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课件(共3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课件(共33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课 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第一课时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学习目标
责任意识: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形成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关心社会。
1
2
政治认同: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情境引入
提到扬州,有人想到的是清鲜平和的美食和闲散恬适的节奏,于是说:
名城扬州:水运千年,文脉悠长。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有人想到的是匠心独运的园林和如诗如画的美景,于是说: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忆扬州》
情境引入
有人想到的是悠久绵长的历史和古道幽寂的小巷,于是说: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
有人想到的是一幅壮阔而略带哀愁的江南水乡图景,于是说:
“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李绅的《宿扬州》
情境引入
从前文人骚客荟萃,留下的是书香满城;
从前商贾大富辐辏,留下的是悠然从容;
从前能工巧匠云集,留下的是薪火传承。
历史上,中国文化曾借助大运河扩大了世界影响。今天的扬州,仍在以运河为情感纽带,与世界文化交汇、经济交融。
游人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参观
扬州非遗传承:雕版印刷
探究新课堂
自主阅读,边学习边思考。
学校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建了文化长廊,展示了以下名句。
思考:这些名句蕴含着什么思想理念?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司马迁《史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探究新课堂
点拨
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大意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②“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意思是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也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大意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学习知识这件事还必须亲自实践,要学会在实践中学习。
④“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的大意是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探究新课堂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有什么作用?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深邃博大,是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
(2)长期以来,这些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至今仍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凝结为具有主导性、根本性意义的核心思想理念。
知识归纳
探究新课堂
名词点击 “历久弥新”
有人认为,“历久弥新”这个成语最初来源于古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这篇序文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感受,更展现出了王羲之卓越的书法技艺。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至今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因此,“历久弥新”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经过长时间考验仍然保持着新的状态或品质的事物或人。
探究新课堂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有哪些?
(1)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2)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3)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4)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知识归纳
探究新课堂
活动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
互帮又互助,小组力量大。
材料一:
扬州自古以来,地势北高南低,上游淮河经扬州古运河流入长江时,水势直泄难蓄,行走运河的漕船、盐船常常在此搁浅。当时的扬州知府郭光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舍直改弯,率民工自河口起往西开挖新河,再折向南,复转弯向东,将原来近200米长的河道变成了1800米长,以增加河道长度和曲折度的方式来抬高水位和减缓水的流速。放水通航后,船只果然不再搁浅。后人称该段河道为“三湾子”,号称“三湾抵一坝”。既给水以出路,亦妙用水资源,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借塘水、保漕运”,创造了天人合一的“水工传奇”。
◎“三湾一坝”体现了大运河“设计师”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
“既给水以出路,亦妙用水资源,实现了‘能灌、涝能排、借塘水、保漕运’,创造了天人合一的‘水工传奇’”,这种尊重自然、体悟自然、顺应自然又改造自然的做法,遵循了中华传统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探究新课堂
活动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之一
“道法自然”出自先秦著名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经》,本义是大道以自己本来的样子为法则。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天人合一”。“天”指自然、自然规律;主要指人、人类社会。要求人应该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与自然融为一体,还要保护自然。
·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理念?
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华民族对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有深刻的思考,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主张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
探究新课堂
活动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
互帮又互助,小组力量大。
材料二:
扬州大运河,作为漕运的主要通道之一,见证了漕运的兴起、繁荣与变迁。扬州古运河边,至今有“钞关”地名。全国运河七分之一的税收都在扬州。扬州收取水上货运“高速费”是从元代郭守敬裁弯为直,使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开始的。
忽必烈营建大都时,北方经济凋敝,京师十分依赖南方的物资,但此时大运河已经不能通航。当时已担任都水监的郭守敬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地形测量,测量范围南北长约 5500 千米、东西长约 3000 千米。郭守敬不仅测量了原来的隋唐大运河河道,而且测量了汶河、泗河、卫河等。郭守敬根据测量结果,规划了一条水陆联运路线,采取裁弯取直的方式,使运河不再经过洛阳,而是走山东进入海河流域。经过郭守敬和无数劳工的努力,运河终于通到了通州,得以发展为古代著名的水上高速路。
◎水上高速路的修建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待和处理事情的什么思想?
郭守敬经过多次地形测量,“根据测量结果,规划了一条水陆联运路线”,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中华民族倡导做人做事要从所处的环境、条件出发,既怀抱梦想,又关注现实,在实践中探求真知,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和处理事情。
探究新课堂
活动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之二
“实事求是”出自《汉书》,原指根据实证,求索真知。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全新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求’ 就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是我们去研究。”
·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理念?
②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中华民族倡导做人做事要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出发,既怀抱梦想,又关注现实,在实践中探求真知,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和处理事情。
探究新课堂
活动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
材料三:
敢于变祖宗之法,开天地先河的政治家王安石与扬州的渊源颇深。他的政治生命缘起于扬州,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使之成为中国古代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
在嘉佑三年,王安石被擢升为度支判官,果敢向天子进万言书云:“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在他的极力倡导及随后数十年的耕耘下,北宋的变法时代正式开启。“王安石变法”对宋代历史的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中成败是非史家评论纷纭,一致的却是对临川先生“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思变精神的崇敬。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王安石留下的不仅是制度层面上的借鉴,还是精神上永远思变前进的灵感。王安石给扬州这座城留下的不仅是春风绿意、恬适明月的意境,也留下浩瀚乾坤、革新变通的动力。
◎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谈谈你对王安石“敢于变祖宗之法,开天地先河”思想的理解,你还知道哪些与“王安石变法”所蕴含思想理念一致的我国古代历史事件?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是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入不敷出,土地高度集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七下历史内容),王安石变法遵循了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中华民族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断变化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商鞅变法、王莽改制、戊戌变法等都遵循了这一思想,每当局势危急或统治者有着与现状不相符的远大目标时,往往会有仁人志士出来主导变法。而变法的成功最根本的是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造与创新。
探究新课堂
活动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之三
“革故鼎新”源于《周易》的《革卦》与《鼎卦》。 【解释】革:改变,革除;故:旧的;鼎:树立。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
1910年初,蔡元培撰写《中国伦理学史》。针对清朝未年中国思想文化界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局面,指出“故西洋学说则与时俱进”。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理念?
③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中华民族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断变化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造与创新。
探究新课堂
活动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
互帮又互助,小组力量大。
材料四:
王安石出生于官宦世家,小时候他跟随着当地方官的父亲辗转过各地,见过底层老百姓的心酸与不容易。所以王安石内心怀抱着“矫世变俗”的志向,期待着有一天能凭借自己的能力改变老百姓悲惨的生活现状。
王安石二十二岁进士中举,他被任以签书淮南判官,官场纵横的第一步便是“春风又绿”的扬州。王安石任官期间,深感国力衰微,尽其全力,为生民谋利。在入相之前,王安石“起堤堰,决陂塘”,大兴水利;灾年向民众贷款和贷粮,帮助百姓度过荒年。此外,他谦恭卑微,当时朝内重臣文彦博及欧阳修引荐他入朝,都被他婉拒,一心以沧民福祉为上业。
◎王安石的“一心以沧民福祉为上业”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什么思想?
◎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古语或事件可以体现这一思想观点?
王安石的“一心以沧民福祉为上业”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民本思想。
探究新课堂
活动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
①制国有常,利民为本。——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讲述的是只有以民为本才是最为根本的治国方略。“制国”即治理国家,“常”则是不变的原则。这句话的大意是,治理国家有着一定的原则,即以有利于人民为根本。
②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宋·苏轼《荔枝叹》
登,丰收。瑞,祥瑞、吉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不饥不寒,这就是最大的祥瑞。这句话说的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就是最大的成就,表现了强烈的民本思想。
④君必自附其民,而后民附之;君必自离其民,而后民离之。——明·庄元臣《叔苴子·外篇》
身为君王,一定是先亲近人民百姓,然后人民百姓才能够归附于他。君王一定是先背叛了人民百姓,然后百姓才会背叛他。
体现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民本思想历史事件参考: ①林则徐为民请命;
②晏子智救伤槐女;
③管仲九惠之教;
④范仲淹曲线赈灾。
③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其中。“常”是固定不变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便是圣人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想法,他们总是以百姓的意志为转移。这是老子规劝君王的话,意在告诚统治者,一切决议均应从民意出发。
知识链接: 利民惠民、安民富民古语参考
探究新课堂
活动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之四
春秋时期,孔子到卫国去,弟子冉有驾车。孔子看到卫国人丁兴旺,感叹道:“人真多呀!”冉有问:“人口增加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让人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起来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孔子回答“发展教育。”这就是孔子倡导的“庶、富、教”的治国思想。
谈谈你对孔子“庶、富、教”思想的理解。
体现了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①中华民族主张“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认为社会发展必须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实际的利益需求,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②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④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探究新课堂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在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从这首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卓越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二十四节气对历代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天地万物都被容纳在节气的框架中,形成了一种与大自然感应的诗意浪漫。
探究与分享
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对历代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活动二:历久弥新。
探究新课堂
(1)二十四节气是指导农民进行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如适时播种、收割等,能帮助人们更好地顺应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2)人们可根据二十四节气循环的变换,调整自身生活,饮食,去感受人与自然的协调,有效提高生活幸福度与满足度。
(3)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些节气在多年的演变中也逐渐与传统节日结合,人们会在节令到来时举行一系列的活动等。
探究与分享
活动二:历久弥新。
探究新课堂
活动二:历久弥新。
结合实际,说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对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重要影响的例子。
例如:天人合一与生态文明建设
思想理念: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尊重自然规律。
影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指导着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例如,中国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等,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不仅改善了国内生态环境,也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探究新课堂
活动二:历久弥新。
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中汲取了哪些智慧?请结合生活举例说明。
例如:天人合一
思想理念: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尊重自然规律。
生活实例:在现代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例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行为,都是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具体表现。通过这些小行动,我们可以为保护地球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知识点归纳概括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地位和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深邃博大,是解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历久弥新。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包括: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探究新课堂
随堂练习
B
人类社会和大自然是个统一体,彼此是相通相依、和谐共存的。这个理念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顺应天时,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这体现了( )
A.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
B.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C.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D.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
随堂练习
A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选项中与这句话蕴含相同思想理念的是( )
A.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B.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随堂练习
简要分析题
中国历史上,“纸上谈兵”的典故令人印象深刻。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学活用,只会夸夸其谈,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最后,在和秦国的战争中一败涂地,这个教训非常惨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角度,说一说“纸上谈兵”的故事对你有哪些启示。
“纸上谈兵”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忽视实际与实践,应传承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做人做事要从所处的环境、条件出发,既怀抱梦想,又关注现实,在实践中探求真知,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正确对待和处理事情。
随堂练习
D
1.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整句话上看,人、地、天、道层层递进。这句话清晰讲明了天、地、人与“自然”的关系。此处的“法”可以理解为遵守、顺从。此处的“自然”并不是指大自然,而是指万事万物本来的样子。下列选项中与老子观点不同的是( )
A.战国时期,孟子说过:“不违农时。”
B.庄子阐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C.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D.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随堂练习
C
2.1941年5月,毛泽东在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时,清晰地诠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从此“实事求是”这个在《汉书》中便已出现的古老语汇,被赋予了崭新的意义和生命。坚持“实事求是”思想就要( )
A.多动脑筋,在工作中有所创新
B.关注现实,按照实际情况正确对待和处理事情
C.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一步一个脚印
D.热爱祖国和人民,为人类发展进步作贡献
随堂练习
A
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华民族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断变化的。下列观点相同的是( )
①《系辞传下》:“变通者,趣时者也。” ②老子提出的:“周行而不殆。”③朱熹提出:“日改月化,便是长进。”④董仲舒有言:“天不变,道亦不变。”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随堂练习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共产党初心不变是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
②“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长期以来,在这一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认为社会发展必须惠及人民,满足人民实际的利益需求,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简要分析题
4.“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出自《淮南子·氾论训》。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至今初心不变,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历史担当在神州大地回响。请根据材料,运用“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相关知识,说一说中国共产党初心不变的原因。
课堂小结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脚踏实地、实事求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等思想,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作为当代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积极学习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给自己储备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让祖国的优秀历史文化继续流传,让中华文化更加熠熠生辉。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课 传承核心思想理念
第一课时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
重要地位和作用
内容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惠民利民、安民富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