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一、自然地理概况1.位置、范围: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大致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面积约50万千米2。2.生态环境十分脆弱(1)原因:黄土结构疏松, 裂隙较多,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夏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2)过程:长期的流水侵蚀和搬运。(3)地表形态特征:沟壑纵横。(4)地貌类型甲—黄土塬,乙—黄土墚,丙—黄土峁。二、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1.历史上:主食是小麦和杂粮,菜肴较为简单,窑洞是当地的传统民居,人们常以马车、驴车作为交通工具。2.生活方式的变化: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居民的食物日趋丰富、老百姓的出行逐渐方便、通过电脑及手机上网与外界保持密切联系。三、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1.治理水土流失,环境质量提高(1)植树造林、种草以保持水土;(2)将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3)在沟里建坝拦蓄泥沙,打坝淤地。2.建设能源基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黄土高原地区现已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煤炭基地、陕北 煤炭与油气基地,在全国皆占据突出地位。3.城市化建设加快:2009年国务院批准了位于黄土高原南部的关中—天水经济重点开发区,2011年国家把西安咸阳高新区确定为国家级高新区,2012年设立国家级兰州新区。黄土哪里来的“风成说”被人们普遍接受,“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主要是由盛行风从中亚、蒙古的沙漠和戈壁搬运来的黄土堆积而成的。重难点 黄土高原突出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对点训练】读黄土高原相关图,完成(1)~(3)题。)B(1)图中千沟万壑的“面孔”,表明长期的人类活动造成了当地严重的(A) A.水土流失B.湖泊萎缩C.凌汛危害D.城市化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地区的千沟万壑景观是因水土流失导致的。(2)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人为原因是(D)A.土质疏松B.地表缺乏植被保护C.夏季多暴雨D.滥垦乱伐造成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景观的人为原因是滥垦乱伐。土质疏松、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夏季多暴雨均为自然原因。(3)下列行为中,不利于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是(C)A.植树种草B.修挡土坝、缓坡地建梯田C.过度放牧D.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会导致植被破坏,造成更严重的水土流失,不利于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植树种草,修挡土坝、缓坡地建梯田,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均利于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知识点1? 自然地理概况1.下列有关图中阴影部分所示地形区位置和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A)A.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B.北起内蒙古高原,南至长江北岸C.东起华北平原,西至青藏高原D.北抵阴山,南至秦岭(山东菏泽牡丹区期末)延安曾经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延安通过“治沟造地”生态修复工程,新增耕地75.9平方千米,解决了耕地不足和生态环境修复的难题。图1为延安位置及“治沟造地”景观图,图2为延安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2~3题。2.延安所在地区的显著景观是(A)A.沟壑纵横夏雨狂 B.风吹草低见牛羊C.桃花流水鳜鱼肥 D.白浪茫茫与海连延安曾经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主要地貌特征是沟壑纵横,当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3.延安“治沟造地”的目的是(B)A.生态保护,退耕还林B.保持水土,增加耕地C.科技兴农,提高产量D.发展经济,调整产业“治沟造地”能够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既能保持水土,又能增加耕地。知识点2? 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4.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下,人们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下列活动被烙上黄土高原印记的是(C)A.朋友来访,敬献哈达B.饮马奶酒,吃葡萄干C.安塞腰鼓,抒发豪情D.小船悠悠,逛花卉节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创造了众多的地域文化,有安塞腰鼓、剪纸、信天游和秦腔等;敬献哈达是藏族人民的待客方式;饮马奶酒,吃葡萄干是新疆维吾尔族人民的待客方式;小船悠悠,逛花卉节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水乡。(贵州铜仁万山区期末)信天游是富有陕北特色的民歌,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据此完成5~6题。5.信天游中唱道:“一个在那山上(呦),一个在(呀)沟……”反映出陕北地区的地表特征是(A)A.千沟万壑 B.平坦辽阔C.冰川广布 D.沃野千里从歌词中可以判断当地多谷地,地表崎岖,支离破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裂隙发育,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的夏季,容易遭受侵蚀。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呈现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A正确。6.为发展经济,当地农民利用“直播带货”方式推销的特色农产品最可能是(A)A.苹果 B.香蕉C.柑橘 D.菠萝陕北位于暖温带,特色农产品为猕猴桃、苹果等;香蕉、柑橘、菠萝为热带和亚热带水果。7.山西人的种种“嗜醋”之举,常令人叹为观止:餐桌上摆的就是醋壶,无论吃什么都不忘浇上点醋,很有点“无醋不成餐”的架势。山西人喜欢醋的原因有(D)①山西一些地区“水硬”(即碱性强),食醋有利于身体的酸碱平衡 ②山西醋质量好 ③居民喜面食(杂粮面食),食醋既美味可口,又有助于促进消化 ④山西制醋工艺独特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知识点3? 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山东青岛市南区模拟)某学校组织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语文、地理老师分别提供了有关黄河的学习资料。图1为“黄河诗文”的时间轴,图2和下表为黄河潼关站的水文资料。据此完成8~9题。潼关站 多年平均 2021年年输沙量(万吨) 92 100 17 100年径流量(亿立方米) 335.3 395.18.潼关站水文资料显示,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C)A.河流年输沙量变大B.河流年径流量变小C.水土流失减少D.植被破坏加剧潼关站水文资料显示,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河流年输沙量由92 100万吨减少到17 100万吨,A错误;河流年径流量由335.3亿立方米增大到395.1亿立方米,B错误;输沙量变少,说明水土流失减少,植被恢复好,C正确,D错误。9.同学们查阅的资料中,属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C)①在上游提升“中华水塔”的水源涵养能力②在中下游推进“黄金水道”的生态治理③在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④在下游推进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保护修复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黄金水道”是长江的美称,在中下游推进“黄金水道”的生态治理与黄河流域没有关系,②错误。10.黄土高原地理位置适中,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正源源不断地向全国提供能源,人们形象地称它为全国的“锅炉房”。黄土高原的能源主要是(B)A.地热能 B.煤炭C.风能 D.太阳能(山东菏泽东明县期末)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生态环境脆弱。读黄土高原图,完成11~12题。11.图中序号与其特征对应正确的是(A)A.①—秦岭—长江、黄河的分水岭B.②—大兴安岭—地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C.③—贺兰山—黄土高原西部边界D.④—长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12.关于黄土高原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A.独特的地貌类型有塬、墚、峁等B.黄土高原是流水沉积形成的C.水稻和小麦是当地主要粮食作物D.信天游、锅庄舞是当地的传统文化风成说是大部分学者认为黄土高原形成的学说;水稻不是黄土高原的主要粮食作物;锅庄舞是藏族的传统舞蹈,藏族主要分布在青藏地区。(跨学科·历史)(湖南株洲荷塘区模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也是抗日战争大本营。左图为抗战时期延安照片,右图为现在延安照片。对比两张照片,完成13~15题。 13.抗战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开展抗日革命面临的困难有(D)①地势平坦,难防守 ②经济困难,缺物资③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④地广人稀,需开荒种粮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陕甘宁边区地势崎岖,易守难攻,①错误。14.与战争年代相比,现在的延安(C)A.建筑密度大,植被稀疏B.降水季节变化大,洪涝严重C.人口密度大,人均收入高D.地势起伏大,改造困难15.“延安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未来延安的建设中应(B)①拆除窑洞,多建设高楼,保障居民居住条件 ②保护革命文化景观,传承“延安精神” ③依托红色遗迹,开发旅游项目 ④重视经济发展,弱化环境保护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中南部地区。在未来延安的建设中应保护革命文化景观,传承“延安精神”;依托红色遗迹,开发旅游项目,②③正确;不能拆除所有窑洞,也不能弱化环境保护,①④错误。(新情境·地理实验)(四川南充中考)为了探究我国黄土高原某区域水土流失问题,潘博士组织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探究各要素在不同情况下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的探究实验(下图)。据此完成16~17题。 16.关于该实验结论,不恰当的是(C)A.地表坡度越小越有利于保持水土B.土壤黏性越大越有利于保持水土C.降水强度越大越有利于保持水土D.植被覆盖率越大越有利于保持水土实验③表明,降水的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C错误。17.结合实验结论,下列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有效可行的措施是(B)A.削山填沟,降低地表坡度B.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C.提高科技水平,减小降水强度D.加大资金投入,硬化裸露地表黄土高原由于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有效可行的措施是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18.(山东菏泽中考)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平均海拔约1 200米。某地理兴趣小组对延安的区域发展开展探究活动。图1为延安位置图,图2为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的变化图,下表为延安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表:延安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据1971—2000年资料统计)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气温 /℃ -5.5 -1.8 4.5 12.2 17.6 21.4 23.1 21.6 16.3 10.0 2.0 -3.5降水 量 /毫 米 3.0 5.0 17.6 26.3 41.7 67.7 112.1 117.5 68.0 35.0 13.5 3.2探究一 生态环境科学治理(1)延安曾经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现在的延安实现了色调由“黄”到“绿”的转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请将下列结构图(下图)补充完整。①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②水土流失 ③退耕还林、还草探究二 因地制宜绿色发展苹果喜光怕涝、喜温凉,适合在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生长。在“绿色革命”中,延安率先开辟梯田台地种植“山地苹果”获得成功,并将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苹果种植、储存、销售等产业链条,推进苹果产业持续发展。如今的苹果园成了延安的“绿水青山”和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2)简述延安种植苹果的有利气候条件。黄土高原海拔较高,气候温凉,生长周期长,利于有机质积累;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果实积累糖分等。(3)结合图2,推测果农需重点关注的气象灾害。低温冻害、干旱、霜冻、大风和连续阴雨等。(4)列举科学技术在延安苹果产业发展中的应用。①培育优良品种,提高水果的品质;②生产效率不断增加;③保证了苹果的品质;④增加了销售渠道,扩大了销量等。第五节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一、自然地理概况1.位置、范围: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 沉积区,大致北起 ,南至 ,西抵 ,东到 ,面积约50万千米2。2.生态环境十分脆弱(1)原因:黄土结构 , 较多,缺乏植被保护,在降水集中的 季,尤其是暴雨期间,容易遭受侵蚀。(2)过程:长期的 和搬运。(3)地表形态特征: 。(4)地貌类型甲— ,乙— ,丙— 。二、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1.历史上:主食是 和杂粮,菜肴较为简单, 是当地的传统民居,人们常以 、驴车作为交通工具。2.生活方式的变化: 显著改善、居民的食物日趋丰富、老百姓的出行逐渐方便、通过电脑及手机上网与外界保持密切联系。三、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1.治理水土流失,环境质量提高(1) 以保持水土;(2)将坡耕地改造成 ;(3)在沟里建坝拦蓄泥沙, 。2.建设能源基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黄土高原地区现已成为国家重要的 基地, 煤炭基地、 煤炭与油气基地,在全国皆占据突出地位。3.城市化建设加快:2009年国务院批准了位于黄土高原南部的 经济重点开发区,2011年国家把西安 确定为国家级高新区,2012年设立国家级 。黄土哪里来的“风成说”被人们普遍接受,“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主要是由盛行风从中亚、蒙古的沙漠和戈壁搬运来的黄土堆积而成的。重难点 黄土高原突出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对点训练】读黄土高原相关图,完成(1)~(3)题。)B(1)图中千沟万壑的“面孔”,表明长期的人类活动造成了当地严重的( ) A.水土流失B.湖泊萎缩C.凌汛危害D.城市化问题(2)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人为原因是( )A.土质疏松B.地表缺乏植被保护C.夏季多暴雨D.滥垦乱伐(3)下列行为中,不利于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是( )A.植树种草B.修挡土坝、缓坡地建梯田C.过度放牧D.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知识点1? 自然地理概况1.下列有关图中阴影部分所示地形区位置和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B.北起内蒙古高原,南至长江北岸C.东起华北平原,西至青藏高原D.北抵阴山,南至秦岭(山东菏泽牡丹区期末)延安曾经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延安通过“治沟造地”生态修复工程,新增耕地75.9平方千米,解决了耕地不足和生态环境修复的难题。图1为延安位置及“治沟造地”景观图,图2为延安气候资料图。据此完成2~3题。2.延安所在地区的显著景观是( )A.沟壑纵横夏雨狂 B.风吹草低见牛羊C.桃花流水鳜鱼肥 D.白浪茫茫与海连3.延安“治沟造地”的目的是( )A.生态保护,退耕还林B.保持水土,增加耕地C.科技兴农,提高产量D.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知识点2? 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4.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下,人们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下列活动被烙上黄土高原印记的是( )A.朋友来访,敬献哈达B.饮马奶酒,吃葡萄干C.安塞腰鼓,抒发豪情D.小船悠悠,逛花卉节(贵州铜仁万山区期末)信天游是富有陕北特色的民歌,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据此完成5~6题。5.信天游中唱道:“一个在那山上(呦),一个在(呀)沟……”反映出陕北地区的地表特征是( )A.千沟万壑 B.平坦辽阔C.冰川广布 D.沃野千里6.为发展经济,当地农民利用“直播带货”方式推销的特色农产品最可能是( )A.苹果 B.香蕉C.柑橘 D.菠萝7.山西人的种种“嗜醋”之举,常令人叹为观止:餐桌上摆的就是醋壶,无论吃什么都不忘浇上点醋,很有点“无醋不成餐”的架势。山西人喜欢醋的原因有( )①山西一些地区“水硬”(即碱性强),食醋有利于身体的酸碱平衡 ②山西醋质量好 ③居民喜面食(杂粮面食),食醋既美味可口,又有助于促进消化 ④山西制醋工艺独特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知识点3? 区域发展与生活质量提升(山东青岛市南区模拟)某学校组织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语文、地理老师分别提供了有关黄河的学习资料。图1为“黄河诗文”的时间轴,图2和下表为黄河潼关站的水文资料。据此完成8~9题。潼关站 多年平均 2021年年输沙量(万吨) 92 100 17 100年径流量(亿立方米) 335.3 395.18.潼关站水文资料显示,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 )A.河流年输沙量变大B.河流年径流量变小C.水土流失减少D.植被破坏加剧9.同学们查阅的资料中,属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 )①在上游提升“中华水塔”的水源涵养能力②在中下游推进“黄金水道”的生态治理③在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④在下游推进黄河三角洲湿地的保护修复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10.黄土高原地理位置适中,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正源源不断地向全国提供能源,人们形象地称它为全国的“锅炉房”。黄土高原的能源主要是( )A.地热能 B.煤炭C.风能 D.太阳能(山东菏泽东明县期末)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生态环境脆弱。读黄土高原图,完成11~12题。11.图中序号与其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A.①—秦岭—长江、黄河的分水岭B.②—大兴安岭—地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C.③—贺兰山—黄土高原西部边界D.④—长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12.关于黄土高原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独特的地貌类型有塬、墚、峁等B.黄土高原是流水沉积形成的C.水稻和小麦是当地主要粮食作物D.信天游、锅庄舞是当地的传统文化(跨学科·历史)(湖南株洲荷塘区模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也是抗日战争大本营。左图为抗战时期延安照片,右图为现在延安照片。对比两张照片,完成13~15题。 13.抗战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开展抗日革命面临的困难有( )①地势平坦,难防守 ②经济困难,缺物资③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④地广人稀,需开荒种粮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14.与战争年代相比,现在的延安( )A.建筑密度大,植被稀疏B.降水季节变化大,洪涝严重C.人口密度大,人均收入高D.地势起伏大,改造困难15.“延安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未来延安的建设中应( )①拆除窑洞,多建设高楼,保障居民居住条件 ②保护革命文化景观,传承“延安精神” ③依托红色遗迹,开发旅游项目 ④重视经济发展,弱化环境保护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新情境·地理实验)(四川南充中考)为了探究我国黄土高原某区域水土流失问题,潘博士组织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探究各要素在不同情况下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的探究实验(下图)。据此完成16~17题。 16.关于该实验结论,不恰当的是( )A.地表坡度越小越有利于保持水土B.土壤黏性越大越有利于保持水土C.降水强度越大越有利于保持水土D.植被覆盖率越大越有利于保持水土17.结合实验结论,下列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有效可行的措施是( )A.削山填沟,降低地表坡度B.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C.提高科技水平,减小降水强度D.加大资金投入,硬化裸露地表18.(山东菏泽中考)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平均海拔约1 200米。某地理兴趣小组对延安的区域发展开展探究活动。图1为延安位置图,图2为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的变化图,下表为延安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表:延安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据1971—2000年资料统计)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气温 /℃ -5.5 -1.8 4.5 12.2 17.6 21.4 23.1 21.6 16.3 10.0 2.0 -3.5降水 量 /毫 米 3.0 5.0 17.6 26.3 41.7 67.7 112.1 117.5 68.0 35.0 13.5 3.2探究一 生态环境科学治理(1)延安曾经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现在的延安实现了色调由“黄”到“绿”的转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请将下列结构图(下图)补充完整。① ② ③探究二 因地制宜绿色发展苹果喜光怕涝、喜温凉,适合在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生长。在“绿色革命”中,延安率先开辟梯田台地种植“山地苹果”获得成功,并将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苹果种植、储存、销售等产业链条,推进苹果产业持续发展。如今的苹果园成了延安的“绿水青山”和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2)简述延安种植苹果的有利气候条件。(3)结合图2,推测果农需重点关注的气象灾害。(4)列举科学技术在延安苹果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8.5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 学生版.docx 8.5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