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课件)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第四单元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
习作要素
趣味导入
同学们,齐白石能把虾画好,源于对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你们一定做过不少有趣的小实验,观察过许多有趣的变化吧?那些有趣的实验变化或者实验现象,无一不让我们感叹科学的神奇。古往今来,很多伟大的发明就是在实验中得到的。让我们来写一写自己做过的一项小实验吧! 将实验的过程写下来,把实验时的心情、实验后的收获分享给大家。
习作目标
习作思路
同学们,科学课上你们一定都做过许多有趣的小实验,能说说你们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实验吗?
爱老师
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之前做过的一次让鸡蛋浮起来的实验。
真真
你能说说具体是怎么做的吗?
爱老师
真真
我准备了杯子、清水、盐、鸡蛋,先往杯子里倒入清水,再把鸡蛋放进去,接着往水中撒盐,搅拌一下,鸡蛋也随着忽上忽下。我继续放盐,不停搅拌,渐渐地,鸡蛋就浮起来了!
你把实验过程讲得很清楚。通过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收获吗?
爱老师
实验后,我就在思考为什么鸡蛋在盐水中会浮起来。后来去查阅了《十
万个为什么》才知道,原来是清水的浮力小,托不起鸡蛋,所以鸡蛋会下沉,而盐水的浮力大,因此能轻轻松松地把鸡蛋托起来。
真真
你真爱思考,努力寻求实验背后的奥秘,通过实验认识了浮力,真棒!
爱老师
我们在写自己做过的实验时,还可以写一写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让大家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明白一些科学道理。
爱老师
我觉得实验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做成的,我们可以将成功之前的失败经
历也介绍一下,在失败中积累经验。
聪聪
这也是一个好方法! 而且我们在写的过程中还可以写一写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实验过程中的感受,这也是重点哟!
爱老师
听完了大家的讨论,我想写的实验是
.,因为 。

这个实验很有
示例:“纸片托水”实验
趣,我在这个实验中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

习作框架
名篇引路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是十七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关键语句】“常常”这两个字突出伽利略十分聪慧,并引起下文,为下文他质疑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作铺垫。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 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设置疑问】连续两个问题,引人思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地引出下文。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十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
怎么解释呢 【心理描写】根据亚里士多德的
话,写出伽利略心里产生的疑问,生动细致地写出了他做试验前的矛盾心理。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 确说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 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 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表达感受】通过写别人对伽利略的评论,衬托出伽利略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敢于质疑的执着精神。
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磅重的铁球. 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得出结论】“惊讶”这个词,让读者看到了在质疑声中,在强大的压力下,伽利略的试验结果让人震惊。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选自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
名师点评:
文章先写出伽利略做试验的原因——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的质疑,然后写他反复试验发现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是错的,最后写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公开做试验。 文中通过关键语句,写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也带给人们启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方法一
习作方法
事先选好小实验,观察变化,写清过程。
在写之前,先选定一个自己做过的,并且印象深刻的小实验。为什么要选这个小实验呢? 可以是因为科学课上老师带我们做过的一个实验,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或者是曾经在一本书里看到的一个特别有趣的实验,想自己动手试一试……比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做这个实验,是因为他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
我们可以把做实验的原因写在开头,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再按照教材上的图表填写清楚实验名称、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一定要写清楚每一 步具体是做什么,怎么做的,观察到了哪些变化。实验方法、实验过程是实验中的重要环节,在叙述中要有详有略,主次分明,让人一目了然。
神奇的静电(节选)
我先用梳子和纸巾、塑料纸接触,一点反应都没有。接着,我将梳子在衣服上反反复复地来回摩擦了几十次,然后把梳子轻轻靠近“小雪堆”。哇,“雪花”居然离开桌面向上飞去,吸在了梳子上,真是太神奇了!




实验过程写得 井然有序,既有表示顺序的连接词,也有自己的观 察,十分有趣。
方法二
借助关键语句,写出发现,表达感受。
有时候,为了让实验过程更清晰,在写作前,我们不妨实践一下。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能发现什么呢? 眼睛看到了什么画面? 耳朵听到了什么声音?鼻子闻到了什么气味? 实验也许不是一帆风顺的,实验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自己的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 如果能积极参与实验过程,写出实验中有趣的发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那文章就
会更真实、更丰富。
如何写出发现和感受呢?可以借助关键语句。关键语句可以在一段话中的不同位置,也可以在全文的开头、中间或结尾。比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中,第四自然段中的“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是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写出了伽利略的发现。




小虾(节选)
菁 莽
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它们有的独自荡来荡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住缸壁。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们会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
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腿,腿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
作者在本段开头运用关键语句——中心句,点明了本段的写作内容。然后充分调动自己的双眼,清楚地写出了自己用小竹枝逗弄小虾的实验过程。




火柴棒跳舞(节选)
我照着书上的介绍,先端来一盆清水,再拿来一
根火柴和一瓶万能胶。然后,我按照书上写的方法一
步步地做下去,可最后把火柴放下水却什么动静也没
有。我心里很纳闷,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 不会啊,
肯定不会的,我静下心来,仔细地看了看书上的介
绍。哦,原来是我太心急了,火柴放下去要等个四五
分钟呢。于是,我又重新做了一次,并耐心等待,可过了十分钟,火柴还是没有“跳舞”,难道是书上写错了?
我带着疑问又仔细地把介绍看了一遍。啊! 还是我太粗心了,有个重要的细节被我忽略了:火柴头上的胶要涂得厚厚的,这样前面的一头才有重量。我再次尝试,终于成功了! 火柴棒在水面上跳动起来。
这个实验可谓是“一
波三 折”,一 个 实 验 做 了三次,记 叙 中 有 详 有 略,总结 了 前 两 次 失 败 的 原因,并准确写出了实验过程中小作者的内心想法。
方法三
拟好亮眼题目,吸引读者,解释原理。
习作题目的主要作用是概括习作的内容,同时也是习作线索和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因此,习作写好后,要仔细推敲题目,让人一看到题目就有想读的欲望。
比如《纸的“错觉”》《鸡蛋“跳水”》这样的题目,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题目生动有趣,吸引了读者的眼球.题目是全文的“文眼”,若是新颖有趣,习作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我们一定要给自己
的习习作取个好题目。
另外,在习作的结尾处,我们得出结论的同时,也可以简单解释下原理,能让读者茅塞顿开。




花钟(节选)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有的植物开 花 的 时 间,与 温 度、湿 度、光 照 有 着 密 切 的 关系 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不仅题目吸引人 的眼球,同时还解释了花儿在不同时间开放的原理,让读者受益匪浅。
好开头
1.(交代起因式)灭火器想必大家都知道,可是灭火器是如何灭火的,我却不知道。于是,我就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2.(回忆实验式)想要探究科学的奥秘,免不了要进行无数次的实验。这不禁让我回忆起去年暑假,我做过的一次有趣的实验。
3.(巧设悬念式)纸遇水就湿,这人尽皆知.再坚固的大坝也会被洪水冲毁,而薄薄的一张纸却能托住水,你信吗?
上面的“好开头”中,我喜欢第 种。我想这样写开头:
我试写开头
示例:3
你知道吗?一张纸片能托起水!别着急,听我慢慢告诉你。
好结尾
1.(首尾呼应式)怎么样,这个实验是不是很神奇? 你也快来做一做吧!
2.(自然收束式)快下课了,老师对大家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现象需要大家用心观察,让我们一起用智慧去探索这些奥秘吧!”
3.(引用名言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揭秘实验背后的真理,需要我们亲自实践。
我试写开头
上面的“好结尾”中,我喜欢第 种。我想这样写结尾:
示例:1
哈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纸片能托住水了吧!感兴趣的话,你也来做一做实验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本单元的习作就到这里哟!
这堂课真有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