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省中考历史模拟卷(一)(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湖北省中考历史模拟卷(一)(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湖北省中考历史仿真模拟卷
(一)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6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在百家争鸣中,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这反映出诸子百家(  )
A. 侧重于实现人生价值  B. 蕴含服务社会的理想 
C. 治国主张具有互补性  D. 在方法上具有一致性
2. 下图中以“胡”命名的物种传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这主要得益于(  )
胡豆,今蚕豆 胡麻,今芝麻 胡桃,今核桃
A. 丝绸之路 B. 卫温到夷州
C. 玄奘西行 D. 设立市舶司
3. 如下表是三国时期各国部分治理措施。据此可见,其统治者都重视(  )
政权 措施
魏 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蜀 发展经济,调整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 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A. 边疆地区治理 B. 军队力量建设
C. 海外贸易发展 D. 区域经济开发
4. [跨学科·地理]隋朝时,江都(今江苏扬州)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物资集散转运港口。到唐代,扬州成为最大贸易城市。据下图可知,扬州地位的上升主要得益于(  )
A. 大运河以扬州为中心 B. 其位于运河和长江交汇处
C. 扬州是隋朝都城之一 D. 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5. 元朝时,全国共设有驿站约1 500处,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是急递铺,用以传递朝廷和地方州郡的紧急文书。这些驿站和急递铺的设置说明元朝(  )
A.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 中央与地方联系加强
C. 边疆地区战事不断 D. 对外交流畅通无阻
6.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位彪炳史册的人物,一位“血战歼倭,勋垂闽浙”,一位“驱除荷虏,一代英雄”。他们的共同贡献是(  )
A. 巩固清朝统治 B. 促进经济发展
C. 反抗外来侵略 D. 推动社会变革
7. 下图是近代中国对外通商口岸示意图。该示意图反映了 (  )
A. 外国侵略势力逐渐深入中国腹地 B. 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
C. 中国自然经济遭遇外国资本冲击 D.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8. 下表反映了近代各组织、派别的主张和做法(  )
组织/派别 洋务派 维新派 义和团
主张/做法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打着孔子的旗号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 仍然把清王朝当作国家的象征来保护
A. 维护了封建专制的统治 B.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D. 推动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9. 抗日战争的经历让全体中国人都意识到,日本是他们共同的敌人。要打败这个敌人,单靠自己的乡土或者宗族的资源是绝无可能的,要想不被侵略、奴役和屠杀,不同地域、方言、习俗的中国人必须团结起来。这表明抗日战争(  )
A.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解放 B. 维护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C. 强化了中华民族认同感 D.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0. 20世纪80年代,某地农村流行歌谣“联产到户赛良药,滑人懒病医治好,人添干劲地增产,干部欢喜社员笑”。歌谣体现了“联产到户”的进步性在于(  )
A. 集体生产 B. 理论创新 C. 增强活力 D. 土地私有
11. 对18世纪中后期的社会问题,做出以下回应的是(  )
社会问题 回应
第三等级长期受到压迫剥削 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
国王的专制统治 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寄托于国民
贵族肆意剥夺商人财产 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的财产皆不可受到剥夺
A. 《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 1787年宪法 D. 《人权宣言》
12. 1989年香港《信报》列举了一些数字:每日全球外汇(他国货币)交易平均超一万亿美元,国际上流动资产超83兆美元。全球的经济讯息,可在数分钟内全球分享。资金的进出,可通过一个电话,甚至一个按钮,几秒钟内完成。这主要反映的现象是(  )
A. 区域集团化 B. 经济全球化 C. 世界多极化 D. 文化多样化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 【文人群体】(8分)
材料一:鉴魏晋风骨 材料二:观两宋士人 材料三:叹群英荟萃
  魏晋南北朝之际,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但于“乱世”间一众文人墨客扬中华风采,在书法、绘画等领域颇有建树,留下了名垂千古的历史瑰宝。——摘编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与文化繁荣》   从宋太祖立下“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到宋太宗即位后进士人数从31人突破100人大关……宋朝士人在这一时期考中进士做官的机会大大增加。——摘编自《宋代扩大科举取士与冗官问题》   1915年9月,陈独秀从革命失败后一度彷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第二年改名为《新青年》),从此,他团结先后加入进来的钱玄同、胡适、李大钊、刘半农、鲁迅等人,在当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支持下,组成一个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在茫茫黑夜中点燃起一支启蒙运动的火炬。——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体现“魏晋风骨”的作品。(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宋朝士人待遇提升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发挥的作用。(4分)
14. 【灯与历史发展进程】(9分)
主题 史料实证
点亮世界的“白炽灯泡” 材料一 在电灯来临之前,黑夜只是一片黑暗。随着白炽灯泡的发明以及电灯事业的发展,更多的人享受到这种宛如白昼的黑夜生活,推动普通人的观念转变。电的发展也为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能源与动力,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摘编自《爱迪生的时代》书评
照明征程的“长夜灯火” 材料二 五四运动中形成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创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推动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社会思潮……在上海、北京等各地纷纷成立共产主义小组等组织,深入工人、办补习学校,肩负起向工人与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职责,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开展工人运动做了重要准备。 ——摘编自侯梁萍《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研究》
指引胜利的“希望灯塔”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动员和团结全国军民共同抗战,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上升为全国抗战主战场。无数仁人志士来延安…… 彼时的延安,则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灯塔。 ——摘编自张权伟《延安:指引抗战胜利的灯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电灯及电力的应用给社会带来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延安“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灯塔”的原因。(3分)
15. 【儿童与世界】(9分)
材料一 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儿童被当作是成人的附属品,所以在当时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中常常看到的就是一个缩小版的成人形象。到近代早期,无论是宗教画、还是日常生活情景中的世俗儿童形象,都摆脱了中世纪儿童呆板严肃的“小大人”形象,逐渐变得灵动、充满人性。
——摘编自李霄卫《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西欧儿童形象的变化》
材料二
①绘画《洋务运动·留美幼童》
②美国电影《卷毛头》剧照(1935年)讲述了孤儿院里一个小女孩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艺术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2)任选材料二中的一部作品(写序号),结合所学知识对作品中的儿童形象作出合理解释。(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对文艺作品的史料价值进行简要评估。(2分)
16. 【创新者强、胜】(10分)
中国 世界
科举制 雅典民主政治
造纸术 蒸汽机
井冈山道路 十月革命道路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联邦共和制
请根据上述材料所示的中国和世界两组历史事件中各选一个事件,自定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5年湖北省中考历史仿真模拟卷
(一)答案
1. A 2. A 3. D 4. B 5. B 6. C 7. A 8. C
9. C 10. C 11. D 12. B
13. (1)作品:锺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魏碑《比丘道匠造像题记》;顾恺之的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等。(2分,任意列举两例即可)
(2)原因:宋朝(宋太祖和宋太宗)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之策;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2分)
(3)作用:创办了《新青年》杂志,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主要阵地;团结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阵营等。(4分)
14. (1)变化:促进人们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电力成为新的能源应用于工业生产,提高了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渐进入电气时代。(2分,答出两点即可)
(2)表现: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创立;共产主义组织成立;知识分子群体深入工人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2分,任答两点即可)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2分)
(3)原因: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敌后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延安发表了《论持久战》等军事著作,科学地分析了抗日战争的规律和特点,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为全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提供了明确的军事战略指导。(3分)
15. (1)变化:由缩小版的成人形象到世俗儿童形象;由呆板严肃到灵动、充满人性。(任答一点得2分)主要原因: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文主义思潮流行。(2分)
(2)【示例一】作品①:绘画中穿着中式衣衫、梳着长辫的清朝儿童正在换西式服装。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于是,洋务派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此举为中国近代化培养了大批人才。
【示例二】作品②:电影中的小女孩虽然生活在孤儿院,但是脸上充满笑容。电影上映时,美国为了应对经济大危机,实施罗斯福新政,政府通过立法等手段,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开展社会救济,使儿童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
(评分说明:任选一个作答即可,3分)
(3)评估:绘画、电影等文艺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文艺作品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可能存在虚构、夸大,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2分,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16. 评分标准:
等级及赋分 拟定的观点 材料运用与阐述
一等(9—10分) 明确,有新意或有思想深度 紧扣观点加以论述,运用材料中中国和世界各一个史实,能够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二等(6—8分) 明确 能够围绕观点论述,运用材料中中国或世界一个史实,能够做到史论结合,条理基本清晰
三等(3—5分) 不够明确 有论述或说明,但论述材料事件不充分,或史论结合不充分
四等(0—2分) 没有给出观点或观点不明确 观点、论述与材料事件无关,或者仅仅重复材料中的史实
【示例】事件:井冈山道路、十月革命道路。
观点:符合国情的道路创新有利于革命事业的发展。
说明: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走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取得成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综上,符合国情的道路创新有利于革命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1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