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第三单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八课 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第一课时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学习目标123政治认同:理解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道德修养:树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增强民族气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形成健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发展良好的道德行为。责任意识: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关心社会,具备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情境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流传已久、脍炙人口的美德故事,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认为上卿蔺相如功劳不如自己,官位却在自己之上,为此他非常不满,便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退让,表示将相不和就会削弱国家的力量。廉颇听闻后,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以后,他们成了好朋友,齐心协力保卫赵国。负荆请罪情境引入西晋末期,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时有个叫祖逖的人,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希望报效国家。有一天,他们在半夜听到鸡鸣,心情振奋,于是披衣起床,拔剑练武。闻鸡起舞情境引入杨时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一天,他与游酢一起去老师程颐家请教问卫赵题。时值隆冬,朔风凛冽。到程颐家时,适逢老师在炉旁闭目养神。他们担心惊扰老师,就在旁边静静等候。程颐觉察后,门外的积雪已经有一尺深,但杨时和游酢依然恭敬侍立。程门立雪探究新课堂谈谈你对“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的理解。据《元史》记载,元代大学者许衡同众人一起逃难,时值盛夏,人们又饥又渴。有人发现路边有一棵梨树,大家便争先恐后去摘梨。许衡却端坐树下不为所动。人们问他为何,他答道:“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们说乱世中梨树无主,许衡说:“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活动一:明确中华传统美德的地位和作用探究新课堂活动一:明确中华传统美德的地位和作用探究新课堂活动一:明确中华传统美德的地位和作用这些故事蕴含着什么传统美德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探究新课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活动二:理解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探究新课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探究新课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探究新课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相关链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孝,指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和爱戴;悌,本义指对兄长的敬爱和恭顺,也泛指对同辈和朋友的尊敬和友善;忠,指尽心竭力、尽职尽责,常指为国尽忠;信,指讲诚信;礼,指为人处世懂礼貌、讲规矩;义,指做事情符合道义;廉,指廉洁奉公;耻,指自尊自重,有羞耻之心。探究新课堂中华民族一贯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探究新课堂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究新课堂传统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怎样的?传统的儒家道德观念现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孝悌忠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敬业、爱国等价值准则是相辅相成的。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探究新课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判断一切是非、善恶、荣辱,都需要明确的标准。“由义为荣,背义为辱。”中华民族一贯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这一荣辱观念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道德标准。探究新课堂活动三:理解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有一次,墨子路过一个染坊,看到纯白的丝放进染缸里,拿出来就成为五颜六色的了。他感慨地说:丝放到青色的染缸里就变成青色,放到黄色的染缸里就变成黄色,放入的染缸不同,出来的颜色也不同。所以染丝不能不慎重啊!这一故事流传到后世,形成了“墨悲丝染”的典故,人们常用它说明人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熏染。谈谈“墨悲丝染”的寓意,你还知道哪些古语可以体现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探究新课堂“墨悲丝染”常被用来说明人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熏染。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视道德、追求善良、向优秀的人学习的价值观。探究新课堂卓然独立,雅行修省,越而胜己,崇德向善。——《庄子》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大学》”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体现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古语《千字文》中“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的意思是:墨子为白丝染色不褪而悲泣;《诗经》对坚贞正直的品德大加赞颂。德行正大光明,才能成为贤人;克服自己的私念,才能成为圣人。德行建立起来了,声名自然会树立;举止端庄了,仪表自然就会端正。这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俗。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崇道德、一心向善的优良传统。不断向有美德、有才能、有贡献的人学习,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探究新课堂探究新课堂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场景体现了我国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崇德向善在重大节庆、活动、会议中邀先进典型出席以表尊崇,弘扬崇德向善价值观公共场所与社区活动提倡遵守公德、友善待人,营造和谐氛围教育领域借助教材、课堂、班会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良好品德与习惯探究新课堂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场景体现了我国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见贤思齐学习工作中应向优秀的人或事物看齐,学其长处提升自身老师表扬优秀学生、介绍英雄事迹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形成积极风气同学间相互学习借鉴,促进班级整体提升发展。探究新课堂活动四:理解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大家理解“精忠报国”的典故及代表人物吗?精忠报国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南宋时期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的典故。意思是竭尽忠诚,报效国家。思考:千千万万个像岳飞一样的英雄身上展现出了怎样的精神?这样的爱国情怀有什么样的作用?探究新课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中华儿女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祖国兴衰、民族存亡紧紧联系在一起,尽心竭力报效国家。爱国情怀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探究新课堂活动五: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请说一说在你心中的“家”与“国”,到底是“国大于家”,还是“没有家哪有国”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同家庭的命运紧密相连。家庭的幸福离不开国家的繁荣,国家的兴盛体现在家庭的美满,我们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中,用我们的智慧和热情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体现出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担当意识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探究新课堂镜头一:出租车司机张某深切感受到出租车是城市流动的风景。于是她向全市的出租车司机发出“文明在的士、美化新城市“的倡议。镜头二:某校初三(4)班利用周末在广场上举办”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公益宣传活动。探究新课堂思考:这些是他们必须做的事情吗 上述两组镜头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探究新课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要求每个人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人伦职责,不仅要担负起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而且要兼济天下,为天下人谋幸福。这种担当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境界,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撑。知识点归纳概括1.中华传统美德的作用探究新课堂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2.中华传统美德的地位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3.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②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③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1.榜样于人生,如同火炬之于黑夜。七年级(8)班组织了一场“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的主题演讲比赛,各位参赛选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讲述了榜样的故事。该活动主题是在( )A.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B.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C.宣传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D.渗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随堂练习A选择题由选项可以看出该题考查的是中华传统美德。设问要求分析的是活动主题,材料中的活动主题是“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结合材料可知“光”代表榜样,链接中华传统美德相关内容可选出答案。随堂练习2.分辨善恶是非,是做人的首要的问题。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惊人。微信、微博、QQ等都是传递信息的渠道,我们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能以讹传讹,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断章取义和轻信耸人听闻的信息。我们辨别、应对网络信息的标准是( )A.孝悌忠信、礼义廉耻C.厚德载物、道济天下B.崇德向善、见贤思齐D.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由材料中“分辩善恶是非”等相关内容,链接教材中中华传统美德的荣辱观念中“判断一切是非、善恶、荣辱,都需要明确的标准”,可得正确答案A1.刘明每周都抽空去敬老院做志愿者,为几位老人读书读报,陪老人聊天,已坚持两年不间断。刘明的做法体现了中华民族社会风尚的( )A.敬业乐群B.礼义廉耻C.崇德向善D.见贤思齐随堂练习C一、选择题2.黄大年是我国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带领团队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取得一系列成就,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我们要向黄大年同志学习的中华传统美德有( )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精忠报国、振兴中华④崇德向善、见贤思齐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随堂练习B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大儒张载这“四为句”也被称为“横渠四句”,用现代语言大致可以这样来表达:“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 )A.团结统一、报效国家,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B.胸怀博大、精神崇高,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重要支撑C.自立自强、刚健有力,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开辟人生新天地D.捍卫正义、勇于付出,运用智慧和力量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随堂练习B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抓住中华传统美德这一精髓,从教育、传播和传承等方面着手,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随堂练习二、简要分析题(1)你知道的中华传统美德有哪些 (2)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美德歌中华美德要传承,礼义廉耻心中明。善事父母顺孝悌,诚信知报忠爱国。崇德向善兴国哥,匹夫有责勇担当。立根塑魂精忠志,强国有我书华章。让我们一起朗诵美德歌板书设计第三单元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八课 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第一课时 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地位和作用内涵荣辱观念社会风尚爱国情怀担当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