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草船借箭》课内考点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草船借箭》课内考点梳理

资源简介

五年级下册5《草船借箭》课内考点梳理
一、作者介绍
本文作者是罗贯中,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未明初文学家,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主要作品:《三国演义》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故事,书中塑造了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人物形象。
二、中心归纳
本文写周瑜妒忌诸葛亮,设计陷害诸葛亮,让他十天造好十万支箭,以此刁难诸葛亮:而诸葛亮巧施妙计向曹操“借箭”让周瑜的算盘落了空。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胆略过人,才智超群和周瑜的妒才忌能,用心险恶。
三、人物性格特点
诸葛亮:有胆有识、神机妙算、洞察人心、顾全大局
曹操:多疑谨慎
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
鲁肃:忠厚老实、信守承诺
四、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准备好船,草把子,青布幔子、军士等,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考点填空:
1.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要他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
2经过: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巧施妙计向曹操“借箭”。
3.结果:三天后,十万支箭如期交付,周瑜自叹不如。
五、课文从诸葛亮”识人心,知天象”两方面落笔。“识入心”是指他清楚曹操谨慎多疑性格;“知天象”指他算出三天后会大雾漫天。
1.周瑜听了诸葛亮的话为什么“很高兴”
周瑜认为诸葛亮已经自投罗网。诸葛亮已经立下军令状,如果完不成任务,周瑜便可以借军令状除掉诸葛亮。
2.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却立下军令状,当时他可能会想什么?这体现了什么
诸葛亮可能会想:果然不出所料,他想置我于死地。我夜观天象,后天必有大雾……如此如此,就用此计。事成后也能实现联合东吴抗曹的目的。这体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识和智慧、顾全大局的品质。
3.鲁肃可是周瑜手下的大将,诸葛亮为什么会请他帮忙?
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为人正直、忠厚、守信,也知道鲁肃对周瑜设计陷害自己的做法多有看法,所以才请他帮忙。
4.为什么诸葛亮料定曹操不散派兵出来?
因为江上有雾,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曹操不知道对方的情况,再加上本身生性多疑,因此不敢轻易派兵,侧面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5.诸葛亮为什么能够借箭成功?
①他精通天文、地理。利用大雾天气实施妙计。
②他洞察人心。料定曹操谨慎多疑,不敢轻易出兵。
③他考虑周全,布局巧妙。将计就计,借箭前的准备,一字摆开的受箭方法,都是促成借箭成功的原因。
6.课文最后一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从内容上看,最后一句话表现了周瑜对诸葛亮聪明才智的肯定,心服口服,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结构上看,最后一句话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7.有人说,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借”的含义,更像是从曹军那边把箭骗来的,所以不如把题目改为“草船骗箭”,你认为可以吗?说说理由。
不可以。首先,“骗”这个字含有贬义,用在诸葛亮身上有损人物形象;其次,从“借”的字面意思看就是“暂时使用别人的财物等”,以后还是要还给对方的,现在诸葛亮巧使妙计从曹军那里获得十万支箭,以后在战斗中肯定要把箭射向对方,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还”,所以用“借”字是非常巧妙的,并且这个字还能表现他不费吹灰之力就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凸显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8.诸葛亮介绍及有关他的事件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和发明家。以下是与他相关的一些重要事件:
(1)三顾茅庐:刘备三次亲自拜访隐居的诸葛亮,最终请他出山辅佐。这一事件体现了刘备的诚意和诸葛亮的才能。
(2)草船借箭: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利用草船从曹军“借”来大量箭矢,解决了蜀军箭矢不足的问题,展现了他的智慧。
(3)赤壁之战:诸葛亮与周瑜合作,利用火攻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4)七擒孟获:诸葛亮南征时,七次擒获南蛮首领孟获又释放,最终使其心服,稳定了蜀汉后方。
(5)北伐中原:诸葛亮多次率军北伐曹魏,虽未成功,但体现了他的忠诚和坚持。
(6)空城计:面对司马懿大军,诸葛亮在城中无兵的情况下,大开城门,淡定抚琴,成功吓退敌军。
这些事件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忠诚和治国才能,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人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