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酸和碱反应 教学设计 - 2024-2025学年科粤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 酸和碱反应 教学设计 - 2024-2025学年科粤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资源简介

8.3 酸和碱反应
素养目标
1.化学观念:通过探究酸和碱发生反应的实验,进行证据推理,并建立模型,将宏观、微观、符号联系在一起,从微观角度认识中和反应的原理。会辨别中和反应这一化学反应类型,并体会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物质的转化。
2.科学思维:通过酸碱中和实验,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等科学方法处理信息,能以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视角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3.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中和反应的学习,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参与社会调查实践,拥有提出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方案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查阅资料及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对化学学科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具有积极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酸碱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为什么要往酸性的土壤里撒熟石灰呢?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酸、碱各自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合作探究
观察活动 溶液的导电性
【实验8-12】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如图所示,分别取蒸馏水、酒精、稀盐酸、稀硫酸、稀烧碱溶液、澄清石灰水于小烧杯中,将两个电极放入小烧杯,当闭合开关接通电源后,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试剂 ①蒸馏水 ②酒精 ③稀盐酸 ④稀硫酸 ⑤稀烧碱溶液 ⑥澄清石灰水
灯泡是否发亮 不亮 不亮 发亮 发亮 发亮 发亮(略暗)
实验结论:蒸馏水、酒精不导电,酸溶液和碱溶液能够导电。说明酸、碱溶液中存在可自由移动的带电微观粒子。
思考:这些带电的微观粒子是什么呢?
(酸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H+,碱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OH-,所以酸和碱都各自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探究点一 中和反应
【实验8-13】
提出问题 在烧杯中加入约5mL稀氢氧化钠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观察到什么现象?有没有反应发生?
(无明显现象,无法确定是否发生了反应。)
课堂讨论 为了能观察到上述两种溶液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应采取什么方法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或酚酞溶液,观察加入稀盐酸后溶液的颜色变化。)
实验设计与实施
【实验8-14】
实验用品:稀盐酸、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澄清石灰水、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
实验序号 实验设计 发生化学反应的证据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HCl + NaOH =NaCl+H2O(酸) (碱)(盐)(水)
(2)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H2SO4+2NaOH=Na2SO4+2H2O(酸)(碱) (盐) (水)
(3) 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由蓝色变为紫色 H2SO4+Ca(OH)2=CaSO4↓+2H2O
(4) 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 2HCl+Ca(OH)2=CaCl2+2H2O
实验结论:指示剂颜色的变化说明酸溶液与碱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总结: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作中和反应。
思考与讨论
有人说:凡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就是中和反应,请问对不对?
(不正确,因为能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有3种。
酸 + 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如:2HCl+CuO==CuCl2+H2O
酸 + 碱 → 盐 + 水,如:HCl+NaOH==NaCl+H2O
碱 + 非金属氧化物→ 盐 + 水,如:2NaOH+CO2==Na2CO3+H2O)
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
利用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寻找酸碱中和反应发生的证据
对于没有明显实验现象的酸碱中和反应,同学们还可以运用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通过pH传感器定量测量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通过分析 pH 变化曲线寻找酸和碱发生反应的证据。也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定量测量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小结
酸和碱的主要化学性质
项目 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碱的主要化学性质
与指示剂作用 紫色石蕊 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无色酚酞 使无色酚酞溶液(不变) 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酸碱相互作用 酸+碱→(盐)+(水)
与氧化物反应 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与盐反应 酸+盐→(新酸)+(新盐) 碱+盐→(新碱)+(新盐)
与较活泼金属反应 酸+较活泼金属→(盐)+(氢气)
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参加反应的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像这种类型的反应,叫作复分解反应。
课堂讨论 中和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两者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小结
基本反应类型 特点 举例
化合反应 A+B→AB C+O2CO2
分解反应 AB→A+B 2H2O22H2O+O2↑
置换反应 AB+C→A+CB Zn+2HCl=ZnCl2+H2↑
复分解反应 AB+CD→AD+CB HCl+NaOH=NaCl+H2O
思路与方法导引
认识化学反应的视角
物质的变化:反应前后的物质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
能量的变化:反应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反应条件:温度、压力、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
现象:颜色变化、气体产生、沉淀生成等可见现象
反应类型: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探究点二 中和反应的应用
提出问题 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广泛的应用呢?
讨论交流 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改良酸性或碱性土壤。利用中和反应原理,向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将土壤pH控制在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范围之内。如撒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
废水处理。酸性或碱性废水必须先进行处理,达标后才可以排放,否则会造成水体污染。如用熟石灰处理硫酸厂的污水。
医药应用。人体的胃液中含有适量盐酸,可以帮助消化,胃酸过多导致胃部不适或疼痛时可口服碱性药物,以降低胃酸的含量。应用:中和蚊虫叮咬时“注射”的蚁酸可以用含碱性物质的溶液,如肥皂水、稀氨水。
课堂讨论 能用氢氧化钠代替熟石灰来改良酸性土壤吗?为什么?
(不能,使用氢氧化钠不经济,操作时不安全等)
知识视窗 酸雨
酸雨形成的原因:SO2+H2O=H2SO3 SO3+H2O=H2SO4
(pH<5.6) (亚硫酸)
酸雨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导致水体酸化,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存;
③破坏土壤、植被、森林;
④腐蚀金属及建筑物。
【板书设计】
8.3 酸和碱反应
一、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改良酸性或碱性土壤。2.废水处理。3.医药应用。
作业布置 请完成《学练优》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的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力求使知识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合在一起,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不足之处 应增加课件中实例的图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加深学生对中和反应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