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新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焕发青春活力当前,为进一步推进思政课建设,贯彻党中央精神,落实《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要求,教育部组织修订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并于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投入使用。新修订教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控制总量、提高质量,突出主题主线,优化强化教材内容”。其中,七年级下册聚焦青春生命成长,将原有教材第一、二单元内容优化整合,融入新修订教材第一单元“珍惜青春时光”,之后扩展新设了“焕发青春活力”单元,凸显自尊、自信、自强的学习内容。这一单元的内容设计有其课程依据与特别设计意图,教师需要深入把握相关内容,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教材变化的课程依据:“焕发青春活力”单元内容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新要求:教材内容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积极落实课程目标要求;教材内容整合多个学习主题,积极落实课程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1.指向核心素养培育,落实课程目标要求教材设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单元内容指向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培育(见下页表1),重点落实或部分落实、渗透新课标相关课程目标要求。从新课标总目标要求看,单元内容主要落实了“初步具有自尊自强、坚韧乐观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能够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能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部分落实了“能够了解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要求和行规范”,“形成初步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够明辨是非善恶”。渗透了“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能够关心集体、社会和国家,具有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方面目标要求。从学段目标(7~9年级)要求来看,单元内容设计主要依据:“健全人格”中的“正确认识自己,能够自我反思,不断完善自我,保持乐观的态度”,“养成自尊自信的人生态度,在生活中磨炼意志,形成良好的抗挫折能力”,“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政治认同”中的“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道德修养”中的“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理性维护社会公德”,“团结同学,宽容友爱”,“立志做未来的好建设者”。“责任意识”中的“关心社会”,“了解时政”,“具备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能够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捍卫国家主权”等。2.整合多个学习主题,落实课程内容要求与学业。教材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分学段、按主题对课程内容的具体规定,在“焕发青春活力”单元下,基于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现实生活需要,围绕自尊、自信、自强的核心议题,有机整合课程内容第四学段“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学习主题相关内容,落实学段课程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二、单元整体设计的立意与探索。本单元以“焕发青春活力”为名,统领关涉初中学生生命成长的自尊、自信、自强,教材对这一单元的扩展并不是简单化地增设相关内容,而是有深刻用意。在原有七年级下册教材中,“青春活力”一词最初见于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第一课“青春的邀约”之“悦纳生理变化”,希望在思想上正面引导初中学生认识青春生理变化,感受青春旺盛的生命力。这也引出一个成长的问题,即青春的活力应该去向何处、如何释放?原有教材设计了第三课“青春的证明”,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带着青春的力量,也带着对自我的探索,我们该怎样度过青春”,“青春,该奔向何方”,其中融入了自信、自强的学习内容。总体来看,新修订教材在这一学习线索和设计立意上与原有教材是一脉相承的,以“焕发青春活力”为单元名称,延续原有教材中对这一成长问题的探索,在内容设计上强化自尊、自信、自强,深挖其对青春生命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更加明确青春生命自我探索的价值引领,以此优化相关学习内容。1.关注初中学生青春生命成长的内在力量教材编写关注初中学生青春生命成长,是基于宽泛意义的生命教育的底色展开的。青春生命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是本单元内容设计关于青春生命成长认识的基调,即看到并强调初中学生青春成长的内在生命力量。正是这些内在力量支撑着初中学生去探索青春的无限可能。这里的可能性,既指向宵春生命的正向发展,也指向青春生命的负面遭遇,而那些积极正向的内在品质,是支撑青春生命正向发展的不竭动力。教材认为,自尊、自信、自强就是这样的内在力量。正如单元开篇导语所言:“自尊、自信、自强让我们焕发向上的青春活力,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基于这样的认识,自尊、自信、自强对于初中生而言就不是一个外在的他者的要求,而是需要唤醒、激发的内生力量。换言之,自尊、自信、自强不是学生依靠外部要求就可以做到的,它们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由内而外生长出来的。所以,它们不能被简单化为一个知识点并由教师教给学生,而是需要关联学生的真实生活和现实问题,刺激学生的内在需要,引导学生去生发。这给教材编写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教材编写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努力处理好追求准确性的概念化表述和关联经验性的生活化阐释之间的关系。教材内容在结构上注重逻辑性,做到条理清楚、观点明确、层次分明;在语言表述上力求简洁平实、亲切自然,避免过于抽象的概念化;借助活动设计链接现实生活,关联个体经验。2.青春生命成长中自尊、自信、自强的内在关联教材编写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单元设计主要是基于学科逻辑划分出自尊、自信、自强三课内容,而以“焕发青春活力”作为单元名统领三课,则是生活逻辑的体现。就初中学生的自我成长而言,自尊、自信、自强三者之间是紧密关联、不可割裂的。虽然三者的具体指向不同,自尊主要指向自我价值感、自信主要指向自我能力的确信、自强主要指向自我奋发进取的精神品质,但它们相互影响,融合于人的整体发展。例如,自尊与自信是不可分的,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隐含着人对自己能力和潜力的信心,有自信的人会更积极地看待和评价自己。自尊、自信是自强的基础,能看到自己的价值、相信自己的努力和实力,才能基于自身力量发奋图强。同时,自强又反作用于人的自尊与自信。正是看到了这样的内在关联,教材在单元整体设计上坚持基于生活的生命成长理路,将自尊、自信、自强共融于初中学生青春生命的活力绽放。3.引领初中学生自我成长从“小我”走向“大我”自尊、自信、自强是初中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方面,也是他们思想发展与精神发育的重要表征。教材希望在此引领初中学生的精神成长—走出狭隘的、个体的“小我”,走向更广袤、充盈的精神世界,与时代发展同步,将个体的自尊、自信、自强与民族国家的尊严、自信、富强相融合,初步生长出具有“我们一体”的共同体意识的“大我”,成为世界历史中的具有家国情怀的人。这是一条青春生命精神成长的路径。自我成长不是孤立的自己成长,是在关系互动中展开的,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体两面的。从个体性一面来看,自我成长表现为个人的观念意识、能力品质等;从社会性一面来看,自我成长表现为在社会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发现与期待、社会历史文化理解后的自我定位与发展等。对此,教材采用从隐到显、逐渐推进的方式进行内容设计。例如,第三课“人贵自尊”在《探究与分享》栏目中渗入晏子使楚的故事,在人格尊严的内容中隐人个人与国家的关联。第四课“自信给人力量”在“人要有自信”的正文中纳入“自信不是凭空而来”内容,明确提出自信“源于从社会稳定发展、国家繁荣富强中获得的安全感、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设计了相关探究与分享活动;在“做自信的人”部分设计《探究与分享》并明确提出:“青春的自信,体现在个人成长的努力之中,也体现在为民族振兴的奋斗之中。我们要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坚定民族自信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做自信的中国人。”第五课“人生当自强”则进一步凸显,在“人要自强”中明确了个人自强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关系,并设计了“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的整框内容。三、自尊、自信、自强的课题内容解读整体来看,自尊、自信、自强三课的教材设计,呈现出一些共性特点:课题命名力求简洁平实;导语层次分明,观点明确且凸显问题引导;内容编写基本遵循从观念澄清到行动指导的思路。1.“人贵自尊”内容解读。第三课“人贵自尊”意指自尊的青春有光彩,主要包含“人须有自尊”和“做自尊的人”两框内容。前者强调自尊的重要性,指向人的观念认识;后者关注人的行动力。在“人须有自尊”中,教材从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明确自尊是人对自我价值的背定,这种自我价值感的满足是每个人的需要。因此,自尊的人能认可自己。教材通过活动设计,帮助学生自我觉察。那么,如何认识这种需要及其满足?教材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坚持正面引导,明确知廉耻、明是非,融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二是观念澄清,强调不爱慕虚菜,引导学生认识自尊需要满足关涉的表与里、名与实的问题。“做自尊的人”的内容主要指向行动的思想策略,总体而言,要真诚坦荡地面对自己,人际交往中积极展现、言行得当。具体包含三个层次:一是维护人格尊重,这是底线要求,渗透了法治观念;二是从个体角度强调提升自己,这是获得价值感的重要方面;三是从交往角度强调尊重他人,进而获得他人的尊重,体认自我价值。2.“自信给人力量”内容解读。第四课“自信给人力量”激励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发掘自身的潜力,主要包含“人要有自信”和“做自信的人”两框内容。“人要有自信”明确自信是人对自我能力的肯定,旨在帮助学生自我觉察、深化认识。包含三层次内容:一是明确“自信让人乐观坚定”,凸显“我能行”的解读,正面激励学生;二是辨析不同状态,澄清自信与自负、自卑;三是明晰自信的来源,从个人实力、他人认可扩展到社会安定与国家富强带来的情感支挥。“做自信的人”鼓励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行动,提出了三方面的行动策略:一是强调找准定位,看到自己的能力;二是强调行动力,要积极行动,发掘潜力,从行动中才能看到自己的能力;三是鼓励探索,在现实挑战中提升实力。在此基础上,教材进一步扩展认识视野、提升行动意义,将青春的自信与个人的努力、民族的振兴与自信关联起来。3.“人生当自强”内容解读第五课“人生当自强”凸显少年强则国强,将初中生的青春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导语中指出“自强的青春有未来”,这里既指向个人的未来,也指向困家的未来,二者相统一。本课包含“人要自强”和“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从“自强”到“自强不息”,将个人视角扩展到历史的、民族的视角。“人要自强”主要是帮助学生明晰自强的精神品质,强调其重要性,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基于个人生存视角,明确自强才能自主自立;二是基于个人发展视角,明确自强的人不断自我超越。在此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深化认识,从个人视角扩展到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的视角,将自强与个人成长、民族国家的未来相关联。这也是为第二框内容做铺垫。“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提升教材内容立足点、站位点,明确青春活力为谁而动、为何而动。教材从自强不息切人,指出当代初中学生发展的历史定位与时代责任。在具体行动指导上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树立远大理想,从自强的角度强调青春进取的方向和力量;二是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强调真学问、真本领是自强的内核,指向能力提升;三是关注意志品质,强调力行与磨砺。四、本单元教学建议。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教学的一个方面在于教材内容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师要立足社会最新发展、结合本班学情创造性使用教材。基于此,对于本单元教学,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基于单元整体的设计意图,积极展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细品各课导语的意涵,把握住“焕发青春活力”的内在线索,避免各课教学割裂。二是在分析和把握教材编写逻辑与内容层次的基础上,立足本班学情,关注学情差异,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帮助学生在自尊、自信、自强方面自我觉察,以适当方式给予正面激励。三是要关注学生学习视角的变化,特别是第四课、第五课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引导学生拓展学习视角。四是切忌知识点讲解式教学,可灵活运用叙事、辩论、表演、调查等多种学习方式,丰富教学形式。五是要密切关注党和国家层面关于青少年成长、青春主题、民族自信自强等方面的最新动态,不断丰富、优化和深化教材理解与课程资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