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节探索地球表面同步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节探索地球表面同步练习

资源简介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节探索地球表面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  )
A.火山活动的结果 B.河流冲刷的结果
C.地壳变动的结果 D.地震活动的结果
2.(2022七下·庆元开学考)下列现象不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有(  )
A.日食现象
B.麦哲伦率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
C.海面上驶来的船只,先出现桅杆
D.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地球照片
3.(2020七下·海宁月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下列有关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火山和地震、泥石流都是地壳变动的表现
B.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由外向内分为地壳和地幔两部分
C.地壳像“七巧板”一样拼接而成,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
D.地球的各个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
4.(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是(  )
A.赤道 B.本初子午线 C.南回归线 D.北极圈
5.(分层设色地形图)在分层设色图上,绿色表示(  )
A.山地 B.高原 C.平原 D.盆地
6.(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下列有关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里面有一根轴,叫做地轴
B.地球极半径和赤道半径相等
C.地球上的地理事物分布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做成地球仪
D.地球仪上的南极点一般与桌面垂直
7.(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中国地球仪的制作始于元代,明、清两朝制造的地球仪现仅存3件,其中2件存于故宫博物院,1件存于伦敦大英博物馆.下列情况不能从地球仪上获知的是(  )
A.北京某天的天气情况 B.中国的地理位置
C.太平洋的位置 D.欧洲的经纬度范围
8.(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人们把地球仪做成标准的球体,是因为(  )
A.为了美观
B.地球本身是标准的球体
C.以便地球仪转动
D.地球缩小到地球仪大小时,半径差别可忽略不计
9.(地球的形状认识过程)在中学生科普知识交流会上,小强这样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你认为有误的是(  )
A.哥伦布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B.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C.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D.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10.(地球的形状的证据)人类认识地球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下面四幅图片能证明地球形状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游
C.麦哲伦航队
D.郑和下西洋
二、填空题
11.(2022七下·苍南竞赛)发生我国汶川地震的发震动时间为5月12是14时27分57秒,这次地震的发生根据我们现在的知识来看,它与板块间的碰撞、挤压有关系。
(1)喜马拉雅山脉是    和    两大板块的碰撞地带,所以出于该地震带区附近的 的汶川成为其能量释放的地区。
(2)地震是地球的    (内力或外力) 引起的,地球的内部结构有点像煮熟的鸡蛋,请 你根据鸡蛋的内部结构,写出相对应的内部结构:蛋壳相当于   ,蛋黄相当于   。
(3)在地震中,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的倒塌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而是种种不当的行为 “扼杀”了自己。若不幸被困倒塌的建筑物中,下列措施不宜采取的是(  )
A.用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起身体上方的重物,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B.用湿毛巾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
C.不停的大声呼救并迅速用手挖掘砖块,希望尽快逃生
D.一时无法脱险时应尽量节省体力,寻找代用品和水,延长生存时间。
(4)因为此次地震照成汶川山坡沟谷中地表岩石松动,有大量松散碎屑物,如果此时由于     将会照成另一种自然灾害------泥石流。
12.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   ,常见的地形类型有平原、   、山地、   、盆地。
13.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内地势特点
(2)为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计划在①②两条河流中海拔200一600米之间河段开展大众化的漂流活动,应选择    ,理由是    .
(3)如果此时测得山顶B处的气温为15.8℃,则山顶A的气温是    .
(4)当前徒步旅行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旅行方式,但在野外徒步旅行时易迷失方向.请你为野外徒步旅行者提供一种判定方向的方法.
14.读地球仪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C、E、F几条纬线分别是:
B   ,C   ,E   ,F   。
(2)D指示的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   线,在地图上指示   方向。
(3)A;G是南北极点,其中A是   极,G是   极。
15.(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地球仪上连接北极和南极的线是   。在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离的线叫   ,与它平行的线叫   。以   和   为界,可以把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2020年4月底,我国启动新一轮的珠峰高程测量工作,5月27日登山测量队员成功登顶,随后公布新的珠峰高度数据为8848.86米!读“珠峰测量攀登部分线路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珠穆朗玛峰所在的青藏高原,从板块构造理论的角度解释,是印度洋板块俯冲向   板块所形成。
(2)在过去对珠峰地区科考的过程中,中国科学家多次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度上发现海生爬行动物“喜马拉雅鱼龙”的化石,证明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早在1.6亿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化石所在的岩石种类属于   岩。
(3)从一号营地到峰顶的登山线路大体沿   方向前进。
(4)读“珠峰测量攀登部分线路示意图”,沿图中a-b方向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是____。
A. B.
C. D.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地形地貌会随着地壳运动发生改变。
【解答】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2.【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通过精确测量发现,赤道半径大约是6378千米,极半径大约是6357千米,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地球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所以说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解答】A:日食是月球处在地球和太阳之间,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所形成的,从太阳被遮挡的形状可以看出月亮是圆形的,不能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B:麦哲伦率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
C:海面上驶来的船只,先出现桅杆,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
D: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地球照片,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
故选A。
3.【答案】D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根据地球内部的结构以及地球板块学说的知识判断。
【解答】 A.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变动的表现,而泥石流不是,故A错误;
B.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故B错误;
C.地壳像“七巧板”一样拼接而成,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故C错误;
D.地球的各个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故D正确。
故选D。
4.【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解析】【分析】在地球仪表面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地球仪上的纬线有无数条.纬线具有三个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②形状为圆圈;③所有的纬线圈中,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本题考查了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解题时结合纬线特点解答即可.
【解答】解:地球仪上,赤道是最长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
故选:A.
5.【答案】C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图上,按照不同的高度和深度,着上深浅不同的褐色、黄色、绿色、蓝色等颜色,以鲜明的表示地面和海底起伏的形态,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本题主要考查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解答】解: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原,褐色表示高山.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解析】【分析】地球的自转轴是地轴,地轴是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地轴是人们为了研究地球方便而假想存在的一根轴.
【解答】解:地轴是人们为了研究地球方便而假想存在的一根轴,故A错误;
地球的极半径是6357千米,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故B错误;
地球上的地理事物分布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做成地球仪,故C正确;
地球仪上的南极点不与桌面垂直,故D错误.
故选:C.
7.【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解析】【分析】地球上广阔的海洋连为一体,习惯上人们把大洋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太平洋面积最大,大西洋形状呈S形,印度洋完全在东半球,北冰洋在北极点附近.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解答】解:北京某天的天气情况,可以根据卫星云图分析得出,在地球仪上无法获知,根据题意.
故选:A.
8.【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解析】【分析】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解答】解: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人们把地球仪做成标准的球体,是因为地球缩小到地球仪大小时,半径差别可忽略不计.
故选:D.
9.【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本题考查地球的形状及地球是球体的认识过程,熟记课本知识点解答即可.
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解答】解: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选项BC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后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解答】解: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最后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根据题意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故选:C.
11.【答案】(1)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2)内力;地壳;地核
(3)C
(4)暴雨、冰雪融化等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解答】(1)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两大板块的碰撞地带,所以出于该地震带区附近的 的汶川成为其能量释放的地区。
(2)地震是地球的内力引起的,地球的内部结构有点像煮熟的鸡蛋.
根据鸡蛋的内部结构:蛋壳相当于地壳,蛋黄相当于地核。
(3)A:用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起身体上方的重物,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正确。
B:用湿毛巾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正确。
C:不停的大声呼救并迅速用手挖掘砖块,会消耗体力,不利于等待救援,错误。
D:一时无法脱险时应尽量节省体力,寻找代用品和水,延长生存时间,正确。
故选C。
(4)因为此次地震照成汶川山坡沟谷中地表岩石松动,有大量松散碎屑物,如果此时由于暴雨、冰雪融化等将会照成另一种自然灾害------泥石流。
12.【答案】地形;丘陵;高原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解答】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地形。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平原海拔较低、地面起伏小;山地海拔高,地面起伏大;高原地面起伏小、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地形类型判断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基础知识,细心认真填写
13.【答案】(1)北高南低
(2)在②河流上;等高线比较稀疏,坡度较缓
(3)12.8℃
(4)利用太阳或北极星、利用罗盘或指南针、手表定位、GPS导航、地形、地物特征判断.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解答】读图分析可知:
(1)有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可以判断,图示区域内地势特点北高南低.
(2)在①②两条河流中海拔200一600米之间河段开展大众化的漂流活动,应选择在②河流上,理由是等高线比较稀疏,坡度较缓,适合大众化的漂流活动;①河段非常适合进行惊险刺激的漂流活动,理由是流经等高线密集处,坡度大,水流急.
(3)在山地,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如果此时测得山顶B处的气温为15.8℃,则山顶A的气温是:15.8℃﹣(1530﹣1030)÷100×0.6℃=12.80℃.
(4)野外判定方向的方法有:利用太阳或北极星、利用罗盘或指南针、手表定位、GPS导航、地形、地物特征判断.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14.【答案】(1)南回归线;赤道;北回归线;北极圈
(2)经;南北
(3)南;北
【知识点】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纬网
【解析】【解答】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做经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各条经线的长度相等。纬线的长度不等,赤道是最长的纬线,越接近赤道的纬线就越长,即纬度度数就越小。纬线的特点是:纬线的长度不相等,纬线都与赤道平行,纬线的形状是圆圈,最长的纬线是赤道。(1)图中B、C、E、F几条纬线分别是南回归线、赤道、北回归线、北极圈;(2)D指示的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在地图上指示南北方向,各条经线的长度相等;(3)A、G是南北极点,其中A 是南极,G是北极。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仪、经纬线的特点及重要纬线的名称与位置,熟记课本知识点解答即可。
15.【答案】经线;赤道;纬线;西经20°经线;东经160°经线
【知识点】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经纬网
【解析】【分析】 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做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各条经线的长度相等。纬线是指环绕地球仪一周并与赤道平行的圆圈,纬线的特点是: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的形状是圆圈,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西经20°以东、东经160°以西为东半球;西经20°以西、东经160°以东为东半球。
【解答】 在地球仪上,连接北极和南极的线叫经线;在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离的线叫赤道,赤道长约4万千米;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纬线长度不相等;以西经20°经线和东经160°经线为界,可以把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西经20°以东、东经160°以西为东半球;西经20°以西、东经160°以东为东半球。
16.【答案】(1)亚欧
(2)沉积岩
(3)东南
(4)C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线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的是山顶;等高线数值内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线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解答】(1)珠穆朗玛峰所在的青藏高原,从板块构造理论的角度解释是印度洋板块俯冲向亚欧板块所形成的。
(2)在过去对珠穆朗玛峰地区科考的过程中,中国科学家多次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度上发现海生爬行动物的化石,证明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早在1.6亿年前还是一片大洋。化石所在的岩石种类属于沉积岩。
(3)从一号营地到峰顶的登山路线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是山脊部位,所以登山路线大体沿山脊方向前进。
(4)读图可知,ab都是山顶部位,b的海拔高度大于,而且a、b之间有一明显相对低洼地带,所以沿图中a-b方向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是C图。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节探索地球表面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  )
A.火山活动的结果 B.河流冲刷的结果
C.地壳变动的结果 D.地震活动的结果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地形地貌会随着地壳运动发生改变。
【解答】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2.(2022七下·庆元开学考)下列现象不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有(  )
A.日食现象
B.麦哲伦率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
C.海面上驶来的船只,先出现桅杆
D.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地球照片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通过精确测量发现,赤道半径大约是6378千米,极半径大约是6357千米,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地球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所以说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解答】A:日食是月球处在地球和太阳之间,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所形成的,从太阳被遮挡的形状可以看出月亮是圆形的,不能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B:麦哲伦率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
C:海面上驶来的船只,先出现桅杆,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
D: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地球照片,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
故选A。
3.(2020七下·海宁月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下列有关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火山和地震、泥石流都是地壳变动的表现
B.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由外向内分为地壳和地幔两部分
C.地壳像“七巧板”一样拼接而成,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
D.地球的各个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
【答案】D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解析】【分析】根据地球内部的结构以及地球板块学说的知识判断。
【解答】 A.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变动的表现,而泥石流不是,故A错误;
B.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故B错误;
C.地壳像“七巧板”一样拼接而成,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故C错误;
D.地球的各个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故D正确。
故选D。
4.(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是(  )
A.赤道 B.本初子午线 C.南回归线 D.北极圈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解析】【分析】在地球仪表面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地球仪上的纬线有无数条.纬线具有三个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②形状为圆圈;③所有的纬线圈中,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本题考查了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解题时结合纬线特点解答即可.
【解答】解:地球仪上,赤道是最长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
故选:A.
5.(分层设色地形图)在分层设色图上,绿色表示(  )
A.山地 B.高原 C.平原 D.盆地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图上,按照不同的高度和深度,着上深浅不同的褐色、黄色、绿色、蓝色等颜色,以鲜明的表示地面和海底起伏的形态,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本题主要考查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解答】解: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原,褐色表示高山.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6.(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下列有关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里面有一根轴,叫做地轴
B.地球极半径和赤道半径相等
C.地球上的地理事物分布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做成地球仪
D.地球仪上的南极点一般与桌面垂直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解析】【分析】地球的自转轴是地轴,地轴是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地轴是人们为了研究地球方便而假想存在的一根轴.
【解答】解:地轴是人们为了研究地球方便而假想存在的一根轴,故A错误;
地球的极半径是6357千米,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故B错误;
地球上的地理事物分布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做成地球仪,故C正确;
地球仪上的南极点不与桌面垂直,故D错误.
故选:C.
7.(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中国地球仪的制作始于元代,明、清两朝制造的地球仪现仅存3件,其中2件存于故宫博物院,1件存于伦敦大英博物馆.下列情况不能从地球仪上获知的是(  )
A.北京某天的天气情况 B.中国的地理位置
C.太平洋的位置 D.欧洲的经纬度范围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解析】【分析】地球上广阔的海洋连为一体,习惯上人们把大洋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太平洋面积最大,大西洋形状呈S形,印度洋完全在东半球,北冰洋在北极点附近.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解答】解:北京某天的天气情况,可以根据卫星云图分析得出,在地球仪上无法获知,根据题意.
故选:A.
8.(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人们把地球仪做成标准的球体,是因为(  )
A.为了美观
B.地球本身是标准的球体
C.以便地球仪转动
D.地球缩小到地球仪大小时,半径差别可忽略不计
【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解析】【分析】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解答】解: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人们把地球仪做成标准的球体,是因为地球缩小到地球仪大小时,半径差别可忽略不计.
故选:D.
9.(地球的形状认识过程)在中学生科普知识交流会上,小强这样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你认为有误的是(  )
A.哥伦布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B.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C.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D.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答案】A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本题考查地球的形状及地球是球体的认识过程,熟记课本知识点解答即可.
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解答】解: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选项BC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地球的形状的证据)人类认识地球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下面四幅图片能证明地球形状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游
C.麦哲伦航队
D.郑和下西洋
【答案】C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后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解答】解: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最后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的不规则球体.根据题意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故选:C.
二、填空题
11.(2022七下·苍南竞赛)发生我国汶川地震的发震动时间为5月12是14时27分57秒,这次地震的发生根据我们现在的知识来看,它与板块间的碰撞、挤压有关系。
(1)喜马拉雅山脉是    和    两大板块的碰撞地带,所以出于该地震带区附近的 的汶川成为其能量释放的地区。
(2)地震是地球的    (内力或外力) 引起的,地球的内部结构有点像煮熟的鸡蛋,请 你根据鸡蛋的内部结构,写出相对应的内部结构:蛋壳相当于   ,蛋黄相当于   。
(3)在地震中,不少无辜者并不因房屋的倒塌被砸伤或挤压伤致死,而是种种不当的行为 “扼杀”了自己。若不幸被困倒塌的建筑物中,下列措施不宜采取的是(  )
A.用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起身体上方的重物,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B.用湿毛巾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
C.不停的大声呼救并迅速用手挖掘砖块,希望尽快逃生
D.一时无法脱险时应尽量节省体力,寻找代用品和水,延长生存时间。
(4)因为此次地震照成汶川山坡沟谷中地表岩石松动,有大量松散碎屑物,如果此时由于     将会照成另一种自然灾害------泥石流。
【答案】(1)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2)内力;地壳;地核
(3)C
(4)暴雨、冰雪融化等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
【解析】【分析】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2.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解答】(1)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两大板块的碰撞地带,所以出于该地震带区附近的 的汶川成为其能量释放的地区。
(2)地震是地球的内力引起的,地球的内部结构有点像煮熟的鸡蛋.
根据鸡蛋的内部结构:蛋壳相当于地壳,蛋黄相当于地核。
(3)A:用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起身体上方的重物,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正确。
B:用湿毛巾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正确。
C:不停的大声呼救并迅速用手挖掘砖块,会消耗体力,不利于等待救援,错误。
D:一时无法脱险时应尽量节省体力,寻找代用品和水,延长生存时间,正确。
故选C。
(4)因为此次地震照成汶川山坡沟谷中地表岩石松动,有大量松散碎屑物,如果此时由于暴雨、冰雪融化等将会照成另一种自然灾害------泥石流。
12.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   ,常见的地形类型有平原、   、山地、   、盆地。
【答案】地形;丘陵;高原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解答】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地形。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平原海拔较低、地面起伏小;山地海拔高,地面起伏大;高原地面起伏小、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地形类型判断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基础知识,细心认真填写
13.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内地势特点
(2)为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计划在①②两条河流中海拔200一600米之间河段开展大众化的漂流活动,应选择    ,理由是    .
(3)如果此时测得山顶B处的气温为15.8℃,则山顶A的气温是    .
(4)当前徒步旅行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旅行方式,但在野外徒步旅行时易迷失方向.请你为野外徒步旅行者提供一种判定方向的方法.
【答案】(1)北高南低
(2)在②河流上;等高线比较稀疏,坡度较缓
(3)12.8℃
(4)利用太阳或北极星、利用罗盘或指南针、手表定位、GPS导航、地形、地物特征判断.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解答】读图分析可知:
(1)有图中等高线的数值可以判断,图示区域内地势特点北高南低.
(2)在①②两条河流中海拔200一600米之间河段开展大众化的漂流活动,应选择在②河流上,理由是等高线比较稀疏,坡度较缓,适合大众化的漂流活动;①河段非常适合进行惊险刺激的漂流活动,理由是流经等高线密集处,坡度大,水流急.
(3)在山地,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如果此时测得山顶B处的气温为15.8℃,则山顶A的气温是:15.8℃﹣(1530﹣1030)÷100×0.6℃=12.80℃.
(4)野外判定方向的方法有:利用太阳或北极星、利用罗盘或指南针、手表定位、GPS导航、地形、地物特征判断.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14.读地球仪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C、E、F几条纬线分别是:
B   ,C   ,E   ,F   。
(2)D指示的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   线,在地图上指示   方向。
(3)A;G是南北极点,其中A是   极,G是   极。
【答案】(1)南回归线;赤道;北回归线;北极圈
(2)经;南北
(3)南;北
【知识点】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纬网
【解析】【解答】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做经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各条经线的长度相等。纬线的长度不等,赤道是最长的纬线,越接近赤道的纬线就越长,即纬度度数就越小。纬线的特点是:纬线的长度不相等,纬线都与赤道平行,纬线的形状是圆圈,最长的纬线是赤道。(1)图中B、C、E、F几条纬线分别是南回归线、赤道、北回归线、北极圈;(2)D指示的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在地图上指示南北方向,各条经线的长度相等;(3)A、G是南北极点,其中A 是南极,G是北极。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仪、经纬线的特点及重要纬线的名称与位置,熟记课本知识点解答即可。
15.(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地球仪上连接北极和南极的线是   。在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离的线叫   ,与它平行的线叫   。以   和   为界,可以把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答案】经线;赤道;纬线;西经20°经线;东经160°经线
【知识点】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经纬网
【解析】【分析】 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叫做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各条经线的长度相等。纬线是指环绕地球仪一周并与赤道平行的圆圈,纬线的特点是: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的形状是圆圈,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西经20°以东、东经160°以西为东半球;西经20°以西、东经160°以东为东半球。
【解答】 在地球仪上,连接北极和南极的线叫经线;在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离的线叫赤道,赤道长约4万千米;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纬线长度不相等;以西经20°经线和东经160°经线为界,可以把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西经20°以东、东经160°以西为东半球;西经20°以西、东经160°以东为东半球。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4七下·义乌开学考)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2020年4月底,我国启动新一轮的珠峰高程测量工作,5月27日登山测量队员成功登顶,随后公布新的珠峰高度数据为8848.86米!读“珠峰测量攀登部分线路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珠穆朗玛峰所在的青藏高原,从板块构造理论的角度解释,是印度洋板块俯冲向   板块所形成。
(2)在过去对珠峰地区科考的过程中,中国科学家多次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度上发现海生爬行动物“喜马拉雅鱼龙”的化石,证明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早在1.6亿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化石所在的岩石种类属于   岩。
(3)从一号营地到峰顶的登山线路大体沿   方向前进。
(4)读“珠峰测量攀登部分线路示意图”,沿图中a-b方向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是____。
A. B.
C. D.
【答案】(1)亚欧
(2)沉积岩
(3)东南
(4)C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位于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线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的是山顶;等高线数值内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线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解答】(1)珠穆朗玛峰所在的青藏高原,从板块构造理论的角度解释是印度洋板块俯冲向亚欧板块所形成的。
(2)在过去对珠穆朗玛峰地区科考的过程中,中国科学家多次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度上发现海生爬行动物的化石,证明了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早在1.6亿年前还是一片大洋。化石所在的岩石种类属于沉积岩。
(3)从一号营地到峰顶的登山路线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是山脊部位,所以登山路线大体沿山脊方向前进。
(4)读图可知,ab都是山顶部位,b的海拔高度大于,而且a、b之间有一明显相对低洼地带,所以沿图中a-b方向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是C图。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