)而我也记载文与可从前跟我开玩笑和谈笑的话,来表明文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
苏轼认为画竹要 “胸有成竹”,先在心中有完整的竹子形象,然后迅速下笔,一气呵成。王绂认为创作高妙画作要外师造化,内得心源,兴至则神超理得,景物逼肖;兴尽则得意忘象,矜慎不传;且要品高学富,寄托自远,挥洒不凡。
D 本诗没有写景,是借曹操赤壁之战惨败一事,融叙事、议论为一体。
本诗中刻画的曹操形象:曹操攻下荆州得水军后,挺进夏口时气势浩大,但因没有窥伺到敌人的间隙便贸然进攻,最终在赤壁惨败,是一个有野心但缺乏谋略、贸然行动的失败者形象。《短歌行》(对酒当歌)中刻画的曹操形象:是一个渴望贤才、求贤若渴,有宏大抱负和壮志豪情,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英雄形象。
(1)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或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等)
①引用诗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白海棠、桃花、柳絮的特点,展现了它们美丽却又易受摧残的命运,增添了文学色彩。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强调了大观园中群芳如这些花一样美好却命运悲惨,突出了《红楼梦》的悲剧性,也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诗社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还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意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从而寄托了他物我合一、物极必反、人生如梦的哲学思想。
把 “人生短促” 说做 “人生短促如风烛”
调和是指句子、全篇、用语等方面做到整齐、相应、谐和、自然,与思想内容相应的积极修辞原则。
A 文中 “像个” 表示符合某种类型或样子,A 选项 “像个经验丰富的老手” 中 “像个” 意义和用法相同;B 选项 “不像个诗” 中 “像个” 表示认为不符合某种类型;C 选项 “太不像个样子” 中 “像个” 表示符合某种标准;D 选项 “像个大学生,也像个小职员” 中 “像个” 表示相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